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机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
2025年10月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考生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传统,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1)。它既入世而
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述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说的是良知就在日用常行之中,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体悟,可以直达良知的本体状
态,实现自我提升和道德完善。这正是中国古代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
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2),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但中国古代哲学的任务,就是把入世与
出世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3)?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
这个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
中国古代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
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所达到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人类对至高道德品格与生命智慧的追
求,其精神高度可与人类文明中其他崇高精神典范相提并论。中国古代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
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
社会上的功用说;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古代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其他文明的宗教
领袖,但圣人不一定会成为当时实际的政治领袖。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
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是否有机会为王,那是另外一回
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照古代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然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
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这个说法很像柏拉图所说的“哲学家一王”。照柏拉图所说,在理想国中,哲学家应当为
王,或者王应当是哲学家;一个人为了成为哲学家,必须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的心灵能够
由变化的事物世界“转入”永恒的理世界。柏拉图说的和中国古代哲学家说的,都是认为哲学
的任务是使人有“内圣外王”的人格。但是照柏拉图所说,哲学家一旦为王,这是违反他的意志
的,换言之,这是被迫的,他为此作出了重大牺牲。古代道家的人也是这样说的。据说有个圣
人,被某国请求为王,他逃到一个山洞里躲起来。某国派人找到这个洞,用烟把他熏出来,强迫
他担任这个差事(见《吕氏春秋·贵生》)。这是柏拉图和古代道家的人相似的一点,也显示出
道家哲学的出世品格。
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蠡巴艇语文试题答案以及评分标准
一、阅读(72 分)
1.B。
2.D。
3.(1)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 (2)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 (3)如何统一起来呢
(共 3 分。每处 1 分。意思对即可。若超过 10 个字,该处不得分)
4. ①通过提升内在道德修养来主动承担人伦世务,实现外在政治抱负;②通过入世(或“处理世务”),来发展
人格;③将哲学思想与政治实践结合,构建关联政治思想的哲学体系;④纠正名实关系,使“内圣”不能是虚假的
幌子;⑤以身载道,将相关哲学信念付诸行动。
(共 4 分。每点 1 分,答出四点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①“内圣”指道德修养,(1 分)体现为孟子强调君主具有“不忍人之心”,即对百姓的仁爱和同情;(1 分)
②“外王”指社会功用,(1 分)体现为孟子主张推行仁政(“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也可),使百姓安居乐
业;(1 分)③文中强调二者的统一性,两者相辅相成,(1 分)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体现为:“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通过自我修养做到推己及人,将“仁心”转化为“外王”的实践;(1 分)④孟子认为君主应以“天民”
的自觉为民服务,(1 分)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体现为“保民而王”,蕴含统治者朴素的民本思想。(1 分)
(共 6 分。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6.D。
7.B。
8.①都热爱祖国,拥有保家卫国的精神;②都把战马当成最信赖的“战友”,和战马感情深厚;③对骑兵部队充满
了深厚的感情,不舍离开;④都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不怕吃苦;⑤军事素养过硬,练就一身作战本领。
(共 4 分。每点 1 分,答出四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增强故事的完整性,使读者能更清楚地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
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既能展现英雄的当下价值,也便于体现红色革命精神的延续,使主旨得到升华;④抗战时期
的紧张与现实阶段的平和交替出现,叙事节奏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共 6 分。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CEG.
解析:全句断为“董仲舒之才之劭也,使见善不明,用心不刚,俦克尔?”
11.C。
12.D。
13.(1)既然这样,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努力的结果。
(共 4 分。“然则、恶、明”解释各 1 分,判断句式“其善者伪也”1 分)
(2)与上位者交往不谄媚,与下位者交往不骄矜,如此方能有所作为。
(共 4 分。“上、下、谄、骄”解释各 1 分)
14.异: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1 分)②荀子认为人性本恶;(1 分)③杨雄认为人性是善恶混合的。(1 分)
同:三人均认为后天修养对人性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1 分)都主张通过主动的修养实践来实现道德的完善。
(1 分)
(共 5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告子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
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孟子说:“水流确实是不分向东向西的,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人性的善,就好
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使它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
住它使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变得不善,他本
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
材料二:
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努力的结果。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
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
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
淫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
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所以一定要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
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
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努力的结果。
材料三:
以修养自身为弓,以端正思想为箭,以树立正义为靶心;瞄准后再发射,一旦发射必定命中靶心。
人的本性是善与恶混杂的。培养善性就会成为善人,纵容恶性就会成为恶人。而“气”这东西,不就是载人驰
向善或恶的马匹吗?有人问:“孔子一生奔波劳碌,不被任用时不也会焦虑、忧心忡忡吗?”回答是:“圣人乐从
天意、知晓天命。乐从天意就不会焦虑;知晓天命就不会忧愁。”有人请教“铭”的意义。回答说:“铭文啊铭文!
其意义在于促使人们谨慎言行。”圣人的言论可以模仿,但要使人真心信服却是无法强求的。因此君子努力求学并
亲身实践。像珍视宝物后再出售一样充实自己,像修养身心后再交友一样慎重待人,像完善谋略后再行动一样确保
成功——这才是成就之道。
君子谨慎对待三个方面:言语、礼仪、文书。与上位者交往不谄媚,与下位者交往不骄矜,如此方能有所作为。
有人质疑:“君子只管守住自身德行便可,何必交际应酬?”答道:“天地交融方能化生万物,人道相通才能成就
功业——怎能固守一隅?”崇尚伟大却不实践,伟大终究无法成就;追求崇高却不行动,崇高永远无法达成。
仰望苍穹天庭,方知天下屋舍何其低矮!像董仲舒这般才华卓越之士,倘若辨善不明、意志不坚,又怎能成就
功业?有人问如何实践“仁、义、礼、智、信”。答道:“仁是居所,义是道路,礼是衣冠,智是明烛,信是符契。
安居于仁宅,循义路前行,端正礼服饰,点亮智明烛,持守信符契——君子平时静守这些准则,一旦行动必能成功。”
意志至关重要!孟子说:“有心追求却未达成者确有存在,但无心而能达成者从未有过。”
15.B。
16.①豪迈洒脱。欧词以江山胜景寄寓情怀,见其性情中疏朗高远。②重情重义。欧词“千钟”豪饮凸显惺惺相惜
的知己之情。(或借怀念当年在扬州手植的垂柳,抒发对故地扬州的深情)③超脱得失。欧词最后以自嘲化解惆怅,
体现出通透淡泊的心境。④平易近人。王诗借当年欧阳修在此耕田采桑、与民同乐的场景,写出欧阳修的友善、仁
德。
(共 6 分。第四点 2 分,其他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概括 1 分,结合诗句赏析 1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
案若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7.(1)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2)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有无问号都可)(3)示例一: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
对月 示例二: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示例三: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共 6 分。每空 1 分。其中第 3 小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有“饮酒,月”两个要素的古诗文名句,即可给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18.①把 劳做 改为 劳作 ②把 云云众生 改为 芸芸众生
③把 焠炼 改为 淬炼 ④把 优闲 改为 悠闲
(共 4 分。每空 1 分。不改词语而只改字亦可)
19. ①“正大堂皇” ②表引用 ③“百折不挠” ④“之”字形(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之”字用引号标
示出来,表示引号内的字不表示意义,只是取其形状)
20.A。
21.B。
22.①“自娱”是表层的行为,是苏轼苦中作乐的直接表现;(1 分)②“自嘲”是更深层的心理,是他清醒认识自
身处境后的幽默化解;(1 分)③而“自卫”则是核心和本质,是巨大苦难下对自我独立人格的保全。(1 分)④
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或:用“自娱”和“自嘲”的方式来实现“自卫”的目的)(1 分)
(共 4 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三、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有人类学家注意到“附近的消失”这一现象,如今人们高度关注自我和宏大的世界,却对“附近”表现出普遍
的漠然。比如,人们可能对远方的国际形势、明星动态了如指掌,但叫不出邻居的名字,不认识门卫大叔。“附近”
空间正从人们的认知中退场……
【立意分析】
“附近的消失”指向现代人认知地图的畸变——我们成了“远方信息的富翁,附近生活的穷人”。这并非物理
空间的消亡,而是情感联结与生活实感的瓦解,其本质是人与地方性共同体关系的断裂,人与人关系的疏离,现代
人精神世界的稀薄。
参考立意一:从“附近”到“屏幕”的生存迁徙,折射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所带来的负面问题的思考。
现代人热衷于追逐虚拟符号(明星动态、国际时事),却对附近的人间故事、凡人冷暖视而不见。这种生存方
式的迁徙,实则是技术理性对生活感性的“殖民”,我们用抽象全球观取代了鲜活实在的人生体验。互联网消灭了
地理距离,却未创造出新的情感联结模式,反而使“附近”因缺乏新奇刺激而被忽视。
数字互动很难完全替代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温暖的拥抱、真诚的眼神交流、安慰人心的手势——这些生命中的
温柔时刻在数字媒介中往往丢失,留下的是一个个冷冰冰的表情符号或者简短的回复。因此,即使社交媒体能够在
某种程度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它也可能在另一方面使真正的情感连接变得更加稀薄。
我们应在全球化、数字化、人工智能化浪潮中守住自我的锚点,坚定走属于人的路,而不是成为机器的路。正
如 2024 年高考作文题目所暗示的那样,有些有关人性、人类何去何从的终极问题现在是越来越多了,值得我们警
惕与反思。
当然科技也不是“洪水猛兽”,利用科技手段也可以重塑、强化、便捷进行深度沟通,科技可以是生活更美好,
科技也可以使附近更美好,就看我们如何趋利避害。
参考立意二:从人情味、人文情怀到功利主义、实用至上的更迭,凸显对价值观的拨乱反正。
“附近消失”是“绩效社会”的逻辑,许多现代人沦为追求效率的“功能体”,邻居、门卫这些无法带来即时
收益的关系自然被剔除。不认识门卫大叔,不仅是一种关系缺失,更是共情能力半径的缩短——我们能同情千万里
之外的中东难民,却对身旁者的为我们服务的人、平凡的人、弱势的人漠然置之。这种情感上的远近失衡,最终将
侵蚀社会信任的根基。当下,技术的“座架”本质使人只从功能效用角度看世界,让河流变成水力资源,森林变成
木材供应,邻居变成了“揣测会不会妨碍我的猫眼”。“附近的消失”是我们无法“精神世界诗意栖居”的症状。
因为我们把邻居看作“门牌号 303 的住户”,而非一个可以互相照应的具体的鲜活的人。
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从我做起,寻求改变。主动用扎实的脚步去丈量、用温暖的言语去沟通、用真情实意去触
摸……周围的世界、身边的百姓。鲁迅曾在《自题小像》中写下“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其实
与我有关的更有邻居、快递员、保安大叔、物业大姐,他们需要被认识,被肯定,被发现,被你的人情味融化。人
类的伟大不仅在于走向深空,更在于能退回内心,构建有温度的附近。
参考立意三:从眼界向外到眼界向内,倡导反对某些个体的浅薄、自大与虚无,学习应从身边开始。
真正的“附近”是个人连接世界的通道、学习的场域、认知新知的机会。门卫大叔可能有着比你更辽阔的人生
故事,邻居可能有着令人敬佩的学养与境界。附近与远方应是循环互哺的共生体。
参考立意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爱”到现代人孤独境地,呼唤友邻的回归。
中华文化中的“和睦友善、相亲相爱”之风气始于亲邻,若“附近”消失、乡里不再,中华伦理根基将何以枝
繁叶茂?所以“附近”的消失不仅是个人困境,更是文明危机。当亲邻不再,安全感、归属感、爱与包容这样的需
要层次也会随着坍塌。
【写作素材建议】
韩炳哲《他者的消失》:周围世界的消失意味着他者的消失,我们沉溺于自我投射,却失去了真实交往的张力。
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附近的消失”导致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碎片化,难以形成结构性认知。
诗人廖伟棠:当我们急于摆脱近距离的束缚,远方也成为被湮没的另一种附近……我们仰望同一片星空,却戴
着不同的 VR 眼镜。
费孝通:中国社会正从一种“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但我们需要在陌生人中寻找新的连接方式。
学报文章:“我们可以星际旅行,却不肯敲响邻居家的房门。”这种科技宏大步伐与人文微小距离的强烈反差,
精准抓住了现代社会的核心悖论。仿写此句:“我的 5G 网络能瞬时链接冰岛的极光,却无法穿透隔壁那扇沉默的、
仅仅三厘米厚的橡木门。”建议:多用具体的数字、物象对比,比如光年与厘米之类的,强化这种距离与情感的反
差。
海德格尔:人通过与世界互动获得存在意义,附近的消失使人成为无根的存在。
斐迪南·滕尼斯:从有机共同体到理性社会的转变,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让位于利益关系。
日本“无缘社会”现象:大量人群失去家庭、乡土、单位联系,孤独死成为严峻社会问题。
女孩用科技复活逝去的男友,得到一个高度仿真的 AI 替代品。它能进行深刻对话,却无法理解过去只有他们
才懂得“梗”。
“NASA 直播”与“家庭相册”:数百万人熬夜观看火星车登陆的直播,为之激动不已。但手机里存储的与家人
的合影,却可能数年都没有翻看、整理、冲印。
广式“老街改造”案例:广州永庆坊改造,既保留历史肌理、多元融通又注入现代生活便捷化要求,证明传统
附近空间可通过设计重生。
西安爱心厨房:白血病患儿家属在医院附近自发形成互助社群,在苦难中重构了最有温度的“附近”。
第四代住宅:在城市化高歌猛进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钢筋水泥的丛林——单调的立面、密闭的空间、
与自然隔绝的生活。然而,一种全新的住宅形态正在全球悄然兴起,第四代住宅通过设计共享平台和社区花园,创
造了更多邻里互动空间,缓解了现代高层住宅中常见的社交隔离问题。这些空间不仅是景观,更是社区凝聚力生成
的场所,重新定义了“邻里关系”的内涵。
【写作框架列举】
标题:《在数字旷野中筑造“附近空间”》
开头:“附近的消失”,犹如一束锐利的光,照见了现代生活的深刻悖论:我们从未如此熟知星际的距离,却
叫不出邻人的姓名。这不仅是认知地图的倾斜,更是一场无声的精神迁徙。我们从“附近”出走,涌入无限的“屏
幕”,却在信息的汪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寂。
主体论述:
1.解析“附近”的双重消逝现象:既是物理空间的漠视(不识邻居),更是精神图景的坍塌(共情半径萎缩)。
2.追问消失的根源:绩效主义对生活的殖民、技术对经验的替代、现代性对传统共同体结构的溶解。个体认同
的迷茫、社会形态的异化、文明伦理根基的松动。
4.探索重建之路:倡导“附近主义”的生活实践,利用技术赋能社区联结,在全球化中守护不同特点的社群。
结尾:重建附近,绝非退守孤岛,而是以附近为舟,航向更辽阔的宇宙。当我们学会在门口的早餐店交谈,在
社区的公园里互助,我们便是在数字时代的旷野中,为人的温度、为生活的诗意,重新筑起了一座永不消失的方舟。
【阅卷标准】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与身边的生活,以及对人性、对社会、对传统、对科技的思考,写出文风端正、富
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建议 46 分起评,鼓励打高分,适当拉开距离。可围绕“远方与附近”“关注自己与关注身边”等几对关键词,
形成富有思辨色彩的主旨,赞成什么与反对什么可旗帜鲜明,也可辩证看待。最终,体现对价值观的思考,传递青
年一代的正能量。
一类文:60—53 分
(1)审题精准:紧扣关键词,不旁逸;站位高远,具有现实性与建设性;感染力强,与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致;逻辑清晰,层层深入,有所升华。
(2)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若写议论文,对观点的分析透彻、有深度,有辩证分析,论证充分而有力;素材
使用与名言引用规范、恰当、丰富、新颖,叙议结合紧密,有力证明观点,富有启发性。
(3)表达与形式好:议论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有恰当的衔接与过渡。语言流畅,说服力强,文质兼美,
有创新表达。记叙文紧扣主题,故事精彩,富有深刻内涵与情感共鸣。
二类文:52—42 分
(1)二类上 52—46 分:审题准确,立意浅白,理解相对表层,论证不够全面,思路缺少延展。但论证结构整
体清晰,材料比较丰富。表达流畅,有一定的文采。
(2)二类下 45—42 分:审题简单化,进行解答问题式论证,不注重思辨的探讨,整体性不强,思考碎片化,
缺少说服力。若写议论文,论证结构逻辑不够清晰,论据较少或较陈旧、不准确。若写记叙文,内容较简单,主题
较单薄,情节较陈旧,表达不够丰富、准确,缺少吸引力。
三类文:41—36 分
立意较为偏颇,主旨游离。内容上,大量篇幅在扩写题目材料,造成主旨分散。缺少深层次的探讨与思考,对
读者缺少启发性,对社会发展缺少建设性。表达形式方面,句子不流畅,平铺直叙,读来乏味。总之,文风不正,
文脉不畅,文气不顺。
四类文:35—20 分
有跑题现象,不能围绕材料进行分析和论述。观点偏颇激进,立场与主流不一致,或幼稚简单,缺少思维含量。
文章脉络不清,中心不明确,言之无物。表达词不达意,不知所云。
五类文及以下 19-0 分 完全跑题,胡编乱造;抄袭前面材料;观点有悖常理,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扣分项:
1.错别字:错一个字扣 1 分,上不封顶。
2.书写:潦草,扣 2 分;难以辨认,扣 3 分。
3.题目:没有题目,扣 2 分。
4.字数:不足 400 字,20 分以下;不足 600 字,30 分以下;满 600 字、不足 800 字,每少 50 字扣 1 分。
5.抄袭:抄袭阅读内容的,视轻重程度,研究扣分,比如抄袭 400 字的,20 分以下;抄袭 600 字的,10 分以
下;抄袭 800 字的,0 分。
【教学建议】
在高三伊始,延长作文讲评的链条,争取借助此题讲解打造一个令学生难忘的序列化写作任务。不是让学生知
道分数就结束了,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进为终始,以生活为外延,以重点学生为着力点,配合作文教学具体
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写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善于进行思维辩证,进而完成“写作——分析——修改——升
格”的闭环设计。特别是作用于不喜欢写作的理科思维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与个性化指导,帮助其达到写作的“最
近发展区”,为高三写作教学开个好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