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树立法治观念》(课件+教案)(共31张PPT+内嵌视频)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树立法治观念》(课件+教案)(共31张PPT+内嵌视频)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资源简介

6.1《树立法治意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导向:
政治认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优越性,认同“法律至上”的治理理念。
道德修养: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价值观,将法治信仰与道德自律结合。
法治观念:明确法律权威源于人民信仰,理解宪法和法律的至上性,形成规则敬畏感。
健全人格:通过法治实践(如模拟法庭)培养理性思维,提升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意识:主动承担守法义务,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推动社会法治氛围建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法治意识的内涵:对法律的内心认可与服从。
树立法治意识的途径:敬畏法律、学习法律、践行法律。
难点:
理解“法律权威源自人民信仰”的深层逻辑(如案例中曾某侮辱烈士被追责)。
将法治意识从认知转化为日常行动(如遵守交通规则、依法维权)。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通过醉驾入刑、侮辱烈士被诉等案例,分析违法后果与法治意义。
体验式教学:模拟“法治教育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增强参与感。
对比讨论:辨析“法治意识 vs 道德自觉”“守法义务 vs 个人自由”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思考:案例导入(7分钟)
展示案例:肖某某醉酒驾驶被判拘役,有人认为“不被抓到就没事”。
提问互动:
这种想法错在哪里?
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
总结: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的信仰,引出“法治意识”的核心。
(二)法治的内涵(15分钟)
情境分析:曾某侮辱烈士被法院判决公开道歉,人民陪审员以案释法。
提问:
曾某的行为为何违法?
人民陪审员的做法对社会有何意义?
结论:法治意识是对法律的认同与服从,违法需担责,法治宣传推动信仰形成。
知识讲解:
法治意识的定义:内心认可、崇尚、遵守、服从法律。
法律权威的来源: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如“遇事找法”成为社会共识)。
(三)树立法治意识的途径(23分钟)
敬畏和信仰法律(8分钟)
相关链接:普法规划实施成果、学校法治教育活动(模拟法庭、法律竞赛)。
分享交流:“你参加过哪些法治活动?有何收获?”
强调:敬畏法律需从观念入手,将守法作为生活习惯(如遵守交通规则)。
积极学习法律(8分钟)
探究活动:分析“乘客堵门被行政拘留”案例,讨论:
两人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
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类似问题?
方法指导:
学习基本法律常识(如《治安管理处罚法》);
参与法治实践(如法律情景剧展演),提升用法能力。
树立守法光荣的观念(7分钟)
行动倡议:
小事践行:垃圾分类、杜绝浪费、文明上网;
责任担当:履行法定义务(如赡养父母),参与法治宣传(如向家人普及法律)。
案例对比:正面(主动归遗失物)与反面(考试作弊)行为,强化价值判断。
(四)课堂小结与测验(10分钟)
思维导图总结:
课堂测验:
选择题:
1.“10岁熊孩子割断工人安全绳”,“深圳4个熊孩子刮花54辆车”,“熊孩子向车内扔鞭炮,半小时烧毁一台车”……这些新闻读起来往往既让人感慨,又让人无奈。这警示我们,作为未成年人应( D )
①自觉遵守法律 ②树立法治意识
③养成守法习惯 ④制定完善法律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2.【2025广西北海期末】2025年1月16日,遂宁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联合召开“斗城惊雷”打击拒执犯罪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严厉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的通告》,决定在全市开展为期六个月的集中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专项行动。这说明( D )
①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
②要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③要敬畏和信仰法律所产生的强大影响力
④法治捍卫国家尊严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3.【2025浙江杭州期末】某中学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一起合作,研究案例、编写剧本、分配角色,在活动中获得了“优秀集体”的称号。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 A )
①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
②培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③确保良好社会秩序的实现
④杜绝校园违纪事件的发生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预设效果:通过案例剖析与实践指导,学生能理解法治意识的本质,明确守法的行动方向。
改进方向:可组织“校园法治小卫士”活动,让学生在监督违纪、普及法律中深化体验;引入“虚拟法庭”线上平台,增强法治实践的趣味性与参与度。(共31张PPT)
部编版八上第二单元第六课
树立法治
观念
ESTABLISH LEGAL AWARENESS
课堂导入
活动:猜猜“我”是谁?
我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宪法
课堂导入
活动:猜猜“我”是谁?
我的处罚方式最严厉,可以判罪犯死刑。
→刑法
课堂导入
活动:猜猜“我”是谁?
我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法典
课堂导入
活动:猜猜“我”是谁?
我专门保护未满18周岁的人。
→未成年人保护法
课堂导入
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
那么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如何树立法治观念呢?
本课议题:树立法治观念
学习目标:
1、如何认识法律、法治观念、法律的权威?
2、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一、如何认识法律?
阅读教材46页“生活观察”,思考:曾某的行为给你什么警示?人民陪审员以案释法的行为有什么意义?
某小区高层住宅发生火灾,消防员小谢在抢险灭火过程中壮烈牺牲,上级部门批准他为烈士。曾某在100多人的网上聊天群里公然发表侮辱性言论,歪曲小谢英勇牺牲的事实。对此,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曾某的行为构成对烈士小谢名誉的侵
害,侵犯了社会公共利益。人民法院判决曾某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在报纸上公开赔礼道歉。该案判决后,参与审理的人民陪审员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到校园、社区、企业以案释法,助推树立尊崇英烈、尊重英雄的良好社会风尚。
一、如何认识法律?
“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对侵害英雄烈士合法权益的行为,英雄烈士的近亲属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关键条款(节选):
阅读上面法条,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生活观察”回答问题。
一、如何认识法律?
法律明确了“尊崇英烈”是公民的义务,“诋毁英烈”是违法行为,这体现出法律作为“行为规范”的作用:法律通过处罚违法者、支持维权诉讼,为英烈名誉荣誉提供保障,体现法律是“评价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一、如何认识法律?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P46)
笔记总结
二、如何认识法治观念?
阅读教材47页“相关链接”
1986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实施完成了七个五年普法规划,取得了重要成果。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法治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青少年的规则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能力明显增强。中宣部委托国家统计局形成的《2020年全国社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显示,当自己或家人遇到不公平事情时,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人数居第一位,“遇事讲法、遇事找法“逐步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
二、如何认识法治观念?
情境对比:两种“守法”的背后。
情境A:某司机看到路口有交警,才减速停车等待红灯,交警离开后,立刻闯红灯。
情境B:某市民在深夜空旷的路口,即使没有监控和行人,仍自觉等待绿灯亮起。
两组情境:
两种行为都“遵守了法律”,但本质有何不同?结合教材内容,哪种行为更能体现“法治观念”?为什么?
二、如何认识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的关键是“内心的认可与服从”。法律守护着我们的生活,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法律的意义、认同法律的价值,才能从“被动遵守”走向“主动践行”,让法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二、如何认识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法治观念的体现P47)
笔记总结
三、如何认识法律权威?
阅读两个故事:两种“服从”的力量对比
故事A:某社区曾靠保安日夜巡逻维持停车秩序,但仍有人乱停车;后来社区依据《物业管理条例》制定停车公约,居民参与讨论并投票通过,如今即使无人看管,大家也自觉按公约停车。
故事B:某景区曾用铁栅栏隔离保护古树,仍有人翻越破坏;后来社区宣传《环境保护法》中“古树保护是公民义务”,并邀请居民担任“护树员”,如今栅栏已拆除,古树却得到更好保护。
思考:为什么没有强制力时,人们反而更遵守规则?这说明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
三、如何认识法律权威?
“内心拥护”比“强制服从”更有力量。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当法律真正铭刻在内心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会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法律权威的来源P47)
笔记总结
四、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探究一】案例分析
2025年 7 月 28 日“两高一部”发布的依法惩治帮信犯罪典型案例,其中着重介绍“薛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薛某是福建广电网络集团某分公司站长及反诈专班成员,其明知他人办电话卡用于网络犯罪,仍违规办 24 张卡,致使他人被骗超 9.4 万元,最终被判刑 8 个月并被处以职业禁止。
思考:薛某身为反诈工作人员,为何会触犯法律?此案例警示人们对待法律应秉持何种态度?
四、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无论何人,都不能触碰法律红线,需敬畏法律规则。
敬畏和信仰法律。我们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树立法治观念的要求①P47)
笔记总结
四、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探究二】活动1:阅读教材48页“探究与分享”,提问:你参加过哪些类似的活动?说说你的收获。
近年来,一些学校组织青少年广泛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辩论赛、法律学习宣传、法律情景剧展演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主题活动。
四、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活动2: “模拟法治小课堂”维权情景剧表演
情景:小明在某文具店买到过期橡皮,老板说“特价商品不退换”。
请同学们分组扮演小明、老板、调解员,运用学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如“特价商品也需符合质量标准”“7天无理由退货”)协商解决,模拟维权过程。
四、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活动3
“未成年人打赏主播10万元,家长能否追回?”,请学生结合民法典中“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规定,分析“打赏行为是否有效”,“家长如何举证维权”,并写下“维权步骤建议”。
法律学习不仅是“背条文”,更要学会“用条文解决问题”,在实践中理解法律的实际应用。
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树立法治观念的要求②P48)
笔记总结
四、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四、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探究三】阅读教材49页“探究与分享”,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两名乘客行为的看法。
列车即将发车,两位乘客却堵住车门,不让列车启动。原来,他们的同伴还未赶到。面对乘务人员的劝阻和其他乘客的谴责,两人不以为意,态度蛮横,导致发车延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两人予以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
小组探究:“身边的守法清单”
结合教材中“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垃圾分类、杜绝餐饮浪费、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等要求,列举“日常小事中的守法行为”及对应的“法律依据”,填写表格:
生活场景 守法行为示例 相关法律/规则依据 为何光荣?(意义)
交通出行
环境保护
餐饮消费
网络生活
不闯红灯、骑车戴头盔
按照标准做好垃圾分类
适量点餐、光盘行动
不侮辱他人,不传谣言
道路交通安全法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反食品浪费法
网络安全法、民法典(名誉权)
保护自身与他人安全,维护交通秩序
助力环保,减少资源浪费
尊重劳动,践行节约美德
维护网络清朗,保护他人权益
这些“小事”背后都有法律或规则支撑,守法不仅是不违法,更是主动承担对社会、家庭的责任,这种担当本身就是“光荣”的体现。
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如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垃圾分类、杜绝餐饮浪费、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崇法治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树立法治观念的要求③P49)
笔记总结
四、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课堂小结
树立法治观念
法律的含义
法律权威的来源
敬畏和信仰法律
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理念
法律观念的体现
树立法治观念的要求
课后作业
践行守法清单,下周进行课堂反馈,分享心得体会。
随堂练习
1.“10岁熊孩子割断工人安全绳”,“深圳4个熊孩子刮花54辆车”,“熊孩子向车内扔鞭炮,半小时烧毁一台车”……这些新闻读起来往往既让人感慨,又让人无奈。这警示我们,作为未成年人应( )
①自觉遵守法律 ②树立法治意识
③养成守法习惯 ④制定完善法律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D
随堂练习
2.【2025广西北海期末】2025年1月16日,遂宁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联合召开“斗城惊雷”打击拒执犯罪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严厉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的通告》,决定在全市开展为期六个月的集中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专项行动。这说明( )
①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
②要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③要敬畏和信仰法律所产生的强大影响力
④法治捍卫国家尊严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D
随堂练习
3.【2025浙江杭州期末】某中学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一起合作,研究案例、编写剧本、分配角色,在活动中获得了“优秀集体”的称号。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 )
①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
②培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③确保良好社会秩序的实现
④杜绝校园违纪事件的发生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