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玉田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唐山玉田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我国古代有严格的姓、氏区别,一些较早出现的姓,如姬、姜、嬴、妫、姒等,大都从“女”,这反映出( )
A.母系氏族的遗制 B.封建礼制尊重女性
C.权贵阶层的出现 D.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2.下图所示为某同学学习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时的标注,其中标注不正确的是( )
A.红山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良渚文化 D.仰韶文化
3.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大地出现多处以农业为基础的古文明,考古学家称此现象为“满天星斗”。而距今约4000年左右,许多中原之外灿烂一时的古文化出现“月朗星稀”的现象。由“满天星斗”到“月朗星稀”的现象说明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特点是( )
A.起源最早 B.多元一体 C.独树一帜 D.领先世界
4.根据考古发掘的成果,陶寺遗址的同一墓地中有大墓和小墓之分且差别十分突出,大墓往往随葬上百件器物,其中不乏十分珍贵的玉器、象牙和漆器。小墓大部分没有任何随葬品,即或有,也只有一二件粗劣的陶器或骨器。这说明陶寺遗址( )
A.产生明显的贫富分化 B.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C.属于母系氏族的遗存 D.国家已经产生
5.下列文献资料对商周历史都有一定记载,其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B.C. D.
6.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了分封制。由下图可推知,西周分封制( )
A.标志着周天子世袭特权的确立 B.实现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 D.是对商朝内外服制的继承与发展
7.春秋战国之际,姬姓封国晋国逐渐被异姓的韩、赵、魏三家新兴的大夫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封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实质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已崩溃 B.贵族世袭特权被废除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周王室权威得到加强
8.2024年12月4日“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不仅是“中国时间”,也成为“世界时刻”。每个中国人都是春节的传承者,除夕夜阖家团圆、共享年夜饭,体现的是中国人对家族、血缘、亲情的重视。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源于(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9.有学者提出“商鞅变法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转型的历史潮流”的观点。下列变法措施可以直接作为该学者观点论据的是( )
A.“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
B.“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C.“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10.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由此可知,他的治国主张是( )
A.为政以德 B.以法治国 C.无为而治 D.尚贤尚同
11.战国时期的某位思想家主张:“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这位思想家是( )
A.墨子 B.韩非 C.孟子 D.荀子
12.《史记》记载,“秦每破诸侯,写放(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考古工作者在秦咸阳城北部发现两处建筑基址,结合在此出土的楚国和燕国形制的瓦当,推测此处曾有仿照两国形制建造的宫殿。这体现( )
①秦国统一进程促进了文化交流 ②丝绸之路的开辟便利了交通
③考古发现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 ④当时各地建筑风格实现统一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3.秦朝中央政府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个政治制度是( )
A.科举制 B.刺史制度 C.郡县制 D.察举制
14.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时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暴政导致农民起义 B.秦朝推广郡县制
C.六国贵族联合反对 D.刘邦“约法三章”
15.西汉景帝在位期间,采用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与此历史事件相关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行省制 D.节度使制
16.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继位的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以下关于汉武帝治国举措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设刺史加强对百官的监察 B.设中朝,加强皇权
C.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D.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17.某著作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该著作是( )
A.《春秋》 B.《老子》 C.《史记》 D.《汉书》
18.儒学在先秦时期只是百家思想之贵,而到汉代一跃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B.忠孝观的大力推动
C.大一统的国家需要 D.董仲舒的积极作为
19.汉武帝时期,官府负责京师和大城市的平抑物价工作,物价下跌时购进物资,价格上涨时以较低价格出售物资,达到稳定市场物价抑制奸商投机行为的目的。这一举措是( )
A.盐铁官营 B.均输法 C.平准法 D.推恩令
20.社会动荡,纷争不断,有官员奏称“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慑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疲弊。”该官员最有可能来自( )
A.春秋时期的楚国 B.战国时期的魏国
C.三国时期的魏国 D.五代时期的南唐
21.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司马氏共同执掌朝政,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更迭中,虽然皇室屡经变动,但高门士族依然凭借门第、婚姻网络维持特权。这种现象反映出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的突出特征是(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缓解 B.世家大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
C.地方割据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D.体现宗室诸王争夺中央权力
22.编定于战国时期的《尚书 · 禹贡》根据土地的肥瘠状况,评扬州的土地为“下下”。到南朝时,其地则被称誉为“三吴奥壤,旧称饶沃;虽凶荒之余,尤为殷盛”。以上变化说明该地区( )
A.气候适合农业发展 B.生产能力得到提升
C.稻麦复种得到推广 D.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23.北魏迁都促使北朝墓室壁画由“平城模式”演变为“洛阳模式”,其特征之一是孝子图画像的流行以及类似的道德劝解主题画像普遍存在。据此可知,当时( )
A.壁画艺术的空前发展 B.民族政权的更迭频繁
C.民族交融的逐步加强 D.民族隔阂的完全消弭
24.下图为某一朝代的水利工程示意图。该水利工程( )
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②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③促进边疆的开发管理 ④贯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后,松赞干布一改游牧装束,“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据此可知,唐朝的和亲政策(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强化了唐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C.扩大了唐文化的影响力 D.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26.对比两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
A.自然经济持续稳定 B.唐代耕犁基本定型
C.农耕技术迅速发展 D.中国科技停滞不前
27.杜甫的《石壕吏》描绘了战乱背景下黎民百姓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该作品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大运河的开凿 B.武则天废唐称帝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28.据《新唐书》记载,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这反映出唐朝( )
A.君主专制的崩溃 B.中央集权的弱化
C.地方自治的确立 D.土地兼并的严重
29.曹丕继任魏王后,颁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这在一定时期内( )
A.完善了察举制度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加剧了局势动荡 D.杜绝了政治腐败
30.唐高宗在位时期,共有宰相41人,其中科举出身者13人;唐玄宗开元元年至二十二年(713~734年),27位宰相中,科举出身的有18人。同时,科举出身的高级官员中,中下级官员和一般地主家庭出身的比重也在上升。这表明,科举制度( )
A.实现了政府选官的公平公正 B.已是政府取士的主要方式
C.客观上优化了官僚队伍结构 D.消除了官僚体系的封闭性
31.以下有关中国古代选拔官员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军功——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
B.品行——军功——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32.隋文帝时期,中央正式确立了( )
A.九品中正制 B.三省六部制 C.三公九卿制 D.两税法
33.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三省制是‘群体相权’对‘个体相权’的取代,通过分权避免权臣专擅,但过度制衡可能导致效率低下。”为此,唐朝统治者在制度上进行了完善。属于制度上完善的措施是( )
A.通过分权抑制相权 B.设立政事堂集体议事
C.完善中枢监察机制 D.设置内阁等秘书机构
34.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规定:“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天下为家,法制均一,虽欲转徙,莫容其奸,故人无摇心,而事有定制。”材料中提到的赋税制度( )
A.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B.以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
C.旨在遏制土地兼并现象 D.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
35.白居易在《重赋》中写道:“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这说明( )
A.实物税的征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B.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唐朝的经济
C.商品经济发展引发了新社会矛盾
D.两税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负担
二、材料题
36.文化发展反映着时代变迁,影响着历史发展的方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他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人们应该遵循礼的规范。同时,孔子强调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仁的核心是爱人。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当时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培养了大批有学识的弟子。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岂之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并写出战国时期与孔子同一学派的两大代表人物及各自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科举制在唐朝发展和完善的表现,并分析科举制的意义。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帝在位时,诸侯王势强难制的问题日益突出。景帝即位后,用大臣晁错削藩之议,削减一些诸侯国的辖地。于是吴、楚、赵、胶西、胶东、济南、淄川七国于景帝三年(154)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景帝虽杀晁错,七国仍不肯罢兵。但此时西汉社会稳定,七国之乱不得人心。汉廷以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叛,不足三月,七国之乱即被镇压。景帝趁机将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朝廷,使诸侯王势力受到很大削弱。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受安史之乱影响的主要是北方,南方由于没有受到战争的直接破坏,应该说影响不著。特别是湘南之衡、永、郴等州,物产较为丰富,“潭、衡、桂阳必多积谷……漕引潇、湘、洞庭,万里几日,沧波挂席,西指长安。三秦之人,待此而饱;六军之众,待此而强。”(《旧唐书》刘晏传)人口的逃亡应当相对较少。但从文献上看,人口逃亡也是触目惊心的。柳宗元在永州(约805—815年)时写的《捕蛇者说》,借用捕蛇者蒋氏之口,说出了湘南人口的异动情况。“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六十年间,人口逃亡或死亡率达90%以上,三十至四十年间,为70%—80%,十二年间为50%—60%。
——萧平汉《唐代中后期湘南人口逃亡略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西汉“七国之乱”的制度因素,并指出为解决相关问题,汉景帝与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安史之乱的影响。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B A A D C C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C A B A C C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C A C B C B B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D B B D D
36.(1)主张:恢复周礼,以礼为社会秩序基础;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仁的核心是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及主张:孟子:仁政;荀子:隆礼重法。
(2)表现: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影响: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有利于社会形成尚学风气;用考试方式选官为后世西方所借鉴,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贡献。
37.(1)制度因素: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了一些诸侯国。
措施: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七国之乱,最终武力平叛。平叛后,将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朝廷,削弱诸侯王势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实行附益之法,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诸侯王与地方官勾结,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诸侯王的控制;采取酎金夺爵的措施,进一步打击王国势力。
(2)影响:北方遭战争直接破坏,生产、人口受重创;南方人口逃亡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唐朝由盛转衰,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形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