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周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中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覆盖在大脑的表面,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B.丰富的沟回结构,使得大脑具有更大的表面积C.是控制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第一运动区各代表区大小与躯体相应部位的大小成正比D.是内脏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对脑干、下丘脑、脊髓等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节作用2.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听人说起山楂和吃山楂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不完全相同B.患者若S区受损则看不懂文字,若视觉中枢发生障碍则看不见文字C.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D.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蛋白质的合成3.通常情况下,成年人的手指不小心碰到针刺会不自主地收缩,而打针时却可以不收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支配手指的传出神经受损则针刺时没有感觉因而不会产生反射B.打针时手不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活动C.手指碰到针刺时先感觉疼痛,之后再收缩,下次看到针会躲避是条件反射D.打针时手不收缩体现了神经系统存在分级调节4.如图为某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肌肉运动受⑦→③途径的调节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过程B.肌肉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被大脑感觉,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C.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细胞D.图中显示的突触有3个,在该结构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换5.人的大脑有许多复杂的高级功能,能够使人类主动适应环境,其中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特点在日常生命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图所示为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①是W区,阅读与该区域的功能有关B.若某人的区域②发生障碍,则说话时不能发出声音C.区域③是H区,上课认真听讲需要该区域参与D.区域④是V区,该区域受损使人不能正常写字6.研究发现,恐惧记忆是通过增强海马体与杏仁核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的。杏仁核在与情绪强烈关联的记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抑郁症的产生可能与杏仁核受损有关。同时海马体在短时记忆的巩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能够将恐惧的记忆传递给杏仁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会使人产生抑郁B.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C.与正常人相比,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出现杏仁核体积减小等症状D.情绪会影响记忆的形成,记忆和情绪均属于脑的初级功能7.如图表示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相关结构。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下列有关此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①B.短时记忆的形成可能与该脑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C.N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D.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8.海蜗牛在接触几次电击后,能学会利用长时间蜷缩的方式保护自己,没有经过电击刺激的海蜗牛则没有类似的防御行为。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防御,而对照组则没有此现象。以下叙述不符合该实验的是( )A.有助于我们对动物记忆形成机制进行研究 B.本实验对照组的海蜗牛需要注射生理盐水C.不能说明RNA直接决定了动物记忆的形成 D.说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9.右图中的甲、乙分别是健康成年人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两个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图甲的运动是受意识支配的,而图乙的排尿是不受意识支配的B.在运动中身体能够保持平衡是通过途径①的调节来实现的C.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都存在分级调节,它们的中枢都在大脑D.通过途径③的调节使膀胱缩小,通过途径④的调节使膀胱扩大10.研究发现,日光照射实验动物皮肤后会使其血液里的一种化学物质(UCA)含量大幅增加,且UCA可进入大脑神经细胞内并转化成谷氨酸。细胞内的谷氨酸在运动皮层以及海马区的神经末梢释放,并能激活相关的脑内神经环路,从而增强运动学习能力以及物体识别记忆能力。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光照可促进UCA在内环境中转化成谷氨酸B.上述动物识别物体的记忆属于短时记忆C.上述学习和记忆能力可能由单一脑区控制D.抑制谷氨酸合成可能会使实验动物的记忆力增强11.如图为人体排尿反射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排尿过程涉及的神经中枢除了脊髓,还有 ,A神经属于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 。 (2)当膀胱尿量增多后,会刺激 (填感受器)并随后产生尿意,请用箭头和文字表示出产生尿意的神经传导途径: 。尿意产生和传导途径并不构成反射弧,其原因是 。 (3)当尿液进入尿道后,尿道壁感受器兴奋,兴奋传入骶髓初级排尿中枢,促进排尿中枢的活动,这是一种 (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 (4)人的骶髓初级排尿中枢控制排尿反射,在受到突然的惊吓后会出现尿失禁,原因可能是 。12.乙酰胆碱是形成记忆所必需的神经递质和长时记忆的生理基础。“胆碱能神经元”是一种能合成并能在兴奋时从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传出神经元。目前认为,阿尔茨海默病与中枢“胆碱能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某研究小组为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定位损伤大鼠的脑,利用水迷宫测试观察其行为的改变。其中利用水迷宫进行学习以及记忆巩固能力的测试实验处理和结果如下表,分析并回答问题。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错误次数 完成学习所需时间/sA 不做任何处理 8.76 112.39B 向大鼠脑的一定区域缓慢注射0.5 M缓冲液溶解的鹅膏蕈氨酸1 μL 15.72 149.73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内部以 的形式传导,在不同的神经元之间兴奋通过 (填结构)以神经递质的方式传递。 (2)“胆碱能神经元”活动与受体有关,毒蕈碱型受体是乙酰胆碱的一种受体,B组实验处理的目的是让鹅膏蕈氨酸与 上的毒蕈碱型受体结合,使乙酰胆碱 与受体结合,进而产生与 相似的效果,达到研究阿尔茨海默病机制的目的。 (3)表中数据表明,B组大鼠的 能力较差,从而为阿尔茨海默病与“胆碱能神经元”有关的猜测提供了实验证据。 (4)B组的实验处理需要进行相应的手术,才能将药物注射到大鼠脑的一定区域,如果仅有A组实验做对照,该实验在设计上不够严密,需增加一组 的实验,当新增一组实验所得的数据与 组相近时,可进一步支持上述猜测。 1.C 大脑皮层是控制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第一运动区各代表区大小与躯体相应部位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呈正相关。2.B 患者若V区受损则看不懂文字,若S区受损则不能讲话。3.D若传出神经受损,则不能完成反射,但是兴奋可以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打针时手不收缩是由于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对脊髓中神经中枢的调控,故属于条件反射;手指碰到针刺时先收缩,后感觉疼痛,下次看到针会躲避是条件反射;打针时手不收缩反映了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以控制脊髓的低级中枢,体现了神经系统存在分级调节。4.D 由图示可知,突触结构有4个,即②③之间、⑦③之间、⑤⑥之间以及③和肌肉之间。5.C 区域①是W区,为书写性语言中枢,而阅读与V区的功能有关;区域②是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该区域受损,患者不能讲话,但能发出声音;区域③是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上课认真听讲需要该区域的参与;区域④是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该区域受损,患者不能认识词义,但能正常写字。6.D 记忆和情绪均属于脑的高级功能。7.B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为轴突到树突或轴突到胞体,则图中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②;海马区的神经元的环状联系,使兴奋持续循环,延长了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短时记忆的形成;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兴奋能从②传递到③,说明N处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即可发挥作用,不再进入突触后膜。8.B 由题可知,该实验为我们研究记忆形成的机制提供了方向,故本实验有助于我们对动物记忆形成机制进行研究;根据实验单一变量原则,实验的对照组需要注射来自没有受过电击刺激海蜗牛腹部神经元的RNA;本实验不能说明RNA直接决定了动物记忆的形成;由题干信息“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防御”推测可知,本实验说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9.B 大脑通过脊髓对排尿活动进行调节,故排尿可受意识支配;途径①代表小脑或脑干通过脊髓控制肌肉收缩等运动,人体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位于小脑,因此在运动中身体能够保持平衡是通过途径①的调节来实现的;躯体运动和部分内脏活动的低级调节中枢位于脊髓;自主神经系统支配膀胱的扩大和缩小,途径③为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途径④为副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膀胱缩小。10.B 由题可知,光照能够促进UCA大幅增加,UCA可进入大脑神经细胞内并转化成谷氨酸;短时记忆与海马区有关,细胞内的谷氨酸能在海马区释放,增强神经元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增强动物的短时记忆;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由题可知,抑制谷氨酸的合成则会减少谷氨酸在运动皮层以及海马区的神经末梢释放,导致运动学习能力以及物体识别记忆能力下降。11.解析:(2)尿量增多,膀胱充盈后,刺激膀胱壁感受器产生兴奋,经一系列传导过程,最终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尿意,详细途径见答案。因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所以尿意产生和传导途径并不构成反射弧。(3)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所以排尿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4)在受到突然的惊吓后,短时间内大脑皮层对脊髓的排尿中枢失去控制,会出现尿失禁的情况。答案:(1)大脑皮层 传入神经(2)膀胱壁 膀胱壁感受器→A神经→骶髓初级排尿中枢→颈、胸髓→大脑皮层 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3)正反馈(4)短时间内大脑皮层对脊髓的排尿中枢失去控制12.解析:(2)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B组实验向大鼠一定脑区注射鹅膏蕈氨酸,使得鹅膏蕈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毒蕈碱型受体结合,使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发挥生理作用,产生了与“胆碱能神经元”死亡和丢失相似的效果。(3)表中的完成学习所需时间可代表大鼠的学习能力,错误次数可代表大鼠的记忆巩固能力。对比表格数据可知,B组大鼠的学习和记忆巩固能力较差,从而为阿尔茨海默病与“胆碱能神经元”有关的猜测提供了实验证据。(4)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故需增加一组做与B组相同的手术,注射等量的不含鹅膏蕈氨酸的缓冲液的实验,当该组实验所得的数据与A组相近时,可排除手术对实验的影响,可进一步支持阿尔茨海默病与“胆碱能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答案:(1)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突触(2)突触后膜 不能 “胆碱能神经元”死亡和丢失(3)学习和记忆巩固(4)做与B组相同手术,注射等量的不含鹅膏蕈氨酸的缓冲液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