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省昆明行知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北京猿人遗址有4层面积较大并且较厚的灰烬层,灰烬层里不仅有木炭,而且有因烧烤而布满龟裂纹的石块和石器,还有烧烤过鹿角、朴树籽、兽骨等。这反映了北京猿人( )A.已经掌握取火方法 B.尝试驯养家畜家禽C.尚处于旧石器时期 D.开始从事原始农业2.下图为甲骨文中“帝”字的几种写法。有学者认为,“帝”为架木燃烧之形,象征对天神的大祭,代指天神。商人认为,商王死后就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贞咸宾于帝”。到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如帝甲、帝乙、帝辛。这一现象表明( )A.政治需求干涉宗教信仰 B.政权神权开始分离C.社会迷信思想逐步淡化 D.商王权威有所加强3.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4.在唐代,皇帝的诏书由中书省拟定,皇帝亲览后在纸尾批几句,加盖御印,经宰相出旨。到宋初,宰相对于某事提出几项意见,拟成几条办法,送由皇帝决定,然后宰相再照皇帝意见正式拟旨。这反映了从唐到宋( )A.中枢决策机制更加完善 B.宰相机构运作程序优化C.皇帝揽权制约宰相权力 D.相权加强威胁君主专制5.1573年,张居正推行“考成法”: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订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底,逐月检查,另一本送六科,可要求六部半年一报,最后一本呈内阁,可对六科稽查进行核实。这一改革措施( )A.造成明朝行政机构臃肿 B.解除了严重的统治危机C.迫使官员求务实讲效率 D.是对王安石变法的借鉴6.清代,殿试策问一直是科举考试中的重要环节。顺康雍三朝科举曾行之以策论,皇帝往往以制试诏阐述问策宗旨,问答之间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如吏治、民生民食、风俗教化及河患与漕运等。清前期的殿试策问( )A.利于鉴别官员道德品质 B.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C.能够激发士人关注现实 D.意在打造新型人才培养模式7.19世纪中叶,江浙地区的豪绅、富商、地主等大量涌入上海租界。据统计,1862年,上海租界人口有70余万。1852-1862年,人口的暴增引发地价飞涨,上海外滩地价涨幅高达200倍。引发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战争的冲击 B.西方列强的侵略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洋务运动的开展8.维新变法裁撤闲差衙门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庸官极端仇恨变法,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令旗人自谋生计,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一些对变法主张不满的大臣,更是对康有为和梁启超充满仇恨。据此可知,维新变法( )A.加剧了政局动荡 B.蕴含了失败风险C.摧毁了封建制度 D.导致了社会分裂9.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所示。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 单位:%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4 65 25 1 1 2 2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10.20世纪90年代初,江西鹰潭兴起打工潮。村民丰雄第一次外出打工是1993年,与他同年外出打工 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下列项中,与1993年打工潮紧密相关的是,中国( )A.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B.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C.实施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战略D.与150多个国家共建“一带一路”11.1995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规定》,将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农村和城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07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首次明确规定了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省、直辖市选举农民工代表。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 )A.基层民主建设成果显著 B.城乡间的发展差距缩小C.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进 D.政府管理结构得到优化12.古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同样作为借贷一方,对婆罗门收取的月息是2%,而首陀罗的月息则高达5%。这说明( )A.首陀罗把持古印度经济大权B.财产多寡成为划分种姓的依据C.古印度的商人阶层唯利是图D.高等种姓具有经济方面的特权13.1303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控告教皇犯有异端、非法篡位等罪行,决定以国王名义在法国召开宗教会议,审判教皇。随后他派兵进入意大利,联合当地的反教皇势力,将教皇拘捕,一个多月后教皇忧愤而死。这一事件( )A.反映了世俗君主权力的强化 B.说明法国取得了欧洲霸主地位C.受到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D.标志着国王与教会冲突的结束14.下面是反映17世纪英国“国王”与“议会”关系变化的示意图,据此可知英国( )A.确立议会至上原则 B.国王成为无权的虚君C.首创责任内阁体制 D.君主立宪制成熟完备15.德国《联邦公务员法》(1953)和《联邦公务员基准法》(1957)都规定:“公务员须为全体国民而非某个党派服务,须中立和公正地履行职务,公务员可以参加国会议员选举,一旦当选,须办理辞职手续,否则将作出免职处理”。这说明,德国公务员制度( )A.体现人民主权原则 B.突出政治中立原则C.摆脱政党政治影响 D.导致行政效率低下16.20世纪80年代,欧美一些学者提倡在历史教学中以“世界史”取代旧有的以民族国家和欧洲历史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史”,力图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历史,避免简单地拼合。该观点的提出是基于( )A.欧洲国际影响力的持续下降 B.美苏两极格局趋向于瓦解C.世界文明交往与互动的深入 D.全球化弱化了国家意识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朝约有350余州,1500余县,州县制趋于正常。宋朝疆域相比唐代较小,但府州军监也有300余个,辖1200多个县级政区。唐朝疆土与汉朝大体相近,但唐朝州的范围仅汉郡的1/3,宋朝疆土小于唐朝,却仍有300余州,可见州的范围更小了。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唐太宗根据自然山川形势分全国为10个自然区域:关内、河南、河北、河东、陇右、山南、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称为十道。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唐玄宗分全国为15道,即将关内道分出首都长安附近地区为京畿道,河南道分出陪都洛阳附近地区为都畿道,又分山南为东西两道,江南为东西两道,另分设黔中道。唐宋时代政区分布的地理格局已与汉晋时不同,以秦岭淮河为界,汉朝14州部是北10南4,西晋19州是北12南7;而唐朝15道则是北7南8,宋朝23路则为北8南15。——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材料二 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秦朝初期,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是因为隋郡尤其是唐州比秦郡小了许多,即使州郡之界与山川相符合,也不可能造成割据。但即使如此,隋唐统治者对犬牙相入原则也并没有完全放弃。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高层政区,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朝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朝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的统县政区变成将近北方的两倍。——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宋时期政区地理分布格局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代地方区划变迁的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于戊戌变法时期。甲午战争后,伴随妇女的逐渐觉醒,妇女解放作为变法图强的一部分,将矛头指向封建陋习。不缠足运动引起国人的思考,废除缠足成为女性解放的一个重要标志。维新派在戊戌变法时期提出的废缠足、兴女学这两项措施,拉开了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序幕,促进了社会变革。戊戌变法时期妇女解放运动是由男性倡导发起的,各种妇女解放的问题是由男性提出的,女性成为男性的跟随者。——摘编自张晓宇《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历程与启示》材料二 1939年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提案写道:“不发动占全国人口之半的妇女群众参加到抗战中来,最后胜利是困难的。”抗日民主政府通过多方途径力求解除妇女身上的封建束缚。一是确立了以生产为中心的妇女运动方针,明确提出组织妇女参加生产是各根据地妇女工作的新方向。二是在争取抗战民主自由的过程中反对一切封建束缚与压迫,在组织妇女参与民族民主革命中全面推进妇女各项权益等。三是建立妇女解放制度。重视制度建设是这一阶段妇女解放的重要经验。抗日根据地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禁止妇女缠足条例》《提高妇女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案》等法律法规,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摘编自马蕾《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妇女解放的历史性飞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期间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开展妇女解放运动的意义。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英国政治变革大事记(部分)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1689年 《权利法案》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9世纪5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1884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1)分别指出中世纪及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并指出中世纪与近代限制王权的本质区别。(2)若进一步研究近代英国政治变革的历程,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史实?举2例并说明理由?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84年的干部招聘198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永远不会忘记,并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县委作出了重大决定,史无前例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不脱产乡镇干部(一边劳动一边工作,只挣国家钱、不吃国家粮的干部),以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充实乡镇基层工作力量,解决乡镇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根据《招聘不脱产工作人员合同书》,招聘干部实行三年一聘用,最多只能聘用三次共九年,聘用期满后各自回家种田。县委这一决定,不仅超预期实现了目标,而且还改变了141名农村青年的人生。我有幸成了其中的一员。我们这批招聘干部,在当时是有明显优势和特点的:其一,每个人都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全凭自己的实力,经自愿报名、集中考试、组织考察、层层筛选后招聘的。其二,清一色农民子弟,既熟悉农村生活环境,又经历艰难困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担当的品质和懂得感恩的情怀。其三,全是高中毕业生(那时乡镇干部多是小学、初中文化,高中文化程度的很少),有的还是复读了几年,并经过一次或多次高考,虽然都是高考落榜生,但文化基础雄厚,知识水平较高,接受新事物快,适应社会能力强。其四,年龄都在二十岁左右,身强力壮,风华正茂。——摘编自熊东阳《我们是“84招聘人”》结合材料,围绕“1984年干部招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B C C C A B D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D A A B C17.(1)特点:唐宋时期,地方行政区范围较汉朝大为减小;政区分布从南北大致相等到南密北稀。原因:唐宋时期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南方经济地位逐渐上升,可与北方抗衡,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人口、经济地位上升。(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意义:有利于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农耕经济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8.(1)特点:呈现救亡图存的色彩;将矛头指向封建陈规陋习;妇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男性充当了妇女解放运动主体。(2)意义:提高了根据地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推动了根据地的法律建设;调动了根据地妇女参军参战和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新中国的妇女运动提供了历史借鉴。19.(1)《大宪章》;《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中世纪:是贵族、骑士、市民限制王权,调整封君封臣关系,维护封建贵族统治;近代: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限制王权,维护的资产阶级统治。(2)补充1:1688年光荣革命的相关史实。理由:1688年,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发动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光荣革命结束专制王权;昭示王权源于议会;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基。补充2:1832年议会改革的相关史实。理由: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英国进行议会改革重新划分选区名额,使得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完善君主立宪制,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20.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并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当时乡镇政府机关干部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多数乡镇干部文化程度也不高;为了解决农村干部队伍的缺额,改善干部队伍的年龄、文低和知识结构,迫切需要建立一支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干部队伍。从1984年开始,地方水政府开始实行了农村乡镇干部招聘合同制。这次招聘,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破除了干部职务终身制,创造了良好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有利于及时补充乡镇干部队伍,扩大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干部学历全是高中毕业生,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素质,增强了干部队伍的活力;干部出身农村农民,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乡镇聘用干部以主人翁的精神建设家乡;对农村改革和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