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第一课时)什么是现代诗?现代诗有什么特点?如何读懂现代诗?什么是现代诗?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蝴蝶 胡适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现代诗有什么特点?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韵脚诗等。按表达方式分:叙事诗、抒情诗按长短分:微诗、小诗、短诗、长诗现代诗有什么特点?热爱生命 汪国真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断章 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1.形式自由2.内涵开放3.意象重在修辞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现代诗有什么特点?如何读懂现代诗?新诗不好懂——“连解释大家都难读懂”很多人认为,新诗是用白话文写的,说的是现代汉语,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会存在文化障碍。但我认为这是对新诗的一种“偏见”,新诗其实并不好懂,有的诗人的作品甚至被学者形容为“无一首可解”。20世纪20年代的著名诗人李金发,被称为“诗怪”,正是因为诗的怪异品格而被世人公认。关于他诗的“难懂”,朱自清曾称之为“散落的珍珠”——“讲究用比喻……但不将那些比喻放在明白的间架里……没有寻常的章法,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来却没有意思……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他却藏起那串儿,你得自己穿着瞧。”好的新诗靠意象说话——“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只是分行排列的散文不可否认,文学创作一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今天人们再去谈论新诗作品谁是最好的,谁是最差的,的确很难定论。就像大河奔腾是一种美,小溪潺潺也是一种美,每一种美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我们绝对不能以这样一种美偏废另外一种美。但是,好的新诗有共同之美,那便是要靠意象说话,借助意象之间的组合与转换来完成诗意的传达,且意象本身具有原创、鲜活的特点。如何读懂现代诗?《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有的人》(节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如何读懂现代诗?自由化语言——“诗有时候不讲语法”新诗是一种突破常规语言的艺术,语言的潜能被诗人无限发掘,熟悉的语言给人以陌生的感觉。所以诗有时候不讲语法,如果我们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有些就是病句。如果回到文学的本体,你会发现所谓的陌生感,无非来自修辞的巧思。“咀嚼着太阳的香味”“苍白的钟声”……感官的流通交织,生发出别样的语言况味。如何读懂现代诗?1.多样化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2.联系背景,知人论世3.抓住意象4.抓住艺术手法(象征,排比,反复……)5.合理地想象和联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怎么读,怎么理解 放声号叫(háo) 立在地球边上放声号叫,大声呼喊。吹响号角(hào) 立在地球边上吹响号角。标题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放声号叫,直接发出呼唤。诗人情绪激越,不能自已,所以大声号叫诵读感知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1919年9、10月间作任务:诗句中描绘的意象有哪些?有何特点?这些意象的描写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意象:无数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特征:雄奇壮阔力量巨大气势磅礴动作:怒涌、推倒用自己的主观感受,把客观景物抒写得宏伟壮丽、气势磅礴。营造了一种恢弘大气、雄浑壮阔的氛围,为下文对力的赞美与歌颂做铺垫。作业:1.练习册2.查阅“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的相关资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第二课时)酒泉市肃州中学 2025年高一语文备课组思考1.你怎么理解“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句话?无限:形容太平洋之大,面积大,力量大,要把地球推倒。违背常理→寓意/象征、时代背景太平洋推倒地球:推翻、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时代背景:1919年 五四运动这首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新文化运动(the New Culture Movement)是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基本口号是拥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也就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知识卡片:“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知识卡片:“新文化运动”思考2.“滚滚洪涛”在诗歌中有什么深刻含义吗?诗歌中的“滚滚洪涛”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五四”精神也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般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写作背景思考3.作者喊出:“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要“毁坏”什么?要“创造”什么?要“努力”什么?毁坏,指毁坏一个旧世界,推翻束缚人们的旧思想、旧道德;创造,指创造一个新世界,创造新的宇宙,呼唤自由、民主与科学;努力,呼唤青年要坚持,有理想,有担当与责任,改变弱国愚民的状态。思考4.怎样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这几句话?诗句运用排比与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力”的歌颂和赞美之情。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绘画),突出形态(舞蹈),反映节奏(音乐),体现韵味(诗歌),彰显旋律(律吕)。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时代精神的特征。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和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以这首诗诗人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这是青春的呐喊,是面对强大势力激昂澎湃的歌号,那连绵不断的高歌的,便是他的青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我”谁“我”是怎样的形象??这是一个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有着奋发昂扬的精神,豪迈的气概,有着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的革命信念,有着巨大精神力的渴盼自我的知识青年的形象。青春蕴含的价值在于“创造”特点:昂扬奋发、豪迈坚定、勇于革新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作业:1.练习册2.推荐阅读现代诗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