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周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周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有解析)

资源简介

第1周 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
1.下列关于种群和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是一个种群
B.一块棉田中所有的稗草是一个种群
C.可以用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表示其种群密度
D.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即杂草种群的种群密度
2.动物学家考察某生态保护区后,认为当地鹿群正处于增长高峰期, 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动物学家作出这种判断的信息主要来自(  )
A.鹿群的数量和密度 B.鹿群的年龄结构
C.鹿群的性别比例 D.鹿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3.据统计,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5%,人口数量仍增加了6万人,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严格的人口政策 B.性别比例失调
C.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4.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其中“+”表示促进或增加,“-”表示抑制或减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种群都具有如图的所有种群数量特征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目一定会比衰退型种群中的老年个体数目少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未来变化趋势
5.科研团队找到推算雪豹种群密度的方法——照片重复取样法。在祁连山某区域内布设了 60 台红外相机, 这些相机在海拔2 100~4 100 m的深山中连续拍摄了 3 个多月, 研究人员确定研究区域约有 20 只雪豹。根据数学模型推算, 估测在这个区域内每100 km2生活有 3 只雪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雪豹的种群密度调查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
B.决定雪豹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D.若确定研究区域有 120 只雪豹, 则估测该区域内每100 km2生活有18只雪豹
6.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t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m小时后,理论上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
A.t·2m B.t·220 C.t·22m D.t·23m
7.生物的种群数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图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a点时,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环境容纳量由K1变化为K2,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最不可能是(  )
A.气候条件发生了改变 B.该种群生物的食物增多
C.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D.该种群迁出了大量同种个体
8.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下列相关操作恰当的是(  )
A.每天相同时间,向培养液通气摇匀后取样计数
B.计数前向计数室滴加1滴台盼蓝染液后,统计无色活菌
C.计数时需不断调节细准焦螺旋,以准确计数酵母菌数量
D.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
9.在某海岛上海鬣蜥种群的初始种群数量为N0,每年对海鬣蜥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统计,用λ表示第二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数量的倍数,t表示年限。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若λ保持不变,t年后海鬣蜥种群的数量为N0·λt
B.若λ逐年减小,则海鬣蜥种群的数量将不断减少
C.海鬣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的λ等于1
D.若λ连续保持在1.25,则海鬣蜥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
10.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会使调查值偏大
B.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
C.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加
D.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
11.请根据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和      。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    。
(3)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
分布情况(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
的数目是    。
(4)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各为100 m、50 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m。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 m×1 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株、18株、16株、16株、15株、13株、15株、11株、13株、11株,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   株/m2。
(5)如果要调查某一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种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该调查方法常用于调查           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12.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图表示某
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曲线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模型属于    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2)若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J”形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    (填“K1”或“K2”)。对于自然界大多数生物种群来说,其种群数量总是处于图示[D]     状态,种群数量也会出现[C]急剧下降,其原因可能是   (举一例)。
1.B 解析: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包含多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新增个体数只包含种群的部分个体;杂草中包含多个物种,不全属于一个种群,故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不能称为杂草种群的种群密度。
2.B 解析:种群的年龄结构能够用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D 解析: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5%,说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本地人口应该减少,但人口数量增加了,所以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4.B 解析:不是所有种群都有性别比例,有些种群没有性别之分;丙通过影响甲使种群数量增多,则丙是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丁通过影响甲、乙使种群数量增加或减少,则丁是年龄结构,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少,衰退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多,但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目不一定会比衰退型种群中的老年个体数目少;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未来变化趋势。
5.A 解析:雪豹生活在隐蔽、复杂的环境中,标记重捕法不再适用估算其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设该区域内每100 km2生活有x只雪豹,根据数学比例推算,即20∶3=120∶x,则x=18,因此该区域内每100 km2生活有18只雪豹。
6.D 解析: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m小时细菌繁殖代数为3m,则种群的数量为t·23m。
7.D 解析:该种群迁出了大量同种个体,种群数量减少,但环境条件没发生改变,故K值不变。
8.D 解析:每天相同时间,将培养液摇匀后取样计数,但是无须向培养液通气;不应该计数前向计数室滴加台盼蓝染液,是向培养液中加,向计数室加会导致稀释倍数不明确;计数时,是通过求每个小格酵母菌的平均值作为估计值来计算一定体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不能准确计数;抽样检测时,需要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
吸去。
9.B 解析:λ<1时,海鬣蜥种群数量才会不断减少,增长率=(当年数量-前一年数量)/前一年数量=λ-1,因此当λ保持在1.25时,增长率保持在0.25。
10.A 解析: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会漏掉较多的鱼,会使调查结果偏小;T3时草鱼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了此时的种群数量为K/2,达到T5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了此时的种群数量为K,故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补充了食物,则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加;T2~T3时间段内,种群数量不断增长;T3~T5时间段内,种群增长速率虽然下降,但仍大于0,种群数量也一直在增加,所以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
11.解析:(2)采用样方法调查时,由于乔木比草本植物大,因此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
(3)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一般只计算每个样方左边、上边和左上角的个体,所以应记录的数目是7。
(4)该地块长、宽各为100 m、50 m,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100 m÷10=10 m。由于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各个样方的平均值,所以某种植物种群的密度为(12+18+16+16+15+13+15+11+13+11)÷10=14(株/m2)。
(5)由于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因此常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其种群密度。
答案:(1)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2)大  (3)7 (4)10 14 (5)标记重捕法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12.解析:(3)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不是指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图中K2为该种群在特定环境中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K1为环境容纳量;自然界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数量总是处于图示D波动中;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状态,如遭遇人类乱捕滥杀或栖息地被破坏等,种群数量就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甚至衰退、消亡。
答案:(1)数学
(2)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3)K1 波动 遭遇人类乱捕滥杀或栖息地被破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