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现代文一答案:1.C 2.C 3.D4.①考辨各版本的《红楼梦》,得出“枯”“残”之异并非《红楼梦》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②考辨各版本的李商隐原诗,得出“枯”“残”之异并非李商隐诗歌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③考辨《红楼梦》对李商隐诗句的多处引用,得出曹雪芹不会出现记忆误差的结论。④正值豆蔻年华的黛玉不能理解“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能够更好的塑造林黛玉的形象。5.①是对引用情景的临时迁就。“残”字更符合八月下旬“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的真实景致。②为了增强评论的说服力。如果前面引用为“枯”,后面评述时又改为“残”,会损伤评述的说服力。③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的现实。 ④迎合宝玉喜聚不喜散的心理,用充满诗意的景致打动宝玉。⑤和林黛玉的性情及其对生命的体悟有关,“残荷”的况味更适合黛玉此时的年龄和心境。【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材料一作者认为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所以……”错,无中生有,强加因果。材料一作者并没有说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而是说“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处”,作者认为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但其原因并不是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B.“说明黛玉改字和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发生在八月下旬的事件有呼应”错,错解文意。材料一通过援引情节,是为了佐证林黛玉把“枯”改为“残”的原因,即八月下旬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D.“《红楼梦》的主流研究者认为”错,张冠李戴。材料二中并没有提到主流研究者的观点,而是说“另有学者提出”,这不能代表主流研究者的看法。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C.“实则针对宝钗,和宝玉无关”错,根据材料一中“黛玉……面对来自宝钗的威胁,她总是下意识地防范,甚至会主动出击”“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她就一定要逆着宝钗说”可知,黛玉说的所谓“你们”并不是特指薛宝钗,当然包括贾宝玉在内。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是:黛玉不能忍受宝钗左右宝玉的判断,她一定要逆着宝钗的意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A.只是提到宝玉,并未涉及宝钗左右宝玉等事情,故与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无关。B.是说黛玉和宝钗之间的交往,故与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无关。C.是说黛玉改字与苏轼“诗思相类”,不涉及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D.材料一分析中提到黛玉引用李商隐诗句是为了在与宝钗的较量中展现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本项中黛玉怂恿宝玉喝酒也是体现她在与宝钗争斗中采取的策略,是一种特殊状态的一例,故符合材料一分析中的“背后逻辑”。故选D。4.【导语】这两篇文章分别以林黛玉引用李商隐诗句的字词改动为切入点,分析了《红楼梦》中角色间的微妙互动以及文本细节背后的深层逻辑。第一篇文章探讨了黛玉的改字是“随文立训”的体现,意在强化她对宝玉的影响力;第二篇文章则通过版本考证和意境分析,论证了“枯”字改为“残”字并非偶然错误,而是曹雪芹有意识的文本处理。这种考辨既丰富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加深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认知。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由“在‘脂评抄本系统’的各个版本中均把黛玉引句写作‘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印本’系统中的程甲本、程乙本同样俱作‘残荷’”分析,作者考辨各版本的《红楼梦》,得出“枯”“残”之异并非《红楼梦》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由“‘根据比勘,存世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在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此句皆作‘留得枯荷听雨声’,并未出现异文”分析,考辨各版本的李商隐原诗,得出“枯”“残”之异并非李商隐诗歌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由“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有多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均与李商隐原诗丝毫不差”“曹雪芹对于李商隐的诗作不仅字句上极其熟稔,并且意境上也实现了真正的融会贯通……若将‘枯荷’‘残荷’的一字之异简单解释为‘记错了一个字’,显然过于武断”分析,考辨《红楼梦》对李商隐诗句的多处引用,得出曹雪芹不会出现记忆误差的结论。由“‘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分析,正值豆蔻年华的黛玉不能理解“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能够更好的塑造林黛玉的形象。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八月二十五日,……此时之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第六十七……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应该是八月下旬”可知,“残”字更符合八月下旬“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的真实景致。所以,林黛玉改“枯”为“残”是对引用情景的临时迁就。根据材料一“八月二十五日……此时之荷尚未枯”“黛玉为了加强说服力,把形容此时秋景本不特别贴切的诗句改了一个字”可知,如果前面引用为“枯”,后面评述时又改为“残”,会损伤评述的说服力。所以,林黛玉改字为了增强评论的说服力。根据材料一中“黛玉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她就一定要逆着宝钗说,并且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可知,林黛玉改“枯”为“残”,是因为她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的现实。根据材料一中“宝玉向来喜聚不喜散,所以在念出此句时,随口把‘枯’换成了‘残’”可知,林黛玉为了迎合宝玉喜聚不喜散的心理,用充满诗意的景致打动宝玉,故她改“枯”为“残”。根据材料二中“‘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可知,林黛玉改“枯”为“残”和她自己的性情以及她对生命的体悟有关,“残荷”的况味更适合黛玉此时的年龄和心境。现代文二答案:6.A 7.D8.①坚定严肃、刚毅干练。通过对姨奶奶外貌、语言、神态等的描写,突出她坚定严肃、刚毅干练的形象特点。②仁慈善良、关爱小辈。通过描写姨奶奶对“我”的保护和在“我”休息时看望“我”,突出了她仁慈善良、关爱小辈的形象特点。③生活考究、干净整洁。文中通过描写姨奶奶的衣着配饰、吃的食物和住的房间,说明她生活考究、干净整洁。9.①叙事使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或有限视角),使大卫的经历与思想更具真实性,故事情节紧凑,也便于直接表达感情。②叙事采用儿童视角,回忆他小时候的经历时充满童真,有利于刻画大卫的人物形象,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吸引读者。【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文章开头运用对比手法写姨奶奶和狄克先生”错误,文章开头并没有运用对比手法写姨奶奶和狄克先生,而是分别对两人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说明他们各自的特点。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D ."在梦中依然想起独自在外漂泊的经历"错误。"漂"表现出"我"在月光的陪伴下安然人睡的舒适自然。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我姨奶奶个头高高的,神色严厉,但并不难看。她的脸上,她的声音里,她的步态举止中,都无不流露出一种刚毅”,“可她吃着饭,一言不发”,“姨奶奶仍和先前一样严肃地举起食指说”可知,她严肃刚毅、坚定干练。②“又用两或三条披巾把我裹上”,“姨奶奶曾来过,向我俯下,把我的头发从我脸上轻轻撩开,把我的头摆得更舒服些,然后站在那里看着我。我耳边似乎响过‘可爱的小人’或‘可怜的小人’这类话”,“把我妥善地保管起来”等可见,她仁慈、善良,对孩子充满关爱和保护。③“她着的衣是浅紫色的,很整齐干净”,“那个房间就像珍妮或我姨奶奶一样整洁……我还又看见擦得铮亮的老式家具,弧形窗里绿扇子附近我姨奶奶的那把凛然的大椅子和桌子,粗毛地毯,壶架,两只金丝雀,古瓷器,装满干玫瑰叶的酒罐,放置各种器皿的高橱架”,“桌布撤去后,摆上来的是种葡萄酒”等可以看出,她生活考究、干净整洁。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①小说叙述采用第一人称,通过“我”的视角展开故事,“我”看到姨奶奶的外貌和她的房间,我“感到因曾睡在野地而四肢疼痛,疲乏虚弱……但我觉得是热烘烘的一捆”,我在雪白的卧具上浮想联翩……“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一一呈现,紧凑集中,真实可信;同时,这种叙述方式也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真实细腻,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②小说叙述采用儿童视角,回忆他到姨奶奶家的经历,“我”怀疑狄克先生有点疯疯癫癫,“我”觉得珍妮像是一幅整洁至极的图画,“我”认为自己吃饭时有点像只被绑住翅膀的鸟一样,“我”对母亲的幻想,“我”对家的渴望……这些都带有儿童独特的纯真、质朴和懵懂,刻画了大卫懂事、善良、孤独、渴望家庭温暖的形象,儿童的叙述更能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文言文答案:10.BDG11.C词义不同,搁置/放弃、丢下。12.D“正如自己在很多方面也比不上父辈”错误。原文“而议者方将深罪当时之失,而不求后日之计,亦无益矣。臣虽不肖,窃论当今之弊”是批评那些只一味追究过去战略失误,却不谋求未来应对之策的做法,“不肖”是谦辞,他只是基于此来谈论当下的弊端,并没有真正与父辈作比较。13.(1)汉武帝依靠征伐的手段抵御少数民族,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一天天衰弱。(“以征伐”,介词结构后置;“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病”,衰弱、衰落。)(2)因此每年花费数十百万的钱财,来资助强敌,这是已经发生了(过去所犯)的错误,无法挽回的悔恨。(“金缯数十百万”,定语后置,正确顺序为“数十百万金缯”;“资”,赠给,给予,供给;“咎”:错误,过错,过失。)14.①苏洵的观点在于岁币这类贿赂行为,最后会导致亡国;②苏辙的观点在于岁币可以满足敌人,使国家安定;③苏轼观点在于贡献岁币是鼠目寸光,没有从长远考虑。参考译文材料一:北宋皇帝向辽国皇帝恭送誓书:共同遵守诚信,虔诚地奉行和维持友好的同盟关系,并依据本地的风土人情和实际情况,来资助军队费用。每年提供二十万匹绢,一十万两银,不再特别派遣使者专门前往北朝,而是由三司(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人员负责将岁币(银、绢等财物)送到雄州交割。……从此保障民众中的贤者安全,谨慎守护边疆,对天地神祇和宗庙社稷发誓,子孙后代共同遵守,永远传承下去,如果违背此盟约,将不得享受国运昌盛。明亮的天空可作见证,如有违背天诛地灭。来自远方的誓书已经陈述了其中详尽的内容,专门等待您的回复,不再多言。材料二:真宗皇帝亲自率领军队,在澶渊之战中打败了敌人。知道敌人有厌战心理,于是略微用金银财宝安抚他们。敌人欣然接受,每年派遣使者,修复与邻国的友好关系。到现在已一百多年,北边的百姓不知道战争为何物。这种情况在汉唐盛世中也没有出现过。在古代,戎狄(西、北的少数民族)交替着兴盛与衰败,常常有一个族群成为中原(中央)政权的主要敌人。汉文帝采取和亲政策来对待他们,匈奴逐渐变得骄傲自大起来。汉武帝依靠征伐手段来抵御少数民族,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一天天衰弱。人们称他为“天之骄子”,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很久了。如今朝廷用来厚待少数民族的付出,不超过汉文帝,而敌人就已经俯首帖耳了。契丹占据了整个燕地,掌握丰富的桑麻枣栗,同时也有丰富的玉帛和人口(也可指年轻的壮丁奴婢),向它的百姓征收重税,占有北海所有的利益,又加上宋朝丰厚的赠予。贾谊所提出的“三表五饵”策略,被同时使用。保持披毡饮乳的习俗,却身穿锦绣华丽的衣服,口中品尝佳酿(美酒)的美味,至于名贵的茶叶药材桔柚之类的果品,没有一样享受不到的,像犬羊一样的心思,已经感到满足,低着头遵守约束,惯常成为了礼义。我朝没有割让土地的耻辱,却单单享受到了这样的好处,这是上天的意旨,而不是人的努力能做到的事情。从前唐代的天宝之乱,朔方、河陇的军队出发东征,吐蕃也乘虚突袭占领了一些郡县。唐室对内苦于藩镇纷纷割据反叛,却置之而不问,致使上百年间,吐蕃兽心猖狂,没有丝毫的顾忌。物极必反,部族内部秩序崩乱,而唐朝的遗民(唐朝灭亡后残留的百姓)解开发辫,向中央政府归顺,中原地区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土地自然得以恢复。现在,我朝不忍心让百姓陷入苦难,用皮、丝织品、犬、马等财物来满足异族的欢心,以此来取悦他们,这种做法推之于天理,也能有唐朝末年吐蕃入侵那样的变故吗?材料三:自古以来,作为创业的君主,都有其他国家抗衡的担忧。于是任命将领出征,对外作战,但是内部不会失去用来安定国家的根本。因此他们的军队可以被击败,但他们的国家却不可动摇,他们的力气可以耗尽,但他们的志气不可以被改变。现在天下已经统一,两个敌国还没有大的举动,而我们的国君和宰相整日惶惶然应对不暇,我认为执政者不应该如此啊。从前大臣们的建议,不做长远谋划,却采取最为下等的策略,因此每年花费数十百万的钱财,来资助强敌,这是已经发生了的错误,无法挽回的悔恨。但评论者却仍然要深入追究当时决策者的过失,却不考虑长久之计,也是没有意义的。我虽然不才,私下议论一下当前的弊病。诗歌鉴赏题答案:1.A “过”是“拜访”之意,“见过”即为“拜访我”,这是对淮南廖参谋来拜访自己的酬答之作。2.①"不逐繁华""摆落俗人心"表达了对友人不从流俗的赞美之情;②"不逐繁华访闲散"表达了对友人来访的感激之情;③"闲散"隐含了仕途不顺的感伤,或自嘲,落寞抑郁之情蕴含其中。:④尾联也含有人生得一知己的快慰(每点2分,情感概括1分,结合诗句1分,答出三点即可。)默写答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其志洁,故其称物芳课内知识答案:18.D19.B20.B21.C22.C23.D语用参考答案:24.①触手可及 ②风起云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25.“知识工人”将成为历史,如今世界需要的是能与机器共舞的“聪明的创造者”,这样的创造者将具备机器不具备的设计、创造和共情等能力。26.A.转移到计算机上 B.大多数人对于未来技术的预测【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说“看似遥不可及的未来”,表明未来已经离得很近,可用:触手可及。触手可及: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②,语境“新技术不断催生更新”表明各领域的技术突破不断出现,可用:风起云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风起云涌:形容雄浑磅礴之势;也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已成为历史”不合逻辑,结合“奇点正在逼近”可知,语境强调对将来的影响,应改为“将成为历史”;“创造、设计”语序不当,按照逻辑,先有“设计”,再有“创造”。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语境围绕“奇点”这一概念,根据“电脑智能与人脑智能兼容”可知,这里是预测电脑智能与人脑智能兼容时刻,即人的智能能够完全转移到了计算机上,那么“死亡甚至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应填:转移到计算机上。B.结合“都低估了未来发展的力量”分析,下文的“这种预测”指的是“对于未来技术的预测”,而“很多人”意味着是“大多数人”,应填:大多数人对于未来技术的预测。27.【作文】: 略哈一二二中学 2025-2026年度上学期月考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2025年10月09日 时长:150分钟 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红楼梦》中有一个聚讼纷纭的案例,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处。在第四十回中,贾母带领众人去蘅芜苑,从荇叶渚上船。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首先,探讨一下林黛玉引用时的改字问题。其实,这是一种“随文立训”式的改动。据文本内容来推,本回故事当发生在八月二十五日。因为巧姐发热,彩明念《玉匣记》云“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此时之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关于此,《红楼梦》中恰有可以援证之文,第六十七回袭人“刚来到沁芳桥畔,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这个夏末秋初大概是何时,书中并未明言,但亦可推知,第六十六回中柳湘莲对贾琏说“不过月中就进京的”,后又说“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然后是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则应该是八月下旬。黛玉为了加强说服力,把形容此时秋景本不特别贴切的诗句改了一个字,这一改动在她引用之后的语言中也有非常清楚的显示。事实上,这种引用时的随文改动正是古人常有之例。因此,虽然可以确定李商隐的原文与曹雪芹的引文有一字之不同,但这却绝非一个校勘学上的“他校”问题。接下来,我们从情节前后的脉络出发,来讨论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理解这一段对话的关键就藏在上引的原文之中,或者说,存在于作者对宝、黛、钗三人关系的设定之中。在这三人的关系中,黛玉一直是最为警惕的那一个,面对来自宝钗的威胁,她总是下意识地防范,甚至会主动出击。仔细看一下原文。先是宝玉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这时,如果宝钗未接话,黛玉或许也可能赞同宝玉的意见,然而心思细密又喜欢给人讲道理的宝姐姐这时肯定会有所表现,所以她立刻就接着说:“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按照宝玉与宝钗交往的正常逻辑,他得到宝姐姐的鼓励,一定会尽快吩咐人手来清理残荷。黛玉是否认为这些破荷叶可恨已不得而知,重要的是,黛玉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她就一定要逆着宝钗说,并且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因此她才想到用李商隐的诗句来打动宝玉。因为宝玉向来喜聚不喜散,所以在念出此句时,随口把“枯”换成了“残”。(摘编自李小龙《林黛玉引义山诗新论》)材料二:后世学者分析“枯荷”“残荷”一字之异时指出:“《红楼梦》的版本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在写作阶段,它就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着。作者不断加工修改,每个修改本又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在“脂评抄本系统”的各个版本中均把黛玉引句写作“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印本”系统中的程甲本、程乙本同样俱作“残荷”。刘学锴先生指出“根据比勘,存世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在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此句皆作“留得枯荷听雨声”,并未出现异文。虽然我们现在已无从考证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参照李商隐诗集的何种版本,但在李商隐诗集的现存版本中,《全唐诗》无疑是最为可能的选择。《全唐诗》成书于康熙年间,由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之命,组织彭定求、杨中讷等众多翰林共同编纂而成。《全唐诗》中,此句同样写作“留得枯荷听雨声”。除了“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有多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均与李商隐原诗丝毫不差。另有学者提出:“其(李商隐)发自心底的感伤、其无法排解的惆怅之‘悲’情,与《红楼梦》之‘惆怅悲情’、全书‘一把辛酸泪’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对看。”可见,曹雪芹对于李商隐的诗作不仅字句上极其熟稔,并且意境上也实现了真正的融会贯通。在此情况下,若将“枯荷”“残荷”的一字之异简单解释为“记错了一个字”,显然过于武断。黛玉引诗缘自宝玉嫌“破荷叶可恨”,要叫人拔去,黛玉却立意要“留着残荷”。短短数十字间,二人性格中的对立因素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摘编自沈伟 王双腾《<红楼梦>“残荷”考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作者认为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所以仍然有深入探讨的必要。B.材料一通过援引情节,说明黛玉改字和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发生在八月下旬的事件有呼应。C.《红楼梦》异常复杂的版本状况,同它在写作阶段就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有关联。D.《红楼梦》的主流研究者认为,《红楼梦》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与李商隐的“悲”情印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的“随文立训”指小说中人物为了与情境吻合而对所引诗文进行的有主观性的改动。B.材料一认为宝钗的话是在解释“还不叫人来拔去”的原因,她同意宝玉“破荷叶可恨”的意见。C.黛玉说“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所谓“你们”,看似指大家,实则针对宝钗,和宝玉无关。D.材料二通过考证表明,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应该知道李商隐的原诗是“留得枯荷听雨声”。3.下列选项和材料一分析的“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相一致的一项是(3分)A.鲁迅谈及宝玉时说:“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B.小说第四十二回中,黛玉与宝钗二人有了初步的和解姿态,到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时黛玉则彻底放下戒心。C.黛玉改字后,“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句子与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诗思相类,或亦曹雪芹改字的来处。D.《红楼梦》第八回中,黛玉怂恿宝玉喝酒赌气,实在不寻常,这并不代表她鼓励宝玉成为酒徒,只是与宝钗斗法中的特殊状态。4.根据材料二,谈谈作者为了论证“残”字当为曹雪芹有意改之,进行了哪些考辨?(4分)5.结合材料,分析林黛玉改“枯”为“残”的原因。(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英]狄更斯我姨奶奶个头高高的,神色严厉,但并不难看。她的脸上,她的声音里,她的步态举止中,都无不流露出一种刚毅,足以说明她往日在像我母亲那般软弱的人身上可产生的影响。我特别注意的是她有一双十分机灵明亮的眼睛。她灰白的头发简单朴素向两边分开。她着的衣是浅紫色的,很整齐干净,只是尺寸很紧。我记得当时我认为她的衣看上去极像剪去了不必要的下摆的骑装。她在襟前挂着一个金表,金表还配有链子和挂饰;如果我能从其大小和式样判断,那表应是男子用的。狄克先生气色红润,头发灰白。他的头还特别怪地垂着,但这并非因年龄才如此,他那样垂着头使我想到一个学生挨打后的样子;他的灰眼睛大而凸起,并且水汪汪地亮得特别,加上他那心不在焉的神态,还有他对我姨奶奶的服从,以及听到姨奶奶的称赞时他那孩子样的高兴劲,这都使我怀疑他有点疯疯癫癫的。可是,如果他真是疯疯癫癫的,那他又怎么到这里的呢,这我可一点儿也想不通。他的穿着和别的普通男子一样,穿着很宽松的灰色晨装,白长裤;表放在裤口袋里,钱放在上衣口袋里。他还把钱晃得哗啦啦响,就像炫耀自己有钱一样。珍妮是个健美的年轻女子,很好看,大约有十九或二十岁,①像是一幅整洁至极的图画。她是我姨奶奶的一串学员之一。那个房间就像珍妮或我姨奶奶一样整洁。就在刚才我放下笔回忆那房间时,带着花香的海风又吹进来了;我还又看见擦得铮亮的老式家具,弧形窗里绿扇子附近我姨奶奶的那把凛然的大椅子和桌子,粗毛地毯,壶架,两只金丝雀,古瓷器,装满干玫瑰叶的酒罐,放置各种器皿的高橱架,还有和这一切极不协调的——脏兮兮躺在沙发上打量这一切的我。洗澡实是很大的享受。我开始感到因曾睡在野地而四肢疼痛,而我又那么疲乏虚弱,几乎无法让眼连续睁开五分钟。我洗澡了后,她们——姨奶奶和珍妮——给我穿上本是狄克先生的衬衣和裤子,又用两或三条披巾把我裹上。我像一捆什么呢,我也说不上,但我觉得是热烘烘的一捆。我觉得很乏,极想睡,很快就又倒到沙发上睡着了。也许是久已在我脑中出现的幻想使我做了那么个梦。我醒来还觉得是那么回事——姨奶奶曾来过,向我俯下,把我的头发从我脸上轻轻撩开,把我的头摆得更舒服些,然后站在那里看着我。我耳边似乎响过“可爱的小人”或“可怜的小人”这类话;可我醒来时,却实实在在找不出任何证明可让我相信那些话乃出自姨奶奶之口,她当时正坐在弧形窗前那可以转来转去的绿扇子后看大海呢。我醒后不久,大家就一起吃烤鸡和布丁。我坐在桌旁,②有点像只被绑住翅膀的鸟一样艰难地运动我的双臂。不过,是姨奶奶把我给捆成这样的,我也就对此不便有什么抱怨了。我一直急于知道她要把我怎么处置,可她吃着饭,一言不发,只偶或看看坐在对面的我,并说句“天哪!”这丝毫不能使我的不安减轻半分。桌布撤去后,摆上来的是种葡萄酒,我也喝了一杯那酒。姨奶奶又把狄克先生请来和我们坐在一起。姨奶奶请狄克先生听我的故事,他就尽可能装出很明白事理的模样。在姨奶奶一连串的问题下,我的故事被引了出来。我讲述时,她不住朝狄克先生看,如果他不这么做,我想他准会睡着。每当他微笑时,我姨奶奶就皱眉头,这下又把他的微笑给挡回去了。喝过茶后,我们在那儿坐着,直到暮色降临,这时珍妮把蜡烛和双陆棋盘放到桌上,并把百叶窗拉下。“喏,狄克先生,”姨奶奶仍和先前一样严肃地举起食指说,“我要向你问另一个问题。看着这孩子。”“大卫的儿子?”狄克先生扬脸认认真真又不知所措地说道。“正是,”姨奶奶说,“现在你把他怎么办呢?”“把大卫的儿子怎么办?”狄克先生说道。“正是,”姨奶奶答道,“把大卫的儿子怎么办好。”“哦!”狄克先生说,“是呀,把他怎么办——我就会让他上床睡觉。”“珍妮!”姨奶奶满怀胜利感和满意心情叫道,“狄克先生为我们大家指出正确方法了。如果床已铺好,我们就送他去睡。”珍妮报告说床铺好后,我就被带去睡觉。她们带我时态度和蔼,但有点像押解囚犯——姨奶奶走在我前面,珍妮殿后。她们走开时,我听见她们在外面把门锁了。我觉得姨奶奶并不很了解我,很可能怀疑我有逃跑的习性,所以采取了预防的措施,③把我妥善地保管起来。这房间挺可爱的,在房子的最高处,俯视着大海,一轮明月正照耀在海上。我记得,做了晚祷后,蜡烛灭了,我是怎样仍坐在那里,看那水上的月光,就好像希望从一本发光的书里读到我的命运或看到我的母亲带着她的孩子,沿那熠熠闪光的路从天上走来,她看着我,还像我最后一次看到她那甜美的脸时那样。我记得我怎样转过身,当我轻轻躺下,被雪白的被单拥围时,那庄严的感觉又由于看到这雪白的卧具而变作感激之情和安适之感——这是多么令人浮想联翩的感触呀!我记得我怎样想起我曾在夜空下露宿过的所有荒郊野地,我怎样祈祷永远不再失去家,也永远不忘记没有家的人。我还记得,我后来怎样依稀沿着海上那撩人思绪的光辉路径,④漂入了梦境。(有删改)【注】本文选自《大卫·科波菲尔》第十三章。大卫·科波菲尔逃离伦敦,历经种种艰辛,最终到达了姨奶奶家,受到了款待。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运用对比手法写姨奶奶和狄克先生,说明两人在脸色、头发、眼睛、表等方面有明显不同。B.“我”洗澡后“很快就又倒到沙发上睡着了”,这是由于“我”在逃到姨奶奶家的过程中历经艰辛,身心俱疲。C.文中通过语言、神态、肖像等描写塑造狄克先生的形象,他在姨奶奶面前显得认真又惊慌,看似有点疯癫。D.小说结尾多次写到“我记得”,强调“我”的记忆深刻,表达了“我”对母亲和家的渴望,以及感受到生活的美好。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珍妮姑娘的干净整洁和健美。B.句子②形象地写出“我”吃饭时的束手束脚、扭捏不安、极不适应。C.句子③中"保管"表明姨奶奶担心"我"逃跑,也是对"我"的保护。D.句子④中"漂"表现出"我"在梦中依然想起独自在外漂泊的经历。8. 小说中姨奶奶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9. 小说的叙述角度巧妙,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自此保安黎献,谨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 天鉴,当共殛之。远具披陈,专俟报复,不宣。(节选自《宋·叶隆礼·契丹国志<澶渊誓书>》)材料二:真宗皇帝亲御六师,胜虏于澶渊。知其有厌兵之心,稍以金帛啖之。虏欣然听命,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古者戎狄迭盛迭衰,常有一族为中国之敌。汉文帝待之以和亲,而匈奴日骄。武帝御之以征伐,而中原日病。谓之天之骄子,非一日也。今朝廷之所以厚之者,不过于汉文帝,而虏弭耳驯服。契丹据有全燕,擅桑麻枣栗之饶,兼玉帛子女之富,重敛其人,利尽北海,而又益之以朝廷给予之厚。贾生所谓三表五饵,兼用之矣。被氈饮乳之俗,而身服锦绣之华,口甘曲蘖之美,至于茗药橘柚,无一不享,犬羊之心,醺然而足,俯首奉约,习为礼义。吾无割地之耻,而独享其利,此则天意,非人事也。昔唐天宝之乱,朔方、河陇之兵起而东征,吐蕃乘虚袭据郡县。唐内苦藩镇皆叛,置而不问,百年之间,兽心猖狂,无复顾忌。理极而变部族内溃而唐土遗黎解辫内嚮中原未尝血刃,而壤土自复。今吾不忍涂炭生民,而以皮币犬马结异类之欢,推之天理,倘亦有唐季吐蕃之变乎?(节选自苏辙《历代论·燕蓟》)材料三:自古创业之君,皆有敌国相持之忧,命将出师,兵交于外,而中不失其所以为国者。故其兵可败,而其国不可动,其力可屈,而其气不可夺。今天下一家,二虏且未动也,而吾君吾相终日皇皇焉应接之不暇,亦窃为执事者不取也。昔者大臣之议,不为长久之计,而用最下之策,是以岁出金缯数十百万,以资强虏,此其既往之咎,不可追之悔也。而议者方将深罪当时之失,而不求后日之计,亦无益矣。臣虽不肖,窃论当今之弊。(节选自《东坡应召集》卷第一策略二)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理极A而变B部族C内溃D而唐土遗黎E解辫F 内嚮G中原H未尝血刃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封,疆界,与《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中的“封”字用法不同。B. 擅桑麻枣栗之饶,与《五石之瓠》中“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句式结构相同。C. 置,搁置,与《鸿门宴》“沛公则置车骑”中的“置”词义相同。D. 所以,用来,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中的“所以”意义不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签订澶渊之盟这件事上,北宋态度积极,北宋皇帝认为两国签订的盟约应该世代守护,永远传承下去。B.真宗亲自率领大军,在澶渊之战中击败了契丹军队,最终与敌人达成了和解,百数十年没有重演割让土地的耻辱历史。C.历史上对待周边民族的态度,无论是汉文帝、武帝对待匈奴的策略,还是唐朝纵容吐蕃,都给国家带来了祸患。D.苏轼认为过分追究过去战略上的错误是没有必要的,正如自己在很多方面也比不上父辈,因而仅就时弊谈自己的观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武帝御之以征伐,而中原日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以岁出金缯数十百万,以资强虏,此其既往之咎,不可追之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苏洵写《六国论》的历史背景也是北宋向契丹等国缴纳“岁币”,请结合课文及材料简要概括父子三人在“岁币”问题上的观点有何不同?(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酬淮南廖参谋秋夕见过之作刘禹锡扬州从事【注】夜相寻,无限新诗月下吟。初服已惊玄发长,高情犹向碧云深。语馀时举一杯酒,坐久方闻四处砧。不逐繁华访闲散,知君摆落俗人心。【注】唐代,淮南节度使治所为扬州;从事,是唐代参谋等幕职的泛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是诗人乘闲前去拜访友人廖参谋时所作,二人于月下吟咏,诗兴浓郁。B.“高情”一句与“便引诗情到碧霄”写法相似,均借高远无垠的空间来写情。C.颈联写二人对坐交谈,意兴盎然,不觉时间流逝,畅叙许久方闻砧声四起。D.本诗作为酬赠作品,自然流畅、简练爽利的语言中蕴含了诗人真挚的情感。16.诗的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 , ”自勉。(2)与左图最契合的《春江花月夜》中的句子是“ , ”(3)李白《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畅怀醉饮的诗句是“ , ”。(4)国庆节前夕,学校组织了“在文学作品中感受爱国力量”的活动,当主持人说到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共同前进时,你会想到《诗经·秦风·无衣》中的“ , ”两句。(5)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 , ”。(6)屈原在《离骚》中多借香草美人抒情,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以“ , ”两句解释了其中的原因。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6小题,12分)18.下列选项中均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①起于累土 ②当察乱自何起 ③迩之事父 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⑤博闻强志 ⑥齐与楚从亲 ⑦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⑧能不龟手一也A.①③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②③⑥⑦⑧ D.①②④⑥⑧1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复举剑拟之:比画 强行者有志:勉强B. 文胜质则史:浮夸 复众人之所过:补救C. 具此而已矣:完备 争宠而心害其能:害怕D. 人穷则反本:贫穷 幸蒙其赏赐:希望20.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是(2分)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治疗 推此志也:推广 恶施不孝;怎么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 屈平既嫉之:恨 举类迩而见义远:事物C.顷襄王怒而迁之:官职调动 从容辞令:委婉得体 虞常果引张胜:引来D.厚币委质事楚:赠送 使使如秦受地:到 楚诚能绝齐:拒绝21.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君因我降B.会武等至匈奴 会论虞常C.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兼相爱则治D.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敏于事而慎于言22.下列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舆归营 ②单于壮其节 ③反欲斗两主 ④同死生⑤蝉蜕于浊秽 ⑥方正之不容 ⑦见贤思齐焉 ⑧身客死于秦⑨先齐其家 ⑩无羞恶之心 其未兆易谋 故亏父而自利A. ①⑤⑧/②③ /⑦⑨/④ /⑥⑩ B.①⑤⑧/②④⑨/③ /⑩ /⑥⑦C. ⑤⑧/②④⑩/③⑨ /① /⑥⑦ D.⑤⑧/②④/③⑨ /①⑦ /⑥⑩23.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获世之滋垢 信而见疑B.人有谁能以身之察察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C.秦,虎狼之国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D.此不知人之祸也 其坚不能自举也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8分)分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小题。今日世界之复杂、变化之迅捷,已经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看似遥不可及的未来正在变得 ① 。2013年德国政府推出“工业4.0”战略,正式开启了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门。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在谈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时强调,除了智能互联的机器和整个社会体系的高速发展外,从基因测序到纳米技术,从可再生能源到量子计算,各领域的技术突破 ② ,新技术不断催生更新、更强大的技术产生与发展。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共生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人类寿命得以延长,癌症治愈成为现实,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得以逐渐调和,一切预示着“奇点”的来临。奇点,原本是天体物理学术语,是指时空中的一个普通物理规则不适用的点。在美国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的理论中,奇点是指人类与其他物种(物体)的相互融合。确切来说,它是指电脑智能与人脑智能兼容的那个神妙时刻。奇点之后,如果人的智能能够完全( A ),死亡甚至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很多人可能不以为然,但库兹韦尔认为,( B ),都低估了未来发展的力量,因为这种预测主要基于“直觉线性增长”观而非“历史指数增长”观。世界变化太快了,奇点正在逼近。“知识工人”已成为历史,如今世界需要的是能与机器共舞的“聪明的创造者”,这样的创造者将具备机器不具备的创造、设计和共情等能力。2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5.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作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2分)26.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五、写作(60分)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谏太宗十思疏》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论语》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礼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季氏将伐颛臾》以上含有“止”字的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就以上某一句话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语句联系起来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级高二上语文月考考试答案(师)新.docx 2025语文月考考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