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届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某古城遗址中央有宫殿区,周边有城墙与外郭城,形成“宫城-内城-外城-郊野”的聚落格局,并配套有大型水利系统;还发现多处祭坛、墓地、居址、作坊等,其中高等级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与等级的礼器,其规格与普通墓葬差异显著。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 )A.即将迈入氏族社会的门槛 B.具有国家初始形态的特征C.印证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D.形成等级森严的政治秩序2.随着血缘组织的瓦解和地域组织的建立,春秋时期士兵以“族”为单位编制渐变为按地方行政组织编制,但仍属兵民合一性质。至战国时期,各国常备兵成为必需,以当兵为职业的募兵制也开始出现,各国军队都由国家供养。这反映了当时( )A.诸侯纷争导致氏族解体 B.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C.现实需要促进华夏认同 D.社会转型推动军事变革3.公元前227年,南郡郡守腾在颁发给本郡各县的文告中反复提到“邪僻”、“恶俗”、“淫佚”等字眼,针对“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之民不止……甚害于邦,不便于民”的现象,严敕吏民遵奉法令,禁绝“恶俗”。上述文告( )A.适应了秦朝推行文化整合的需要B.提升了基层官吏依法办事的能力C.意在贯彻秦制以强化对地方控制D.说明秦军征服南越遭到巨大阻力4.有学者认为,汉武帝创立中朝是因为“行政中枢客观上软弱无力,不能胜任武帝时代大肆更张的需要。”但是,当宰相石庆辞职时,武帝却勃然大怒,迫使石庆照旧任职。由此可见,汉武帝此举意在( )A.弥补行政中枢的弊端 B.适应对外扩张的需求C.以制衡之制强化皇权 D.弱化传统宰相的作用5.传统史书多将帝王塑造为“天命所归”“威严无上”的神圣形象。下表为唐代文人在笔记小说中对唐玄宗感情生活的描写,这说明( )作品名称 内容《开元天宝遗事》 玄宗在与心爱之人相处时,会流露出寻常男子对女子的款款爱意《猧子乱局》 玄宗在与亲王下棋快要输掉时,杨贵妃故意将猧子(小狗)扔到棋盘上打乱棋局,体现了寻常夫妻之间的默契《明皇杂录》 玄宗再次前往华清宫时,“四顾凄凉,不觉流涕,左右感动,与之嘘啼”,像普通人那样不顾形象和体面痛哭流涕,日思夜想A.文学叙事有助于丰富历史解释B.笔记小说可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非官方记载比正史更接近真相D.艺术加工会消减史料核心价值6.神宗时王安石主持变法,受到反对变法的台谏官的激烈反对,神宗遂任命支持王安石的李定、邓绾等为台谏官,并因此改变祖制,由宰相等官员荐举台谏官。这一改变( )A.不利于监察效能的发挥 B.保障了变法的成功实施C.体现出台谏合一的趋势 D.增强了监察权的独立性7.《元史·百官志》载:“元世祖设行省,总揽一省之政,凡赋税征调、刑狱诉讼、农田水利、驿站往来,皆可裁决。然行省所掌军权,须禀命于枢密院;重要政务决策,须咨请中书省;官吏迁调,则由吏部铨选。”这一制度设计反映了元朝( )A.行省拥有独立的行政管辖权 B.中央对地方的节制与分权C.地方权力被过度削弱 D.中枢机构相互牵制8.明代自设内阁以来,首辅独揽票拟权逐渐成为一种惯例,其余阁臣不过签字确认而已,在张居正时期尤为明显。明末天启、崇祯年间,内阁实行分票制,全体阁臣均可自行票拟上奏,只对自己的票拟负责。这一变化体现了( )A.内阁的行政效率的提升 B.皇帝对首辅的信任下降C.分票制成为明中枢体制 D.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9.1866年,香港英文报刊《德臣报》刊载《北京地图简图》,它是西方第一份涉及北京的旅游指南,标注了英、法、俄、美等国公使馆,还特别标识了总理衙门、大清海关衙门及“卖书街”、“卖画街”等地点。这折射出( )A.中西文化彼此交流互鉴 B.晚清外交体制完成转型C.旅游信息成为新闻焦点 D.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10.1908年东京《朝日新闻》在对清政府官制改革的评论中说到:“此等内阁组织,其各国所无有。军机处与各部自为别个之机关,视各国内阁大臣,入则参划国家之机务,出则总辖各部之行政,不可并论……然此次新发表之官制,不免声大而实小矣。”该评论从侧面反映出( )A.日本对中国改革的干涉 B.新闻传媒影响政策抉择C.清政府自我革新的决心 D.推翻清王朝具有必要性11.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创建之初,实施的是总统制,总统为最高行政长官,政府各部部长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斯时并无“总理”一职。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制主要是为了( )A.适应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 B.提高政府的行政治理效能C.完善分权制衡的运行机制 D.满足多党民主参政的需要12.“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有作家将“底层劳动者”中的“工人”作为白话新诗的题材。值得注意的是,作家在“五四”新诗中呈现的不只有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还有对“底层劳动者”革命潜能的挖掘。这反映出( )A.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C.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扩大 D.白话文被民众广泛接受13.张謇认为当今竞争是农工商业及学问之争,有实业无教育则业不昌。他在创办了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的同时,创办农业、纺织学校,强调“农学校之学生,不能为农夫之所为,是可谓学生,而不能谓农学生”。最能体现其理念的是( )A.实业与教育并重 B.教育服务于实业 C.以实业带动教育 D.重实践不弃学问14.如表为摘自1936年《商业月报》对中国火柴企业的统计。该表揭示出此时民族火柴业( )企业 资本额(万元) 占比(%)大中华 365 33.9燮业 100 9.310—50万(24家) 395.9 36.85—10万(16家) 97.3 9.05万以下(54家) 118.4 11.0资本不明(35家) —— ——A.强调自身国货属性 B.呈现垄断倾向 C.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D.资本高度分散15.19世纪下半叶,上海全国外贸转运中心地位突出,其外贸埠际转运对华北、东北及华中地区口岸均有强大影响。进入20世纪后,上海与华北和东北走向疏离,20世纪30年代上海仅为华中地区的区域性外贸转运中心。这一演变历程表明( )A.多中心贸易网络覆盖全国 B.局势变动影响区域贸易发展C.交通发展重塑了经济格局 D.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效显著16.1938年11月,毛泽东在阐述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时强调“既统一,又独立”,并指出其理论基础在于“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一致性”。毛泽东意在强调( )A.中国革命的性质 B.保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C.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紧迫性 D.扩大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的必要性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宋代四川市场表现出很强的内向性,其商品出入主要依托川陕商道。宋初,因朝廷对四川实施掠夺性经济政策引发货币市场紊乱,加上铁钱和铜钱并存、交子的使用,使得宋代四川货币市场愈发复杂……战争一度导致四川地区和周边少数民族茶马贸易非常繁荣,市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而蒙古的铁蹄征服及其坚壁清野政策使四川的市场彻底崩溃。——摘编自吴擎华《宋代四川市场与东南市场的比较》材料二 辛亥革命前后,四川形成了以通商口岸为中心的洋货分销网和土货收购网,小生产者通过商人、买办与外国资产阶级进行农副产品与机器制品的不等价交换。由于近代四川对外交通困难的问题仍未解决,“商既难于出,外商又难于入”。因此,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主要表现为本省各州县之间比较广泛的工农产品交换。从单独的州县来看,其自给性有所减弱,但全省各州县之间商品交换频繁恰恰又反映出自给性的加强。区域内的自给自足必然妨碍商品流通,甚至可能成为封建割据赖以生存的土壤。市场的扩大和对外贸易平衡建立在棉纱输入和鸦片输出的基础之上,导致市场结构畸形且不稳定。市场的扩大十分有限,未能给近代四川的发展提供一个较为有利的环境。——摘编自王永年、谢放《近代四川市场研究》材料三 1952年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14亿元,1981年突破百亿元,1996年突破千亿元,2013年突破万亿元,2023年达到26313.4亿元,跃居全国第5位。四川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重要历史机遇,大踏步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1978年进出口总额4067万美元,1981年突破1亿美元,1991年突破10亿美元,2006年突破百亿美元,2020年突破千亿美元,2023年全省货物进出口额达1361.1亿美元,是1978年的3346.8倍,年均增长19.8%。——摘编自四川省统计局《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和近代四川市场的异同,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市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利条件。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晚清民国时期,报刊作为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对妇女的角色定位、权利诉求等的认知不断发展。下表为晚清民国报刊中关于妇女的相关论述。时间及报刊 核心观点 代表论述1898年《女学报》 “女学救国” “欲强国必由女学始,妇女智则国智,妇女强则国强。”1907年《中国女报》 “女界革命” “扫除数千年专制之毒,作独立自由之女国民。”1915年《新青年》 “个性解放” “反对‘三从四德’,主张妇女拥有婚姻自主权、受教育权,成为独立人格的‘新女性’。”1924年《妇女周报》 “阶级解放与性别解放结合” “妇女解放不是孤立的,必与打倒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革命同步。”—摘编自刘迪等《从晚清民国报刊看“妇女”概念的变迁》根据材料,围绕“中国近代对妇女的认知”,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面临严峻医疗卫生困境。根据地多在山区,虽有中医药资源但疫病丛生,如疟疾、痢疾频发,且交通闭塞致药品匮乏。在国民党统治下,民众缺医少药,宁化县产妇因旧法接生死亡率高,赣东民众靠巫医驱鬼治疟疾,川陕地区“居民不重清洁”现象普遍。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根据地建立“总卫生部——军团卫生部——师卫生部”组织体系,地方设卫生科、卫生小组;发动群众“清洁运动”,组织卫生竞赛,《健康报》等普及防疫知识;开创中西医结合模式,湘赣军区总医院设中医科,用茜皮草治痢疾;工农剧社以《检查卫生》等方言剧传播卫生观念。——摘编自李乾坤《一场无声的革命——红军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医疗卫生工作述论》(1)根据材料,指出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2)根据材料,概括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举措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参考答案1.B2.D3.C4.C5.A6.A7.B8.D9.D10.D11.A12.C13.A14.B15.B16.B17.(1)同:内向性强;自给性高;稳定性弱,易受政局影响;受交通限制较大;发展有限。异:宋代:封闭性强,自成一体;货币市场复杂混乱;以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为主;受民族关系影响。近代:与世界市场联系;市场结构畸形;传统产品和工业品并存;受国际形势影响;带有半殖民化色彩。原因:宋代:小农经济占绝对主导;封建政府的压榨和政策限制;民族政权并立;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较强。近代:列强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民族工业的发展;通商口岸开放与外界联系加强。(2)有利条件: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四川市场潜力巨大;稳定的社会环境。18.示例1:论题:晚清民国时期报刊对妇女的认知反映了社会思想解放的逐步深化。阐述: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898年《女学报》提出“女学救国”,将妇女教育与国家富强直接关联。此时报刊对妇女的认知仍聚焦于“救国工具”的价值,强调通过女学培养“贤母良妻”以助力国家,虽突破传统“相夫教子”的单一角色,但未脱离封建伦理框架,体现了维新派思想的时代局限性。20世纪初,随着革命思潮高涨,1907年《中国女报》倡导“女界革命”,主张妇女摆脱专制束缚成为“独立自由之女国民”。此时报刊对妇女的认知已突破“工具性”,转向对“国民”身份的追求,将妇女权利与反封建革命结合,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妇女角色认知的深化,推动了女界参与辛亥革命的实践。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新青年》提出“个性解放”,反对“三从四德”,主张妇女拥有婚姻自主、受教育等权利,强调“新女性”的独立人格。此时报刊对妇女的认知彻底摆脱封建伦理束缚,从“国民”层面深入“个人”层面,体现了民主与科学思想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冲击,为五四运动后妇女运动的高涨奠定了思想基础。综上所述,晚清民国报刊对妇女的认知从“救国工具”到“独立国民”再到“个性解放的新女性”,反映了社会思想从维新改良到民主革命再到思想启蒙的逐步深化,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缩影。示例2:论题:20世纪前期报刊对妇女的认知与时代主题的结合日益紧密。阐述: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新青年》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倡导妇女“个性解放”,反对“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主张妇女拥有婚姻自主、受教育等基本权利。此时报刊对妇女的认知聚焦于打破传统伦理对个体的束缚,核心是追求个人独立人格,反映了资产阶级激进派对思想启蒙的重视,与当时反对封建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时代主题相呼应,但尚未与具体的社会革命实践深度结合。1924年国民大革命时期,随着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的高涨,《妇女周报》提出“阶级解放与性别解放结合”,明确指出妇女解放不能孤立进行,必须与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军阀的革命斗争同步推进。此时报刊对妇女的认知突破了单纯的思想启蒙层面,将妇女权利纳入社会革命的整体框架,反映了时代主题从“思想解放”向“革命实践”的转变。在这一认知指导下,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北伐战争、工农运动等,成为革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与社会革命的协同发展。综上所述,从《新青年》的“个性解放”到《妇女周报》的“革命结合论”,20世纪前期报刊对妇女的认知逐渐从思想启蒙走向与时代革命主题的深度融合,体现了中国先进分子对妇女解放路径的探索不断深化。19.(1)困难:根据地多在山区,中医药资源利用不足;疫病频发,药品匮乏;民众卫生观念落后,依赖巫医,缺乏清洁意识。(2)特点:建立层级化卫生组织体系;发动群众,开展卫生运动与知识普及;开创中西医结合模式;借助文艺形式传播卫生观念。意义:改善根据地医疗卫生条件,减少疫病传播;提高民众卫生意识,推动卫生习惯养成;为后续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经验;巩固革命根据地,支持革命事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