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3周群落的结构和主要类型练习(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3周群落的结构和主要类型练习(有解析)

资源简介

第3周 群落的结构和主要类型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
1.下列实例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生物 B.一座山上的各种动物、植物
C.某红树林中的各种生物 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以及其他生物
2.海葵常与一种小丑鱼共同生活,二者也能独立生活。当海葵固着在岩礁上时,红身白纹的小丑鱼会在海葵触手处游动,引诱其他小鱼前来。海葵捕捉到猎物饱餐后,小丑鱼可捡食一些食物残渣。此外,小丑鱼遇到天敌捕食时,会躲藏在海葵触手间。海葵和小丑鱼的种间关系为(  )
A.互利共生 B.原始合作 C.种间竞争 D.寄生
3.下列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类最贫乏的是(  )
A.森林生物群落 B.荒漠生物群落 C.草原生物群落 D.湿地生物群落
4.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种类型的自然群落在陆地上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B.在草原上,灌木占优势
C.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D.森林中阳生植物多居上层,能吸收比较强的阳光
5.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物种组成也不相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里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有利于保存水分
B.草原上的乔木矮生且多分支,具有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冠,叶片坚硬,是典型的旱生结构
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的板状根暴露在地面以上不利于乔木生长
D.肉质旱生植物是沙漠中的优势植物
6.红圆蚧是一种柑橘害虫,甲小蜂能寄生红圆蚧而抑制其爆发,但在引入乙小蜂的十年后,乙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甲小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小蜂与甲小蜂是种间竞争关系 B.乙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C.乙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甲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 D.乙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
7.下图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海葵和寄居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③来表示
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①表示
C.图中表示的关系中,一方死亡,对另一方有益的是②
D.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8.在某大型果园中进行果树和草菇的间种,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随季节的变化,该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不会发生变化
B.物种组成是该群落区别于普通果园群落的重要特征
C.光照、水分等资源不均匀分布使该果园的种群呈镶嵌分布
D.果树和草菇的间种提高了空间和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9.科学家提出了基础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的概念。一般来说,没有竞争和捕食存在的情况下,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即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的最大空间;一个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叫作实际生态位。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B.优势种的个体数量最多,所以其实际生态位最宽
C.种间竞争的存在可能会缩小某物种的基础生态位 D.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可能扩大某物种的实际生态位
10.板栗是深根性树种,一般高度为15~20 m;茶树是根系较浅的小灌木,高度为1 m 左右。某林场在板栗林里栽培茶树,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板栗、茶树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板栗与茶树的高度、根系深度不同,体现了林场群落的分层现象
B.若要调查某方形板栗林里板栗树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板栗林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D.林场中板栗和茶树等植物和其他动物共同构成一个群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
11.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和枯草芽孢杆菌,几天后
放入大草履虫,再过几天,再放入双小核草履虫,这两种草
履虫都以枯草芽孢杆菌为食,这几种生物的数量与时间的
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枯草芽孢杆菌和草履虫的关系是      。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    关系。
(2)A和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和     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  。
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  。
12.豚草是一种常见的入侵物种,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豚草的主要天敌是广聚萤叶甲,它可取食豚草叶片,并对豚草产生显著抑制作用。豚草和广聚萤叶甲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皆会产生一系列变化,且这种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若要研究豚草的    ,需要调查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若要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         进行采样调查;土壤取样深度不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2)研究者就豚草和广聚萤叶甲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
究,在4组网笼中养殖豚草,分别连续2代进行如下
处理:①常温+无叶甲取食,②增温+无叶甲取食,③常
温+有叶甲取食,④增温+有叶甲取食。将第3代豚草
种植在相同条件下,放入叶甲,统计豚草生物量和叶
甲死亡率,结果如图。
结果表明:增温对豚草生物量的影响是        。广聚萤叶甲取食会导致豚草表现出某种未知的抵御叶甲的机制,判断的依据是            ,该现象的产生是  的结果。
(3)研究发现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豚草向北方的传播速度快于广聚萤叶甲,导致两个物种的分布重叠区域逐渐减少。有人预测,从长远来看,这将不利于对豚草的防治。结合本研究结果判断上述预测是否准确    ,并阐述理由   。
1.B 解析: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一座山上的各种动物、植物没有包含所有的生物,不能构成群落。
2.B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海葵和小丑鱼共同生活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彼此也能独立生活,因此二者的种间关系属于原始合作。
3.B 解析:森林生物群落,群落结构复杂,动植物种类多;荒漠生物群落中生态条件非常恶劣,植被稀少,生物种类非常贫乏;湿地生物群落和草原生物群落,由于水分较荒漠充分,生物种类多于荒漠生物群落。
4.B 解析:在草原上,各种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
5.C 解析:板状根是高大乔木适应环境的一种特殊结构,这是一种十分强而有力的根系,能有效地增强对地上部分的支持作用,可以抵抗大风、暴雨的袭击,也有保持水分的作用。
6.D 解析:依题意“甲小蜂能寄生红圆蚧而抑制其爆发,但在引入乙小蜂的十年后,乙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甲小蜂”可知,乙小蜂也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所以乙小蜂与甲小蜂是种间竞争关系,乙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甲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乙小蜂的引入,威胁到当地生物的多样性,乙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甲小蜂,因此乙小蜂的引入没有使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
7.D 解析:海葵和寄居蟹的关系是原始合作,原始合作可以用图③来表示;“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图②为种间竞争关系,一方死亡,则对另一方有益;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但可能有共同的空间等资源,因此,二者可能为种间竞争关系。
8.A 解析:随季节的变化,该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发生变化。
9.D 解析: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而不是种群水平;群落中优势种的个体数量不一定是最多的,生态位也不一定最宽;种间竞争的存在可能会缩小某物种的实际生态位;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可能扩大某物种的实际生态位,比如大豆和根瘤菌互利共生,可以扩大大豆的实际生态位。
10.D 解析:该板栗林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全部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
11.解析:(1)(2)根据图中加入的先后顺序可以判断,A为枯草芽孢杆菌,B为双小核草履虫,C为大草履虫。结合三条曲线的走势和题目信息可知,草履虫以枯草芽孢杆菌为食,两种草履虫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3)大草履虫大量繁殖,以枯草芽孢杆菌为食因而导致枯草芽孢杆菌在ab段下降,双小核草履虫的加入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使得大草履虫的数量逐渐下降直至消失,这是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
答案:(1)捕食 种间竞争
(2)枯草芽孢杆菌 双小核草履虫
(3)大草履虫大量繁殖,以枯草芽孢杆菌为食,导致枯草芽孢杆菌数量减少 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大草履虫的数量逐渐下降直至消失
12.解析:(1)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若要研究豚草的生态位需要调查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取样深度不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体现了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①常温+无叶甲取食、②增温+无叶甲取食是对照,自变量是温度;③常温+有叶甲取食、④增温+有叶甲取食也是对照,自变量是温度。据左图豚草生物量②>①,④>③,可知增温能提高豚草生物量。①常温+无叶甲取食、③常温+有叶甲取食是对照,自变量是是否有叶甲取食;②增温+无叶甲取食、④增温+有叶甲取食是对照,自变量是是否有叶甲取食,根据右图叶甲死亡率③>①,④>②,广聚萤叶甲取食会导致豚草表现出某种未知的抵御叶甲能力。该现象的产生是豚草和叶甲长时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3)题述预测是不准确的;在本研究中,左图豚草生物量中,增温条件下,第3代中④组豚草生物量大于②组,说明气候变暖和叶甲取食共同存在时,豚草的生物量反而更高。
答案:(1)生态位 取样器取样法 垂直
(2)提高豚草生物量 叶甲死亡率:③>①,④>② 协同进化
(3)不准确 本研究中,增温条件下,第3代中④组豚草生物量大于②组,说明气候变暖和叶甲取食共同存在时,豚草的生物量反而更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