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只来自非生物环境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都是肉眼可见的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效率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靠人力来提高D.完整信息传递过程包括了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三者缺一不可2.松鼠具有灵敏的嗅觉。经过训练的松鼠会在找到毒品后使用抓挠的方式告知警方检测人员。松鼠发现毒品主要通过获取(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生物信息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求偶,这是一种行为信息B.对动物生长有调节作用的生长激素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D.生物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可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性4.下列措施中,属于利用化学信息来防治害虫的是( )①利用紫外灯诱捕害虫 ②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 ③播放结群信号录音诱捕害虫 ④利用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雌雄交配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5.“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出自《诗经·国风·召南·鹊巢》,是鸠占鹊巢这一成语的来源。“鸠”为了避免被宿主鸟发现而给卵印上与环境颜色更为相近的斑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鸠占鹊巢体现了“鸠”和“鹊”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鸟卵的斑纹属于物理信息,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鸠”给卵印上斑纹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D.鸠占鹊巢是“鸠”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对环境的适应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B.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会丧失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就越强D.一块牧草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7.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农田生态系统中需要施加氮肥,是因为氮元素不能循环C.生态系统只要有生产者就能达到生态平衡D.平衡的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保持不变8.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芦苇湿地构成了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B.大量种植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和农业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C.该生态系统中某营养级生物数量增加,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定增大D.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能利用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9.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农田除草除虫可使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降低,提高a的大小C.一般来说,物种丰富度与a的大小呈正相关,与b的大小呈负相关D.本图适用于森林生态系统,但不适用于北极冻原生态系统10.下列关于设计制作生态缸的叙述,合理的是( )A.应该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B.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部分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C.生态缸中由于生物种类不多,所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具有双向性D.为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生态缸要连通氧气泵,从而保证缸中生物的呼吸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11.沙漠蝗虫被认为是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严重威胁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计。请回答下列问题。(1)经调查研究发现:蝗虫数量少时是散居型,数量多时是群居型,散居的绿色蝗虫个体在群居时会逐渐变为黑褐色体色,该蝗虫体色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2)群居型蝗虫体内会挥发出刺激性的苯乙腈,并在遭到攻击时将其转化为有毒的氢氯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降低,该化合物属于一种 信息,这一过程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 。 (3)可以利用创造不利于蝗虫生活的生态条件来控制蝗灾,例如修筑堤坝、疏浚河道、挖排水沟等方法,这是从根本上降低其种群的 。农药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防治措施可快速有效地控制蝗灾,和前者相比,生物防治的优势是 。 12.养殖技术人员对某池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调查后,得到了图甲所示的食物网,图乙表示某生态系统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的生物中,含能量最少的是 ,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该生态系统中有食物链 条,鲫鱼处于第 营养级。 (2)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则黑鱼的产量将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 。 (3)图甲的食物网中,浮游植物为摇蚊幼虫提供了可以采食及栖息的信息,黑鱼能够根据鲫鱼数量的信息控制繁殖,这说明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 (4)分析图乙可知,对a、b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 (填“>”“<”或“=”)b;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x和y呈 (填“正相关”或“负相关”)。 1.D 解析: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或群体;有些信息的传递是肉眼不可见的,比如气味、声音、磁场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效率可以通过人为干扰来提高或者降低,不是固定不变的。2.B 解析:结合题干“松鼠具有灵敏的嗅觉”可知,松鼠发现毒品主要通过化学物质获取信息,属于化学信息。3.D 解析: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求偶,这是一种物理信息;生长激素调节的是个体本身,而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是指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向同种或者不同种的其他个体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所以生长激素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不都是由生物发出的,比如物理信息可以来自非生物环境;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可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4.D 解析:利用紫外灯诱捕害虫和播放结群信号录音诱捕害虫都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5.C 解析:“鸠”给卵印上与环境颜色更为相近的斑纹可避免被宿主鸟发现,斑纹属于物理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6.D 解析: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一块牧草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物种可能会减少,其抵抗力稳定性可能会降低。7.A 解析:农田生态系统中需要施加氮肥,不是因为氮元素不能循环,而是因为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元素的输出大于输入;生态系统中只有生产者,没有消费者和分解者,不能达到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平衡的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保持相对稳定。8.D 解析: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在物质上能自给自足,但是在能量上其需要不断吸收太阳能,即在能量上不是自给自足;植物无法吸收有机污染物,有机物需要依靠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植物才能利用;某营养级生物数量增加时,不一定能增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如过度放牧会破坏生态平衡。9.B 解析: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则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为农田除草除虫降低了物种丰富度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一般来说,物种丰富度越高,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因此一般来说,物种丰富度与a的大小呈正相关,与b的大小呈负相关;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环境恶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10.A 解析:应该将生态缸放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这样有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部分应含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与生物种类多少无关;制作好的生态缸是密闭的,不能连接氧气泵。11.解析:(1)蝗虫体色改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蝗虫产生的刺激性的苯乙腈能转化为有毒的氢氯酸,这种化学物质可以降低其被鸟类捕食,属于化学信息,这一过程体现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3)修筑堤坝、疏浚河道、挖排水沟等方法,是从根本上降低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生物防治具有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优势。答案:(1)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化学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3)环境容纳量 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12.解析:(1)图甲中黑鱼所占的营养级最高,其所含能量最少,原因是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分别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双翅目幼虫→鲫鱼→黑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鲫鱼→黑鱼、浮游植物→摇蚊幼虫→鲫鱼→黑鱼。鲫鱼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2)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黑鱼所处的食物链变短,可推出黑鱼的产量将会上升;因为物种丰富度降低,营养结构变得简单,所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降低。(4)分析图乙可知,对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y越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越弱。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施加干扰后,偏离正常范围越大,恢复稳态所需时间越长,即x和y呈正相关。答案:(1)黑鱼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 三、第四 (2)上升 降低 (3)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4)< 正相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