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新教材)八上科学期中阶段性测试试卷A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教版】(新教材)八上科学期中阶段性测试试卷A

资源简介

【浙教版】(新教材)八上科学期中阶段性测试试卷A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2八下·海曙期末)如图所示,小科在“观看水中的硬币”活动中,把一枚硬币固定在空杯的底部,找一个角度使自己刚好看不到硬币的最右端A点(如图一)。在同学逐渐把水加入到杯中的过程中,硬币上的B点(如图二)和C点(如图三)能先后被看到。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实验中应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
B.一开始“看不到A点”是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又看见了”是由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了折射
D.刚看到B点时的入射角αB等于刚看到C点时的入射角αC
【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的知识分析。
【解答】A.实验中,应该保持眼睛刚好看不到杯子中的硬币的最右端A点的位置不变,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开始时,A点发出的光线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被杯子的内壁挡住,因此看不到它,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当杯子中有水时,光线从水射入空气中时会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即发生光的折射,因此能够看到,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当刚好能够看到B点或C点时,到达眼睛的折射光线的位置是相同的,即折射角相同。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此时它们的入射角也相等,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某位老年人“耳背”,只有别人大声说话时,他才能勉强听清,经检查,其外耳、中耳均没有异常,其病变部位可能是 (  )
A.鼓膜或听小骨 B.听小骨或耳蜗
C.耳蜗或听神经 D.听神经或鼓膜
【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聋一般表现为听力下降或丧失.耳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导性耳聋,这类耳聋是由于外耳道堵塞和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听力下降;另一类是神经性耳聋,这类耳聋是由于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伤而引起的听力下降或丧失。老年性耳聋、药物中毒性耳聋、工业生产中高强度噪音引起的耳聋等,都属于神经性耳聋。
【解答】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老人其外耳、中耳都没有异常,老年人耳背可能属于神经性耳聋,其病变部位可能是耳蜗或神经。
故答案为:C。
3.(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为某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镜头的位置,就能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拍摄到更大的像,镜头应远离景物
B.为扩大拍摄范围,镜头应靠近传感器
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D.影像传感器的位置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在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u【解答】A.为拍摄到更大的像,镜头应靠近景物,故A错误;
B.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即镜头应靠近传感器,故B正确;
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故C错误;
D.影像传感器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4.汽车中有一个用悬线挂着的小球。当汽车运动时,挂着小球的悬线将与竖直方向成某一固定角度,如图所示。若汽车地板上还有一个与其相对静止的物体M,则下列关于汽车的运动状态和物体M的受力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汽车一定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B.汽车一定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
C.M受到重力、汽车地板的支持力和向右的摩擦力作用
D.M受到重力.汽车地板的支持力和向左的摩擦力作用
【答案】C
【知识点】惯性;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 AB.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
CD.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解答】 AB.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小球向左运动,所以有两种可能,即可能向右做加速运动,也可能向左做减速运动,故A、B错误;
CD.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木块M相对于汽车有一个向左的运动趋势,此时木块M会受到一个向右的摩擦力(其动力的作用),故M除受到重力、底板的支持力作用外,还一定受到向右的摩擦力作用,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5.(2020七下·下城期末)在一艘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游轮上,某同学朝各个方向、用相同的力进行立定跳远。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朝与游轮运动方向一致跳,跳得最远
B.朝与游轮运动方向相反跳,跳得最远
C.朝与游轮运动方向垂直跳,跳得最远
D.朝各个方向跳,跳得都一样远
【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惯性
【解析】【分析】根据相对运动的知识分析。
【解答】在地面上时,如果该同学朝各个方向,用相同的力进行立定跳远,那么跳得的距离肯定相同。但是你不要以为我们是静止的,其实我们跟随地球在一起转动,只是我们与地面之间保持相对静止而已。同理,该同学在一艘游轮上时,它和游轮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完全相同,二者之间保持相对静止,因此朝各个方向,用相同的力进行立定跳远,那么跳得的距离肯定相同,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6.(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二章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3课时 光的折射)如图所示,有一注水的圆柱形敞口容器,用激光笔从其左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下列操作能使光斑向左移动的是(  )
A.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B.保持激光入射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
C.保持激光入射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
【答案】B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A.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则入射点向右移动,那么折射光线也向右移动,最终光斑也向右移动,故A不合题意;
B.保持激光入射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则入射点向左移动,因此反射光线向左移动,最终光斑向左移动,故B符合题意;
C.保持激光入射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则入射点向右移动,因此反射光线向右移动,最终光斑向右移动,故C不合题意;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则折射角也会增大,即光斑向右移动,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7.(2019七下·长兴期中)在初中科学的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成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下列关于上述“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B.属于虚像的是④⑤
C.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①②⑤ D.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实像与虚像
【解析】【分析】实像由光线实际会聚而成,虚像由折射光线或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据此判断。
【解答】①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
②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③放大镜成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④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成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A.属于实像的是①和④,故A错误;
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⑤,故B错误;
C.属于反射形成的像是②⑤,故C错误;
D.属于折射形成的像是③④,故D正确。
故选D。
8.(2020七下·仙居月考)一只小猫正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判断。
【解答】小猫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与它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且距离相等,那么小猫的像与它关于平面镜对称,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9.(2022八上·慈溪月考)体重为70kg的运动员沿着竖直的杆子匀速向上攀爬。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运动员受到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B.运动员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为700N
C.运动员受到的摩擦力有利于运动员的攀爬
D.若运动员停在杆子上,他受到的摩擦力会发生改变
【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体重为70kg的运动员的重力为G=mg=70kg×10N/kg=700N。当他沿着竖直的杆子向上爬动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摩擦力相互平衡,即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它受到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为700N,故A、B正确不合题意;
运动员依靠杆子施加的摩擦力向上爬行,故C正确不合题意;
当运动员在杆子上静止时,它受到的摩擦力与重力相互平衡,即还是700N,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关于虚像和实像,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像能用光屏接收,而虚像不能
B.平面镜成虚像,凸透镜成实像
C.虚像是人的幻觉,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眼
D.实像一定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而虚像一定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答案】A
【知识点】实像与虚像
【解析】【分析】A.实像能用光屏接收,而虚像不能,故A正确;
B.平面镜成虚像,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故B错误;
C.虚像虽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但是必须有光线射入眼睛,故C错误;
D.光在凹面镜上发生反射也能成实像,光通过凸透镜折射也能成虚像,故D错误。
故选A。
【解答】AB.根据实像和虚像的不同点判断;
C.所有的像都是光线射入眼睛形成;
D.根据实像和虚像的形成判断。
11.(2022九下·杭州月考)冰壶比赛是冬奥会收视率最高的项目之一。冰壶被运动员推出后,滑行至停止,越接近指定位置,得分越高。那么冰壶(  )
A.推出后继续运动需要有力,所以受到向前的摩擦力
B.推出后继续运动不需要力,所以水平方向不受力
C.静止时,水平方向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
D.静止时,竖直方向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
【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2)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判断;
(3)(4)对冰壶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解答】推出后的冰壶,它受到的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即摩擦力向后。它不再与手接触,因此不受推力,依靠惯性前进,故A、B错误;
静止时,冰壶在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故C错误;
静止时,在竖直方向上,它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相互平衡,故D正确。
故选D。
12.(2.3耳和听觉(2))图甲是某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
【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2)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3)根据音调的影响因素判断;
(4)根据响度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A.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哨声是筒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只会改变空气振动的幅度,不会改变振动的频率,因此只能改变响度,不能改变音调,故C错误;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能够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振动频率,进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B。
13.(2022七下·临海期末)用铅笔写字时,笔尖和纸之间存在滑动摩擦。如图书写时,笔尖所受摩擦的方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铅笔向右上方滑动,而摩擦力的方向与铅笔运动的方向相反,即铅笔笔尖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向左下方向,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4.从岸边看水中的鱼,看到的“鱼”的位置与鱼的实际位置不同。下图模型中能解释此现象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从岸边看水中的鱼,鱼身上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学射入眼睛后,我们沿反方向看回去,会看到成在实际位置上方的鱼的虚像,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5.(2024八上·慈溪期中)如图所示,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弹簧测力计串连在一起(不计测力计和绳的自重),小科用100N的水平拉力拉测力计B,此时A、B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  )
A.200N 100N B.100N 100N
C.100N 200N D.200N 200N
【答案】B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弹簧测力计使用时,总是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弹簧测力计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就是一对平衡力,平衡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可以分别以其中一个弹簧测力计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某一个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显示的是弹簧挂钩上所受到的拉力的大小,吊环上的作用力起固定作用。
【解答】以A弹簧测力计为研究对象,测力计处于平衡状态,受到一对为100N的平衡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某一个力的大小,等于100N;
同理以B弹簧测力计为研究对象,测力计处于平衡状态,受到一对为100N的平衡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某一个力的大小,测力计的示数仍为100N。
故答案为:B。
16.(2023七下·金华期中)每年3月,金华江边海棠花红、嫩柳绿芽,迎春花黄艳艳、樱花梨花白纷纷,是游览赏景的好时节。关于景“色”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花红,因花瓣能反射红外线
B.绿芽,因叶片能透过绿光
C.黄艳艳,因为反射黄光
D.白纷纷,因为吸收了所有颜色的光
【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花红,因花瓣能反射红光,故A错误;
B.绿芽,因叶片能反射绿光,故B错误;
C.黄艳艳,因为反射黄光,故C正确;
D.白纷纷,因为反射了所有颜色的光,故D错误。
故选C。
17.(2024七下·婺城期中)如图是学习声音知识时所用的几个探究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乙图正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C.丙图击鼓时用力不同,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D.丁图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观察振动快慢,探究声音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响度跟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4)音调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答】A、图中是将发声体放在真空罩中,随着空气的抽出,声音越来越小,所以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
B、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敲鼓时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实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C错误;
D、图中钢尺伸出长,振动慢,音调低,钢尺伸出短,振动快,音调高,探究的是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8.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竖立一平面镜MN,人直立在平面镜前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已知此时他看不见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为了能观察到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他应该(  )
①将脚抬起一些 ②让自己蹲下一些 ③让自己后退一些 ④将平面镜位置向上移动一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及光路图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如图所示,从A 点的光线射到平面镜的最上端,做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光线没有进入人的眼睛,在眼睛的下方,所以为了能观察到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他应该让自己蹲下一些,或将平面镜位置向上移动一些,故②④说法正确。
将脚抬起一些,反射角减小,越提高越看不到,让自己前进、后退一些,视角减小,同样看不到,故①③说法错误。
19.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木块与木板的接触面间有无摩擦力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  )
A.图甲中木块A与木板接触,但木块A 与木板没有相对运动趋势,因此木板对木块A 没有静摩擦力
B.图乙中木块A与木板接触,A在重力作用下沿木板向下运动,因此木板对A有向上的静摩擦力
C.图丙中木块A与木板接触,A由于受重力作用,有沿木板向下滑的趋势,因此木板对木块 A 有静摩擦力
D.图丁中木块A与木板接触,A沿木板向下匀速滑动,与木板有相对运动,因此木板对 A有沿着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
【答案】B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关于摩擦力与弹力的关系,结合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可知,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
【解答】A、图甲中木块A与木板接触,但木板A与木板没有相对运动趋势,因此木板对木块A没有静摩擦力,故A正确;
B、图乙中木块A与木块接触,A在重力作用下沿木板向下运动,木板对A有滑动摩擦力,不是静摩擦力,故B错误;
C、图丙中木块A与木板接触,A由于受重力作用,有沿木板向下滑的趋势,因此木板对木块A有沿木板向上的静摩擦力,故C正确;
D、图丁中木块A与木板接触,A沿木板向下匀速滑动,与木板有相对运动,因此木板对A有沿着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故D正确。
故选:B。
20.(2023七下·杭州期中)沿凸透镜的主轴将物体从焦点匀速移向无限远处。在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凸透镜所成像的变化情况不正确的是(  )
A.像的大小是由大变小
B.先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后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移动速度先快后慢
D.移动速度先慢后快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外时,成实像,在一倍焦距以内时,成虚像;
沿凸透镜的主轴将物体从焦点匀速移向无限远处,物距要经历一下几个阶段:焦点、2f>u>f、u=2f、u>2f;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减小。2f>u>f 时,物距增大的速度小于像距减小的速度;u>2f 时,物距增大的速度大于像距减小的速度;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1)因为移动前物距u=f时,成像在无限远处,当物距u逐渐增大时,像距v将逐渐减小,像的位置将从无限远处移向焦点,而且像在2f以外时移动很快,在f<v<2f时移动较慢。因此,像移动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故C正确,D错误;
(2)因为物体移动过程是物距u不断变大的过程。因此,像距将是不断变小的过程,像距变小,像也将变小,故A正确;
(3)因为物体移动过程中经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像先成放大的像后成缩小的像,故B正确。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21.小金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他沿水平方向拉动木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时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木块受到的木板对它的摩擦力为   N。
(2)通过拉动木板来测量摩擦力比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来测量摩擦力更好,理由是   。
(3)若在木块上放一个小砝码,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0.8
(2)木板不需要做匀速直线运动,并且弹簧测力计静止时更容易读数
(3)变大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摩擦力的存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平衡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同一物体上。
(2)(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解答】(1)图中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示数为0.8N,示数稳定,说明木块受力平衡,摩擦力等于拉力等于0.8N。
(2)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来测量摩擦力时,由二力平衡可知,需要匀速拉动木块,操作比较困难, 通过拉动木板来测量摩擦力时,不需要匀速拉动木板,因为滑动摩擦力与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3)在木块上放一个小砝码,压力变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未变,摩擦力变大,可知测力计的示数将增大。
22.(2022七下·杭州期末)完成下列作图:
(1)如图甲所示,标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并标出光线的传播方向,
(2)静止在某斜面上的物体如图乙所示,画出它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
【答案】(1)解:如图所示:
(2)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分析解答。
(2)分析重力和支持力的三要素,然后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即可。
【解答】(1)如下图所示:
与界面垂直的虚线为法线,法线左右两个角相等,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二者肯定为入射和反射光线,那么剩余的那条应该是折射光线。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可知,空气里面法线右侧的应该为入射光线,而左侧的就是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①物体的重力作用在重心上,方向竖直向下;
②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也作用在它的重心上,方向与斜面垂直向上,如下图所示:
2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卷)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种现象叫   ;如果在白色光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我们在白屏上能看到   。
【答案】光的色散;红光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1)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太阳光穿过一条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中的颜色是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从而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2)我们看到物体的原因是眼睛接收到了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物体呈现各种色彩也是因为它能反射不同颜色的光。
【解答】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如果在白屏与三棱镜之间竖直放置一块红色玻璃,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则白屏上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红光。
故答案为:光的色散;红光
24.(2021七下·临海期末)周末,小明同学跟随学校劳动实践团队走进草莓园,看到了一个个红草莓躺在绿叶中间。他摘下一个,闻到了特有的香味;送进嘴里尝起来,“又酸又甜的“……
(1)小明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    (说出一个即可)。
(2)小明看到草莓后形成视觉的部位是   (选填“视网膜”或“大脑”)。
(3)小明在草莓园里待了一会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那种香味了,这是因为   。
【答案】(1)眼或鼻或舌
(2)大脑
(3)嗅觉中枢适应(嗅觉疲劳)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体有多种感觉器官,主要是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是人体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感知周围事物的变化的一类器官。
【解答】(1)小明用眼睛看到了红草莓,将草莓送进嘴里,品尝草莓的味道,因此运用了眼睛和舌头感觉器官。
(2)草莓反射来的光线进入小明的眼睛,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当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感觉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就形成了视觉,因此看到草莓后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
(3)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因此小明在草莓园里待了一会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那种香味了, 这是因为嗅觉中枢适应。
故答案为:(1)鼻或眼或舌(2)大脑(3)嗅觉中枢适应(嗅觉疲劳)
25.小金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粗测大气压强的值,如图甲,针筒活塞的面积是   m2,实验时先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的底端,将筒内空气全部排尽,然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按图乙所示安装好器材,水平向左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增大到F=5N时,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滑动,则可求出大气压强是p=   Pa。若活塞与注射器内壁间的摩擦力较大,将导致测得的大气压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6.25×10 ;8×10 ;偏大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1)活塞的横截面积;
(2)根据计算大气压强;
(3)对活塞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分析摩擦力对测力计示数的影响,进而分析对大气压强测量的影响即可。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2.5mL对应的刻度线为4cm,则活塞的横截面积:;
(2)大气压强的数值为:;
(3) 若活塞与注射器内壁间的摩擦力较大, 根据F拉=F大气+f可知,会导致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偏大。根据可知,会导致测出的大气压强偏大。
26.(2023七下·婺城期末)汉语言博大精深,有许多成语蕴含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请回答:
(1)“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意思是听到他的声音,象见到他本人一样,说明可以通过声音的
   这一特性来判断是谁发出的。
(2)“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科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答案】(1)音色
(2)产生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其声音的三要素为响度,音调,音色。
【解答】(1) 见到他本人一样,说明可以通过声音的音色判断;
(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故不停止振动,声音一直有。
27.(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今年年初“南方小土豆”、“广州砂糖橘”带火了哈尔滨这座古老的城市,独特的冰雪城堡体验和特色美食圈粉无数。其中冻梨最受欢迎,它外表是黑乎乎硬邦邦的(图1),但是冻之前跟新鲜的水果梨一样,也是白色的。冻梨咬起来特别脆,口感比较细腻,冰凉的汁水,甜中带酸,别有一番风味。
(1)品尝冻梨,汁水甜中带酸的味觉形成部位是    。
(2)冰还可以制成我们所学的透镜。早在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有“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图2)。“削冰令圆”就是把冰块制成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若要“火生”应把“艾”放在透镜的   位置。
【答案】(1)大脑(或大脑皮层)
(2)会聚;焦点
【知识点】人的感觉;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 (1)人的感觉分为: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冷热觉和痛觉,感觉的形成部位都是在大脑皮层;
(2)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为了生火,需要将“艾”放在焦点上,这样成最小最亮的光斑,温度最高,能引燃“艾”。
【解答】 (1) 品尝冻梨,汁水甜中带酸的味觉形成部位是是大脑(或大脑皮层);
(2)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若要“火生”应把“艾”放在透镜的焦点位置。
28.双休日小煦同学乘公交车到南湖旅游,一路上他发现了很多与生活相关的科学问题。
(1)上车后他看到用软质材料做的椅子,坐上去后感觉比用硬质塑料做的椅子要舒服,这是采用   的方法使压强减小的缘故。
(2)车子开动后,小煦发现公交站台竟然往后运动了,这是因为他以   为参照物。
(3)车子到站后,广播提醒“车辆到站,请各位乘客等车子停稳后再有序下车”。如果车子没有停稳就下车,由于   人往往会站不稳而跌倒。
【答案】(1)增大受力面积
(2)公交车
(3)惯性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惯性;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解析】【分析】 (1)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
(2)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3)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解答】 (1)人坐在椅子上,压力相等,人坐在用软质材料做的椅子,受力面积大,压强小,人感觉舒服。
(2)车子开动后,小嘉发现公交站台竟然往后运动了,公交站台是被研究的物体,公交站台和公交车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所以以公交车为参照物,公交站台是运动的。
(3)车子行驶时,乘客随车一起运动,当车没有停稳时乘客下车,乘客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人往往站不稳而跌倒。
29.(2021七下·越城期中)某人设计了一个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如图所示,在 C 处点燃蜡烛, AB 距离一定,在A 处竖立一张白纸板,当C 处蜡烛在适当位置上时,便成像在白纸板上,如果B 处换为倍数较大或较小的双凸透镜,则纸上的成像就不清晰。请回答下列问题:
(1)B 处凸透镜代表眼球的   ;A 处白纸板代表眼球的   .
(2)换成厚度较大透镜时,则成像在白纸板的   方,要使A 处成像清晰,BC 距离要   ; 如果李明看报纸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效果与换厚度较薄透镜时的情况一样,则应该用   来矫正。
(3)请提出一个保护视力的简短口号:   .
【答案】(1)晶状体;视网膜
(2)前;变小;凸透镜
(3)预防近视,从一点一滴做起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人眼就是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而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凸透镜的凸度越大,焦距越小,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强,据此确定成像位置的变化,再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解答。
(3)根据自己对健康用眼,保护视力的认识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B处凸透镜代表眼球的晶状体,A处白纸板代表眼球的视网膜。
(2)①换成厚度较大透镜时,焦距变短,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则成像的位置靠前,即此时像距变小。要使像成在光屏上,就必须使像距增大,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应该减小物距,即BC距离要变小。
②当厚度较薄时,焦距变大,而会聚能力变弱,此时成像位置靠后,即像距变大。此时要使像成再光屏上,就必须使像距变小,即使光线会聚,那么应该用凸透镜矫正。
(3)保护视力的简短口号:预防近视,从一点一滴做起。
30.(2019七下·上虞期中)某学习小组利用如图甲体验“模拟引力”之后,又进行了如图乙所示实验:用一根细绳子的一端拴住一个小球,用手抓住绳子的另一端,抡动细绳,让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用手感受绳子的拉力大小,发现随着速度的加快,感受到绳子的拉力会越来越大。
(1)实验中,在绳子拉力的作用下,小球的运动方向不断改变,这一现象可说明绳子拉力的作用效果是   。若绳子断了,小球   (选填“还能”或“不能”)继续做圆周运动。
(2)乙实验中,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不计空气阻力)。
【答案】(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不能
(2)重力和支持力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的辨别
【解析】【分析】(1)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和速度大小的改变都是运动状态的变化;当绳子断了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消失,据此解答;
(2)分析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两个力即可。
【解答】(1).实验中,在绳子拉力的作用下,小球的运动方向不断改变,这一现象可说明绳子拉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若绳子断了,向心力消失,那么小球不能继续做圆周运动。
(2)乙实验中,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故答案为:(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不能;(2)重力和支持力
31.(2024八上·海曙期中)已知两个实心圆柱体A、B的底面积之比为1:3,高度之比为2:3,构成A、B两个圆柱体物质的密度分别为pA和pB,将B放在水平地面上,A叠放在B上面(如图甲所示),B对地面的压强为p1,若把B叠放在A上面(如图乙所示),B对A的压强为p2,若p1:p2=1:2,g=10N/kg,则ρA:ρB=   ;若A的重力为5N,则甲图中B对地面的压力为   N。
【答案】9:4;15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 (1)知道两个实心圆柱体A、B的底面积之比和高度之比,根据V=Sh求出体积之比,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图甲中B对地面的压力等于A和B的重力之和,根据求出B对地面的压强;图乙中B对A的压力等于B的重力,受力面积为A的底面积,根据求出B对A的压强,利用p1:p2=1:2求出ρA与ρB的比值。
(2)求出了A、B的密度之比、体积之比,利用m=ρV计算质量之比,再利用G=mg求重力之比;知道A的重力可求B的重力,甲图中B对地面的压力等于A、B的重力之和。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 实心圆柱体A、B的底面积之比为1:3,高度之比为2:3,
则两个实心圆柱体A、B的体积之比;
则B对地面的压力:

那么B对地面的压强;
图乙中B对A的压力等于B的重力,即;
B对A的压强;
则;
解得:。
(2)综上所述,二者的密度之比ρA:ρB=9:4,二者的体积之比VA:VB=2:9,
那么二者的质量之比;
二者的重力之比;

解得:GB=10N;
甲图中B对地面的压力FB=GA+GB=5N+10N=15N。
32.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用甲、乙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向左、右两边拉物体M,使M匀速直线向右运动,如果甲的示数为12牛,乙的示数为13牛,则M受力   (填“平衡”或“不平衡”),M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   (填“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
【答案】平衡;水平向左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1)一对平衡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受力分析,可判断其所受摩擦力的情况。
【解答】因为物体M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物体M受力平衡;
物体M受到两个拉力的合力:F=F乙-F甲=13N-12N=1N,方向水平向右,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知,物体M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左,大小也为1N。
33.(2021七下·滨江期中)如下图所示,根据对声音的传播及特性的学习,完成以下填空。
(1)如图1所示,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__________(填字母)。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2)如图2所示,敲打右侧音叉,发现左侧音叉与它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3)如图3所示,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量的水,用棒敲击瓶子时,可以产生声音,则发出的声音主要是   的振动产生,声音音调从低到高是依次   。
(4)向保温瓶内注水时,随着水的增多,听到声音的音调   (选填“变高”或“变低”),听到声音的响度   (选填“变大”或“变小”)。
【答案】(1)B
(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瓶子;丁甲乙丙
(4)变高;变小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叫类比法;
(2)左右两个音叉没有接触,敲打右侧音叉时,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从而被左侧音叉接收到,于是左侧音叉也会振动而发声,与它接触的乒乓球会跳动起来。
(3)一般情况下,发声体越小、越轻、越窄、越薄……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据此分析;
(4)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
【解答】(1)如图1所示,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类比法,故选B。
(2)如图2所示,敲打右侧音叉,发现左侧音叉与它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
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敲击瓶子时,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瓶子的振动产生。瓶内的水越多,瓶子的质量越大,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反之,音调越高,则音调从低到高的排列为:丁甲乙丙。
(4)向保温瓶内注水时,水引起里面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因为空气柱的长度越来越短,振动频率越来越低,因此听到声音的音调变高;由于水面升高,水下落的高度减小,因此空气柱振动的幅度减小,则声音的响度变小。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7分
34.(2024七下·嘉兴期中)如图所示,小科利用以下器材完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一个带支架的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一张白纸,一盒火柴,一把刻度尺。
(1)将玻璃板向蜡烛B一侧倾斜,蜡烛A的像会   (选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或“保持不动”);
(2)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便可确定像的位置。若要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小科可进行的操作是   ;
(3)做完实验后,小科同学联想到商场里如图所示的试衣镜高度比人的身高要低一些,则人   (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
【答案】向下移动;在蜡烛B处放一光屏,在光屏上看不到像说明是虚像;能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解答;
(2)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
(3)无论平面镜大小,物体都在里面成完整的像。
【解答】(1)将玻璃板上端向蜡烛B一侧倾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蜡烛A的像会向下移动。
(2)根据题意可知,移去蜡烛B,在B位置放置一个光屏,若不能在光屏上直接观察到像,则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无论平面镜大小如何,一定能成完整的像,只是有时我们看不到完整的像。
35.(2024七下·诸暨期末)小科同学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一: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重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猜想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实验器材】氢气充气机(可给氢气球充气)、台式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白纸、金属盒、细线若干;
【实验装置】
【操作步骤】
步骤①:金属盒放在质量不计的白纸上(如图1),读出台式测力计示数;用大小为F的力向左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步骤②:将质量不计的氢气球系在金属盒上(如图2),读出台式测力计示数;用大小为F的力向左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步骤③:再往金属盒注入适量的沙子,用氢气充气机往氢气球中充气,使台式测力计示数与步骤①中的示数相等,用大小为F的力向左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实验数据】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金属盒总重力G/N 台式测力计示数F1/N 弹簧测力计示数F2/N
1 4.8 4.8 1.8
2 4.8 3.2 1.2
3 6.4 4.8 1.8
(1)实验中是通过   来改变金属盒总重力的,步骤②使用氢气球是为了改变   ;
(2)实验中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匀速拉动白纸;
(3)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猜想   正确。
【答案】往金属盒内注入沙子;金属盒对白纸的压力;不需要;二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氢气球对金属盒有向上的拉力;
(2)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相对速度无关;
(3)根据实验结论分析。
【解答】(1)由步骤③可知,往金属盒注入适量的沙子,可以改变金属盒总重力,所以是通过往金属盒内注入沙子来改变金属盒总重力的。
如果没有氢气球,那么金属盒对白纸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如果有氢气球,那么金属盒对白纸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和浮力的差,因此可以改变金属盒对白纸的压力。
(2)无论白纸的运动是否匀速,但是金属盒对它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因此它们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不变,所以不需要匀速拉动白纸。
(3)比较实验1和2可知,当金属盒重力相同时,压力越大,测力计的示数越大,也就是摩擦力越大;比较实验1和3可知,当金属盒的压力相同时,金属盒的重力增大,但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即摩擦力不变;最终得到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故猜想二正确。
四、解答题(每小题1分,共13分
36.高速公路上为避免发生汽车追尾事故,有关部门在路边竖立有距离确认牌,从确认牌开始,沿路分别竖立50米、100米、200米标志牌。小明为了估测所乘汽车的速度,他用手表测出汽车从50米到200米标志牌的时间为5秒。如表是该车部分技术参数。(g取10Nkg)
整车质量(kg) 4000
百公里油耗(L) ≤25
载重(kg) 4000
车轮数量 4
最高车速(km/h) 140
(1)该车空车的重力为多少?
(2)根据小明的测量,估测出汽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时?
(3)已知每只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0.1m2,求满载的车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
【答案】(1)解:G=mg=4000kg×10N/kg=40000N
(2)解:s=200m-50m=150m
v===30m/s=108km/h
(3)解:F=G'=(4000kg+4000kg)×10N/kg=8×104N S=4×0.1m2=0.4m2 p===2×105P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G=mg计算空车的重力;
(2)根据 计算汽车的平均速度;
(3)根据F=G'=m总g计算汽车满载时对地面的压力,根据S=4S轮计算轮胎的接地面积,根据 计算车对地面的压强。
37.(2021七下·仙居期末)2020年12月底,3500辆哈罗共享单车落户仙居,公共自行车具有环保、低碳、使用便捷等优点,下表是一辆共享
单车的相关信息。
车架材料 铝合金
整车质量/kg 10
骑行时轮胎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cm2 10
(1)自行车轮胎上的花纹是为了   。
(2)某同学10分钟匀速骑行了3千米,他骑车的速度是多少?
(3)某同学的质量为60千克,当他骑车前行时,车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答案】(1)增大摩擦力
(2)s=3km=3000m t=10min=600s
v= =5m/s
(3)F=G=mg=(60+10)kg×10N/kg=700N
S=10cm2=0.001m2
p= =7×105P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该同学骑车的速度;
(3)首先根据F=G总=m总g计算出该车对地面的压力,再根据公式计算出车对地面的压强。
38.(2023八上·萧山期中)随着时代的进步,轿车的车速和性能有了较大提升,某轿车如图所示,它的质量是1.6t,每个轮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0.02m2。(g取10N/kg)
(1)求它空载时,静止在地面上受到的压强。
(2)若汽车在匀速行驶时,受到的摩擦力为车重的0.1倍,求汽车牵引力的大小。
(3)当轿车高速行驶时,对地面的压力会   (选填“不变”“变大”“变小”)。
【答案】(1)轿车空载静止在地面上时,地面受到的压力:
F=G=mg=1.6×103kg×10N/kg=1.6×104N,
地面上受到的压强:p=S
(2)因汽车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和牵引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汽车的牵引力:F牵=f=0.1G=0.1×1.6×104N=1600N;
(3)变小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 F=G=mg 计算轿车对地面的压力,再根据 计算轿车对地面的压强。
(2)根据f=0.1G计算汽车受到的阻力,再根据平衡力的知识计算汽车受到的牵引力;
(3)根据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分析大气对汽车的压力方向,再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分析地面对汽车支持力的变化,最后根据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分析对地面的压力变化。
【解答】(3) 当轿车高速行驶时, 空气对轿车上表面的空气流速大而压强小,下表面的空气流速小而压强大,则汽车受到大气向上的压力。根据平衡力的知识F支持=G-F大气可知,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变小。根据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可知,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变小。
39.(2024七下·嵊州期末)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均匀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甲的密度为1000kg/m3,边长是0.1米。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将甲、乙各切去一半的体积,并将切去的部分叠放在对方剩余部分的上方,甲、乙对地面压强的变化如表所示。
压强的变化量(Pa)
甲 0
乙 250
(1)甲的质量为   千克;
(2)甲是沿   方向切去的;
(3)切掉一半之前,甲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少帕    
(4)正方体乙的边长为多少厘米    
【答案】1;水平;1000Pa;20cm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压强大小比较;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 (1)已知甲的边长求出甲的体积,利用密度计算公式求得甲的质量;
(2)结合分类分析;
(3)根据压强公式p=ρgh可知甲对地面的压强;
(4)先求得甲切掉一半体积的质量,甲切掉一半体积的质量和乙切掉一半体积的质量相等,结合乙的压强的变化量是250Pa及压强的公式得到乙压强的变化量,据此求出正方体乙的边长。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甲的体积为V=L3=(0.1m)3=0.001m3,
则甲的质量为。
答:甲的质量为1千克。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甲对地面压强的变化量是零,即甲对地面的压强不变不变。根据可知,甲对地面的压力不变,甲的底面积不变,那么应该是乙切掉的部分叠放在甲上面,所以沿水平方向切甲。
答:甲是沿水平方向切去的。
(3)上下粗细一致的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切掉一半之前,甲为正方体,则
甲对地面的压强为。
答:切掉一半之前,甲对地面的压强为1000Pa。
(4)甲切掉一半体积的质量和乙切割一半体积的质量相等,
如果水平方向切乙,乙的底面积不变,将甲切掉部分叠放在乙上面,压力不变,
由可知乙对地面的压强不变,所以沿竖直方向切乙,
由前面解答可知,甲切掉一半体积的质量和乙切割一半体积的质量相等,
所以原来 甲、乙的质量相等,即
切割前乙对地面的压力,受力面积为S乙 ,
将乙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的体积,并将甲切去的一半叠放在乙剩余部分的上方,
此时乙对地面压力为;
受力面积为,由表中数据可知,乙的压强的变化量是250Pa,
由压强的公式可得乙压强的变化量为;
则原来乙的底面积为,
正方体乙的边长为。
答:正方体乙的边长为20cm。
1 / 1【浙教版】(新教材)八上科学期中阶段性测试试卷A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2八下·海曙期末)如图所示,小科在“观看水中的硬币”活动中,把一枚硬币固定在空杯的底部,找一个角度使自己刚好看不到硬币的最右端A点(如图一)。在同学逐渐把水加入到杯中的过程中,硬币上的B点(如图二)和C点(如图三)能先后被看到。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实验中应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
B.一开始“看不到A点”是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又看见了”是由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了折射
D.刚看到B点时的入射角αB等于刚看到C点时的入射角αC
2.某位老年人“耳背”,只有别人大声说话时,他才能勉强听清,经检查,其外耳、中耳均没有异常,其病变部位可能是 (  )
A.鼓膜或听小骨 B.听小骨或耳蜗
C.耳蜗或听神经 D.听神经或鼓膜
3.(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为某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镜头的位置,就能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拍摄到更大的像,镜头应远离景物
B.为扩大拍摄范围,镜头应靠近传感器
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D.影像传感器的位置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4.汽车中有一个用悬线挂着的小球。当汽车运动时,挂着小球的悬线将与竖直方向成某一固定角度,如图所示。若汽车地板上还有一个与其相对静止的物体M,则下列关于汽车的运动状态和物体M的受力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汽车一定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B.汽车一定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
C.M受到重力、汽车地板的支持力和向右的摩擦力作用
D.M受到重力.汽车地板的支持力和向左的摩擦力作用
5.(2020七下·下城期末)在一艘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游轮上,某同学朝各个方向、用相同的力进行立定跳远。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朝与游轮运动方向一致跳,跳得最远
B.朝与游轮运动方向相反跳,跳得最远
C.朝与游轮运动方向垂直跳,跳得最远
D.朝各个方向跳,跳得都一样远
6.(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二章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3课时 光的折射)如图所示,有一注水的圆柱形敞口容器,用激光笔从其左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下列操作能使光斑向左移动的是(  )
A.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B.保持激光入射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
C.保持激光入射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
7.(2019七下·长兴期中)在初中科学的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成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下列关于上述“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B.属于虚像的是④⑤
C.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①②⑤ D.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③④
8.(2020七下·仙居月考)一只小猫正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图中的(  )
A. B.
C. D.
9.(2022八上·慈溪月考)体重为70kg的运动员沿着竖直的杆子匀速向上攀爬。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运动员受到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B.运动员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为700N
C.运动员受到的摩擦力有利于运动员的攀爬
D.若运动员停在杆子上,他受到的摩擦力会发生改变
10.关于虚像和实像,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像能用光屏接收,而虚像不能
B.平面镜成虚像,凸透镜成实像
C.虚像是人的幻觉,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眼
D.实像一定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而虚像一定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11.(2022九下·杭州月考)冰壶比赛是冬奥会收视率最高的项目之一。冰壶被运动员推出后,滑行至停止,越接近指定位置,得分越高。那么冰壶(  )
A.推出后继续运动需要有力,所以受到向前的摩擦力
B.推出后继续运动不需要力,所以水平方向不受力
C.静止时,水平方向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
D.静止时,竖直方向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
12.(2.3耳和听觉(2))图甲是某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
13.(2022七下·临海期末)用铅笔写字时,笔尖和纸之间存在滑动摩擦。如图书写时,笔尖所受摩擦的方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14.从岸边看水中的鱼,看到的“鱼”的位置与鱼的实际位置不同。下图模型中能解释此现象的是(  )
A. B.
C. D.
15.(2024八上·慈溪期中)如图所示,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弹簧测力计串连在一起(不计测力计和绳的自重),小科用100N的水平拉力拉测力计B,此时A、B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  )
A.200N 100N B.100N 100N
C.100N 200N D.200N 200N
16.(2023七下·金华期中)每年3月,金华江边海棠花红、嫩柳绿芽,迎春花黄艳艳、樱花梨花白纷纷,是游览赏景的好时节。关于景“色”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花红,因花瓣能反射红外线
B.绿芽,因叶片能透过绿光
C.黄艳艳,因为反射黄光
D.白纷纷,因为吸收了所有颜色的光
17.(2024七下·婺城期中)如图是学习声音知识时所用的几个探究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乙图正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C.丙图击鼓时用力不同,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D.丁图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观察振动快慢,探究声音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18.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竖立一平面镜MN,人直立在平面镜前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已知此时他看不见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为了能观察到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他应该(  )
①将脚抬起一些 ②让自己蹲下一些 ③让自己后退一些 ④将平面镜位置向上移动一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9.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木块与木板的接触面间有无摩擦力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  )
A.图甲中木块A与木板接触,但木块A 与木板没有相对运动趋势,因此木板对木块A 没有静摩擦力
B.图乙中木块A与木板接触,A在重力作用下沿木板向下运动,因此木板对A有向上的静摩擦力
C.图丙中木块A与木板接触,A由于受重力作用,有沿木板向下滑的趋势,因此木板对木块 A 有静摩擦力
D.图丁中木块A与木板接触,A沿木板向下匀速滑动,与木板有相对运动,因此木板对 A有沿着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
20.(2023七下·杭州期中)沿凸透镜的主轴将物体从焦点匀速移向无限远处。在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凸透镜所成像的变化情况不正确的是(  )
A.像的大小是由大变小
B.先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后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移动速度先快后慢
D.移动速度先慢后快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21.小金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他沿水平方向拉动木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时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木块受到的木板对它的摩擦力为   N。
(2)通过拉动木板来测量摩擦力比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来测量摩擦力更好,理由是   。
(3)若在木块上放一个小砝码,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2.(2022七下·杭州期末)完成下列作图:
(1)如图甲所示,标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并标出光线的传播方向,
(2)静止在某斜面上的物体如图乙所示,画出它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
2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卷)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种现象叫   ;如果在白色光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我们在白屏上能看到   。
24.(2021七下·临海期末)周末,小明同学跟随学校劳动实践团队走进草莓园,看到了一个个红草莓躺在绿叶中间。他摘下一个,闻到了特有的香味;送进嘴里尝起来,“又酸又甜的“……
(1)小明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    (说出一个即可)。
(2)小明看到草莓后形成视觉的部位是   (选填“视网膜”或“大脑”)。
(3)小明在草莓园里待了一会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那种香味了,这是因为   。
25.小金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粗测大气压强的值,如图甲,针筒活塞的面积是   m2,实验时先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的底端,将筒内空气全部排尽,然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按图乙所示安装好器材,水平向左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增大到F=5N时,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滑动,则可求出大气压强是p=   Pa。若活塞与注射器内壁间的摩擦力较大,将导致测得的大气压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6.(2023七下·婺城期末)汉语言博大精深,有许多成语蕴含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请回答:
(1)“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意思是听到他的声音,象见到他本人一样,说明可以通过声音的
   这一特性来判断是谁发出的。
(2)“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科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27.(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今年年初“南方小土豆”、“广州砂糖橘”带火了哈尔滨这座古老的城市,独特的冰雪城堡体验和特色美食圈粉无数。其中冻梨最受欢迎,它外表是黑乎乎硬邦邦的(图1),但是冻之前跟新鲜的水果梨一样,也是白色的。冻梨咬起来特别脆,口感比较细腻,冰凉的汁水,甜中带酸,别有一番风味。
(1)品尝冻梨,汁水甜中带酸的味觉形成部位是    。
(2)冰还可以制成我们所学的透镜。早在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有“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图2)。“削冰令圆”就是把冰块制成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若要“火生”应把“艾”放在透镜的   位置。
28.双休日小煦同学乘公交车到南湖旅游,一路上他发现了很多与生活相关的科学问题。
(1)上车后他看到用软质材料做的椅子,坐上去后感觉比用硬质塑料做的椅子要舒服,这是采用   的方法使压强减小的缘故。
(2)车子开动后,小煦发现公交站台竟然往后运动了,这是因为他以   为参照物。
(3)车子到站后,广播提醒“车辆到站,请各位乘客等车子停稳后再有序下车”。如果车子没有停稳就下车,由于   人往往会站不稳而跌倒。
29.(2021七下·越城期中)某人设计了一个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如图所示,在 C 处点燃蜡烛, AB 距离一定,在A 处竖立一张白纸板,当C 处蜡烛在适当位置上时,便成像在白纸板上,如果B 处换为倍数较大或较小的双凸透镜,则纸上的成像就不清晰。请回答下列问题:
(1)B 处凸透镜代表眼球的   ;A 处白纸板代表眼球的   .
(2)换成厚度较大透镜时,则成像在白纸板的   方,要使A 处成像清晰,BC 距离要   ; 如果李明看报纸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效果与换厚度较薄透镜时的情况一样,则应该用   来矫正。
(3)请提出一个保护视力的简短口号:   .
30.(2019七下·上虞期中)某学习小组利用如图甲体验“模拟引力”之后,又进行了如图乙所示实验:用一根细绳子的一端拴住一个小球,用手抓住绳子的另一端,抡动细绳,让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用手感受绳子的拉力大小,发现随着速度的加快,感受到绳子的拉力会越来越大。
(1)实验中,在绳子拉力的作用下,小球的运动方向不断改变,这一现象可说明绳子拉力的作用效果是   。若绳子断了,小球   (选填“还能”或“不能”)继续做圆周运动。
(2)乙实验中,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不计空气阻力)。
31.(2024八上·海曙期中)已知两个实心圆柱体A、B的底面积之比为1:3,高度之比为2:3,构成A、B两个圆柱体物质的密度分别为pA和pB,将B放在水平地面上,A叠放在B上面(如图甲所示),B对地面的压强为p1,若把B叠放在A上面(如图乙所示),B对A的压强为p2,若p1:p2=1:2,g=10N/kg,则ρA:ρB=   ;若A的重力为5N,则甲图中B对地面的压力为   N。
32.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用甲、乙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向左、右两边拉物体M,使M匀速直线向右运动,如果甲的示数为12牛,乙的示数为13牛,则M受力   (填“平衡”或“不平衡”),M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   (填“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
33.(2021七下·滨江期中)如下图所示,根据对声音的传播及特性的学习,完成以下填空。
(1)如图1所示,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__________(填字母)。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2)如图2所示,敲打右侧音叉,发现左侧音叉与它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3)如图3所示,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量的水,用棒敲击瓶子时,可以产生声音,则发出的声音主要是   的振动产生,声音音调从低到高是依次   。
(4)向保温瓶内注水时,随着水的增多,听到声音的音调   (选填“变高”或“变低”),听到声音的响度   (选填“变大”或“变小”)。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7分
34.(2024七下·嘉兴期中)如图所示,小科利用以下器材完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一个带支架的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一张白纸,一盒火柴,一把刻度尺。
(1)将玻璃板向蜡烛B一侧倾斜,蜡烛A的像会   (选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或“保持不动”);
(2)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便可确定像的位置。若要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小科可进行的操作是   ;
(3)做完实验后,小科同学联想到商场里如图所示的试衣镜高度比人的身高要低一些,则人   (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
35.(2024七下·诸暨期末)小科同学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一: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重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猜想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实验器材】氢气充气机(可给氢气球充气)、台式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白纸、金属盒、细线若干;
【实验装置】
【操作步骤】
步骤①:金属盒放在质量不计的白纸上(如图1),读出台式测力计示数;用大小为F的力向左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步骤②:将质量不计的氢气球系在金属盒上(如图2),读出台式测力计示数;用大小为F的力向左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步骤③:再往金属盒注入适量的沙子,用氢气充气机往氢气球中充气,使台式测力计示数与步骤①中的示数相等,用大小为F的力向左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实验数据】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金属盒总重力G/N 台式测力计示数F1/N 弹簧测力计示数F2/N
1 4.8 4.8 1.8
2 4.8 3.2 1.2
3 6.4 4.8 1.8
(1)实验中是通过   来改变金属盒总重力的,步骤②使用氢气球是为了改变   ;
(2)实验中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匀速拉动白纸;
(3)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猜想   正确。
四、解答题(每小题1分,共13分
36.高速公路上为避免发生汽车追尾事故,有关部门在路边竖立有距离确认牌,从确认牌开始,沿路分别竖立50米、100米、200米标志牌。小明为了估测所乘汽车的速度,他用手表测出汽车从50米到200米标志牌的时间为5秒。如表是该车部分技术参数。(g取10Nkg)
整车质量(kg) 4000
百公里油耗(L) ≤25
载重(kg) 4000
车轮数量 4
最高车速(km/h) 140
(1)该车空车的重力为多少?
(2)根据小明的测量,估测出汽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时?
(3)已知每只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0.1m2,求满载的车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
37.(2021七下·仙居期末)2020年12月底,3500辆哈罗共享单车落户仙居,公共自行车具有环保、低碳、使用便捷等优点,下表是一辆共享
单车的相关信息。
车架材料 铝合金
整车质量/kg 10
骑行时轮胎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cm2 10
(1)自行车轮胎上的花纹是为了   。
(2)某同学10分钟匀速骑行了3千米,他骑车的速度是多少?
(3)某同学的质量为60千克,当他骑车前行时,车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38.(2023八上·萧山期中)随着时代的进步,轿车的车速和性能有了较大提升,某轿车如图所示,它的质量是1.6t,每个轮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0.02m2。(g取10N/kg)
(1)求它空载时,静止在地面上受到的压强。
(2)若汽车在匀速行驶时,受到的摩擦力为车重的0.1倍,求汽车牵引力的大小。
(3)当轿车高速行驶时,对地面的压力会   (选填“不变”“变大”“变小”)。
39.(2024七下·嵊州期末)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均匀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甲的密度为1000kg/m3,边长是0.1米。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将甲、乙各切去一半的体积,并将切去的部分叠放在对方剩余部分的上方,甲、乙对地面压强的变化如表所示。
压强的变化量(Pa)
甲 0
乙 250
(1)甲的质量为   千克;
(2)甲是沿   方向切去的;
(3)切掉一半之前,甲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少帕    
(4)正方体乙的边长为多少厘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的知识分析。
【解答】A.实验中,应该保持眼睛刚好看不到杯子中的硬币的最右端A点的位置不变,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开始时,A点发出的光线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被杯子的内壁挡住,因此看不到它,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当杯子中有水时,光线从水射入空气中时会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即发生光的折射,因此能够看到,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当刚好能够看到B点或C点时,到达眼睛的折射光线的位置是相同的,即折射角相同。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此时它们的入射角也相等,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聋一般表现为听力下降或丧失.耳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导性耳聋,这类耳聋是由于外耳道堵塞和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听力下降;另一类是神经性耳聋,这类耳聋是由于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伤而引起的听力下降或丧失。老年性耳聋、药物中毒性耳聋、工业生产中高强度噪音引起的耳聋等,都属于神经性耳聋。
【解答】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老人其外耳、中耳都没有异常,老年人耳背可能属于神经性耳聋,其病变部位可能是耳蜗或神经。
故答案为:C。
3.【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在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u【解答】A.为拍摄到更大的像,镜头应靠近景物,故A错误;
B.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即镜头应靠近传感器,故B正确;
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故C错误;
D.影像传感器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4.【答案】C
【知识点】惯性;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 AB.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
CD.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解答】 AB.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小球向左运动,所以有两种可能,即可能向右做加速运动,也可能向左做减速运动,故A、B错误;
CD.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木块M相对于汽车有一个向左的运动趋势,此时木块M会受到一个向右的摩擦力(其动力的作用),故M除受到重力、底板的支持力作用外,还一定受到向右的摩擦力作用,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5.【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惯性
【解析】【分析】根据相对运动的知识分析。
【解答】在地面上时,如果该同学朝各个方向,用相同的力进行立定跳远,那么跳得的距离肯定相同。但是你不要以为我们是静止的,其实我们跟随地球在一起转动,只是我们与地面之间保持相对静止而已。同理,该同学在一艘游轮上时,它和游轮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完全相同,二者之间保持相对静止,因此朝各个方向,用相同的力进行立定跳远,那么跳得的距离肯定相同,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6.【答案】B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A.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则入射点向右移动,那么折射光线也向右移动,最终光斑也向右移动,故A不合题意;
B.保持激光入射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则入射点向左移动,因此反射光线向左移动,最终光斑向左移动,故B符合题意;
C.保持激光入射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则入射点向右移动,因此反射光线向右移动,最终光斑向右移动,故C不合题意;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则折射角也会增大,即光斑向右移动,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D
【知识点】实像与虚像
【解析】【分析】实像由光线实际会聚而成,虚像由折射光线或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据此判断。
【解答】①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
②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③放大镜成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④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成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A.属于实像的是①和④,故A错误;
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⑤,故B错误;
C.属于反射形成的像是②⑤,故C错误;
D.属于折射形成的像是③④,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判断。
【解答】小猫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与它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且距离相等,那么小猫的像与它关于平面镜对称,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9.【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体重为70kg的运动员的重力为G=mg=70kg×10N/kg=700N。当他沿着竖直的杆子向上爬动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摩擦力相互平衡,即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它受到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为700N,故A、B正确不合题意;
运动员依靠杆子施加的摩擦力向上爬行,故C正确不合题意;
当运动员在杆子上静止时,它受到的摩擦力与重力相互平衡,即还是700N,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A
【知识点】实像与虚像
【解析】【分析】A.实像能用光屏接收,而虚像不能,故A正确;
B.平面镜成虚像,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故B错误;
C.虚像虽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但是必须有光线射入眼睛,故C错误;
D.光在凹面镜上发生反射也能成实像,光通过凸透镜折射也能成虚像,故D错误。
故选A。
【解答】AB.根据实像和虚像的不同点判断;
C.所有的像都是光线射入眼睛形成;
D.根据实像和虚像的形成判断。
11.【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2)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判断;
(3)(4)对冰壶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解答】推出后的冰壶,它受到的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即摩擦力向后。它不再与手接触,因此不受推力,依靠惯性前进,故A、B错误;
静止时,冰壶在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故C错误;
静止时,在竖直方向上,它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相互平衡,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2)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3)根据音调的影响因素判断;
(4)根据响度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A.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哨声是筒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只会改变空气振动的幅度,不会改变振动的频率,因此只能改变响度,不能改变音调,故C错误;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能够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振动频率,进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B。
13.【答案】A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铅笔向右上方滑动,而摩擦力的方向与铅笔运动的方向相反,即铅笔笔尖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向左下方向,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4.【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从岸边看水中的鱼,鱼身上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学射入眼睛后,我们沿反方向看回去,会看到成在实际位置上方的鱼的虚像,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5.【答案】B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弹簧测力计使用时,总是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弹簧测力计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就是一对平衡力,平衡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可以分别以其中一个弹簧测力计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某一个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显示的是弹簧挂钩上所受到的拉力的大小,吊环上的作用力起固定作用。
【解答】以A弹簧测力计为研究对象,测力计处于平衡状态,受到一对为100N的平衡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某一个力的大小,等于100N;
同理以B弹簧测力计为研究对象,测力计处于平衡状态,受到一对为100N的平衡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某一个力的大小,测力计的示数仍为100N。
故答案为:B。
16.【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花红,因花瓣能反射红光,故A错误;
B.绿芽,因叶片能反射绿光,故B错误;
C.黄艳艳,因为反射黄光,故C正确;
D.白纷纷,因为反射了所有颜色的光,故D错误。
故选C。
17.【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响度跟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4)音调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答】A、图中是将发声体放在真空罩中,随着空气的抽出,声音越来越小,所以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
B、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敲鼓时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实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C错误;
D、图中钢尺伸出长,振动慢,音调低,钢尺伸出短,振动快,音调高,探究的是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8.【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及光路图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如图所示,从A 点的光线射到平面镜的最上端,做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光线没有进入人的眼睛,在眼睛的下方,所以为了能观察到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他应该让自己蹲下一些,或将平面镜位置向上移动一些,故②④说法正确。
将脚抬起一些,反射角减小,越提高越看不到,让自己前进、后退一些,视角减小,同样看不到,故①③说法错误。
19.【答案】B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关于摩擦力与弹力的关系,结合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可知,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
【解答】A、图甲中木块A与木板接触,但木板A与木板没有相对运动趋势,因此木板对木块A没有静摩擦力,故A正确;
B、图乙中木块A与木块接触,A在重力作用下沿木板向下运动,木板对A有滑动摩擦力,不是静摩擦力,故B错误;
C、图丙中木块A与木板接触,A由于受重力作用,有沿木板向下滑的趋势,因此木板对木块A有沿木板向上的静摩擦力,故C正确;
D、图丁中木块A与木板接触,A沿木板向下匀速滑动,与木板有相对运动,因此木板对A有沿着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故D正确。
故选:B。
20.【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外时,成实像,在一倍焦距以内时,成虚像;
沿凸透镜的主轴将物体从焦点匀速移向无限远处,物距要经历一下几个阶段:焦点、2f>u>f、u=2f、u>2f;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减小。2f>u>f 时,物距增大的速度小于像距减小的速度;u>2f 时,物距增大的速度大于像距减小的速度;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1)因为移动前物距u=f时,成像在无限远处,当物距u逐渐增大时,像距v将逐渐减小,像的位置将从无限远处移向焦点,而且像在2f以外时移动很快,在f<v<2f时移动较慢。因此,像移动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故C正确,D错误;
(2)因为物体移动过程是物距u不断变大的过程。因此,像距将是不断变小的过程,像距变小,像也将变小,故A正确;
(3)因为物体移动过程中经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像先成放大的像后成缩小的像,故B正确。
故答案为:D。
21.【答案】(1)0.8
(2)木板不需要做匀速直线运动,并且弹簧测力计静止时更容易读数
(3)变大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摩擦力的存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平衡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同一物体上。
(2)(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解答】(1)图中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示数为0.8N,示数稳定,说明木块受力平衡,摩擦力等于拉力等于0.8N。
(2)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来测量摩擦力时,由二力平衡可知,需要匀速拉动木块,操作比较困难, 通过拉动木板来测量摩擦力时,不需要匀速拉动木板,因为滑动摩擦力与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3)在木块上放一个小砝码,压力变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未变,摩擦力变大,可知测力计的示数将增大。
22.【答案】(1)解:如图所示:
(2)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分析解答。
(2)分析重力和支持力的三要素,然后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即可。
【解答】(1)如下图所示:
与界面垂直的虚线为法线,法线左右两个角相等,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二者肯定为入射和反射光线,那么剩余的那条应该是折射光线。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可知,空气里面法线右侧的应该为入射光线,而左侧的就是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①物体的重力作用在重心上,方向竖直向下;
②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也作用在它的重心上,方向与斜面垂直向上,如下图所示:
23.【答案】光的色散;红光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1)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太阳光穿过一条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中的颜色是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从而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2)我们看到物体的原因是眼睛接收到了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物体呈现各种色彩也是因为它能反射不同颜色的光。
【解答】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如果在白屏与三棱镜之间竖直放置一块红色玻璃,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则白屏上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红光。
故答案为:光的色散;红光
24.【答案】(1)眼或鼻或舌
(2)大脑
(3)嗅觉中枢适应(嗅觉疲劳)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体有多种感觉器官,主要是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是人体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感知周围事物的变化的一类器官。
【解答】(1)小明用眼睛看到了红草莓,将草莓送进嘴里,品尝草莓的味道,因此运用了眼睛和舌头感觉器官。
(2)草莓反射来的光线进入小明的眼睛,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当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感觉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就形成了视觉,因此看到草莓后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
(3)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因此小明在草莓园里待了一会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那种香味了, 这是因为嗅觉中枢适应。
故答案为:(1)鼻或眼或舌(2)大脑(3)嗅觉中枢适应(嗅觉疲劳)
25.【答案】6.25×10 ;8×10 ;偏大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1)活塞的横截面积;
(2)根据计算大气压强;
(3)对活塞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分析摩擦力对测力计示数的影响,进而分析对大气压强测量的影响即可。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2.5mL对应的刻度线为4cm,则活塞的横截面积:;
(2)大气压强的数值为:;
(3) 若活塞与注射器内壁间的摩擦力较大, 根据F拉=F大气+f可知,会导致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偏大。根据可知,会导致测出的大气压强偏大。
26.【答案】(1)音色
(2)产生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其声音的三要素为响度,音调,音色。
【解答】(1) 见到他本人一样,说明可以通过声音的音色判断;
(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故不停止振动,声音一直有。
27.【答案】(1)大脑(或大脑皮层)
(2)会聚;焦点
【知识点】人的感觉;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 (1)人的感觉分为: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冷热觉和痛觉,感觉的形成部位都是在大脑皮层;
(2)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为了生火,需要将“艾”放在焦点上,这样成最小最亮的光斑,温度最高,能引燃“艾”。
【解答】 (1) 品尝冻梨,汁水甜中带酸的味觉形成部位是是大脑(或大脑皮层);
(2)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若要“火生”应把“艾”放在透镜的焦点位置。
28.【答案】(1)增大受力面积
(2)公交车
(3)惯性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惯性;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解析】【分析】 (1)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
(2)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3)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解答】 (1)人坐在椅子上,压力相等,人坐在用软质材料做的椅子,受力面积大,压强小,人感觉舒服。
(2)车子开动后,小嘉发现公交站台竟然往后运动了,公交站台是被研究的物体,公交站台和公交车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所以以公交车为参照物,公交站台是运动的。
(3)车子行驶时,乘客随车一起运动,当车没有停稳时乘客下车,乘客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人往往站不稳而跌倒。
29.【答案】(1)晶状体;视网膜
(2)前;变小;凸透镜
(3)预防近视,从一点一滴做起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人眼就是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而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凸透镜的凸度越大,焦距越小,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强,据此确定成像位置的变化,再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解答。
(3)根据自己对健康用眼,保护视力的认识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B处凸透镜代表眼球的晶状体,A处白纸板代表眼球的视网膜。
(2)①换成厚度较大透镜时,焦距变短,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则成像的位置靠前,即此时像距变小。要使像成在光屏上,就必须使像距增大,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应该减小物距,即BC距离要变小。
②当厚度较薄时,焦距变大,而会聚能力变弱,此时成像位置靠后,即像距变大。此时要使像成再光屏上,就必须使像距变小,即使光线会聚,那么应该用凸透镜矫正。
(3)保护视力的简短口号:预防近视,从一点一滴做起。
30.【答案】(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不能
(2)重力和支持力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的辨别
【解析】【分析】(1)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和速度大小的改变都是运动状态的变化;当绳子断了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消失,据此解答;
(2)分析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两个力即可。
【解答】(1).实验中,在绳子拉力的作用下,小球的运动方向不断改变,这一现象可说明绳子拉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若绳子断了,向心力消失,那么小球不能继续做圆周运动。
(2)乙实验中,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故答案为:(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不能;(2)重力和支持力
31.【答案】9:4;15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 (1)知道两个实心圆柱体A、B的底面积之比和高度之比,根据V=Sh求出体积之比,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图甲中B对地面的压力等于A和B的重力之和,根据求出B对地面的压强;图乙中B对A的压力等于B的重力,受力面积为A的底面积,根据求出B对A的压强,利用p1:p2=1:2求出ρA与ρB的比值。
(2)求出了A、B的密度之比、体积之比,利用m=ρV计算质量之比,再利用G=mg求重力之比;知道A的重力可求B的重力,甲图中B对地面的压力等于A、B的重力之和。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 实心圆柱体A、B的底面积之比为1:3,高度之比为2:3,
则两个实心圆柱体A、B的体积之比;
则B对地面的压力:

那么B对地面的压强;
图乙中B对A的压力等于B的重力,即;
B对A的压强;
则;
解得:。
(2)综上所述,二者的密度之比ρA:ρB=9:4,二者的体积之比VA:VB=2:9,
那么二者的质量之比;
二者的重力之比;

解得:GB=10N;
甲图中B对地面的压力FB=GA+GB=5N+10N=15N。
32.【答案】平衡;水平向左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1)一对平衡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受力分析,可判断其所受摩擦力的情况。
【解答】因为物体M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物体M受力平衡;
物体M受到两个拉力的合力:F=F乙-F甲=13N-12N=1N,方向水平向右,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知,物体M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左,大小也为1N。
33.【答案】(1)B
(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瓶子;丁甲乙丙
(4)变高;变小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叫类比法;
(2)左右两个音叉没有接触,敲打右侧音叉时,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从而被左侧音叉接收到,于是左侧音叉也会振动而发声,与它接触的乒乓球会跳动起来。
(3)一般情况下,发声体越小、越轻、越窄、越薄……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据此分析;
(4)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
【解答】(1)如图1所示,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类比法,故选B。
(2)如图2所示,敲打右侧音叉,发现左侧音叉与它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
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敲击瓶子时,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瓶子的振动产生。瓶内的水越多,瓶子的质量越大,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反之,音调越高,则音调从低到高的排列为:丁甲乙丙。
(4)向保温瓶内注水时,水引起里面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因为空气柱的长度越来越短,振动频率越来越低,因此听到声音的音调变高;由于水面升高,水下落的高度减小,因此空气柱振动的幅度减小,则声音的响度变小。
34.【答案】向下移动;在蜡烛B处放一光屏,在光屏上看不到像说明是虚像;能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解答;
(2)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
(3)无论平面镜大小,物体都在里面成完整的像。
【解答】(1)将玻璃板上端向蜡烛B一侧倾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蜡烛A的像会向下移动。
(2)根据题意可知,移去蜡烛B,在B位置放置一个光屏,若不能在光屏上直接观察到像,则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无论平面镜大小如何,一定能成完整的像,只是有时我们看不到完整的像。
35.【答案】往金属盒内注入沙子;金属盒对白纸的压力;不需要;二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氢气球对金属盒有向上的拉力;
(2)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相对速度无关;
(3)根据实验结论分析。
【解答】(1)由步骤③可知,往金属盒注入适量的沙子,可以改变金属盒总重力,所以是通过往金属盒内注入沙子来改变金属盒总重力的。
如果没有氢气球,那么金属盒对白纸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如果有氢气球,那么金属盒对白纸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和浮力的差,因此可以改变金属盒对白纸的压力。
(2)无论白纸的运动是否匀速,但是金属盒对它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因此它们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不变,所以不需要匀速拉动白纸。
(3)比较实验1和2可知,当金属盒重力相同时,压力越大,测力计的示数越大,也就是摩擦力越大;比较实验1和3可知,当金属盒的压力相同时,金属盒的重力增大,但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即摩擦力不变;最终得到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故猜想二正确。
36.【答案】(1)解:G=mg=4000kg×10N/kg=40000N
(2)解:s=200m-50m=150m
v===30m/s=108km/h
(3)解:F=G'=(4000kg+4000kg)×10N/kg=8×104N S=4×0.1m2=0.4m2 p===2×105P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G=mg计算空车的重力;
(2)根据 计算汽车的平均速度;
(3)根据F=G'=m总g计算汽车满载时对地面的压力,根据S=4S轮计算轮胎的接地面积,根据 计算车对地面的压强。
37.【答案】(1)增大摩擦力
(2)s=3km=3000m t=10min=600s
v= =5m/s
(3)F=G=mg=(60+10)kg×10N/kg=700N
S=10cm2=0.001m2
p= =7×105P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该同学骑车的速度;
(3)首先根据F=G总=m总g计算出该车对地面的压力,再根据公式计算出车对地面的压强。
38.【答案】(1)轿车空载静止在地面上时,地面受到的压力:
F=G=mg=1.6×103kg×10N/kg=1.6×104N,
地面上受到的压强:p=S
(2)因汽车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和牵引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汽车的牵引力:F牵=f=0.1G=0.1×1.6×104N=1600N;
(3)变小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 F=G=mg 计算轿车对地面的压力,再根据 计算轿车对地面的压强。
(2)根据f=0.1G计算汽车受到的阻力,再根据平衡力的知识计算汽车受到的牵引力;
(3)根据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分析大气对汽车的压力方向,再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分析地面对汽车支持力的变化,最后根据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分析对地面的压力变化。
【解答】(3) 当轿车高速行驶时, 空气对轿车上表面的空气流速大而压强小,下表面的空气流速小而压强大,则汽车受到大气向上的压力。根据平衡力的知识F支持=G-F大气可知,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变小。根据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可知,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变小。
39.【答案】1;水平;1000Pa;20cm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压强大小比较;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 (1)已知甲的边长求出甲的体积,利用密度计算公式求得甲的质量;
(2)结合分类分析;
(3)根据压强公式p=ρgh可知甲对地面的压强;
(4)先求得甲切掉一半体积的质量,甲切掉一半体积的质量和乙切掉一半体积的质量相等,结合乙的压强的变化量是250Pa及压强的公式得到乙压强的变化量,据此求出正方体乙的边长。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甲的体积为V=L3=(0.1m)3=0.001m3,
则甲的质量为。
答:甲的质量为1千克。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甲对地面压强的变化量是零,即甲对地面的压强不变不变。根据可知,甲对地面的压力不变,甲的底面积不变,那么应该是乙切掉的部分叠放在甲上面,所以沿水平方向切甲。
答:甲是沿水平方向切去的。
(3)上下粗细一致的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切掉一半之前,甲为正方体,则
甲对地面的压强为。
答:切掉一半之前,甲对地面的压强为1000Pa。
(4)甲切掉一半体积的质量和乙切割一半体积的质量相等,
如果水平方向切乙,乙的底面积不变,将甲切掉部分叠放在乙上面,压力不变,
由可知乙对地面的压强不变,所以沿竖直方向切乙,
由前面解答可知,甲切掉一半体积的质量和乙切割一半体积的质量相等,
所以原来 甲、乙的质量相等,即
切割前乙对地面的压力,受力面积为S乙 ,
将乙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的体积,并将甲切去的一半叠放在乙剩余部分的上方,
此时乙对地面压力为;
受力面积为,由表中数据可知,乙的压强的变化量是250Pa,
由压强的公式可得乙压强的变化量为;
则原来乙的底面积为,
正方体乙的边长为。
答:正方体乙的边长为20cm。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