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云学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云学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7届高二10月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5年10月9日9:00-11:30 时长: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广场南北两侧,由“丰饶金、城墙红、橄榄绿”3种颜色构成的观礼台首次亮相,既像3个“人”字并肩而立,又组成一个意象化的“众”字,而新色号“曙光红”的诞生也成为长城造型的年号台上最亮丽的一抹色彩。近日,《环球时报》记者走进中央美术学院,专访大会色彩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陈慰平,揭秘阅兵观礼台色彩背后的故事。
“丰饶金、城墙红、橄榄绿”的诞生
环球时报:观礼台由“丰饶金、城墙红、橄榄绿”3种颜色组成,这些色彩的灵感是如何形成和确定的?
陈慰平:我们最初的观礼台方案,核心是想体现“三人为众”的理念,既然要表现“众”,就得先让人看清是“三个人”,所以最直接的就是用3种颜色来区分。选择颜色组合,首先要考虑到辨识度足够鲜艳和明确,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我们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发现1955年国家向战士们颁发了两枚意义非凡的勋章-“解放勋章”和“独立自由勋章”。当我看到勋章上的红色、绿色与金色时,就确信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主色调。“城墙红”的灵感源自故宫城墙的红色,却又与之不同,庄重中自带温度;“丰饶金”也是我们熟悉的颜色,无论是麦穗的光芒、国徽的庄严,还是天安门区域的诸多传统元素,金黄色早已深深融入我们的文化
和记忆之中,它的出现自然而然;而“橄榄绿”的运用,既巧妙呼应了现场葱郁的绿植,更象征着人民子弟兵军装的色彩,传递着和平与守护的力量。但红色和绿色是一对非常强烈的对比色,若直接搭配使用,容易产生视觉冲突,显得不够协调。所以在后续设计中,我们对这两种颜色的色相、明度及饱和度作出了精细调整,以在保留象征意义的同时,实现视觉上的和谐统一。
环球时报:观礼台由三个“人”字构成意象化的“众”字造型,这种造型与色彩之间的搭配如何来协调?
陈慰平:因为设计的是“三人成众”的造型,所以3种颜色的分布也经过仔细考量。从中心向外扩展,最核心的一层是“丰饶金”,中间层是“城墙红”,最外一层是“橄榄绿”,这三种颜色分别对应着“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和“力量在人民”。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到仪式流程与色彩之间的内在呼应。比如,当三军仪仗队自人民英雄纪念碑出发,穿过长城造型的年号台,行至观礼台时,他们的行进路线与颜色的空间布局是有配合的。方阵居中行进,左右两侧为“丰饶金”的中心区域,象征着国家辉煌的历史与胜利,也与地面的红毯形成呼应,整体视觉效果非常庄重而和谐。同时,仪仗队员的服饰颜色是绿色、白色、蓝色,这也与观礼台色彩彼此映衬,构成一幅完整而恢宏的画面。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此次天安门广场周围有草坪和绿植,把“橄榄绿”安排在最外层既是从视觉上融入环境,也寓意着热爱和平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环绕在一起,共同构成这场庄严盛典的一部分。
联结历史与今天的“曙光红”
环球时报:关于色号“曙光红”的诞生,其背后有什么特别的故事?为什么选择“曙光”这个名字?
陈慰平:在“城墙红”“丰饶金”和“橄榄绿”3种主色调确定之后,年号台应当使用什么颜色,就成为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如果直接使用“城墙红”或“橄榄绿”来做长城造型的年号台,虽然易于理解,却总感觉未能完全契合盛典的深意。于是我们再次回归本次纪念活动的核心主题-既要“开创未来”,也要“铭记历史”。我们希望通过设计,礼赞先辈们曾经创造的辉煌历史,也寓意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胜利的“曙光”,这一缕曙光联结的是历史的起点与时代的今天。
“曙光红”并非现成的色号,在标准色彩体系中也找不到它的名字。就像“中国红”是我们共同认知的正红色,而“曙光红”则更侧重于意象和感受,它代表的是一种光明的、充满希望的红色。每个人心目中的曙光可能有所不同,但对它的联想是共通的-温暖、明亮、充满朝气和未来。因此,它并非浓重的暗红,而是一种明亮的红色,承载着启明与新生的含义。
环球时报:天安门广场及周边建筑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定的色彩环境,设计团队是如何让新色彩方案既融入环境又凸显活动的庄严隆重?
陈慰平:在我们的设计理念中,广场的色彩必须与周围环境高度融合。令我欣慰的是,许多观众反馈,这些临时观礼台仿佛生来就属于这里。其实在不同天气与光线条件下色彩的呈现效果,是我一直非常关注的环节。从搭建完成到活动正式开始前,我其实挺紧张的,每天都会特意去刷社交平台,看市民们路过时拍下的视频,看看大家镜头里的颜色是不是理想。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标准是“肉眼所见”,色彩应尽可能接近自然视觉下的效果。我觉得这些颜色不是被放上去的,而是从这片土地上自己“长”出来的,它属于这里。
环球时报:色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会呈现差异,在测试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或细节?
陈慰平:尽管主色调已经确定,但在实际环境中,色彩会随着不同光线条件发生变化,白天与夜晚不同,晴天、阴天或雨天看起来也不同,甚至不同相机拍摄也可能因为设备差异导致呈现效果有亮有暗。正因如此,在颜色调整过程中我们格外慎重。尤其是“曙光红”与“丰饶金”从一开始就定下基调:绝不能暗淡,必须是明亮而光辉的,无论什么时间、天气,都应传递出光明和振奋的视觉感受。
考虑到纪念仪式是在早晨举行,而天安门广场的年号台坐南朝北,实际处于背光位置,加上北京纬度较高,晨光从侧方斜射而来,因此无法依靠强烈反光来凸显颜色。事实上,从人民英雄纪念碑望向年号台,颜色会显得更明亮;自天安门城楼方向观看,则更显庄重沉稳。这种因视角和光线带来的微妙差异,恰恰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色彩体验,也更好呼应了“曙光”这一意象在不同时刻的光影变化。
色彩里的“中式浪漫”
环球时报:当人们看到这些色彩时,尤其是国外观众,您希望他们从颜色设计中可以读到怎样的中国故事?
陈慰平:我们中国人对色彩的感知和表达,与西方现代色彩体系有所不同。在西方,色彩往往被标准化、数据化,每一种颜色都有其明确的色号,追求的是统一与可复制性。但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颜色从来不只是一个编号,它更像是一种感性的、充满诗意的表达,就像中餐烹饪讲究“盐少许”“火候适中”,没有绝对标准。很少有人能准确描述“天青色”究竟是怎样一种颜色,它可能源自宋瓷的釉色,也可能遥指雨过天晴时那一抹澄澈。这种对色彩的体会,是东方所独有的诗意与浪漫。“中国红”,它不单指某一种红,更是一个意象、一种精神、一段融入血脉的文化记忆。所以在我看来,中国的色彩美学从来不强求统一的标准,而是尊重每
个人心中的那一份感受,它是一种开放的、充满人文气息的“中式浪漫”,也可以让外国人去了解中国色彩的同时,走近其背后的中国文化和故事。当上万名观礼群众坐在三色观札台上时,他们不仅是大会的见证者,更是人民故事的组成者。当我自己在现场观看时也忽然明白,我坐在自己设计的颜色里,也坐在先辈用鲜血染红的曙光里。
(摘编自专访《感受九三阅兵观礼台的中式色彩浪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观礼台选用“丰饶金、城墙红、橄榄绿”三种颜色,既是为了通过色彩区分突显“三人为众”的造型理念,也源于勋章色彩所提供的历史灵感。
B.设计团队对红、绿两色的色相、明度及饱和度进行调整,是为了在弱化象征意义的基础上,优先实现观礼台视觉上的和谐统一。
C.“曙光红”的诞生突破了标准色彩体系的限制,其核心价值不在于固定色号,而在于通过“光明、希望”的意象传递盛典的精神内涵。
D.年号台色彩因视角与光线产生的“明亮”与“庄重”的差异,并非设计疏漏,反而成为呼应“曙光”意象的多层次表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丰饶金”居于观礼台核心层,既因金色是天安门区域的传统元素,也因它象征“力量在人民”的核心内涵,与仪仗队服饰形成呼应。
B.设计师每日关注社交平台的市民拍摄内容,是为了以“肉眼所见”为标准,验证色彩与天安门广场环境的融合度。
C.西方色彩体系以标准化为核心,中国色彩美学侧重感性表达,二者虽认知路径不同,但并非完全排斥对方的表达逻辑。
D.若年号台直接使用“城墙红”,虽能契合故宫等周边建筑的色调,却会因缺乏创新性而无法体现纪念活动的庄严性。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原文“中式浪漫”色彩美学特质的一项是(3分)
A.宋代《营造法式》以“青叠棱间装,绿藻映其内”等诗语描述建筑彩画,其色彩搭配追求典丽和谐,虽源于典章,却蕴含了天人相合的审美理想。
B.元代王冕画梅时“墨分五色”,以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变化表现梅花神韵,无固定色号却饱含情感。
C.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海棠红”“松花绿”等物象化色彩名称描写服饰,不着眼于色值精确性,而是借色彩意象暗示人物性格命运。
D.某非遗传承人复刻“唐三彩”时,以古籍记载的“石黄为基,铅粉为调”为法,色彩效果随窑温细微变化而不同。
4,本文是一篇人物访谈,记者通过提问引导设计师阐释色彩设计的理念。请分析记者在访谈中的提问策略及其效果。(4分)
5,设计团队在进行观礼台和年号台的色彩设计时,是如何平衡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活动需求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①
【美】罗森塔尔
波兰布热金卡电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②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③在德国人撇退时炸假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赞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元因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④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原载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
注:①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有“死亡工厂”之称。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
文本二:
“二战”期间,日军在沈阳建立了一个“战俘营”,从1942年到1945年,这里曾先后关押过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士兵2000多人。据统计,“二战”期间,盟军在德国纳粹集中营的死亡率为1.2%,而“战俘”在奉天“战俘营”的死亡率竟高达16%。因此,有学者称这里为“东方的奥斯维辛”。
新中国成立后,这座日本在中国建立的最大的英美“战俘集中营”,被改建成中捷友谊厂职工宿舍大院。如今,“战俘营”的大部分围墙和建筑都被拆除,只留下南墙和两段东墙以及几座建筑零星散布在宿舍大院中。当年“战俘营”里的水塔,始终无声伫立,它满身斑驳,曾在“战俘营”最高处见证着那场苦难······
(摘自《日本在中国的集中营-东方奥斯维辛》,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横线①处,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是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符。
B.横线②处,作者非写不可是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这种不安包含对人性罪恶的不安。对无处救赎的不安以及对遗忘历史的不安。
C.文本一中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通过描写其他参观者的行动、神态、心理和反语来感染读者。
D.横线③④处,作者通过对形成强烈反差的细节进行描写,表达了对法西斯无声的控诉。
7.下列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同于常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第6段首先点题,其次说明写作缘由,属于本篇新闻的导语。
B.新闻的“零度写作”原则要求执笔者将感情降至零点,冷静客观地描述客观事实,由此可见文本一实际上有违新闻写作“客观真实”的要求。
C.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新闻作品的写作中,需要注意规避使用文学的某些手法,以免影响报道效果。文本二很好地体现出“新闻性”这一特点。
D.两则新闻虽都以环境描写作结,但文本一侧重淡忘苦难,拥抱未来;文本二侧重铭记苦难,警示当下。
8.如何理解文本一结尾波浪线处“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这句话?(4分)
9.文本一被普利策新闻委员会视为“美国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你认为本文为何能从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
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节选自老子《道德经·二十章》)
材料二: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尽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进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人之所欲A无穷B而物之C可以足吾欲者D有尽E美恶之辨F战乎中G而去取之H择交乎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去,离开,与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去”意思相同。
B.安,哪里,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安”意思和用法都相同。
C.释,放弃,与《促织》“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的“释”意思相同。
D.“人固疑余之不乐也”与《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之”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在开篇就提出疑问:“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指出美与丑、善与恶没有多大差别,仅在一念之间罢了。
B.《道德经》中说众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大有收获,而“我”却无动于衷,浑浑需器,多么冥顽不化、愚昧笨拙啊。
C.苏轼认为事物往往被现象掩盖着本来的面目,祸福不辨,取舍难定。这些假象令人看不清楚,如果不超然于物外,是非常悲哀的。
D.苏轼以“乐”字贯穿《超然台记》全文,从正反两面论证了知足常乐、超然达观的观点,其中蕴含的人生态度和思辨视角与《赤壁赋》有诸多相通之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2)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14.苏轼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但不拘泥于道家思想,请分析两则材料思想的异同点。(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听月诗
(宋)辛弃疾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注:此诗创作于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期间。他因力主抗战收复失地而遭排挤,被免罢官,投闲置散近十五年。
15.下列对《听月诗》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高楼耸入云端,与天界相连。依在楼头,分明能听到月宫里的声音,呼应标题。
B.颔联写玉冰轮咿咿哑哑从天边升起,里面传来玉杵捣药的叮咚之声,如《琵琶行》般直接描写音乐。
C.诗歌后两联写缥缈的音乐时断时续地从广寒宫内传出,中间夹杂着吴刚伐桂的叮当斧声,忽然桂树吹起一阵香风,送到耳边仿佛听到了嫦娥的欢笑之声,构建出月宫声景。
D.此诗以浪漫想象构建超脱尘世的意境,营造出缥缈的仙乐氛围,体现辛弃疾豪放词风之外的细腻风格。
16.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中,诗人更关心的是“ ”,自己的凄苦境况并未使诗人伤心落泪,可想到国家诗人却“ ”。
(2)作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向他人学习以提升自己。在《论语·学而》篇中,他告诫君子要“ ”;在《论语·里仁》篇中,他倡导人们要“ ”。
(3)鲁迅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这一意象在唐诗宋词中颇为常见,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① ,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主术训》)
由此可见,② ,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18.下列句子中的顿号和文中画线句中的顿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它(长征)散布了许多种于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胜利万岁》)
B.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大战中的插曲》)
C.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中国建筑的特征》)
D.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落叶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说“木叶”》)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智囊般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他神奇般地出现在我们民族的孩童时代,大约是失望,或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
老子的行踪可以用这样一个词: ① 。有人说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在云端里半隐半显。不过,就算他是飞鸿,偶然经过我们的时空,也还是留下了雪泥鸿爪,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怜悯和慈悲。
看多了罪恶,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脱胎换骨,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综观老子的遗著,好像他这两者 ② ,犹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不过我相信,当老子带着满头风霜,一脸慈悲,走出守藏室时,他已洞穿人生的厚壁。在阳光下他眯眼看人间,人间混乱而无道,正如一塌糊涂的历史。他心如止水。一切把戏他都已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周朝的大厦将倾,山河将崩,九州幅裂,小小的守藏室亦将面临一场浩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那些厚重的典籍守不住也藏不住了。他抬头看看西天的晚云,去意满怀,是的,该走了。
颠倒的世界扭曲了思想家的心灵,也扭曲了他的哲学。智慧有两种,世俗的智慧与理性的智慧。中国式的精明的商人,反复无常的政客,以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智商极高的小人,拥有的是世俗的智慧;迂腐的孔子、苏格拉底等人拥有的是理性的智慧。这两种人往往 ③ 这两种智慧也极难融合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有理性智慧的人未必有世俗智慧。有世俗智慧的人
也往往缺少、藐视理性智慧。而老子却是这两种智慧兼而有之了。是啊,身处不完美的社会,光有理性智慧固然能明哲,但没有世俗智慧又何以保身?
老子的哲学,是盘根错节的专制社会夹缝中唯一能保护自己肉体存在的游刀有余的智慧和法术。其诀窍就是通过压缩主体精神与人格,来取得苟且偷生的空间。一句话,有专制,必有老子思想。正如有专制,必然导致全社会的变态。
所以,与其批评老子提倡一种不健康的人生哲学,不如批判老子所描述的那种不健康的生存环境与文化传统;与其喋喋不休地提倡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不如先想法建立一种正当的社会秩序。因为,①“正确”的生活态度,②只有正当的社会秩序才行得通。③有了正当的社会秩序,④人就能用正当的方法生存于社会。⑤老子“戒多言而时有愤辞”,⑥他在直面惨淡人生、不讲空头大道理上倒可以做我们的榜样。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第六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罗森塔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你越了解过去,就越能为未来做好准备。
——西奥多·罗斯福
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既是历史的接续者,又是未来的建设者,如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该何去何从?请结合以上材料引发的联想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7届高二10月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5年10月9日9:00-11:30
时长: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
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广场南北两侧,由“丰饶金、城墙红、橄榄绿”3种颜色构成的观礼台首次亮相,既像3个“人”
字并肩而立,又组成一个意象化的“众”字,而新色号“曙光红”的诞生也成为长城造型的年
号台上最亮丽的一抹色彩。近日,《环球时报》记者走进中央美术学院,专访大会色彩设计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陈慰平,揭秘阅兵观礼台色彩背后的故事。
“丰饶金、城墙红、橄榄绿”的诞生
环球时报:观礼台由“丰饶金、城墙红、橄榄绿”3种颜色组成,这些色彩的灵感是如何形
成和确定的?
陈慰平:我们最初的观礼台方案,核心是想体现“三人为众”的理念,既然要表现“众”,
就得先让人看清是“三个人”,所以最直接的就是用3种颜色来区分。选择颜色组合,首先要
考虑到辨识度足够鲜艳和明确,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我们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发现1955年
国家向战士们颁发了两枚意义非凡的勋章一“解放勋章”和“独立自由勋章”。当我看到勋
章上的红色、绿色与金色时,就确信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主色调。“城墙红”的灵感源自
故宫城墙的红色,却又与之不同,庄重中自带温度;“丰饶金”也是我们熟悉的颜色,无论是
麦穗的光芒、国徽的庄严,还是天安门区域的诸多传统元素,金黄色早已深深融入我们的文化
高二10月语文试卷第1页共12页
和记忆之中,它的出现自然而然;而“橄榄绿”的运用,既巧妙呼应了现场葱郁的绿植,更象
征着人民子弟兵军装的色彩,传递着和平与守护的力量。但红色和绿色是一对非常强烈的对比
色,若直接搭配使用,容易产生视觉冲突,显得不够协调。所以在后续设计中,我们对这两种
颜色的色相、明度及饱和度作出了精细调整,以在保留象征意义的同时,实现视觉上的和谐统
一。
环球时报:观礼台由三个“人”字构成意象化的“众”字造型,这种造型与色彩之间的搭
配如何来协调?
陈慰平:因为设计的是“三人成众”的造型,所以3种颜色的分布也经过仔细考量。从中
心向外扩展,最核心的一层是“丰悦金”,中间层是“城墙红”,最外一层是“橄榄绿”,这
三种颜色分别对应着“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和“力量在人民”。在设计过程中,我们
特别注意到仪式流程与色彩之间的内在呼应。比如,当三军仪仗队自人民英雄纪念碑出发,穿
过长城造型的年号台,行至观礼台时,他们的行进路线与颜色的空间布局是有配合的。方阵居
中行进,左右两侧为“丰饶金”的中心区域,象征着国家辉煌的历史与胜利,也与地面的红毯
形成呼应,整体视觉效果非常庄重而和谐。同时,仪仗队员的服饰颜色是绿色、白色、蓝色,
这也与观礼台色彩彼此映衬,构成一幅完整而恢宏的画面。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此次天安
门广场周围有草坪和绿植,把“橄榄绿”安排在最外层既是从视觉上融入环境,也寓意着热爱
和平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环绕在一起,共同构成这场庄严盛典的一部分。
联结历史与今天的“曙光红”
环球时报:关于色号“曙光红”的诞生,其背后有什么特别的故事?为什么选择“曙光”
这个名字?
陈慰平:在“城墙红”“丰饶金”和“橄榄绿”3种主色调确定之后,年号台应当使用什么
颜色,就成为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如果直接使用“城墙红”或“橄榄绿”来做长城造型的年
号台,虽然易于理解,却总感觉未能完全契合盛典的深意。于是我们再次回归本次纪念活动的
核心主题一既要“开创未来”,也要“铭记历史”。我们希望通过设计,礼赞先辈们曾经创
造的辉煌历史,也寓意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胜利的“曙光”,这一缕曙光联
结的是历史的起点与时代的今天。
“曙光红”并非现成的色号,在标准色彩体系中也找不到它的名字。就像“中国红”是我
们共同认知的正红色,而“曙光红”则更侧重于意象和感受,它代表的是一种光明的、充满希
望的红色。每个人心目中的曙光可能有所不同,但对它的联想是共通的一温暖、明亮、充满
朝气和未来。因此,它并非浓重的暗红,而是一种明亮的红色,承载着启明与新生的含义。
高二10月语文试卷第2页共1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