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新教材)七上科学期中阶段性测试试卷A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教版】(新教材)七上科学期中阶段性测试试卷A

资源简介

【浙教版】(新教材)七上科学期中阶段性测试试卷A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4·乐清模拟)小明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把低倍镜换为高倍镜观察时,看到的像变模糊了,能够使其变清晰的下一步操作是(  )
A.转动遮光器 B.转动反光镜
C.转动粗准焦螺旋 D.转动细准焦螺旋
2.(2021七上·龙湾期中)为了研究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小海先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了班内同学脚的长度和身高,然后分析测量的数据并得出结论。其中“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了班内同学脚的长度和身高”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3.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下列做法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当野生动物与人类利益产生冲突时,应当立即进行捕杀 ③保护其栖息地 ④禁止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⑤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⑥大力开发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 ⑦引进世界各地不同的物种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⑦ C.①③⑤ D.①④⑤⑦
4.(2020七上·金华月考)测量一块金属材料的体积,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量水的体积时视线俯视,量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时视线仰视,则所测得的金属块的体积将(  )
A.大于实际体积 B.等于实际体积
C.小于实际体积 D.无法判断
5. 现有4只量筒,量程和最小刻度如表所示,现要一次性尽可能准确地量取35mL酒精,最好选用哪个量筒 (  )
  甲 乙 丙 丁
量程(mL) 100 20 10 50
最小刻度(mL) 2 1 0.5 1
A.甲 B.乙 C.丙 D.丁
6. 把菠菜放入沸水中煮几分钟,沸水成了有菠菜味的菜汤,但把菠菜浸在冷水里却做不出菜汤。活细胞中阻止细胞液外流的结构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7.(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如果用图表示各种概念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选项 1 2 3 4
A 测量工具 刻度尺 温度计 量筒、量杯
B 种子植物 藻类植物 苔藓类植物 蕨类植物
C 动物 无脊椎动物 节肢动物 梭子蟹
D 纲 科 目 种
A.A B.B C.C D.D
8.(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走近科学 3 建立健康信息档案(第1课时))木尺受潮后膨胀,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会(  )
A.偏大 B.偏小 C.不受影响 D.不能确定
9.(2022七上·柯桥期中)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中,小煦在视野中依次观察到如下图像,其中从视野丙到视野丁一定需要调节显微镜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0.(2023七下·长兴期中)为探究饮水机中细菌数量的变化,分别定时从冷、热水口接等量的水,测定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测定时间 第一天 第四天 第七天 第十天
冷水口细菌数/个 34 560 935 1220
热水口细菌数/个 8 17 25 46
A.冷水口接的饮用水细菌数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多
B.使用饮水机喝热水比喝冷水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C.本实验只探究时间对饮水机中细菌数量的影响
D.使用饮水机时,应在保质期内尽快将整桶水喝完
11.一支已测过体温但没有甩几下的体温计,读数是37.5℃,某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用此体温计再去连续测两个病人的体温。如果这两个人实际体温为36.8℃和38.6℃,那么在测量时,体温计上的读数分别为(  )
A.36.8℃ 38.6℃ B.37.5℃ 38.6℃
C.36.8℃ 37.5℃ D.37.5℃ 37.5℃
12.将热水与冷水混合成温水,并测量混合后的水温。下列操作中,较合理的是(  )。
A.将热水与冷水混合均匀后,将温度计用细线吊起,并将玻璃泡插入水中,测出温度
B.先将用细线吊着的温度计玻璃泡插入热水中,再倒入冷水,均匀混合后,测出温度
C.先将用细线吊着的温度计玻璃泡插入冷水中,再倒入热水,均匀混合后,测出温度
D.以上三种操作均合理
13.(2020七上·西湖期中)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漱口用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是(  )
A.稀碘液、清水、生理盐水 B.清水、生理盐水、红墨水
C.生理盐水、清水、稀碘液 D.凉开水、生理盐水、稀碘液
14. 下列关于绘制生物图示基本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应根据观察到的物像进行适当想象与修改,保证绘图美观
B.图的大小要适中,关键结构要适当放大,使之醒目
C.图中较暗的地方,要用铅笔点上细点表示,不能涂阴影
D.图在纸上的位置一般稍偏右下方,以便在左侧标注结构、在上方书写图名
15.(2020七上·金华期中)如图是生活中常见的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将体温计放入沸水内消毒
B.如图体温计所示温度属于人的正常温度
C.体温计的精确度比实验用温度计更高
D.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测完温度后都应用力甩几下
16.(2022七上·乐清期中)如果要量取40毫升水,最好应选用量程和最小刻度的量筒分别为(  )
A.200毫升和5毫升 B.100毫升和2毫升
C.100毫升和1毫升 D.50毫升和1毫升
17.(2021七上·龙港月考)有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读数为4℃,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读数为94℃。用此温度计测得某杯液体的温度是22℃,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是(  )
A.16℃ B.18℃ C.20℃ D.24℃
18.(2020七上·仙居月考)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放平稳后仰视液面读得数值为19mL,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俯视液面,数值为10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  )
A.等于9mL B.小于9mL
C.大于9mL D.操作错误无法判断
1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3.4 动物的行为)某种鸟类在营巢时,若发现巢内有破蛋,会将蛋壳远远弃置于巢外。为了解此种行为是否与巢的安全有关,科学家将蛋放于野地上,在其旁放置蛋壳,观察其被天敌吃掉的比率,下表为实验结果。
蛋壳与蛋的距离和被天敌(乌鸦)吃掉的比率
蛋壳与蛋的距离(cm) 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被吃掉的比率(%)
15 63 87 42
100 48 102 32
200 32 118 21
根据表中的数据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
A.蛋与蛋壳的距离不影响天敌吃蛋的比率
B.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大了蛋被吃掉的机会
C.蛋壳离蛋越远,越可防止细菌滋生,降低蛋被感染的机会
D.蛋壳离蛋越远,蛋被天敌吃掉的机会越大
20.(2024七上·金东期中)某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用它测量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示数是5℃。当冰熔化后,水的温度升高到某一数值时,发现它的示数恰好与真实温度相等;让水温再升高10℃,而温度计的示数只增加了9℃。那么,当用此温度计去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示数变为(  )
A.95℃ B.96℃ C.97℃ D.98℃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 34分
21.(2020七上·诸暨期中)有两支最小刻度相同的刻度尺A和B,在室温下测同一长度时结果相同;在40℃的室内测同一长度时分别为LA和LB,但LA>LB。若将这两支尺拿到-20℃的室外测同一长度,结果分别为L,A和L′B,则L′A   L′B。(填“>”、“<”或“=”)
22.如图所示,所测物体长度为   cm;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可以   (选填”消除”或”减小”)误差。
23. 温度计是实验室常见的实验器材,结合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实验中,按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步骤,依次排列顺序为   。
①选用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②估计被测水的温度
③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④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水充分接触
⑤取出温度计
⑥视线与温度计内液面齐平,读取示数
(2)如图甲所示,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温度,指出图中错误的操作:   。
(3)小郑自制了一个气体温度计。如图乙所示,将烧瓶放到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在 A 处。B、C是与 A点相差2℃的两个点,则B处的温度是   。
24.(2024七上·越城月考)下列仪器中,其中作为热源加热的是   ,用于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用于取用粉末状固体的是   ,用于少量物体反应的容器是   。(填序号)
A.烧杯  B.滴管  C.酒精灯  D.试管  E.药匙
25.(2024七上·玉环月考)小科在做“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
(1)染色时所使用的液体是   。
(2)染色后,他按规范操作,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以下几个视野:
①在最终看到视野C之前他依次看到的视野是   ,
②图中,观察装片时,在视野从B到C的调节过程中,主要操作步骤是   。
a.将玻片向右移动使像移至视野中央; b.将玻片向左移动使像移至视野中央;
c.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d.适当增大光圈和调反光镜;
e.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f.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③小科在显微镜下观察载玻片时,在视野中看到有一黑点转换物镜和移动装片,黑点都没有动,因此可以断定黑点最可能在   
26.(2023七上·鄞州期中)陆生生物利用自身的体形和体色来逃避敌害和协助捕食,其方式有“拟态”、“保护色”、和“警戒色”。下列动物分别属于哪种方式:
(1)避役的体色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并与环境的色彩保持一致。属于   。
(2)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的南美鲈鱼形如败叶,浮在水面。属于   。
(3)黄蜂腹部具有黄黑相间的条纹。属于   。
27.(2020七上·台州期中)下图体温计内水银的温度为    ℃,水银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了水银的   。
28.(2020七上·台州期末)小妍在做“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
(1)如图甲是制作洋葱临时玻片标本实验的部分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③④①②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④③①②
(2)上图甲的④中,滴加的液体是   。
(3)用显微镜进行临时装片的观察。在调焦时,先让镜筒下降,此时眼睛从侧面注视(如图乙),是为了   。
(4)正确操作后,他在视野中看到了物像如图丙,要使视野中出现如图丁所示物像,他接下来的操作是:将玻片向   移动,使待观察目标出现在视野中央,转动物镜 转换器,换成高倍镜,转动   ,使物像清晰。
(5)小妍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后,兴奋地把显微镜挪动给同组同学看,但其他同学却说看不到。为了看到物像,下一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29.(2019七上·衢州期中)
(1)甲、乙两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两个视野,则用低倍镜观察的图是   (填甲或乙);如果a表示标本的同一位置,则从甲图得到乙图的操作步骤是   。
①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 ②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
③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④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
⑤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2)上图是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实验操作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30.(2020七上·金华期中)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很大程度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如今疫情仍未结束,出入公共场所依然要带好口罩.发热和咳嗽是新馆肺炎最典型的症状,所以测量体温是监测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发现发热病人时,一般采用水银体温计给患者复测体温,水银体温计利用   原理制成.
(2)以下是小嘉同学在给班上其他同学测体温时的场景:在未甩体温计的情况下,测得甲同学体温为37.2℃,意识到错误后,将温度计中液柱内的水银甩回玻璃泡,再测得乙同学体温也为37.2℃,然后又不注意直接测得丙同学体温38.5℃.则小嘉测得的三位同学的体温中一定正确的是   .
(3)有一支温度计的刻度不准,但分布均匀,将此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2℃;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92℃.若将该温度计放在室温为30℃的室内,则该温度计的读数是   ℃.
31.(2022·浙江模拟)伽利略是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一生中有许多发明和发现。
(1)伽利略在1603年制作了空气温度计,其结构如图所示:一个有细长颈的球形瓶倒插在盛有红色水的壶中,通过细管中的液面高度变化来显示气温变化。如果将玻璃球轻轻向上提但玻璃管下端没露出水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选填序号)。
A.玻璃细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玻璃球内封闭气体体积变大
B.玻璃细管内外的高度差变大,玻璃球内封闭气体体积变大
C.壶底受到水的压力变大
D.壶底受到水的压力变小
(2)下表是根据伽利略1604年做斜面实验时的一页手稿来列的,表中第二列表示的是时间,第三列则是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的距离,第一列是伽利略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添加的。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 1 32
4 2 130
9 3 298
16 4 526
25 5 824
36 6 1 192
49 7 1 600
64 8 2 104
(3)伽利略还有许多发明和发现,请你列举一例:   。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 8分
32.(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第五章生态系统 单元练习)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一定值,葫芦藓就不能生存。某化工厂的烟囱中有二氧化硫排放,为研究二氧化硫对葫芦藓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离烟囱每隔一定距离的地方栽种250株葫芦藓,由近至远分别编号为1组、2组、3组、4组、5组。葫芦藓植株死亡数统计如下表(单位:株)。请据此分析作答:
组别 6天 12天 18天 24天 30天
1组 72 145 208 250  
2组 57 128 187 193 250
3组 49 113 164 172 250
4组 41 93 149 196 224
5组 34 79 107 154 182
(1)葫芦藓在栽种时,每组栽种多达250株的原因是   。
(2)二氧化硫使葫芦藓的绿叶迅速枯黄,你认为是叶片细胞中的   遭到了破坏,因此葫芦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3)表中数据说明苔藓植物的受害程度与   有关。
33.(2020七上·西湖期中)如下图一所示,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王飞同学发现蝗虫在休息时,胸腹部总是不停地收缩和舒张,王飞想:蝗虫的呼吸器官难道集中在胸腹部吗。于是,他进行了下列探究:
第一步:在草地上抓了6只生理状况相似的蝗虫,随机平分为甲、乙两组。
第二步:取6支相同规格的试管,装满水,分成两组。
第三步:将甲组蝗虫的头部浸没在水中,乙组蝗虫的胸腹部浸没在水中(如图二所示)。
第四步:观察现象,记录蝗虫死亡的时间。 请分析以上实验步骤,并回答下列问题:
(1)蝗虫新生命的起点是   。
(2)本实验中,王飞的假设是   。
(3)为什么王飞每组用3只蝗虫进行实验而不是1只?答:   。
(4)王飞实验中所用蝗虫为什么要生理状况相似,试管的规格要相同?答:   。
(5)若发现到   的现象,则可以证明王飞的实验假设成立。
四、解答题(每空1分,共18分
34.小明平时很爱动脑子,有一些问题引起了他的兴趣:蚯蚓有没有眼睛呢 蚯蚓有没有嗅觉 蚯蚓的身体上有没有感光细胞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小明做了如下几个实验。
实验一:先取3条大小不同的蚯蚓,放在一张湿纸上,然后用树叶、铅笔、红领巾分别在它们前面晃动,结果发现它们毫无反应。
实验二:找来几根葱、几块黄瓜和几块萝卜,并排放在蚯蚓前,几分钟后它们都钻到葱下面去了。
实验三:用泥巴、砖头砌了间小屋,把蚯蚓放在屋门口,结果发现它们很快朝屋里阴暗处爬去。
(1)实验一说明蚯蚓没有   ,实验二说明蚯蚓有   ,实验三说明蚯蚓能   。
(2)小明还想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于是又做了下面这个实验:他先在塑料盒中放一些干土,然后在盒的一侧加入适量的水,使盒中的土一半是干的,另一半是湿的。再在干土和湿土的分界处放10条蚯蚓,一段时间后,分别数出干土和湿土中蚯蚓的数目。写出小明设计的这个实验要探究的问题:   
35.(2024七上·永康期中)为保护海洋动物,小康搜集了中华白海豚、虎鲸和座头鲸三种国家保护动物的资料,并将分类等级情况记录在表中。
鲸目
海豚科 须鲸科
白海豚属 虎鲸属 座头鲸属
中华白海豚 虎鲸 座头鲸
(1)生物的七个分类等级中,最小的单位是   。
(2)表中,包含生物数量最多的分类等级是   ,最小的分类等级是   。
(3)上述生物中,虎鲸和   的共同特征最多。
36.(2024·嘉兴模拟)近年来,小龙虾已成为国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现在正是一年中小龙虾大量上市的季节。
(1)小龙虾是一种淡水生物(如图甲),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有坚硬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通过羽毛状的腮呼吸。下列生物与小龙虾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____。
A.蝗虫 B.蜥蜴 C.青蛙 D.鱼
(2)目前浙江多地推行“水稻-小龙虾-中华鳖”的综合养殖模式,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小龙虾属于稻田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3)小龙虾属于外来物种,当它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时,其种群的数量通常会呈现如图乙所示的变化,请对这一变化的原因做出解释:   。
37.某同学对野外考察采回的四种植物(如图甲所示)进行分类,设计了检索表(如图乙所示)。
(1)2a的方框中应填   。
(2)胎生狗脊在检索表中的位置是   (填“P”“Q”“R”或“S”)。
(3)桃和玫瑰都属于蔷薇科,但也有许多不同的特征,所以它们又属于不同的   (填“目”或“属”)。
38.(2020七上·富阳月考)小明想测量小球的体积,但手里只有一把刻度尺和一个容积为480厘米3的瓶子,瓶子带盖,没装满水.受《乌鸦喝水》故事的启发,他利用瓶子和体积相同的小球进行了如下操作:
先测量出没放小球时瓶中水的高度为10厘米,再将瓶子倒放,测量出瓶中无水部分的高度为6厘米。
(1)瓶中水的体积为   。
(2)小明将20个小球放入瓶中,此时瓶中水面高12厘米(未超出瓶子下方均匀部分)。结合这些数据,每个小球的体积为   。
39.(2025七上·浙江期末)实验室里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矿石。
(1)因矿石体积较大,甲同学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则该矿石的体积为   mL。
(2)乙同学认为,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了。你认为乙同学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目镜:放大倍数有“5x”、“10x”、“15x”,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物镜:“10x”为低倍物镜,“40x”为高倍物镜,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反光镜:凹面镜适用于弱光,平面镜适用于强光。
光圈:指遮光器上的孔,调节视野亮度。
粗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
细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缓慢和小幅度升降,观察时找到物像后换用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使物像更加清晰。
【解答】A、显微镜的结构中,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大光圈能使更多的光线进入,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不符合题意;
B、反光镜能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反光镜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能够聚光,可以使视野变亮,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不符合题意;
C、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用粗准焦螺找到物像后,为了使物像更清晰,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不符合题意;
D、“小明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把低倍镜换为高倍镜观察时,看到的像变模糊了”这时,他应该用细准焦螺旋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评价。
【解答】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了班内同学脚的长度和身高,将搜集到的测量信息记录在表格,方便探究 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因此属于收集证据,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答案】C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解答】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正确。
②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当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利益产生冲突时,应当采取一定方式管理,不能立即捕杀,错误。
③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正确。
④对于野生的动植物资源,我们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既不能大肆的乱捕滥杀和乱砍滥伐,导致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破坏生物的多样性,也不能完全不利用,导致生物资源的浪费,错误。
⑤保护野生动物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确。
⑥大力开发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会使人类的活动加剧,影响生物的栖息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进而影响生物的多样性。错误。
⑦引进外来物种,一般不引进它的天敌,因此外来物种会大量繁殖,进而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反而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错误。
故答案为:C。
4.【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俯大仰小”的规律判断即可。
【解答】量水的体积时视线俯视,那么读出的示数V1偏大;量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时视线仰视,那么读出的示数V2偏小。根据V=V2-V1计算出金属块的体积将偏小,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5.【答案】D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 (1)量筒是用来测量体积的仪器,使用时要首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然后根据酒精的总体积和量筒的量程以及分度值综合考虑,选取合适的量筒去测量。
(2)在选取过程中,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一次量取;二是尽可能精确,即分度值越小越精确。
【解答】 因为要一次量取酒精,因此乙、丙量筒不符合要求;
最大量度为100mL和50mL的量筒都可以使用,考虑到要尽可能精确的量取,量筒的分度值越小越精确,因此要选用最大量度为50mL,分度值为1mL的量筒较合适,故甲不符合要求,丁符合要求。
故选D。
6.【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和叶绿体。
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细胞膜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细胞质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
【解答】A、细胞壁位于细胞的最外面,起到保护和支持作用,不符合题意。
B、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既不让有害的物质进来,也不让有用的物质轻易出去,具有选择透过性,也有保护作用。结合题意可知,清洗青菜时,冷水没有变成青菜汤;而把青菜放入沸水中煮一下,就变成了青菜汤,这是因为沸水破坏了青菜细胞的细胞膜,使其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符合题意;
C、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不符合题意;
D、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的意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测量工具包括刻度尺、温度计、量筒、量杯等,它们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包含关系。
(2)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等,梭子蟹属于节肢动物中的甲壳纲。
(4)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题图所示的逻辑关系是:1包含2,2包含3,3包含4;或者1到4是由大到小的关系。
【解答】A、测量工具包括刻度尺,但温度计不属于刻度尺,量筒、量杯也不属于温度计,与图示关系不符,A不符合题意。
B、种子植物、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之间不存在包含关系,与图示关系不符,B不符合题意。
C、动物包含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含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包含梭子蟹,与图示关系相符,C符合题意。
D、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目与科顺序颠倒,与图示关系不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所谓测量,其实就是将物理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得到的比值就是测量值,据此判断。
【解答】设物体的真实长度为a,刻度尺的标准长度为b,那么测量结果应该是:。如果木尺受潮膨胀,那么b增大,于是测量结果会偏小,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9.【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观图可知:①转换器、②反光镜、③粗准焦螺旋、④细准焦螺旋,解答即可。
【解答】A:①.转换器在镜筒的下端,圆形可以安装物镜,可以调换不同的物镜,A不符合题意。
B:②反光镜在镜臂的最下端,可以左右前后转动,是反射光线用的,B不符合题意。
C:③粗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C不符合题意。
D:④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所以从视野丙到视野丁一定需要调节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D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由于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并利用食物上的有机物,发育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味道,如酸、臭等等。因此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
【解答】A、从表格中看出,冷水口接的饮用水中细菌数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多,正确;
B、从表格中看出,冷水口细菌数比热水口细菌数多,因此使用饮水机喝热水比喝冷水更有利于身体健康,正确;
C、本实验不仅能探究时间对饮水机中细菌生存的影响,还能探究温度对饮水机中细菌生存的影响,而不是只能探究时间对饮水机中细菌生存的影响,错误。
D、从表格中看出,第4天冷水口细菌数大量增多,因此若用饮水机只喝冷水,应尽快将整桶水喝完,正确;
故答案为:C。
11.【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当温度降低时,里面的水银柱缩小,会从这个位置断开,从而保证示数不变。据此可知,只有温度升高时示数才会发生改变,等于或低于它原来的示数时将示数保持不变,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体温计的结构可知,36.8℃低于原来的示数37.5℃,因此温度计的示数保持37.5℃不变。而38.6℃高于37.5℃,则示数会升高,那么温度计的示数为38.6℃。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2.【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 A、测量混合温度,应考虑尽可能减小热损失,因此越快测出温水温度越好。
B、当测量温度变化的水时,B答案的温度计测量时的示数一直下降,并不知道在哪一点是混合后的温度。
C、测量时温度计的示数是先上升后下降,那么在最高点就应是混合时的温度。
【解答】解:A、等水混合后再放入温度计,示数稳定时间显然比一开始就放入温度计会更长。故错误;
B、先放在热水中,再倒入冷水,温度计的示数会一直下降,不能确定哪一点是混合后的温度。故错误;
C、先放入冷水中,再倒入热水,温度计的示数会先上升后下降,因此在示数最高点就应该是温水的温度。故正确。
故答案为:C。
13.【答案】D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制作人体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在载玻片上滴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在清水里会吸水过多而涨破。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是几乎透明的,制作装片时应对其进行染色,染色时可使用亚甲基蓝溶液或稀碘液。
【解答】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漱口用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是凉开水、生理盐水和稀碘液。
故答案为:D
14.【答案】C
【知识点】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画细胞结构图时较暗的部分用细点来表示,越暗的地方细点越密,故用点的疏密表示明暗;图的大小要适当,一般图画在稍偏左上方,以便在图的下方写上所画图的名称,标注结构名称时,一般在图的右侧引出水平指示线;
【解答】A. 不应根据观察到的物像进行适当想象与修改,保证绘图美观,A错误;
B. 图的大小要适中,关键结构也不需要适当放大,使之醒目,B错误;
C.图中较暗的地方,要用铅笔点上细点表示,不能涂阴影 ,C正确;
D.图的大小要适当,一般图画在稍偏左上方,以便在图的下方写上所画图的名称标注结构名称时,一般在图的右侧引出水平指示线 ,D错误;
故答案为:C
15.【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体温计的结构特点和使用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体温计不能放在沸水中消毒,因为沸水的温度早已超出体温计的量程,故A错误;
B.根据图片可知,体温计的示数为37.5℃,而人正常温度在36℃至37℃之间,故B错误;
C.体温计最小刻度为0.1℃,而温度计最小刻度为1℃,因此体温计的精确度更高,故C正确;
D.体温计用完后应当甩几下使得水银柱退下去,但是温度计不用,故D错误。
故选C。
16.【答案】D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最小刻度越小越精确,量程与量取体积越接近越好。
【解答】量筒是一个粗侧体积的工具,为了减小误差,由分析知要量取40毫升水,最好应选用量程和最小刻度的量筒分别为50毫升和1毫升,故答案为:D。
17.【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即温度的变化值和刻度的变化值呈正比。设实际温度为t,显示温度为t',则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据此计算即可。
【解答】根据可知,当测量液体的温度为22℃时,得到:

解得:t=20℃。
故选C。
18.【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俯视时测量值比实际值要偏大,仰视时测量值比实际值要偏小。据此可判断出倒出的液体体积大小。
【解答】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放平稳后仰视液面读得数值为19mL,实际液体的体积大于19mL。 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俯视液面,数值为10mL,实际液体的体积要小于10mL。所以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9mL,C选项正确。
故选C
19.【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可知: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近,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多。
【解答】A、由表可以看出,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远,被乌鸦吃掉的比率越小,A不符合题意;
B、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大蛋被吃掉的机会,B符合题意;
C、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蛋壳与滋生细菌没有直接关系,与蛋是否为细菌感染也无直接关系,C不符合题意;
D、由表可以看出,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近,被乌鸦吃掉的比率越大, 蛋被天敌吃掉的机会越大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找到实际温度和显示温度的数量关系,据此推算即可。
【解答】 根据题意可知,水温增加10℃,温度计的示数只增加了9℃,
因为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所以一个格就表示,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被定为0℃。
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被定为100℃,则在实际温度0~100℃间,该温度计共有个刻度,
由于用不准的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示数是5℃,因此用此温度计去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的示数为:90℃+5℃=95℃,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1.【答案】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不同材料的刻度尺热胀冷缩的性质不同,导致的准确程度也不同,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由LA>LB可知,B在不同温度下的热胀冷缩的变化比较明显,在高温下B比A的长度长,刻度间的距离变大,测量物体长度比实际长度小;而A比B的变化明显,刻度间的距离没有B的大。而在室外,低温使刻度尺变短,而此时B的变化较明显,刻度间的距离变得比A的更小,所以B测量时所得的读数比A的要大,即L′A22.【答案】1.60;减小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再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测量结果;
(2)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只能减小,不能消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准确值为1.6cm,估读值为0.00cm,则测量值为:1.6cm+0.00cm=1.60cm;
(2)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可以减小误差。
23.【答案】(1)②①④③⑥⑤
(2)温度计碰到了烧杯(或容器)的底部
(3)-2℃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2)使用温度计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后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解答】(1)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步骤:B.估计被测水的温度;A.选用合适量程的温度计;D.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水充分接触;C.稍后,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F.视线与温度计内液面齐平,读取示数;E.取出温度计。
故答案为:BADCFE;
(2)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
(3)气温越高,液柱会向左移动较长距离,将烧瓶放到1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在A处即为0℃,B、C是与A点相差2℃的两个点,则B处的温度是-2℃;
24.【答案】C;B;E;D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常见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要点进行分析。.
【解答】作为热源加热的是酒精灯,故填C;
用于滴加少量液体的是滴管,故填B;
用于取用粉末状固体的是药匙,故填E;
用于少量物体反应的容器是试管,故填D。
25.【答案】(1)碘液
(2)BDA;acdf;目镜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可以概括为:擦→滴→撕→展→盖→染→吸。
【解答】(1)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故染色时所使用的染色剂液体是碘液(碱性染料)。
(2)①在最终看到视野C之前需进行的操作有:向左移动玻片,视野B将变成视野D;转动转换器,切换为高倍物镜,视野D将变成视野A;调节细准焦螺旋,视野A将变成视野C。故看到视野C之前依次看到的视野是BDA。
②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在图丁中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右上方,a.将玻片向右移动使像移至视野中央;c.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d.适当增大光圈和调反光镜;f.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因此则主要操作步骤是:acdf。
③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玻片,污点移动就在玻片,不动就不在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所以小华在显微镜下观察玻片时,在视野中看到有一黑点,转换物镜和移动装片,黑点都没有动,因此可以断定黑点最可能在目镜上。
26.【答案】(1)保护色
(2)拟态
(3)警戒色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 保护色是指动植物把体表的颜色改变为与周围环境相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很多动物有保护色,类似蜥蜴的变色能力,还有不少动物进化为与环境相似的皮毛。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动物界有不少身有剧毒,同时有着鲜艳体色的动物,这些鲜艳的体色能对敌人起到一种威慑和警告的作用,这就是警戒色。而在昆虫家族里,也有一些带毒的昆虫具有这样的靓丽“外衣”,靠着警戒色,它们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拟态与保护色相似,不过是通过体态、颜色(更强调体态)来达到隐藏自己的目的,如竹节虫、枯叶蝶等。
【解答】(1) 避役的体色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并与环境的色彩保持一致。属于保护色;
(2) 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的南美鲈鱼形如败叶,浮在水面。属于拟态;
(3) 黄蜂腹部具有黄黑相间的条纹。属于警戒色;
故答案为:(1)保护色(2)拟态(3)警戒色
27.【答案】36.6;热胀冷缩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弄清体温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水银柱的位置读出示数;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那么水银的温度为:36℃+0.1℃×6=36.6℃。
(2)水银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了水银的热胀冷缩。
28.【答案】(1)D
(2)清水
(3)防止/避免物镜镜头压到玻片
(4)左;细准焦螺旋
(5)调节反光镜/用大光圈/重新对光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 [1] 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解答】(1)制作 洋葱临时玻片时,应先在载玻片上滴加清水,然后撕取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最后染色;即D正确;
(2)洋葱表皮细胞滴加的液体是清水;
(3)镜筒下降时,从侧面注视是为了防止物镜镜头压到玻片;
(4)由丙到丁是放大图像的过程,要先向左将待观察对象移至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5)移动显微镜后可能是光线发生了改变导致无法观察物像了,可以调节反光镜或者用大光圈或重新对光即可;
故答案为:(1)D;(2)清水;(3)防止/避免物镜镜头压到玻片;(4)左;细准焦螺旋;(5) 调节反光镜/用大光圈/重新对光。
29.【答案】(1)甲;①③⑤
(2)③④②①⑤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
【解答】(1)甲、乙两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两个视野,则用低倍镜观察的图是甲图,从甲图到乙图的其实是低倍镜换成高倍镜的过程,因为a点在右上角,所以第一步应当①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第二步为③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由于从低倍镜换成高倍镜之后,视野很模糊,所以视野要调的清晰些,也就是步骤⑤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2)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
“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
“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 也就是G,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因此正确的顺序为:③④②①⑤
故答案为:(1)甲;①③⑤ (2)③④②①⑤
30.【答案】(1)液体热胀冷缩
(2)乙和丙
(3)29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2)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因此水银柱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据此分析判断;
(3)温度计上的刻度都是均匀的,因此温度的变化量与刻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显示温度为t,实际温度为t',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据此计算即可。
【解答】(1)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工作的;
(2)体温计的液柱不能自动流回液泡,只能在每次使用后甩动几下,帮助其流回液泡。在测量甲的体温前没有甩动,那么甲的体温不一定正确;在测量乙的体温时,体温计重新甩动,因此乙的体温一定正确。在测量丙的体温前,虽然没有甩动,但是丙的示数大于原来的示数,因此肯定是准确的,因此丙也是准确的.
那么一定正确的是乙和丙。
(3)当实际温度为30℃时,根据得到:

解得:t=29℃。
31.【答案】(1)B;D
(2)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3)天文望远镜、摆的摆动等时性、发现了太阳黑子、木星有四颗卫星、维持运动并不需要外力(其他合理的都可)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将玻璃球轻轻向上提但玻璃管下端没露出水面时,球形瓶中空气的体积变大,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壶中的水压入瓶中,据此判断玻璃细管内外的高度差;大气压支撑着水柱没有下落,故大气压等于水柱的压强加上玻璃球内封闭气体的压强,根据水柱压强的变化,判断出玻璃球内封闭气体压强的变化,根据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变大,压强减小即可得出结论;
根据p=ρgh判断出壶底受到水的压强的变化,根据F=pS判断出壶底受到水的压力的变化;
(2)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结论;
(3)伽利略最早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并且最早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
【解答】(1)如果将玻璃球轻轻向上提但玻璃管下端没露出水面时,球形瓶中空气的体积变大,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壶中的水压入瓶中,玻璃细管内的水柱升高,玻璃细管外的水面降低,所以,玻璃细管内外的高度差变大,玻璃管中的水柱产生的压强增大;
因为该水柱产生的压强加上玻璃球内封闭气体的压强等于大气压,且大气压不变、p水柱增大,所以玻璃球内封闭气体的压强变小,玻璃球内封闭气体质量不变,则玻璃球内封闭气体体积变大,故A错误,B正确;
由(1)知,当将玻璃球轻轻向上提但玻璃管下端没露出水面时,玻璃细管外的水面降低,根据p=ρgh可知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减小,而容器的底面积S不变,由F=pS可知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力变小,故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BD;
(2)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时间变为原来的2倍,下滑的距离大约变为原来的4倍,时间变为原来的3倍,通过的距离变为原来的9倍,可知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3)伽利略最早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并且最早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
32.【答案】(1)排除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可靠
(2)叶绿体
(3)离污染源的距离和受害时间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
【解答】解:(1)葫芦藓在栽种时,每组栽种多达250株的原因是排除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可靠;
(2)二氧化硫使葫芦藓的绿叶迅速枯黄,可能是叶片细胞中的叶绿体遭到了破坏,因此葫芦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3)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离污染源越近,葫芦藓死亡的数量越多,离污染源越远,葫芦藓死亡的数量越少;且同组葫芦藓天数越长,死亡数量越多;说明苔藓植物的受害程度与离污染源的距离和受害时间有关;
故答案为:(1)排除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可靠;(2)叶绿体;(3)离污染源的距离和受害时间。
33.【答案】(1)受精卵
(2)蝗虫的呼吸器官可能在腹部(蝗虫的呼吸器官可能不在腹部)
(3)避免偶然性
(4)控制无关变量不变(单一变量)
(5)甲活乙死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新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由受精卵不断发育,称为新个体。
(2)本题通过改变蝗虫的胸腹部、头部这个“呼吸器官”变量,根据对比,控制其他条件,探究唯一变量对实验的影响,以便查出蝗虫的呼吸器官所在之处。
【解答】(1)蝗虫新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
(2)实验中王飞的问题为:蝗虫的呼吸器官难道集中在胸腹部吗?针对问题提出假设:蝗虫的呼吸器官可能在腹部(蝗虫的呼吸器官可能不在腹部)。
(3)若只采用一只蝗虫就会有很大的偶然性,使结果不准确。
(4)生理状况相似,试管的规格要相同,才能使实验不被这些因素所影响,因此必须全部控制,即控制变量法。
(5)实验结果出现后,需要对照曾经作出的假设,如果实验结果和假设相符,比如发现甲活乙死的现象,则可以证明王飞的实验假设成立,说明蝗虫的呼吸器官可能在腹部 。
故答案为:(1)受精卵(2)蝗虫的呼吸器官可能在腹部(3)避免偶然性(4)控制无关变量不变(单一变量)(5)甲活乙死
34.【答案】(1)视觉;嗅觉;感光
(2)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还是干燥的环境中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蚯蚓身体细长约由许多个环状体节构成,这样的动物被称为环节动物。
(2)蚯蚓有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灵敏而准确,蚯蚓的前端对光的刺激较灵敏,后端对触觉的反应更灵敏。
【解答】(1)实验一:先抓来3条大小不同的蚯蚓,放在一张湿纸上,然后用树叶、铅笔、红领巾分别在它们前面晃动,结果发现它们毫无反应。说明了蚯蚓没有视觉;
实验二:找来几根葱、几块黄瓜和几块萝卜,并排放在蚯蚓前,几分钟后它们都钻到葱下面去了。说明蚯蚓有嗅觉。
实验三:用泥巴、砖头砌了间小屋,把蚯蚓放在屋门口,结果发现它们很快朝屋里阴暗处爬去。蚯蚓长期在土壤里生活,土壤里很黑暗,它的眼睛没有什么用处,就退化了.但蚯蚓口的前端有嗅觉和感受光和滋味的细胞,它是靠感官来探路和寻找食物的实验,说明蚯蚓头部有感光。
(2)为了使探究的结果更趋于准确,要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该实验的变量是水,结果湿润土壤中的蚯蚓数目明显多于干燥土壤中的蚯蚓数目,说明蚯蚓适于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
35.【答案】(1)种
(2)目;属
(3)中华白海豚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解答】(1)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也是最小的分类单位。
(2)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目是表中最大的分类等级,所以包含生物数量最多;种是表中最小的分类等级。
(3)虎鲸和中华白海豚都属于鲸目海豚科,它们在分类上的共同分类单位更多,亲缘关系更近,所以虎鲸和中华白海豚的共同特征最多。
36.【答案】(1)A
(2)消费者
(3)小龙虾为外来物种,食物充分、天敌少,繁殖后数量增加迅速。随着食物减少、人类对其捕食,小龙虾数量快速减少,并维持在一定范围。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 ; 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部分,包含阳光以及其它所有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物质:水、无机盐、空气、有机质、岩石等。阳光是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直接的能量来源,水、空气、无机盐与有机质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解答】(1) 小龙虾是一种淡水生物(如图甲),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有坚硬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通过羽毛状的腮呼吸。 说明小龙虾属于无脊椎动物里的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A昆虫也属于节肢动物,BCD都是有脊椎动物;所以亲缘关系最近的是蝗虫;
(2)目前浙江多地推行“水稻-小龙虾-中华鳖”的综合养殖模式,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小龙虾属于稻田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所以小龙虾和中华鳌都是消费者;
(3) 做出的解释如下:小龙虾为外来物种,食物充分、天敌少,繁殖后数量增加迅速。随着食物减少、人类对其捕食,小龙虾数量快速减少,并维持在一定范围。
故答案为:(1)A (2)消费者(3) 小龙虾为外来物种,食物充分、天敌少,繁殖后数量增加迅速。随着食物减少、人类对其捕食,小龙虾数量快速减少,并维持在一定范围。
37.【答案】(1)有种子
(2)R
(3)属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常见的植物从高等到低等依次为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苔藓类和藻类。被子植物是指所有的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裸子植物由松、杉、柏、银杏、和苏铁,有根、茎、叶、种子;蕨类,孢子繁殖,只有根茎叶,代表满江红,胎生狗脊;苔藓类,无根,有茎叶,孢子繁殖,代表地钱、葫芦藓;藻类什么器官都没有,孢子繁殖,代表紫菜,水绵,蓝藻。
【解答】(1)2a与2b对应,2a的方框中应填有种子。
(2)蕨类植物无花、果实、种子,有根、茎、叶的分化,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株生长利用,胎生狗脊属于蕨类植物,因此在检索表中的位置是R。
(3)桃和玫瑰都属于蔷薇科,但也有许多不同的特征,所以它们又属于不同的属。
故答案为:(1)有种子(2)R(3)属
38.【答案】(1)300毫升
(2)3厘米3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瓶子的容积等于水的体积与空白体积之和,首先根据计算出瓶子的底面积,再根据V水=Sh水计算水的体积。
(2)小球的体积之和等于增加水的体积,然后除以小球的个数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瓶子的底面积:;
则瓶子中水的体积为:V水=Sh水=30cm2×10cm=300cm3=300mL;
(2)小球的体积之和为:V总=S×△h水=30cm2×(12cm-10cm)=60cm3;
则每个小球的体积为:V=。
39.【答案】(1)70cm3
(2)偏大;将矿石取出时,会带出一定量的水。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排水法:用水间接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就是排水法。即用体积相等的液体去代替固体,从而测量出该固体的体积。
【解答】(1)图中矿石的体积:V=200mL-130mL=70mL=70cm3;
(2)从图A到图C,将矿石取出时,会带出一定量的水,再补充水时就会多一些,使所测量矿石的体积偏大。
1 / 1【浙教版】(新教材)七上科学期中阶段性测试试卷A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4·乐清模拟)小明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把低倍镜换为高倍镜观察时,看到的像变模糊了,能够使其变清晰的下一步操作是(  )
A.转动遮光器 B.转动反光镜
C.转动粗准焦螺旋 D.转动细准焦螺旋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目镜:放大倍数有“5x”、“10x”、“15x”,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物镜:“10x”为低倍物镜,“40x”为高倍物镜,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反光镜:凹面镜适用于弱光,平面镜适用于强光。
光圈:指遮光器上的孔,调节视野亮度。
粗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
细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缓慢和小幅度升降,观察时找到物像后换用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使物像更加清晰。
【解答】A、显微镜的结构中,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大光圈能使更多的光线进入,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不符合题意;
B、反光镜能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反光镜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能够聚光,可以使视野变亮,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不符合题意;
C、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用粗准焦螺找到物像后,为了使物像更清晰,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不符合题意;
D、“小明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把低倍镜换为高倍镜观察时,看到的像变模糊了”这时,他应该用细准焦螺旋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2021七上·龙湾期中)为了研究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小海先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了班内同学脚的长度和身高,然后分析测量的数据并得出结论。其中“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了班内同学脚的长度和身高”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评价。
【解答】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了班内同学脚的长度和身高,将搜集到的测量信息记录在表格,方便探究 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因此属于收集证据,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下列做法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当野生动物与人类利益产生冲突时,应当立即进行捕杀 ③保护其栖息地 ④禁止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⑤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⑥大力开发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 ⑦引进世界各地不同的物种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⑦ C.①③⑤ D.①④⑤⑦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解答】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正确。
②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当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利益产生冲突时,应当采取一定方式管理,不能立即捕杀,错误。
③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正确。
④对于野生的动植物资源,我们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既不能大肆的乱捕滥杀和乱砍滥伐,导致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破坏生物的多样性,也不能完全不利用,导致生物资源的浪费,错误。
⑤保护野生动物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确。
⑥大力开发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会使人类的活动加剧,影响生物的栖息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进而影响生物的多样性。错误。
⑦引进外来物种,一般不引进它的天敌,因此外来物种会大量繁殖,进而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反而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错误。
故答案为:C。
4.(2020七上·金华月考)测量一块金属材料的体积,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量水的体积时视线俯视,量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时视线仰视,则所测得的金属块的体积将(  )
A.大于实际体积 B.等于实际体积
C.小于实际体积 D.无法判断
【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俯大仰小”的规律判断即可。
【解答】量水的体积时视线俯视,那么读出的示数V1偏大;量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时视线仰视,那么读出的示数V2偏小。根据V=V2-V1计算出金属块的体积将偏小,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5. 现有4只量筒,量程和最小刻度如表所示,现要一次性尽可能准确地量取35mL酒精,最好选用哪个量筒 (  )
  甲 乙 丙 丁
量程(mL) 100 20 10 50
最小刻度(mL) 2 1 0.5 1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 (1)量筒是用来测量体积的仪器,使用时要首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然后根据酒精的总体积和量筒的量程以及分度值综合考虑,选取合适的量筒去测量。
(2)在选取过程中,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一次量取;二是尽可能精确,即分度值越小越精确。
【解答】 因为要一次量取酒精,因此乙、丙量筒不符合要求;
最大量度为100mL和50mL的量筒都可以使用,考虑到要尽可能精确的量取,量筒的分度值越小越精确,因此要选用最大量度为50mL,分度值为1mL的量筒较合适,故甲不符合要求,丁符合要求。
故选D。
6. 把菠菜放入沸水中煮几分钟,沸水成了有菠菜味的菜汤,但把菠菜浸在冷水里却做不出菜汤。活细胞中阻止细胞液外流的结构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和叶绿体。
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细胞膜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细胞质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
【解答】A、细胞壁位于细胞的最外面,起到保护和支持作用,不符合题意。
B、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既不让有害的物质进来,也不让有用的物质轻易出去,具有选择透过性,也有保护作用。结合题意可知,清洗青菜时,冷水没有变成青菜汤;而把青菜放入沸水中煮一下,就变成了青菜汤,这是因为沸水破坏了青菜细胞的细胞膜,使其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符合题意;
C、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不符合题意;
D、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的意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如果用图表示各种概念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选项 1 2 3 4
A 测量工具 刻度尺 温度计 量筒、量杯
B 种子植物 藻类植物 苔藓类植物 蕨类植物
C 动物 无脊椎动物 节肢动物 梭子蟹
D 纲 科 目 种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测量工具包括刻度尺、温度计、量筒、量杯等,它们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包含关系。
(2)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等,梭子蟹属于节肢动物中的甲壳纲。
(4)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题图所示的逻辑关系是:1包含2,2包含3,3包含4;或者1到4是由大到小的关系。
【解答】A、测量工具包括刻度尺,但温度计不属于刻度尺,量筒、量杯也不属于温度计,与图示关系不符,A不符合题意。
B、种子植物、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之间不存在包含关系,与图示关系不符,B不符合题意。
C、动物包含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含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包含梭子蟹,与图示关系相符,C符合题意。
D、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目与科顺序颠倒,与图示关系不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走近科学 3 建立健康信息档案(第1课时))木尺受潮后膨胀,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会(  )
A.偏大 B.偏小 C.不受影响 D.不能确定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所谓测量,其实就是将物理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得到的比值就是测量值,据此判断。
【解答】设物体的真实长度为a,刻度尺的标准长度为b,那么测量结果应该是:。如果木尺受潮膨胀,那么b增大,于是测量结果会偏小,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9.(2022七上·柯桥期中)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中,小煦在视野中依次观察到如下图像,其中从视野丙到视野丁一定需要调节显微镜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观图可知:①转换器、②反光镜、③粗准焦螺旋、④细准焦螺旋,解答即可。
【解答】A:①.转换器在镜筒的下端,圆形可以安装物镜,可以调换不同的物镜,A不符合题意。
B:②反光镜在镜臂的最下端,可以左右前后转动,是反射光线用的,B不符合题意。
C:③粗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C不符合题意。
D:④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所以从视野丙到视野丁一定需要调节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D符合题意。
故选D。
10.(2023七下·长兴期中)为探究饮水机中细菌数量的变化,分别定时从冷、热水口接等量的水,测定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测定时间 第一天 第四天 第七天 第十天
冷水口细菌数/个 34 560 935 1220
热水口细菌数/个 8 17 25 46
A.冷水口接的饮用水细菌数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多
B.使用饮水机喝热水比喝冷水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C.本实验只探究时间对饮水机中细菌数量的影响
D.使用饮水机时,应在保质期内尽快将整桶水喝完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由于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并利用食物上的有机物,发育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味道,如酸、臭等等。因此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
【解答】A、从表格中看出,冷水口接的饮用水中细菌数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多,正确;
B、从表格中看出,冷水口细菌数比热水口细菌数多,因此使用饮水机喝热水比喝冷水更有利于身体健康,正确;
C、本实验不仅能探究时间对饮水机中细菌生存的影响,还能探究温度对饮水机中细菌生存的影响,而不是只能探究时间对饮水机中细菌生存的影响,错误。
D、从表格中看出,第4天冷水口细菌数大量增多,因此若用饮水机只喝冷水,应尽快将整桶水喝完,正确;
故答案为:C。
11.一支已测过体温但没有甩几下的体温计,读数是37.5℃,某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用此体温计再去连续测两个病人的体温。如果这两个人实际体温为36.8℃和38.6℃,那么在测量时,体温计上的读数分别为(  )
A.36.8℃ 38.6℃ B.37.5℃ 38.6℃
C.36.8℃ 37.5℃ D.37.5℃ 37.5℃
【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当温度降低时,里面的水银柱缩小,会从这个位置断开,从而保证示数不变。据此可知,只有温度升高时示数才会发生改变,等于或低于它原来的示数时将示数保持不变,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体温计的结构可知,36.8℃低于原来的示数37.5℃,因此温度计的示数保持37.5℃不变。而38.6℃高于37.5℃,则示数会升高,那么温度计的示数为38.6℃。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2.将热水与冷水混合成温水,并测量混合后的水温。下列操作中,较合理的是(  )。
A.将热水与冷水混合均匀后,将温度计用细线吊起,并将玻璃泡插入水中,测出温度
B.先将用细线吊着的温度计玻璃泡插入热水中,再倒入冷水,均匀混合后,测出温度
C.先将用细线吊着的温度计玻璃泡插入冷水中,再倒入热水,均匀混合后,测出温度
D.以上三种操作均合理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 A、测量混合温度,应考虑尽可能减小热损失,因此越快测出温水温度越好。
B、当测量温度变化的水时,B答案的温度计测量时的示数一直下降,并不知道在哪一点是混合后的温度。
C、测量时温度计的示数是先上升后下降,那么在最高点就应是混合时的温度。
【解答】解:A、等水混合后再放入温度计,示数稳定时间显然比一开始就放入温度计会更长。故错误;
B、先放在热水中,再倒入冷水,温度计的示数会一直下降,不能确定哪一点是混合后的温度。故错误;
C、先放入冷水中,再倒入热水,温度计的示数会先上升后下降,因此在示数最高点就应该是温水的温度。故正确。
故答案为:C。
13.(2020七上·西湖期中)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漱口用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是(  )
A.稀碘液、清水、生理盐水 B.清水、生理盐水、红墨水
C.生理盐水、清水、稀碘液 D.凉开水、生理盐水、稀碘液
【答案】D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制作人体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在载玻片上滴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在清水里会吸水过多而涨破。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是几乎透明的,制作装片时应对其进行染色,染色时可使用亚甲基蓝溶液或稀碘液。
【解答】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漱口用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是凉开水、生理盐水和稀碘液。
故答案为:D
14. 下列关于绘制生物图示基本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应根据观察到的物像进行适当想象与修改,保证绘图美观
B.图的大小要适中,关键结构要适当放大,使之醒目
C.图中较暗的地方,要用铅笔点上细点表示,不能涂阴影
D.图在纸上的位置一般稍偏右下方,以便在左侧标注结构、在上方书写图名
【答案】C
【知识点】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画细胞结构图时较暗的部分用细点来表示,越暗的地方细点越密,故用点的疏密表示明暗;图的大小要适当,一般图画在稍偏左上方,以便在图的下方写上所画图的名称,标注结构名称时,一般在图的右侧引出水平指示线;
【解答】A. 不应根据观察到的物像进行适当想象与修改,保证绘图美观,A错误;
B. 图的大小要适中,关键结构也不需要适当放大,使之醒目,B错误;
C.图中较暗的地方,要用铅笔点上细点表示,不能涂阴影 ,C正确;
D.图的大小要适当,一般图画在稍偏左上方,以便在图的下方写上所画图的名称标注结构名称时,一般在图的右侧引出水平指示线 ,D错误;
故答案为:C
15.(2020七上·金华期中)如图是生活中常见的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将体温计放入沸水内消毒
B.如图体温计所示温度属于人的正常温度
C.体温计的精确度比实验用温度计更高
D.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测完温度后都应用力甩几下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体温计的结构特点和使用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体温计不能放在沸水中消毒,因为沸水的温度早已超出体温计的量程,故A错误;
B.根据图片可知,体温计的示数为37.5℃,而人正常温度在36℃至37℃之间,故B错误;
C.体温计最小刻度为0.1℃,而温度计最小刻度为1℃,因此体温计的精确度更高,故C正确;
D.体温计用完后应当甩几下使得水银柱退下去,但是温度计不用,故D错误。
故选C。
16.(2022七上·乐清期中)如果要量取40毫升水,最好应选用量程和最小刻度的量筒分别为(  )
A.200毫升和5毫升 B.100毫升和2毫升
C.100毫升和1毫升 D.50毫升和1毫升
【答案】D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最小刻度越小越精确,量程与量取体积越接近越好。
【解答】量筒是一个粗侧体积的工具,为了减小误差,由分析知要量取40毫升水,最好应选用量程和最小刻度的量筒分别为50毫升和1毫升,故答案为:D。
17.(2021七上·龙港月考)有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读数为4℃,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读数为94℃。用此温度计测得某杯液体的温度是22℃,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是(  )
A.16℃ B.18℃ C.20℃ D.24℃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即温度的变化值和刻度的变化值呈正比。设实际温度为t,显示温度为t',则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据此计算即可。
【解答】根据可知,当测量液体的温度为22℃时,得到:

解得:t=20℃。
故选C。
18.(2020七上·仙居月考)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放平稳后仰视液面读得数值为19mL,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俯视液面,数值为10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  )
A.等于9mL B.小于9mL
C.大于9mL D.操作错误无法判断
【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俯视时测量值比实际值要偏大,仰视时测量值比实际值要偏小。据此可判断出倒出的液体体积大小。
【解答】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放平稳后仰视液面读得数值为19mL,实际液体的体积大于19mL。 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俯视液面,数值为10mL,实际液体的体积要小于10mL。所以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9mL,C选项正确。
故选C
1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3.4 动物的行为)某种鸟类在营巢时,若发现巢内有破蛋,会将蛋壳远远弃置于巢外。为了解此种行为是否与巢的安全有关,科学家将蛋放于野地上,在其旁放置蛋壳,观察其被天敌吃掉的比率,下表为实验结果。
蛋壳与蛋的距离和被天敌(乌鸦)吃掉的比率
蛋壳与蛋的距离(cm) 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被吃掉的比率(%)
15 63 87 42
100 48 102 32
200 32 118 21
根据表中的数据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
A.蛋与蛋壳的距离不影响天敌吃蛋的比率
B.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大了蛋被吃掉的机会
C.蛋壳离蛋越远,越可防止细菌滋生,降低蛋被感染的机会
D.蛋壳离蛋越远,蛋被天敌吃掉的机会越大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可知: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近,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多。
【解答】A、由表可以看出,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远,被乌鸦吃掉的比率越小,A不符合题意;
B、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大蛋被吃掉的机会,B符合题意;
C、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蛋壳与滋生细菌没有直接关系,与蛋是否为细菌感染也无直接关系,C不符合题意;
D、由表可以看出,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近,被乌鸦吃掉的比率越大, 蛋被天敌吃掉的机会越大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2024七上·金东期中)某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用它测量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示数是5℃。当冰熔化后,水的温度升高到某一数值时,发现它的示数恰好与真实温度相等;让水温再升高10℃,而温度计的示数只增加了9℃。那么,当用此温度计去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示数变为(  )
A.95℃ B.96℃ C.97℃ D.98℃
【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找到实际温度和显示温度的数量关系,据此推算即可。
【解答】 根据题意可知,水温增加10℃,温度计的示数只增加了9℃,
因为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所以一个格就表示,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被定为0℃。
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被定为100℃,则在实际温度0~100℃间,该温度计共有个刻度,
由于用不准的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示数是5℃,因此用此温度计去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的示数为:90℃+5℃=95℃,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 34分
21.(2020七上·诸暨期中)有两支最小刻度相同的刻度尺A和B,在室温下测同一长度时结果相同;在40℃的室内测同一长度时分别为LA和LB,但LA>LB。若将这两支尺拿到-20℃的室外测同一长度,结果分别为L,A和L′B,则L′A   L′B。(填“>”、“<”或“=”)
【答案】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不同材料的刻度尺热胀冷缩的性质不同,导致的准确程度也不同,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由LA>LB可知,B在不同温度下的热胀冷缩的变化比较明显,在高温下B比A的长度长,刻度间的距离变大,测量物体长度比实际长度小;而A比B的变化明显,刻度间的距离没有B的大。而在室外,低温使刻度尺变短,而此时B的变化较明显,刻度间的距离变得比A的更小,所以B测量时所得的读数比A的要大,即L′A22.如图所示,所测物体长度为   cm;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可以   (选填”消除”或”减小”)误差。
【答案】1.60;减小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再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测量结果;
(2)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只能减小,不能消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准确值为1.6cm,估读值为0.00cm,则测量值为:1.6cm+0.00cm=1.60cm;
(2)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可以减小误差。
23. 温度计是实验室常见的实验器材,结合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实验中,按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步骤,依次排列顺序为   。
①选用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②估计被测水的温度
③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④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水充分接触
⑤取出温度计
⑥视线与温度计内液面齐平,读取示数
(2)如图甲所示,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温度,指出图中错误的操作:   。
(3)小郑自制了一个气体温度计。如图乙所示,将烧瓶放到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在 A 处。B、C是与 A点相差2℃的两个点,则B处的温度是   。
【答案】(1)②①④③⑥⑤
(2)温度计碰到了烧杯(或容器)的底部
(3)-2℃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2)使用温度计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后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解答】(1)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步骤:B.估计被测水的温度;A.选用合适量程的温度计;D.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水充分接触;C.稍后,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F.视线与温度计内液面齐平,读取示数;E.取出温度计。
故答案为:BADCFE;
(2)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
(3)气温越高,液柱会向左移动较长距离,将烧瓶放到1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在A处即为0℃,B、C是与A点相差2℃的两个点,则B处的温度是-2℃;
24.(2024七上·越城月考)下列仪器中,其中作为热源加热的是   ,用于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用于取用粉末状固体的是   ,用于少量物体反应的容器是   。(填序号)
A.烧杯  B.滴管  C.酒精灯  D.试管  E.药匙
【答案】C;B;E;D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常见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要点进行分析。.
【解答】作为热源加热的是酒精灯,故填C;
用于滴加少量液体的是滴管,故填B;
用于取用粉末状固体的是药匙,故填E;
用于少量物体反应的容器是试管,故填D。
25.(2024七上·玉环月考)小科在做“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
(1)染色时所使用的液体是   。
(2)染色后,他按规范操作,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以下几个视野:
①在最终看到视野C之前他依次看到的视野是   ,
②图中,观察装片时,在视野从B到C的调节过程中,主要操作步骤是   。
a.将玻片向右移动使像移至视野中央; b.将玻片向左移动使像移至视野中央;
c.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d.适当增大光圈和调反光镜;
e.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f.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③小科在显微镜下观察载玻片时,在视野中看到有一黑点转换物镜和移动装片,黑点都没有动,因此可以断定黑点最可能在   
【答案】(1)碘液
(2)BDA;acdf;目镜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可以概括为:擦→滴→撕→展→盖→染→吸。
【解答】(1)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故染色时所使用的染色剂液体是碘液(碱性染料)。
(2)①在最终看到视野C之前需进行的操作有:向左移动玻片,视野B将变成视野D;转动转换器,切换为高倍物镜,视野D将变成视野A;调节细准焦螺旋,视野A将变成视野C。故看到视野C之前依次看到的视野是BDA。
②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在图丁中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右上方,a.将玻片向右移动使像移至视野中央;c.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d.适当增大光圈和调反光镜;f.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因此则主要操作步骤是:acdf。
③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玻片,污点移动就在玻片,不动就不在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所以小华在显微镜下观察玻片时,在视野中看到有一黑点,转换物镜和移动装片,黑点都没有动,因此可以断定黑点最可能在目镜上。
26.(2023七上·鄞州期中)陆生生物利用自身的体形和体色来逃避敌害和协助捕食,其方式有“拟态”、“保护色”、和“警戒色”。下列动物分别属于哪种方式:
(1)避役的体色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并与环境的色彩保持一致。属于   。
(2)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的南美鲈鱼形如败叶,浮在水面。属于   。
(3)黄蜂腹部具有黄黑相间的条纹。属于   。
【答案】(1)保护色
(2)拟态
(3)警戒色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 保护色是指动植物把体表的颜色改变为与周围环境相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很多动物有保护色,类似蜥蜴的变色能力,还有不少动物进化为与环境相似的皮毛。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动物界有不少身有剧毒,同时有着鲜艳体色的动物,这些鲜艳的体色能对敌人起到一种威慑和警告的作用,这就是警戒色。而在昆虫家族里,也有一些带毒的昆虫具有这样的靓丽“外衣”,靠着警戒色,它们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拟态与保护色相似,不过是通过体态、颜色(更强调体态)来达到隐藏自己的目的,如竹节虫、枯叶蝶等。
【解答】(1) 避役的体色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并与环境的色彩保持一致。属于保护色;
(2) 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的南美鲈鱼形如败叶,浮在水面。属于拟态;
(3) 黄蜂腹部具有黄黑相间的条纹。属于警戒色;
故答案为:(1)保护色(2)拟态(3)警戒色
27.(2020七上·台州期中)下图体温计内水银的温度为    ℃,水银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了水银的   。
【答案】36.6;热胀冷缩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弄清体温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水银柱的位置读出示数;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那么水银的温度为:36℃+0.1℃×6=36.6℃。
(2)水银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了水银的热胀冷缩。
28.(2020七上·台州期末)小妍在做“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
(1)如图甲是制作洋葱临时玻片标本实验的部分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③④①②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④③①②
(2)上图甲的④中,滴加的液体是   。
(3)用显微镜进行临时装片的观察。在调焦时,先让镜筒下降,此时眼睛从侧面注视(如图乙),是为了   。
(4)正确操作后,他在视野中看到了物像如图丙,要使视野中出现如图丁所示物像,他接下来的操作是:将玻片向   移动,使待观察目标出现在视野中央,转动物镜 转换器,换成高倍镜,转动   ,使物像清晰。
(5)小妍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后,兴奋地把显微镜挪动给同组同学看,但其他同学却说看不到。为了看到物像,下一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答案】(1)D
(2)清水
(3)防止/避免物镜镜头压到玻片
(4)左;细准焦螺旋
(5)调节反光镜/用大光圈/重新对光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 [1] 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解答】(1)制作 洋葱临时玻片时,应先在载玻片上滴加清水,然后撕取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最后染色;即D正确;
(2)洋葱表皮细胞滴加的液体是清水;
(3)镜筒下降时,从侧面注视是为了防止物镜镜头压到玻片;
(4)由丙到丁是放大图像的过程,要先向左将待观察对象移至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5)移动显微镜后可能是光线发生了改变导致无法观察物像了,可以调节反光镜或者用大光圈或重新对光即可;
故答案为:(1)D;(2)清水;(3)防止/避免物镜镜头压到玻片;(4)左;细准焦螺旋;(5) 调节反光镜/用大光圈/重新对光。
29.(2019七上·衢州期中)
(1)甲、乙两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两个视野,则用低倍镜观察的图是   (填甲或乙);如果a表示标本的同一位置,则从甲图得到乙图的操作步骤是   。
①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 ②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
③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④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
⑤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2)上图是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实验操作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答案】(1)甲;①③⑤
(2)③④②①⑤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
【解答】(1)甲、乙两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两个视野,则用低倍镜观察的图是甲图,从甲图到乙图的其实是低倍镜换成高倍镜的过程,因为a点在右上角,所以第一步应当①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第二步为③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由于从低倍镜换成高倍镜之后,视野很模糊,所以视野要调的清晰些,也就是步骤⑤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2)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
“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
“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 也就是G,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因此正确的顺序为:③④②①⑤
故答案为:(1)甲;①③⑤ (2)③④②①⑤
30.(2020七上·金华期中)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很大程度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如今疫情仍未结束,出入公共场所依然要带好口罩.发热和咳嗽是新馆肺炎最典型的症状,所以测量体温是监测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发现发热病人时,一般采用水银体温计给患者复测体温,水银体温计利用   原理制成.
(2)以下是小嘉同学在给班上其他同学测体温时的场景:在未甩体温计的情况下,测得甲同学体温为37.2℃,意识到错误后,将温度计中液柱内的水银甩回玻璃泡,再测得乙同学体温也为37.2℃,然后又不注意直接测得丙同学体温38.5℃.则小嘉测得的三位同学的体温中一定正确的是   .
(3)有一支温度计的刻度不准,但分布均匀,将此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2℃;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92℃.若将该温度计放在室温为30℃的室内,则该温度计的读数是   ℃.
【答案】(1)液体热胀冷缩
(2)乙和丙
(3)29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2)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因此水银柱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据此分析判断;
(3)温度计上的刻度都是均匀的,因此温度的变化量与刻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显示温度为t,实际温度为t',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据此计算即可。
【解答】(1)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工作的;
(2)体温计的液柱不能自动流回液泡,只能在每次使用后甩动几下,帮助其流回液泡。在测量甲的体温前没有甩动,那么甲的体温不一定正确;在测量乙的体温时,体温计重新甩动,因此乙的体温一定正确。在测量丙的体温前,虽然没有甩动,但是丙的示数大于原来的示数,因此肯定是准确的,因此丙也是准确的.
那么一定正确的是乙和丙。
(3)当实际温度为30℃时,根据得到:

解得:t=29℃。
31.(2022·浙江模拟)伽利略是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一生中有许多发明和发现。
(1)伽利略在1603年制作了空气温度计,其结构如图所示:一个有细长颈的球形瓶倒插在盛有红色水的壶中,通过细管中的液面高度变化来显示气温变化。如果将玻璃球轻轻向上提但玻璃管下端没露出水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选填序号)。
A.玻璃细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玻璃球内封闭气体体积变大
B.玻璃细管内外的高度差变大,玻璃球内封闭气体体积变大
C.壶底受到水的压力变大
D.壶底受到水的压力变小
(2)下表是根据伽利略1604年做斜面实验时的一页手稿来列的,表中第二列表示的是时间,第三列则是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的距离,第一列是伽利略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添加的。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 1 32
4 2 130
9 3 298
16 4 526
25 5 824
36 6 1 192
49 7 1 600
64 8 2 104
(3)伽利略还有许多发明和发现,请你列举一例:   。
【答案】(1)B;D
(2)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3)天文望远镜、摆的摆动等时性、发现了太阳黑子、木星有四颗卫星、维持运动并不需要外力(其他合理的都可)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将玻璃球轻轻向上提但玻璃管下端没露出水面时,球形瓶中空气的体积变大,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壶中的水压入瓶中,据此判断玻璃细管内外的高度差;大气压支撑着水柱没有下落,故大气压等于水柱的压强加上玻璃球内封闭气体的压强,根据水柱压强的变化,判断出玻璃球内封闭气体压强的变化,根据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变大,压强减小即可得出结论;
根据p=ρgh判断出壶底受到水的压强的变化,根据F=pS判断出壶底受到水的压力的变化;
(2)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结论;
(3)伽利略最早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并且最早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
【解答】(1)如果将玻璃球轻轻向上提但玻璃管下端没露出水面时,球形瓶中空气的体积变大,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壶中的水压入瓶中,玻璃细管内的水柱升高,玻璃细管外的水面降低,所以,玻璃细管内外的高度差变大,玻璃管中的水柱产生的压强增大;
因为该水柱产生的压强加上玻璃球内封闭气体的压强等于大气压,且大气压不变、p水柱增大,所以玻璃球内封闭气体的压强变小,玻璃球内封闭气体质量不变,则玻璃球内封闭气体体积变大,故A错误,B正确;
由(1)知,当将玻璃球轻轻向上提但玻璃管下端没露出水面时,玻璃细管外的水面降低,根据p=ρgh可知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减小,而容器的底面积S不变,由F=pS可知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力变小,故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BD;
(2)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时间变为原来的2倍,下滑的距离大约变为原来的4倍,时间变为原来的3倍,通过的距离变为原来的9倍,可知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3)伽利略最早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并且最早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 8分
32.(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第五章生态系统 单元练习)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一定值,葫芦藓就不能生存。某化工厂的烟囱中有二氧化硫排放,为研究二氧化硫对葫芦藓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离烟囱每隔一定距离的地方栽种250株葫芦藓,由近至远分别编号为1组、2组、3组、4组、5组。葫芦藓植株死亡数统计如下表(单位:株)。请据此分析作答:
组别 6天 12天 18天 24天 30天
1组 72 145 208 250  
2组 57 128 187 193 250
3组 49 113 164 172 250
4组 41 93 149 196 224
5组 34 79 107 154 182
(1)葫芦藓在栽种时,每组栽种多达250株的原因是   。
(2)二氧化硫使葫芦藓的绿叶迅速枯黄,你认为是叶片细胞中的   遭到了破坏,因此葫芦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3)表中数据说明苔藓植物的受害程度与   有关。
【答案】(1)排除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可靠
(2)叶绿体
(3)离污染源的距离和受害时间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
【解答】解:(1)葫芦藓在栽种时,每组栽种多达250株的原因是排除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可靠;
(2)二氧化硫使葫芦藓的绿叶迅速枯黄,可能是叶片细胞中的叶绿体遭到了破坏,因此葫芦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3)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离污染源越近,葫芦藓死亡的数量越多,离污染源越远,葫芦藓死亡的数量越少;且同组葫芦藓天数越长,死亡数量越多;说明苔藓植物的受害程度与离污染源的距离和受害时间有关;
故答案为:(1)排除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可靠;(2)叶绿体;(3)离污染源的距离和受害时间。
33.(2020七上·西湖期中)如下图一所示,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王飞同学发现蝗虫在休息时,胸腹部总是不停地收缩和舒张,王飞想:蝗虫的呼吸器官难道集中在胸腹部吗。于是,他进行了下列探究:
第一步:在草地上抓了6只生理状况相似的蝗虫,随机平分为甲、乙两组。
第二步:取6支相同规格的试管,装满水,分成两组。
第三步:将甲组蝗虫的头部浸没在水中,乙组蝗虫的胸腹部浸没在水中(如图二所示)。
第四步:观察现象,记录蝗虫死亡的时间。 请分析以上实验步骤,并回答下列问题:
(1)蝗虫新生命的起点是   。
(2)本实验中,王飞的假设是   。
(3)为什么王飞每组用3只蝗虫进行实验而不是1只?答:   。
(4)王飞实验中所用蝗虫为什么要生理状况相似,试管的规格要相同?答:   。
(5)若发现到   的现象,则可以证明王飞的实验假设成立。
【答案】(1)受精卵
(2)蝗虫的呼吸器官可能在腹部(蝗虫的呼吸器官可能不在腹部)
(3)避免偶然性
(4)控制无关变量不变(单一变量)
(5)甲活乙死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新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由受精卵不断发育,称为新个体。
(2)本题通过改变蝗虫的胸腹部、头部这个“呼吸器官”变量,根据对比,控制其他条件,探究唯一变量对实验的影响,以便查出蝗虫的呼吸器官所在之处。
【解答】(1)蝗虫新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
(2)实验中王飞的问题为:蝗虫的呼吸器官难道集中在胸腹部吗?针对问题提出假设:蝗虫的呼吸器官可能在腹部(蝗虫的呼吸器官可能不在腹部)。
(3)若只采用一只蝗虫就会有很大的偶然性,使结果不准确。
(4)生理状况相似,试管的规格要相同,才能使实验不被这些因素所影响,因此必须全部控制,即控制变量法。
(5)实验结果出现后,需要对照曾经作出的假设,如果实验结果和假设相符,比如发现甲活乙死的现象,则可以证明王飞的实验假设成立,说明蝗虫的呼吸器官可能在腹部 。
故答案为:(1)受精卵(2)蝗虫的呼吸器官可能在腹部(3)避免偶然性(4)控制无关变量不变(单一变量)(5)甲活乙死
四、解答题(每空1分,共18分
34.小明平时很爱动脑子,有一些问题引起了他的兴趣:蚯蚓有没有眼睛呢 蚯蚓有没有嗅觉 蚯蚓的身体上有没有感光细胞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小明做了如下几个实验。
实验一:先取3条大小不同的蚯蚓,放在一张湿纸上,然后用树叶、铅笔、红领巾分别在它们前面晃动,结果发现它们毫无反应。
实验二:找来几根葱、几块黄瓜和几块萝卜,并排放在蚯蚓前,几分钟后它们都钻到葱下面去了。
实验三:用泥巴、砖头砌了间小屋,把蚯蚓放在屋门口,结果发现它们很快朝屋里阴暗处爬去。
(1)实验一说明蚯蚓没有   ,实验二说明蚯蚓有   ,实验三说明蚯蚓能   。
(2)小明还想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于是又做了下面这个实验:他先在塑料盒中放一些干土,然后在盒的一侧加入适量的水,使盒中的土一半是干的,另一半是湿的。再在干土和湿土的分界处放10条蚯蚓,一段时间后,分别数出干土和湿土中蚯蚓的数目。写出小明设计的这个实验要探究的问题:   
【答案】(1)视觉;嗅觉;感光
(2)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还是干燥的环境中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蚯蚓身体细长约由许多个环状体节构成,这样的动物被称为环节动物。
(2)蚯蚓有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灵敏而准确,蚯蚓的前端对光的刺激较灵敏,后端对触觉的反应更灵敏。
【解答】(1)实验一:先抓来3条大小不同的蚯蚓,放在一张湿纸上,然后用树叶、铅笔、红领巾分别在它们前面晃动,结果发现它们毫无反应。说明了蚯蚓没有视觉;
实验二:找来几根葱、几块黄瓜和几块萝卜,并排放在蚯蚓前,几分钟后它们都钻到葱下面去了。说明蚯蚓有嗅觉。
实验三:用泥巴、砖头砌了间小屋,把蚯蚓放在屋门口,结果发现它们很快朝屋里阴暗处爬去。蚯蚓长期在土壤里生活,土壤里很黑暗,它的眼睛没有什么用处,就退化了.但蚯蚓口的前端有嗅觉和感受光和滋味的细胞,它是靠感官来探路和寻找食物的实验,说明蚯蚓头部有感光。
(2)为了使探究的结果更趋于准确,要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该实验的变量是水,结果湿润土壤中的蚯蚓数目明显多于干燥土壤中的蚯蚓数目,说明蚯蚓适于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
35.(2024七上·永康期中)为保护海洋动物,小康搜集了中华白海豚、虎鲸和座头鲸三种国家保护动物的资料,并将分类等级情况记录在表中。
鲸目
海豚科 须鲸科
白海豚属 虎鲸属 座头鲸属
中华白海豚 虎鲸 座头鲸
(1)生物的七个分类等级中,最小的单位是   。
(2)表中,包含生物数量最多的分类等级是   ,最小的分类等级是   。
(3)上述生物中,虎鲸和   的共同特征最多。
【答案】(1)种
(2)目;属
(3)中华白海豚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解答】(1)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也是最小的分类单位。
(2)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目是表中最大的分类等级,所以包含生物数量最多;种是表中最小的分类等级。
(3)虎鲸和中华白海豚都属于鲸目海豚科,它们在分类上的共同分类单位更多,亲缘关系更近,所以虎鲸和中华白海豚的共同特征最多。
36.(2024·嘉兴模拟)近年来,小龙虾已成为国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现在正是一年中小龙虾大量上市的季节。
(1)小龙虾是一种淡水生物(如图甲),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有坚硬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通过羽毛状的腮呼吸。下列生物与小龙虾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____。
A.蝗虫 B.蜥蜴 C.青蛙 D.鱼
(2)目前浙江多地推行“水稻-小龙虾-中华鳖”的综合养殖模式,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小龙虾属于稻田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3)小龙虾属于外来物种,当它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时,其种群的数量通常会呈现如图乙所示的变化,请对这一变化的原因做出解释:   。
【答案】(1)A
(2)消费者
(3)小龙虾为外来物种,食物充分、天敌少,繁殖后数量增加迅速。随着食物减少、人类对其捕食,小龙虾数量快速减少,并维持在一定范围。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 ; 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部分,包含阳光以及其它所有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物质:水、无机盐、空气、有机质、岩石等。阳光是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直接的能量来源,水、空气、无机盐与有机质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解答】(1) 小龙虾是一种淡水生物(如图甲),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有坚硬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通过羽毛状的腮呼吸。 说明小龙虾属于无脊椎动物里的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A昆虫也属于节肢动物,BCD都是有脊椎动物;所以亲缘关系最近的是蝗虫;
(2)目前浙江多地推行“水稻-小龙虾-中华鳖”的综合养殖模式,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小龙虾属于稻田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所以小龙虾和中华鳌都是消费者;
(3) 做出的解释如下:小龙虾为外来物种,食物充分、天敌少,繁殖后数量增加迅速。随着食物减少、人类对其捕食,小龙虾数量快速减少,并维持在一定范围。
故答案为:(1)A (2)消费者(3) 小龙虾为外来物种,食物充分、天敌少,繁殖后数量增加迅速。随着食物减少、人类对其捕食,小龙虾数量快速减少,并维持在一定范围。
37.某同学对野外考察采回的四种植物(如图甲所示)进行分类,设计了检索表(如图乙所示)。
(1)2a的方框中应填   。
(2)胎生狗脊在检索表中的位置是   (填“P”“Q”“R”或“S”)。
(3)桃和玫瑰都属于蔷薇科,但也有许多不同的特征,所以它们又属于不同的   (填“目”或“属”)。
【答案】(1)有种子
(2)R
(3)属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常见的植物从高等到低等依次为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苔藓类和藻类。被子植物是指所有的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裸子植物由松、杉、柏、银杏、和苏铁,有根、茎、叶、种子;蕨类,孢子繁殖,只有根茎叶,代表满江红,胎生狗脊;苔藓类,无根,有茎叶,孢子繁殖,代表地钱、葫芦藓;藻类什么器官都没有,孢子繁殖,代表紫菜,水绵,蓝藻。
【解答】(1)2a与2b对应,2a的方框中应填有种子。
(2)蕨类植物无花、果实、种子,有根、茎、叶的分化,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株生长利用,胎生狗脊属于蕨类植物,因此在检索表中的位置是R。
(3)桃和玫瑰都属于蔷薇科,但也有许多不同的特征,所以它们又属于不同的属。
故答案为:(1)有种子(2)R(3)属
38.(2020七上·富阳月考)小明想测量小球的体积,但手里只有一把刻度尺和一个容积为480厘米3的瓶子,瓶子带盖,没装满水.受《乌鸦喝水》故事的启发,他利用瓶子和体积相同的小球进行了如下操作:
先测量出没放小球时瓶中水的高度为10厘米,再将瓶子倒放,测量出瓶中无水部分的高度为6厘米。
(1)瓶中水的体积为   。
(2)小明将20个小球放入瓶中,此时瓶中水面高12厘米(未超出瓶子下方均匀部分)。结合这些数据,每个小球的体积为   。
【答案】(1)300毫升
(2)3厘米3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瓶子的容积等于水的体积与空白体积之和,首先根据计算出瓶子的底面积,再根据V水=Sh水计算水的体积。
(2)小球的体积之和等于增加水的体积,然后除以小球的个数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瓶子的底面积:;
则瓶子中水的体积为:V水=Sh水=30cm2×10cm=300cm3=300mL;
(2)小球的体积之和为:V总=S×△h水=30cm2×(12cm-10cm)=60cm3;
则每个小球的体积为:V=。
39.(2025七上·浙江期末)实验室里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矿石。
(1)因矿石体积较大,甲同学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则该矿石的体积为   mL。
(2)乙同学认为,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了。你认为乙同学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答案】(1)70cm3
(2)偏大;将矿石取出时,会带出一定量的水。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排水法:用水间接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就是排水法。即用体积相等的液体去代替固体,从而测量出该固体的体积。
【解答】(1)图中矿石的体积:V=200mL-130mL=70mL=70cm3;
(2)从图A到图C,将矿石取出时,会带出一定量的水,再补充水时就会多一些,使所测量矿石的体积偏大。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