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周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特异性免疫1.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脾脏是机体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之一B.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体现了免疫自稳功能C.溶菌酶、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2.树突状细胞(也称DC细胞)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是目前所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和它功能相似的是巨噬细胞,而T细胞和B细胞不具备这些功能B.它属于免疫细胞,是血液中白细胞的一种C.它既可以参加非特异性免疫,也可以参加特异性免疫D.它的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功能3.溶菌酶是一种能水解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的酶。溶菌酶还可以与带负电的病毒蛋白质直接结合,使病毒失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溶菌酶可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人体内的溶菌酶、细胞因子、抗原、抗体都是免疫活性物质C.溶菌酶均由免疫细胞产生D.溶菌酶与病毒蛋白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4.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均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从三组小鼠中各取一半分别输入T细胞,发现甲组特异性免疫功能恢复正常,乙组和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另一半输入造血干细胞,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丙组骨髓被破坏C.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D.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5.在体液免疫的过程中,有些抗原不需要T细胞参与,能直接刺激B细胞并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但不能产生记忆细胞,这类抗原称为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细胞依靠细胞膜表面的载体蛋白识别TIAgB.TIAg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的范畴C.体内TIAg的识别和清除过程不需要吞噬细胞参与D.再次感染同种TIAg时,二次免疫使抗体产生更加迅速6.下列有关体液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B.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及对人体细胞的黏附C.抗体与侵入机体的病原体结合的过程属于免疫防御D.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十年,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能迅速产生大量抗体7.如图是某病原体初次入侵机体时发生的体液免疫过程,a、b、c、d、e表示细胞表面或细胞分泌的物质,Ⅰ、Ⅱ、Ⅲ、Ⅳ、Ⅴ、Ⅵ表示不同细胞。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Ⅰ、Ⅱ、Ⅲ、Ⅳ表面具有识别同种抗原的受体B.产生的细胞Ⅲ暂停分裂,不会有基因的表达C.病原体经过细胞Ⅴ的摄取和处理,可呈递给B细胞D.e能促进细胞Ⅱ分裂,进一步分化成细胞Ⅲ、Ⅳ8.辅助性T细胞(Th)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心调控作用。激活的Th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有的细胞因子可以启动细胞免疫,有的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与抗体的生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胸腺是Th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B.Th被激活后分泌细胞因子调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Th分泌的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组成中的免疫活性物质D.Th和吞噬细胞一样都能直接识别侵入机体的抗原9.研究表明在人体细胞免疫过程中,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分泌一种被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裂解死亡。下列与这一免疫过程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穿孔素的形成只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三种细胞器有关B.穿孔素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膜溶解导致细胞裂解属于细胞坏死C.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之一D.当靶细胞裂解死亡暴露抗原时,可被抗体结合或浆细胞吞噬消化10.右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④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受到抗原刺激后,细胞d、e的细胞周期变长,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d、f、gC.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细胞i→细胞h→④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该抗原时11.秋冬季为支原体肺炎高发期。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引起的肺炎,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咳嗽等。如图为支原体侵入人体后发生的免疫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绝大部分支原体会被鼻腔中的黏膜阻挡在体外,这属于人体的 (填“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少部分支原体进入人体内环境后,由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将抗原呈递给 (填图中序号和名称),此时该细胞 ,这是激活细胞⑤的第二个信号。物质②的作用是 。细胞⑩ 被激活后,在增殖分化为细胞⑧和⑨的过程中需要 (填物质)参与加速该过程。 (3)临床发现,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对支原体有很好的疗效,而头孢类和青霉素类药物能有效抑制其他细菌生长繁殖而对支原体并不起作用。尝试从细胞结构方面解释,头孢类和青霉素类药物对支原体引起的肺炎治疗无效的原因可能是 。 12.寨卡热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传染病,其症状为发热、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如图所示为人体感染该病毒后的信息传输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寨卡病毒侵入机体后,吞噬细胞对病毒的处理和清除过程与 (细胞器)直接相关。体液免疫过程中,在受刺激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 和抗原刺激的共同作用下,B细胞开始分裂、分化。若该病毒侵入到细胞内部,免疫系统将细胞内的病毒释放到内环境的途径是 。已免疫机体清除病毒的过程中,能够分裂、分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的细胞有 。 (2)感染寨卡病毒后,“致热源”直接作用于 中枢,会导致体液中 的分泌量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体温升高。同时,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原因是 。 (3)图中内分泌系统还可通过分泌 等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防止过度炎症反应。 (4)病人感染病毒后恢复正常的过程中,通过人体的 调节网络,最终实现稳态。 1.C 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脾、淋巴结、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监视是指免疫系统具有的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免疫监视功能过低会形成肿瘤;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比如溶菌酶、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不属于免疫反应。2.A 抗原呈递细胞除了树突状细胞外,还有B细胞和巨噬细胞,它们的功能相似,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树突状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是血液中白细胞的一种;树突状细胞属于吞噬细胞的范畴,吞噬细胞既可以参加非特异性免疫(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也可以参加特异性免疫;树突状细胞能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并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说明它的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功能。3.A 人体血浆中的溶菌酶参与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溶菌酶、细胞因子和抗体都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不是人体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也可由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产生;溶菌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病毒无细胞结构,二者的结合不能体现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4.A 已知骨髓和胸腺分别是B细胞和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地方,参与体液免疫的淋巴细胞有T细胞和B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有T细胞,甲组输入T细胞后,特异性免疫功能恢复,输入造血干细胞后,其特异性免疫功能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正常,破坏的是胸腺;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说明其胸腺正常,缺少造血干细胞,被破坏的是骨髓;丙组输入T细胞后,仅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输入造血干细胞后,特异性免疫功能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和胸腺都被破坏了,因此,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5.B TIAg能直接刺激B细胞并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B细胞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蛋白识别TIAg;TIAg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性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的范畴;机体清除TIAg需要吞噬细胞的参与;第一次接触TIAg后,机体不能产生记忆细胞,不会有二次免疫应答发生。6.D 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会分化为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可快速产生大量抗体,记忆细胞无法直接产生抗体。7.D 由图可知,细胞Ⅰ表示B细胞、细胞Ⅱ表示初步激活的B细胞、细胞Ⅲ表示记忆B细胞、细胞Ⅳ表示浆细胞、细胞Ⅴ表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Ⅵ表示辅助性T细胞。细胞Ⅳ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细胞表面不具有识别抗原的受体;细胞Ⅲ为记忆B细胞,在没有再次遇见相同的病原体之前一般不进行增殖、分化,但其中也有基因的表达,如呼吸酶基因;病原体经过细胞Ⅴ的摄取和处理,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e为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Ⅱ(B细胞)分裂并进一步分化成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8.D 吞噬细胞能直接识别侵入机体的抗原,辅助性T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抗原,需要抗原呈递细胞先将抗原处理后才能识别。9.C 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的穿孔素是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涉及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穿孔素参与了由基因控制的靶细胞裂解过程,即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促进了靶细胞的裂解,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的功能;靶细胞裂解后暴露出的抗原还要经过体液免疫予以消灭,可被抗体结合,或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10.A 由图可知,物质④为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受到抗原刺激后,细胞d即B淋巴细胞、e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加快,细胞周期变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辅助性T细胞)、d(B淋巴细胞)、e和f(细胞毒性T细胞)、g(记忆T细胞)、i(记忆B细胞),a(吞噬细胞)和h(浆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i(记忆B细胞)→细胞h(浆细胞)→④(抗体)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11.解析:(1)鼻腔中的黏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2)当支原体进入人体内环境后,首先由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将抗原呈递给④辅助性T细胞,此时该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⑤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物质②为抗体,能与病原体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细胞⑩细胞毒性T细胞被激活后,增殖分化为细胞⑧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⑨记忆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加速该过程。(3)从细胞结构分析,支原体没有细胞壁,而头孢类和青霉素类药物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因此能用于治疗细菌感染,但对支原体感染无效。答案:(1)非特异性免疫(2)④辅助性T细胞 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⑤)结合 与病原体(支原体)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支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细胞毒性T细胞 细胞因子(3)头孢类和青霉素类药物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而支原体无细胞壁12.解析:(1)吞噬细胞对病毒的处理和清除过程需要溶酶体中水解酶的参与。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对寨卡病毒摄取、处理后,将寨卡病毒特有的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感受刺激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若该病毒侵入到细胞内部,则细胞毒性T细胞会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将病毒释放到内环境中。已免疫的机体中,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都可以分裂、分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2)感染寨卡病毒后,能引起机体体温升高,说明“致热源”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增加;由于人体细胞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引起供氧不足,肌肉组织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含量升高,所以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3)图中内分泌系统还可通过分泌糖皮质激素等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防止过度炎症反应。(4)病人感染病毒后恢复正常的过程中,通过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最终实现稳态。答案:(1)溶酶体 细胞因子 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靶细胞,导致病毒释放出来 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2)(下丘脑)体温调节 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人体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引起供氧不足,肌肉组织进行无氧呼吸,乳酸含量升高(3)糖皮质激素(4)神经—体液—免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