资源简介 广东省四校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态文明教育问答问一:什么是生态文明?答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其核心是突破工业文明“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建立“生命共同体”理念。问二:思政教育的目标有哪些?答二: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的思想引导、政治教育、道德培育和价值塑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三:如何让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成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推动者,已成为不少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那么,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教育这堂思政“大课”应该怎么上?答三:广大青少年,包括大学生群体,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很多只存在于认识层面,很多思政课程也存在认知和实践脱节的现象。为此,既要消除他们的认知鸿沟,让学生切身体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又要走出生态文明教育的误区,不能只浅表地满足“环保知识科普”,更要引导不同专业大学生通过课程思政讲好美丽中国故事。问四:如何让大学生群体切身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答四:通过具象化的参与,使抽象的环保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具体行动,使大学生在认知与实践层面形成良性互动。一方面,可以从校园场景入手,打造生态实践和绿色低碳创新氛围。比如,可以发起绿色低碳校园活动,鼓励学生开展碳排放与碳足迹核算,让学生意识到“点一周外卖的碳排放需一棵树花一年抵消”。当个人选择与生态后果产生直接关联,大学生自然会理解生态文明的重量,审慎进行餐食选择、纸张打印等生活决策。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大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比如,近些年,浙江科技大学环境与自然学院推进绿色低碳育人工作,组织学生深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进行研学实践,开展志愿者服务。问五:如何让生态文明教育真正融入大学思政课,实现价值观塑造,避免成为简单的“环保知识科普”?答五:将生态文明教育深度融入思政课,实现从知识传递到价值观塑造的跃升,需要以中西方环境治理对比为镜鉴、以生态文明本质差异为理论锚点、以青年创新为实践价值载体。与一些西方国家将生态环境问题异化为金融工具不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种根本性差异为思政教学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比如,可以通过拆解“洋垃圾”禁令引发的国际博弈与“光伏援非”的实践案例,激发学生对全球生态正义问题的思考。问六:……答六:……问七:暑假将至,一些高校尝试将生态文明的课堂搬到山水间。如何将自然这本“书”与校园课堂有机结合?答七:将生态文明课堂搬到山水间,绝不仅是场景的物理位移,更是通过结构化教学设计,让自然成为激活理论认知、催化价值认同、驱动责任行动的“活态教材”。当学生在黄河三角洲亲手触摸因淡水补给恢复而新生的湿地淤泥,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听到远红外相机传来虎啸,在千年古柏的年轮里读到气候变迁密码时,他们触摸的不仅是自然,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命线。对学生而言,社会大课堂的核心价值在于唤醒“生态体感”。问八: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面临的挑战有哪些?答八:首先,数字消费主义的价值消解。互联网催生的过度消费、符号化需求等趋势,与生态文明倡导的简约生活理念形成冲突。其次,区域不平衡的生态问题治理鸿沟。城乡、东西部在生态教育资源上存在差异(如西部山区学校普遍缺乏生态实验室、不少农村地区实践基地不足)。除此外,还有比如知识碎片化问题、覆盖面和影响力有限的问题、教育效果的科学评价问题、资源整合不到位所导致的高成本等问题。问九:在严峻的挑战面前,我们该如何应对?答九:需加强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引导,抵制“消费至上”的价值观渗透;通过生态网课共享、跨区域结对等方式缩小差距,因地制宜,避免教育内容与当地生态问题“脱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让数字化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新质生产力。【《中国青年报》(2025.6.22)《美丽中国这堂大课该怎么上》,有改编】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以“生命共同体”为核心理念。它是人类在摆脱工业文明“人类中心主义”困境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关系而取得的重要精神成果。B.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不是满足于简单的“环保知识科普”,而是使抽象的环保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这种具象化的参与,能让大学生群体认识到自己行为诸如餐食选择、纸张打印等生活决策与生态后果产生直接关联。C.围绕问题五的问答,提出如何在大学思政课中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文本充分肯定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做法,旨在批评一些西方国家将生态环境问题异化为金融工具的非正义性。D.可以将生态文明课堂从校内转移到校外的山水间,让自然成为“活态教材”唤醒“生态体感”。比如,可以让他们用亲手触摸淤泥、倾听虎啸等方式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更能触摸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命线。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一问二是理论支撑,和问三一起构成全文的引论,提出问题;问四到问七阐释问题,回答如何通过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问八和问九,以“挑战”和“应对”为核心展开分析,收束全篇。全文思路清晰,逻辑性强。B.广东某大学组织学生利用暑假深入云浮市某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进行研学实践。食品类专业学生为该村地理标识性农产品竹笋深加工出谋划策,环保类专业学生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建言献策,都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具象化参与。C.原文论证严密,用语严谨是特点之一。如“不仅”“而且”“一方面”等词语,体现了句间逻辑关系,“一些”“可以”等修饰词语,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D.日常生活中,少点一次外卖,多一次绿色出行,随手关灯,及时拧紧水龙头,都是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具体行动之中的文明行为,也是关于生态文明教育在认知与实践层面形成的良性互动。3.结合原文,在下列语段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是相对比较成熟的,对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于 同样不例外。他们的环保意识也比较强烈,在认知上并无过错,也能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的重要性,但却没有 ,知行不能统一。因此,将生态文明教育深度融入思政课,实现 这一育人目标飞跃,使生态文明教育不再简单停留在“环保知识科普”层面。4.根据上下文,问六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 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5.本系列问答阐述的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问题,作为一名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三学生,受此问答启示,你认为我们中学阶段思政课如何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秦岭记(节选)贾平凹①在秦岭南坡,东阳县统计局的白又文往西川普查人口,三天到达关山垴的葫芦村,就住在村长家二楼上。工作了三天,白又文神经衰弱症就犯了,第四天晚上怎么也睡不下,独自坐在楼台上看月。②月是下弦月,似乎什么都还明白,却什么也看不清楚了,溟溟濛濛,石涧里的水流声隐隐传来,林子中有鸟呼应,而无数的蛾虫像扬起的麦糠在身前身后飞舞,不时就撞到脸上,抓不住,又挥之不走。渐渐,鸡上了架,猪先后进圈,天越来越黑,四周的峰峦和树林子便消失了轮廓。③村里的人都该睡下了。白又文挪了挪身子,想着进屋喝些水去,这时候,他蓦地发现,林子里的人竟都出来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单个的或几人一伙的,就汇集到村前的沟壑上。沟壑在白天里纵横着红褐色的岩层,怪石嶙峋,荆棘杂乱,这阵却平平坦坦得如是一块草甸。白又文便看到了梁三和那个疤脸在解板①,一棵树是村东那棵红椿树,伐下来捆在一个木架上,两人把锯在树上来回扯动。照壁下蹴着几个老汉在吃旱烟,不知怎么就互相指责了,一个说你糊涂得是不下雨的天。一个说你麻迷得是走扇子门。接着你向我吐一口唾沫,我向你吐一口唾沫,等吐出了痰,翻脸了,要动手脚。有人赶紧打岔,说:那东坡上是不是麝?大家便往东坡上看麝。④刘三踅挑着一担粪要去菜地里,路上碰上了一条鱼,路上怎么会有鱼呢,鱼渴得在地上蹦,他却向鱼问水。那个叫得宝的孩子坐在碌碡上很久了,四处张望,一会儿看着张保卫在远处打胡基,每打一杵子就嗨一声,时不时就放个响屁。一会儿看二栓子在给村长说什么事,两个人说躁了,二栓子双手拍自己屁股,一跳一跳的,村长一声吼,他立刻蔫了。⑤后来又看石娃子他奶经过柿树下了往树梢子上瞧,树梢上是有一颗蛋柿,那是留给乌鸦的,她拿脚踢树根,希望蛋柿能掉下来,但踢了两下,树纹丝不动。得宝呲咩一笑,从碌碡上跌下来,正好有人过来,是刘三踅的二婶,说:哎哟,得宝给我磕头啊!得宝没吭气,又坐在了碌碡上。刘三踅的二婶又说:卖啥眼哩!白又文觉得卖眼这词好,村里有卖盐卖醋的,村长能卖嘴,光面子话一说一上午,不觉得累……巷道里,老童又在打老婆了,抽了裤带在老婆的脊背上打。⑥一伙年轻人出现在了村口,全穿着西服,有的还戴着墨镜,他们是从打工的城里回来了。他们有约定,平时可以不回来,但只要谁家去世了老人,接到通知都必须回来帮忙料理后事,否则村里没了精壮劳力,棺材难以送到坟上。他们和梁三打招呼,询问着这解下的板就是给恩厚他爹做棺吗?梁三在回答,疤脸却说老童为什么打老婆,因为老童前世是老婆娘家的驴,就高声叫道:五爷五爷,是不是有些人上世是来报恩的,有些人上世是来报仇的?五爷没有理,蹴在照壁下打盹了。⑦白又文站起来伸伸懒腰,却不知怎么就从楼台走下来,而且他也奇怪,那么高的楼台他一下子就下来了。他往人群去,他面前是一只鹅,鹅在叫着自己名字,鹐路边的草叶。他腿上沾有一片草屑,鹅扭头来鹐,把腿鹐疼了。旁边的猪圈里,一头猪前腿搭在圈墙上,哼哼唧唧在笑。他拾起个柴棍在猪脑门一敲:你敢笑话我!猪缩下身子不见了。前边一团尘土飞扬,以为是起云啊,云里有龙的,原来驴在打滚。接着有人吵架,是这边院门口的人和斜对面院门口的人吵架,一个比一个话说得难听。别的院门口都有人,却没劝的,倒是一个在说:盐潮水,铁出汗,旱烟发软了是不是要下雨呀?一个所答非所问:你有天大的窟窿,我就有地大的补丁。⑧刮来一股钱面子风,吵架的散伙了,看热闹的也关院门。白又文继续往前走,经过一户门前,菜地边的篱笆不是柴棍儿扎的,栽了一圈狼牙刺,一个白发老太太突然就站在那里,还不到穿棉衣的时节她穿着棉衣,被狼牙刺剐破了,一朵棉絮还飘扬在刺条上。老太太弯腰在捡钱。不知谁把纸币遗失在这儿,或是风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吧?捡了一张,又捡了一张,转过身,石头后还有一张。老太太把大票拿在手里看,看到币上的人头像,正笑出了猪声,猛地发现了他,要藏钱已经来不及了,说:你也来捡。他寻来寻去没有捡到,老太太再捡着了一张,说:这不是做梦吧?这不是梦,肯定不是梦。然后自言自语。⑨白又文蓦地清醒,发觉天已经麻麻亮,楼台旁的槐树上正起飞一群麻雀,呼呼噜噜,如云中过雷。村长到楼台来取放在那里的耱。白又文说:上午耱地呀?村长说:借给二栓子去。白又文说:你和他吵得那么凶,还借给他耱?村长说:我和他吵?没有呀。白又文说:你夜里没出去?村长说:夜里都睡觉哩,谁出去。哦,哦,村里的地就二栓子没耱,我夜里做梦倒是训过他。白又文眼睁得滚圆,惊慌了,觉得这一夜里,他是看到了村长的梦,看到了村子里人的梦。他把看到的一切讲给了村长,说:那么,我发现梦的一个秘密了,梦是现实世界外的另一个世界,人活一辈子其实是活了两辈子。村长疑惑地看着他,说:你是不是也做了一个梦?⑩白又文离开了葫芦村,以后的日子里,他再没分清过哪些事是他在生活中经历过的,哪些是他在梦里经历过的。但他感觉丰富而充实。(节选自贾平凹《秦岭记》)【注】①解板,将砍伐下来的原木通过锯割的方式分解成不同厚度和长度的木板或木条。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白又文“独自坐在楼台上看月”,是因为他想让自己“神经衰弱症”减轻一些,这同时暗示在现实中白又文是一个孤独的人。B.在照壁下蹴着吃旱烟的老汉“不知怎么”就互相指责,甚至互相吐唾沫,以至要“动手脚”,突出了秦岭地区民风剽悍的特点。C.文章开始写梁三和疤脸在“解板”,暗示后文村子里有人去世,引出“一伙年轻人”回村帮忙料理后事的情节,也暗示时代变迁。D.文章语言丰富,具有鲜明的“秦岭”特色,可谓雅俗共赏。前者如“时不时就放个响屁”,后者如“溟溟濛濛”“隐隐传来”。7.关于文章第七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却不知怎么就从楼台走下来”既使文章巧妙地转换了空间,又暗示白又文在做梦。B.这一段先后出现了鹅、猪和驴等动物,充分突出了葫芦村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特点。C.有人吵架,表面上“却没劝的”,但两个老汉看似答非所问的对话,实则是以打岔的方式来缓解矛盾。D.本段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描写了一幅生动的富有地方气息的葫芦村生活图。8.简析村长的形象特点。9.结合选文,分析《秦岭记》“幻境与现实交错”的体现与作用。二、文言文阅读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吴公子札来聘(访问),见叔孙穆子,说之。谓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好善而不能择人。吾闻君子务在择人。吾子为鲁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祸必及子!”——《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材料二: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藏,子藏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之嗣也,谁敢干之!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藏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余祭四年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去齐,使于郑。见子产,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史记 吴太伯世家》材料三: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新序 杂事卷七》材料四:圣人见微以知著,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惧,知天下之将乱也。——《韩非子 说林上》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而任其大A政B不慎C举D何以E堪之F祸G必及子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恐怕,与“乎”连用,表揣测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中的“其”意义、与“也”连用所表达的语气都不相同。B.乃,竟、竟然,与《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中的“乃”意义相同。C.反,同“返”,返回、回归,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盖亦反其本矣”的“反”语言现象和意义都相同。D.故,故交,故旧,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亲故多劝余为长吏”中的“故”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季札出使鲁国,拜见鲁国大夫叔孙穆子,批评他不重视举荐、选拔优秀人才,是一种失职失察行为,并预言这种做法将会祸及叔孙自身。B.吴国公子季札深受吴人拥戴,吴国上下坚决要拥立他为吴王,他认为这样不合王位继承之礼,坚决拒绝,并断然放弃王室贵族生活,耕种乡野。C.聪明有远见的人能见微知著,比如,商朝后期名臣箕子看见纣王使用象牙筷子就感到恐惧,知道他的贪欲若发展下去,整个天下的财富也无法满足他的需求。D.徐国国君看中了季札的宝剑,说很想要它。季札因出访重任没有及时给他,但心里有承诺。事后,徐国国君死了,季札就把宝剑挂在他墓旁的树上。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2)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14.“君子喻于义”“圣人见微知著”。孔子、司马迁都曾盛赞季札,认为他是君子、圣人。请结合上述材料,总结出季札被誉为“君子圣人”理由有哪些,并简要分析。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离骚陆龟蒙天问复招魂①,无因彻帝阍。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过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注】①《天问》《招魂》均为屈原所作诗歌。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前两句陈述屈原写了《天问》《招魂》,却无法送到楚王面前。B.陆诗三、四句慨叹屈原文学才华卓著,政治上却遭遇不公。C.戴诗想象屈原面对源源不断的沅水湘江,抒发无人可诉的悲伤之情。D.戴诗三、四句视听结合,暮色苍茫中秋烟升起,江边枫树林萧萧作响。16.两首诗最后两句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教育学生不能操之过急,若像《种树郭橐驼传》中说的“ , ”对待树木那样对待学生,学生的本性就一天天地丧失了。(2)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正如苏轼《赤壁赋》“ , ”两句中的美景,就是大自然恩赐给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虽然单口相声和脱口秀这两种艺术形式都以幽默和讽刺见长,②有着诸多相似之处,③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④但它们却体现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追求。二者在表演风格上( )。单口相声,自带舞台仪式感,讲究的不只是“张嘴就来”,还得有一桌、一布、一扇、一醒木。演员只能站在桌子后,整个身体都在配合台词的节奏。脱口秀这种随性、放松的表演方式则特别适合年轻观众。它不需要什么道具,也不需要站在固定的位置。这种拿着麦克风边走边聊且随时根据现场气氛调整内容,享受观众理解的笑声或承受尴尬的沉默的表演更考验演员临场发挥的能力。单口相声是一场精密的演出,节奏、韵味、表情动作都要经过严格控制,笑料的“抖”是经过层层铺垫、环环相扣才最终引发的爆笑,对表演者要求很高。而脱口秀的随性则让表演者拥有更多的自由,他们的笑点不一定埋藏在深层的叙事中,可能就是随口一提的自嘲,或者是对于某个社会现象的观点输出。脱口秀演员的“爆梗金句”能迅速传播,成为“出圈”的关键。国内大众十分喜爱的脱口秀节目,往往都是将自己生活中的痛点巧妙转化为幽默段子,既贴近生活实际,又富有深刻的洞察力。如有演员调侃自己:“我这个长像还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呢?直到我开始脱发。随着发际线越来越高,脸还越来越长,我就感觉我的脸在跟头发抢地盘。”这种自嘲不仅让观众哈哈大笑,还让人觉得“哎,这不就是我吗?”简单的生活细节,戳中每个人心里的“小痛点”,笑中带泪。这些深深根治于个人经历的素材,正是脱口秀最纯粹、最自然的源泉,也是获得台下观众掌声和喝彩的精髓。脱口秀以风趣幽默的语言针贬时弊,揭露社会现象,使年轻观众在笑声中对社会、对自身有所思考,产生共鸣。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9.在文中第二段括号里填入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迥然不同 B.大相径庭 C.云泥之别 D.截然不同20.文中第四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修改。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长句,句子形式与语境不协调,请将其改为语意流畅、逻辑严密的一组短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可改变原意。22.结合材料,正确理解文中画波浪线的“小痛点”一词涵义?为什么要加引号?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词典》中“赤子”一词的义项:①(母亲)刚生的婴儿;②比喻纯洁的心灵;③对故土、祖国怀有真挚情感的人;④人民的代称。选择“赤子”中两三个义项,写一篇文章,来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请注意你和故土(或:母亲、祖国、人民)的关系。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 2.C 3. 生态文明建设 付诸实践的行动 知识传递到价值观塑造 4.如何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不同学科专业?问三至问七均围绕教育方法展开,问六应涉及教育载体拓展(如学科融合)。 5.①从校园场景切入,降低实践门槛。②结合学科教学。③结合地方特色,开展校外研学。④联动家庭,弥补 “知行脱节”。6.C 7.B 8.①脾气暴躁(答“有威严”亦可)。对二栓子“吼”,甚至做梦都教训二栓子,说明他比较粗暴(村长一吼二栓就不说话了也可说明村长有威严)。②热心称职。作为村长,担心二栓子没耱,主动借耱给二栓子耕地。③能说会道。“能卖嘴,光面子话一说一上午,不觉得累”。 9.①幻境:本文写了白又文的梦境,梦中动物与人对话、老太太捡钱等细节充满魔幻色彩,白又文“看到村长的梦”等情节在现实中也不可能出现。②现实:本文立足秦岭地区现实,“解板”做棺材、人们闲聊等生活场景真实生动,年轻人外出打工突出时代特色,真实可信。③作用:作者将现实融入幻境,既增添了文章神秘奇幻的色彩,富有感染力;又能展现一种亦真亦幻的艺术效果,引起人对现实与梦境、生与死等问题的思考与想象,使故事有深度。10.BDF 11.B 12.D 13.(1)临终前留下遗命,把王位传给弟弟余祭,想要按照兄弟顺序相传,最终一定交还国家给季札为止,以此实现先王寿梦的意愿。(2)如今他死了却不履行诺言,这是欺骗自己的良心。为了爱惜一把剑而违背内心的诚信,廉洁之人不会这么做的。 14.(1)重义守信,心诺不欺:季札心许徐君宝剑,虽未明言,仍守心诺,返而挂剑于墓,体现“君子喻于义”的诚信品格。(2)让国避位,守节不阿:屡辞王位,效子藏之节,弃室耕田,不争权势,彰显淡泊名利、以礼让为先的君子风范。(3)见微知著,智识深远:观齐政将乱,劝晏子纳邑免难;察郑执政奢靡,预判祸及子产,体现“圣人见微知著”的洞察力与政治智慧。15.C 16.①陆诗直抒胸臆,哪里知道屈原千万华丽诗句,抵不上坏人的一句谗言!诗人对屈原遭遇的同情与愤慨,对谗佞者的憎恨,表达得直接而强烈。②戴诗融情于景(以景结情),诗人将自己对屈原的悲悯与同情,融入眼前秋日黄昏冷清的烟霭与萧萧的枫树林中,意蕴悠远,令人回味。17.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18.①句,可改为“单口相声和脱口秀这两种艺术形式虽然都以幽默和讽刺见长”。④句,可改为“它们却体现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追求”。 19.C 20.“长像”应为“长相” “根治于个人经历”应为“根植于个人经历” “针贬时弊”应为“针砭时弊”。 21.这种表演的演员拿着麦克风,边走边聊,随时根据现场气氛调整内容。他们既要享受观众会心的笑声,也要承受可能的尴尬沉默,这考验着演员临场发挥的能力。 22.(1)涵义:“小痛点”指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经历的、看似微不足道却极具共鸣感的烦恼或尴尬,如外貌焦虑、脱发、经济压力等。这些并非重大困境,却真实存在于个体经验中,容易引发情感共振。 (2)加引号的原因:①强调特殊含义:并非生理上的“痛”,而是心理上的微妙不适。②突出共彩:将个人化的体验概念化,凸显其在脱口秀创作中的典型性和艺术价值。③体现语言创新:赋予日常词汇以新语境意义,增强幽默感与批判性。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