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周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练习(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周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练习(有解析)

资源简介

第2周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
1.下列有关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光照的年节律变化是一些动物迁徙的影响因素,可以影响种群的迁入率、迁出率
B.昆虫的孵化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倒春寒的低温会影响春天昆虫种群的孵化率
C.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在干旱时所有动植物种群数量都会下降
D.某些昆虫在遭受寒流时无论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可能死亡
2.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B.环境不受破坏时,种群数量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C.森林中不同植物之间争夺阳光,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有影响
D.捕食、竞争都体现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
3.某湖泊中生活着鲈鱼和短吻鳄等,短吻鳄会捕食鲈鱼。当地渔民为提高鲈鱼产量而大量捕杀短吻鳄,在短吻鳄被捕杀几乎绝迹后,鲈鱼种群数量却下降了。下列解释最不合理的是(  )
A.气候变化造成鲈鱼的食物短缺 B.短吻鳄捕食的另一种猎物以鲈鱼为食
C.捕杀短吻鳄前鲈鱼的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D.当地渔民捕捞鲈鱼所使用的渔网网眼偏小
4.如图为某种昆虫在双因素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
B.据图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可知,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
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
C.由图可知该昆虫生活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 ℃左右
D.该昆虫在湿度为90%左右,温度为32.5 ℃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按指数方式增长
5.毛束象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南方等地的害虫,喜食植物嫩梢、幼叶。研究人员对西双版纳植物园的毛束象种群进行了研究,该地只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月—翌年4月)。研究发现毛束象成虫危害主要发生期为4—10月,有2个活动高峰期(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调查毛束象的种群数量时,应选择病害较重的植物进行统计
B.b点对应数量小于a点对应数量,可能是b点时幼叶成熟,食物来源减少所致
C.调查结果说明毛束象种群数量受干旱、气温等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较大
D.为有效防治毛束象,应在5月10日之前控制毛束象的种群密度
6.密度制约因素可影响种群数量。将多对果蝇置于一个瓶中并供应一
定量食物时,每对果蝇每天产出的后代存活数量及成虫寿命与果蝇种
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一定时间内,此瓶中果蝇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B.引起图示效应的密度制约因素均为生物因素
C.该果蝇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与种群密度无关
D.种群密度超过30以后,果蝇成虫寿命迅速下降
7.图中曲线乙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乙显示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为“S”形增长
B.若某条件引起该种群的数量发生曲线丙所示变化,则导致这一变化的
原因最可能是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C.一般情况下,气候是影响曲线乙中ab段波动的外界因素之一
D.若某条件引起该种群的数量发生曲线甲所示变化,则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食物来源变少
8.我国古书早有“旱极而蝗”的记载,为治理蝗灾,我国古代人们总结出很多方法:五代时期“……等县蝗……寻为鸲鹆食之皆尽,赦禁罗弋鸲鹆”,意思是引入鸲鹆能防治蝗虫,禁止捕捉鸲鹆;明代时期“然蝗虫之所至……独不食芋桑与水中菱芡,宜广种此”,意思是蝗虫经过的地方,唯独不啃食芋桑和水中菱芡,因此可以大量种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干旱缺水会使许多植物死亡,蝗虫因缺乏食物而使种群数量下降
B.引入并保护鸲鹆的目的是增加蝗虫天敌数量,属于生物防治
C.上述防治措施都能有效降低蝗虫的K值
D.气候因素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最主要因素
9.科学家曾指出,没有一个自然种群能无限制地增长,必然有许多因素使种群数量减少。图中1、2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随种群密度的改变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1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
B.图中的2代表密度制约因素
C.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密度制约因素来调节
10.在野外实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
(1头/叶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
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结果显示,封闭条件下,初始密度越大,种群数量的增长越快
B.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竞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C.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先于封闭条件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D.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先于封闭条件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
迁入有关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
11.斑衣蜡蝉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入侵到美国后,由于缺少天敌,它们出现
了爆发式增长。然而,科研人员监测到斑衣蜡蝉突然大量死亡,研究发现
其致死原因是受到了两种北美真菌的感染。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的坐标
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数量增长的坐标曲线图是根据调查结果建立的    模
型,图中曲线   符合斑衣蜡蝉入侵到美国初期的增长趋势。
(2)决定斑衣蜡蝉种群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是          ;真菌感染属于影响斑衣蜡蝉种群数量的      (填“密度制约”或“非密度制约”)因素。
(3)在原产地,斑衣蜡蝉的种群数量增长符合曲线    。防治斑衣蜡蝉不能在曲线上的     (用字母表示)点之后进行,理由是   。
12.鼠的种类繁多,危害大,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为了研究制约鼠种群数量的因素,科研人员将某鼠种群迁入一座荒岛后,获得了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具体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图是某鼠种群迁入荒岛后的鼠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①该图表示鼠种群增长的“     ”形曲线。
②这个鼠种群繁殖速率最快在     点左右。
③从密度制约因素的角度分析,DE段较CD段增长速率下降的原因
是  。
④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种群繁殖速率制约因素的是    (填字母)。
A.AB段 B.BC段 C.AD段 D.DE段
(2)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下列因素中,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
①鼠疫 ②流行性出血热 ③钩端螺旋体病 ④谷物 ⑤天敌 ⑥温度
简述密度制约因素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  。
1.C 解析: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在干旱时多数动植物种群数量会下降,但也有例外,如气候干旱是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2.C 解析:森林中不同植物之间争夺阳光,体现了种群间的竞争,说明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有影响。
3.C 解析:气候变化造成鲈鱼的食物短缺会导致鲈鱼种群数量减少;分析题意,短吻鳄会捕食鲈鱼,大量捕杀短吻鳄后,鲈鱼的种群数量却下降,可能的原因是短吻鳄捕食的另一种鱼大量繁殖,而该鱼又大量捕食鲈鱼;短吻鳄会捕食鲈鱼,捕杀短吻鳄前鲈鱼的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会导致鲈鱼数量增加;当地渔民捕捞鲈鱼所使用的渔网网眼偏小,会导致年幼的鲈鱼也被捕食,最终导致种群数量减少。
4.D 解析:由于受到食物、天敌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会呈“S”形曲线增长。
5.A 解析:在调查毛束象的种群数量时,要随机取样,如果选择病害较重的植物进行统计会导致结果偏大;a点对应的是5月份,b点对应的是7月份,根据题干“喜食植物嫩梢、幼叶”可知,b点对应数量小于a点对应数量,可能是由于幼叶成熟,食物来源减少;由题干“该地只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月—翌年4月)。研究发现毛束象成虫危害主要发生期为4—10月”可知,种群受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5月10日之前,毛束象的数量较少,增加缓慢,之后其数量快速增长,因此为有效防治毛束象,应在5月10日之前进行控制。
6.B 解析:在一定时间内,由于资源、空间有限,因此,此瓶中果蝇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可见引起图示效应的密度制约因素不都为生物因素,如瓶中水等非生物因素;该果蝇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与种群密度无关,只与该种群所处的环境以及拥有的空间资源有关;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当种群密度超过30以后,果蝇成虫寿命迅速下降,该现象的出现与种内竞争有关。
7.B 解析:如果某条件引起该种群的数量发生曲线丙所示的变化,即环境容纳量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外界条件更适宜,如有了充足的食物和空间等。
8.A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旱极而蝗”,说明干旱条件下蝗虫会大量繁殖。
9.D 解析:据图可知,图中的1随种群密度增大死亡率升高,则图中的1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和天敌、传染病等;图中的2死亡率与种群密度无关,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如自然灾害和气温等;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而使种群增长受到抑制,当种群数量降低到环境容纳量以下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减弱,从而使种群增长加快;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密度制约因素来调节,例如当由于某种自然灾害使种群数量下降时,食物等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就会减弱,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回升,种群数量还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10.B 解析:曲线图显示,在一定时间内,封闭条件下,20头/叶的种群密度增加的幅度大于1头/叶的种群,说明初始密度越大,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越大;种内竞争是指某一区域的同种个体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在种群衰退时虽然种群个体数量减少,但因棉叶被食用,食物量也在减少,故种内竞争不一定减弱;封闭条件与开放条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否阻断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竞争逐渐加强,开放条件下容易在种群密度比较大时出现迁出现象从而导致种群数量减少;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开始种内竞争较弱时,开放条件下容易出现外来种群迁入现象,从而使种群增长速度过快而率先达到密度峰值。
11.解析:(1)种群数量增长的坐标曲线图是数学模型,能直观显现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图中曲线Ⅰ符合斑衣蜡蝉入侵到美国初期的增长趋势,即该时段因为没有天敌而表现出爆发式增长。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斑衣蜡蝉种群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真菌感染属于影响斑衣蜡蝉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因为真菌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直接相关。
(3)在原产地,斑衣蜡蝉的种群数量增长符合曲线Ⅱ,即受到资源、环境和空间的制约,表现为“S”形增长曲线;防治斑衣蜡蝉不能在曲线上的B点之后进行,因为该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是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因此对于斑衣蜡蝉的防治应该在B点之前,且越早越好。
答案:(1)数学 Ⅰ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密度制约
(3)Ⅱ B 该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是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种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
12.解析:(1)①由题图可知,某鼠种群迁入一座荒岛后,鼠种群数量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因此题图表示鼠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②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这个鼠种群繁殖速率最快在C点左右。③DE段鼠种群数量比较多,该时间段种内竞争更激烈,因此DE段较CD段增长速率下降的原因是DE段受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比CD段大。④随鼠种群数量增多,食物对鼠种群繁殖速率影响也更大,DE段鼠种群数量最多,因此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种群繁殖速率制约因素的是DE段,故选D。
(2)影响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有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谷物、天敌都属于影响鼠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温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故选①②③④⑤。
(3)密度制约因素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等因素来控制种群数量,鼠的种群密度越大,越容易造成食物短缺,流行性疾病越容易传播,种群数量随之减少;种群数量减少后,对食物的竞争减少,疾病不容易传播,种群数量又会慢慢增加。
答案:(1)①S ②C ③DE段受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比CD段大 ④D (2)①②③④⑤ (3)鼠的种群密度越大,越容易造成食物短缺,流行性疾病越容易传播,种群数量随之减少;种群数量减少后,对食物的竞争减少,疾病不容易传播,种群数量又会慢慢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