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六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六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六校联考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g
5
0
7
9
B
9
C
C
D
C
A
B
B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D
C
C

&

c
c
二、非选择题
19.(1)背景:王权衰微,乐崩礼坏:德治无法治理乱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的出现)。(任答2点2分)
措施:政府颁行《唐律疏议》(1分),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特别重视偏家伦理中的“孝”
(任答1点得1分):政府颁行礼仪大典《大唐开元礼》(1分)。
(2)成果:理学(或程朱理学)。(1分)
途径:控制教育与科举,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
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1点2分,3点6分)
20.(1)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5分)
(2)措施:行省制;宣政院。(2分)特点:与内地一体化趋向。(1分)
明朝: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
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清朝:中央政府册封达赖和班禅,1727年起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
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
地方的管辖权。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
度。(明清各任选2点得4分)
21.(1)形式:直接民主(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1分)
局限:公民权仅仅局限于本邦成年男性,而大量的妇女、奴隶和外邦人则被排除在外:
直接民主下,难以保证参政人员的素质。(1点2分,4分)
(2)相似之处:都有类似机构(例如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都实行分权:都实行任期制。(任
答2点,2分)完善:南北战争后美国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20世
纪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宜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二战后,在妇女
运动推动下,妇女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帕克斯的黑人民权行动:马丁·路德·金推动了黑人民权运动
的发展等。(任答2点2分,4分)
22.(1)原因:民间学堂己纷纷设立:民族危机与统治危机严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识
之士推动:清末新政。(任答3点得3分)
事件: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正式设立学堂选官制度。(2分)
(2)评分建议:
论题:2分(选择某一选官制度1分,体现该制度的流变1分)。
史料实证:6分(围绕某一选官制度,分别对①初始确立的时代背景,②制度确立的作用,③后来变化的
背景及内容,三个角度每点2分,共6分)。
结构:2分(分总、总分或总分总结构)。表述:1分升华:1分(总结提升为一定历史规律或启示)
示例:
随时代流变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始于将人才评议权收归中央的出发点,却最终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汉末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无法选拔出真正的
人才。在此背景下,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品评人才、分设九等。该制度将选官权
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初创时期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也选拔出了一批人才。后来,随着门阀士
族势力的发展,中正官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朝
廷难以有效选拔人才。
九品中正制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仅把评议权从地方转移到中央高官手中,最终导致门阀
势力操纵选官。古代选官制的演变呼唤一种更具革命性的制度创新。
1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六校联考
历史学科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涂);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试卷丨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春秋时期的史书中,关于公室旧贵族集团不断衰落和卿大夫集团崛起的内容占据着大量篇幅。比如鲁宣
公十五年楚庄王围宋时,两国大夫私自和谈而国君却无可奈何。这反映出当时
A.官僚政治制度已产生
B.政治权力的下移趋势
C.诸侯采用新选官制度
D.改革和变法运动兴起
2张居正说:“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
禹皋为佐,亦恐难以底绩而在成也。”于是他
A.整肃吏治
B.改革税制
C.清丈土地
D.推行三长制
3.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实现了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B,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
C.有助于推动国民政府公务员考试规范化法制化
D.《考试法》奠定了近代中国的文官制度的基础
4.有学者评价欧洲某项制度的实施,“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
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据此判断,该制度是
A.罗马帝国的元首制
B.西欧的封君封臣制
C.法国的三级会议制
D.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5.20世纪初某国的法官们接到案件后,一般首先想到的是,该案属于哪一个法律部门,在该部门中有哪些
有关的法律条文。然后他们找出这些法条为依据,实行判决,便大功告成。至于同类案件以前作出过哪些
判决,可以在所不问。该国最有可能是
A.英国
B.美国
C.印度
D.法国
6.19世纪初,一位英国议员在议会中愤怒地指出:“每次内阁更替,政府工作就陷入混乱,那些无能之辈
仅凭党派关系就占据重要职位。”该议员意在批评英国
A.文官制度体系尚不健全
B.政府行政工作效率低下
C.政党分肥干扰政府工作
D.议会选举腐败现象严重
二、选择题川(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7.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
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下列主张与子产做法相吻合的是
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第1页共5页2025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 10 月六校联考
历史学科 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涂);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试卷Ⅰ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 (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2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春秋时期的史书中,关于公室旧贵族集团不断衰落和卿大夫集团崛起的内容占据着大量篇幅。比如鲁宣
公十五年楚庄王围宋时,两国大夫私自和谈而国君却无可奈何。这反映出当时
A.官僚政治制度已产生 B.政治权力的下移趋势
C.诸侯采用新选官制度 D.改革和变法运动兴起
2.张居正说:“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
禹皋为佐,亦恐难以底绩而在成也。”于是他
A.整肃吏治 B.改革税制 C.清丈土地 D.推行三长制
3.1929 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
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实现了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B.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
C.有助于推动国民政府公务员考试规范化法制化
D.《考试法》奠定了近代中国的文官制度的基础
4.有学者评价欧洲某项制度的实施,“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
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据此判断,该制度是
A.罗马帝国的元首制 B.西欧的封君封臣制
C.法国的三级会议制 D.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5.20 世纪初某国的法官们接到案件后,一般首先想到的是,该案属于哪一个法律部门,在该部门中有哪
些有关的法律条文。然后他们找出这些法条为依据,实行判决,便大功告成。至于同类案件以前作出过哪
些判决,可以在所不问。该国最有可能是
A.英国 B.美国 C.印度 D.法国
6.19 世纪初,一位英国议员在议会中愤怒地指出:“每次内阁更替,政府工作就陷入混乱,那些无能之
辈仅凭党派关系就占据重要职位。”该议员意在批评英国
A.文官制度体系尚不健全 B.政府行政工作效率低下
C.政党分肥干扰政府工作 D.议会选举腐败现象严重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7.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
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下列主张与子产做法相吻合的是
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高二历史 10 月月考试题第 1 页共 5 页
8.下图是古代某种选官制度的操作流程。据图所示,可知该制度
A.以才能家世为选拔标准 B.选拔官员程序严谨
C.使中央集权制度遭破坏 D.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9.成书于东汉的《风俗通义》记载这样一件事:杜士娶亲,张妙到杜士家做客。酒宴后“张妙缚杜士,
捶二十下,又悬足指”,结果杜士死亡。当时精通《尚书》的鲍昱为汝南太守,对此案进行判决说:
“酒后相戏,原其本心,无贼害之意,宜减死。”造成鲍昱如此断案的主要原因是
A.黄老无为思想是汉代治国理念 B.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
C.东汉时期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备 D.豪强地主干预司法实践
10.针对唐代科举中因权势操纵而出现诸多如泄漏试题、调换考卷、冒名顶替等现象,后代采取的完善
措施是
A.“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
B.“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
C.“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
D.“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
11.明初阁臣们多次举贤任能,协助皇帝考核官吏人选。明成祖朱棣认为阁臣们“裨益不在尚书下”将
内阁设置成为常制,并谕吏部“阁臣勿改它任”。据此可知,明初
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C.阁臣的职权得到制度保障 D.内阁发挥积极的辅政作用
12.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针对新式学堂学生,制定了“优给月廪”制度,即对在学期间的学堂学生给
予丰厚的资金补助。此外,还制定了“量予登进”制度,即在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者,“在经由校方保
举后,可以参加乡试或调京考核后做官”。这些制度
A.改变了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方式 B.缓解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C.助推了晚清教育领域的近代化 D.增强了自强运动的创新活力
13.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
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
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的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的理论基础
14.下图所示为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政坛上演的“四出大戏”。据此分析可知,从晚清到民国的中国
高二历史 10 月月考试题第 2 页共 5 页
A.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B.民主宪政艰难曲折
C.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D.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15.下表为周恩来曾就某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分析,对这一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1)工农有了初步巩固的联盟;(2)土地革命深入了;(3)共产党有了自己的军队;
(4)共产党锻炼出来了;(5)帝国主义中间有了可利用的矛盾,而日寇成为主敌。
A.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B.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逐步开展起来
C.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D.实行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16.1688 年,英国议会代表迎回了荷兰执政威廉和女王玛丽,并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即《权利法案》初
稿)一同呈上,威廉和玛丽欣然接受。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国王已经统而不治 B.革命成果得到巩固
C.责任内阁制已形成 D.明确分权制衡原则
17.1854 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
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1923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职位分
类法》,将文官职位按照性质进行分类,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文官的职位分类制度。英美的这些做法旨在
A.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B.减少政治腐败的发生
C.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D.确保文官政治的中立
18.13 世纪末至 15 世纪初,英国议会曾反复确认《大宪章》多达 49 次。对此,有学者认为《大宪章》体现了
“王在法下”的宪政原则,议会反复确认说明该原则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得到了贯彻实践。也有学者指出,中
世纪的英格兰并不存在所谓的宪政体制,大宪章对王权的限制作用是有限的,不少君主在确认大宪章的同时,
又时常违背。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 “正是因为《大宪章》并未真正发挥作用”,故而“反复确认才有必
要”。这说明
A.史学研究必须服务现实政治 B.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C.研究视角差异影响历史解释 D.历史真相的还原需考辨史料真伪
试卷Ⅱ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19、20 小题 12 分,第 21 小题 11 分、第 22 小题 17 分,共 52 分)
19.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工具,着眼于教育与引导。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春秋时代,王权衰微,诸侯坐大,乐崩礼坏。统治者,士卿以及人民的私欲都在增长,德配、德育、
德治已经不能够很好的治理乱世了,也不能给诸侯国以“国富兵强”的方法,所以,以管仲为代表的治国者,
运用了“法家”的思想和方法,提出了“以法治国”的观念。但管仲延续了“以德化民”的传统,让“以法治
国”和“以德化民”共同治理国家和天下,形成了“德法共治”的思想和行为。……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华文
明基本上就走在这条道路上。
————摘编自《中华文明的起源》
材料二 儒家的道德教化到宋明以后转向带有浓重民间色彩的社会性教化。……在中国传统社会,掌握实际控
制权的官吏很少。一个县官有时要控制 25 到 80 万人,而所有衙门之内的人有时就是十几个或者几十个。没有
军队,没有警察,靠的就是像乡约、社学、圣谕之类的教化力量。
————摘编自《中国古代教化传统与乡村文明重建的实践探索》
(1)根据材料一,归纳管仲“德法共治”思想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阐述唐政府贯彻“德法共治”思想的举
措。(5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宋朝儒学开始“转向带有浓重民间色彩的社会性教化”而发展出的理论,
并扼要说明其在南宋后向基层全面渗透的途径。(7 分)
高二历史 10 月月考试题第 3 页共 5 页
20.古代中国不断创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自先秦至明清,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
过多次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
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
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
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
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
《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魔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
役之,比于内地。”……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政治上曾出现过种种的动荡和危机。……但从夏、商、周到秦、
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相沿基本不变,并未发生政治史上的断裂现象。政治
史上的连续性在疆域上表现持续的稳定性。
————摘自《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历程。(5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实现“对边疆地区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的创新措施。相
比于唐朝“羁縻之州”,元朝的边疆管理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结合所学,以西南地区为例,阐述明清两朝中央
政府为延续“疆域上的稳定性”而采取的措施。(7 分)
21.古希腊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但近代西方在继承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同时又有突破和完善。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1 分)
材料一 (在陶片放逐的投票现场)据说,有一个不识字而又粗鲁的人,把他准备的陶片递给阿里斯提德,要求他写
上阿里斯提德的名字。阿里斯提德惊讶地问这个人,阿里斯提德究竟在什么地方伤害过他。那人回答说:“从来没
有,我甚至不认识这个人,但是我讨厌到处听到人们称他为‘公正之士’。”阿里斯提德听了之后,一言不发,只
是在陶片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还给了他。
————摘编自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材料二
雅典 美国
公民大会由全体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总统是政府最高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
国家法律和政策;议事会议员由公民抽签选举产生,主要海军司令,每届任期四年。国会分为众议院 负责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大部分官员由抽签和参议院,拥有立法和批准税收的权力。司
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
免和审判;公民法庭是主要司法机关。 院。
————摘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的形式。并结合所学,分析雅典民主的局限性。(5 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雅典和美国在权力运行机制上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列举近现代美国民主政治有所完
善的表现。(6 分)
高二历史 10 月月考试题第 4 页共 5 页
2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 分)
材料一 梁启超说:“政变以后,下诏废各省学校,然民间私立者尚纷纷见,亦由民习已开,不可抑遏。”
“庚子国变,几构灭亡之祸,于是向之阻挠者,始知改革为不可缓”。到二十世纪初,有识之士进一步指
出:“今日之世界,竞争剧烈之世界也……争之为道有三:兵战也,商战也,学战也。而兵战商战其事又皆
本于学战。”1901 年,清廷谕令建各级学堂。
———摘自《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
材料二
制度 制度的初设 制度实施中的流变
(公元前 165 年),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
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
举秀才,不知书;
————《汉书·文帝纪》
察举制 察孝廉,父别居。
(公元前 134 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抱朴子·审举》
————《汉书·武帝纪》
延康元年(220 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
九品 中正制 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 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 管人物,定为九等。 ————杜佑《通典·选举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大业元年(605 年),(诏)诸在家及见入学者,若有笃志好 (八股文是)无用之空言,雕虫之
古,耽悦典坟,学行优敏,堪膺实务……即当随其器 小技……费考官无限之精神,靡
科举制 能,擢(选拔)以不次。 国家无限之供给。
————《隋书·炀帝纪》 ————雍正七年李元直奏

有学者认为,任何制度“只看其形式规定是不够的,一种制度总是在投注于具体实施之中,在与具体
的政治文化背景结合之后,它的全部意义、作用与倾向性才能真正得以形成与显现。”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01 年后新式学堂大量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写出 1904 年与学堂相关的重大事件。(5
分)
(2)根据材料二,就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以“选官制度的初设与实施中的流变”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2 分)
高二历史 10 月月考试题第 5 页共 5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