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诗歌里的青春旋律——《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联读诵读诗歌,品味语言特点与意象内涵,把握新诗韵律与形式。 分析艺术手法与象征意义,培养联想能力及诗歌鉴赏思维。 结合时代背景,领悟革命精神,增强文化传承与理解意识。学习目标诗歌分界线古体诗近体诗歌行吟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绝句律诗白话写诗;不受格律束缚;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五四唐代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元曲现代新诗宋词知识链接知识链接文体知识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语言白话易懂的诗歌体裁。它打破了 旧体诗格律 的束缚,形式 自由,分行排列;内容 新颖,反映 新生活、新思想;意象 内涵丰富、重于修辞运用 ;情感表达 直接强烈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寻觅时代印记 畅叙诵读心得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这四首诗创作于何时?诗人们当时多大年龄?身处怎样的时代?让我们共同穿越回诗人创作时的“历史现场”。诗篇 诗人 创作时间 诗人年龄 历史现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 初稿:定稿:致云雀1919年,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跨越太平洋,直接震动了留学于日本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诗兴如火山喷发,写下了诸多新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1919年9、10月间27岁闻一多1923年24岁昌耀1962年8月2日1983年7月27日雪莱1820年夏28岁26岁47岁诗人留学美国,创作《红烛》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这位觉醒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决心将自己奉献给国家与人民。--《红烛》1958年昌耀因小诗《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后流放至青海祁连山牧场劳改,多次投递申诉材料却石沉大海。1962年7月劳改期满本应被赦免,但青海省文联却不知何故对此事毫不知情,昌耀依然带着“劳教分子”身份,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峨日朵雪峰之侧》1979年昌耀平反后重返文坛,进入了一个创造力勃发、思想和艺术都臻于成熟的时期。他以重审过去和自我的历史眼光对以前的诗歌进行大规模“重写”诗人在写作此诗时,正值英国圈地运动时期,该运动虽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但对农民来说是一场灾难。与此同时,欧洲正经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神圣同盟的反动复辟,虽然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但贵族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却相当强大,整个国家前路未明。1820年夏季的一个黄昏,雪莱在郊野散步,听到云雀鸣叫,心有触动而作此诗。--《致云雀》四个诗人青春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作者都正处青春时期,正当青春、最好的年华但都在这个年华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遭遇了不寻常的事情(郭沫若、闻一多处在中国积贫积弱的时代;昌耀处在文革前夕;雪莱处在资本主义的扩张时期)面对现实当仁不让,“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积极向上,发出时代的呐喊捕捉核心意象 品读诗歌内涵贰知识链接象征是用具体事物或形象,间接表达抽象概念、情感或深层含义的手法。它不直接说明,而是通过联想让读者或观者自行体会背后的意义。象征的核心特点具象与抽象的结合:载体是具体可感的(如玫瑰、鸽子),表达的却是抽象的(如爱情、和平)。约定俗成与个性化并存:部分象征有普遍共识(如 “红色” 象征热情),也有创作者自定义的(如某部作品中 “旧钟表” 象征时光流逝)。含蓄性:不直白陈述,而是通过事物的特征暗示意义,让表达更具深度和感染力。找出四首诗歌的核心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及情感表达。完成“意象连接带”意象特点主旨(情感)找出四首诗歌的核心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及情感表达。完成“意象连接带”意象特点主旨(情感)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汹涌澎湃雄伟壮阔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昂扬精神和革命青年的豪迈气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找出四首诗歌的核心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及情感表达。完成“意象连接带”意象特点主旨(情感)红烛燃烧发光牺牲自我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红烛》找出四首诗歌的核心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及情感表达。完成“意象连接带”意象特点主旨(情感)雪峰、太阳、山海、雄鹰、雪豹、蜘蛛壮美雄浑渺小坚韧生命卑微,但依然努力;生命渺小,但依然有强劲;对生命力的赞美《峨日朵雪峰之侧》找出四首诗歌的核心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及情感表达。完成“意象连接带”意象特点主旨(情感)云雀欢快自由清新明快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光明的歌颂,体现了为建立理想中的美好世界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致云雀》四首诗运用的意象有何异同?《立》《峨日》描写多个意象,营造意境;《红烛》《致云雀》运用象征、比喻等多种手法刻画单个意象,凸显意象特征诗人选取的意象都具有个性化特质,都与其要表达的情感高度一致剖析创作特色 体悟诗歌韵味叁思考:本课四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四首诗的写作特色。(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上进行分析)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为例表达方式:采用直抒胸臆的呼喊式抒情,无具体场景铺垫,直接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等宏大意象,将情感推向极致。修辞手法:大量使用排比(“力哟!力哟!” 的反复呼喊)与夸张,把自然力量放大为 “宇宙的伟力”,强化情感的冲击力。表现手法:以象征手法将 “洪涛”“白云” 等自然物象,转化为摧毁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 “力” 的载体,体现浪漫主义的狂飙突进风格。诗歌名称 核心表达方式 关键修辞手法 核心表现手法(象征载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直抒胸臆(呼告) 排比、夸张、呼告 洪涛、白云(象征 “宇宙伟力”)《红烛》 托物言志(剖白) 设问、拟人 红烛(象征 “自我牺牲”)《峨日朵雪峰之侧》 情景交融(叙事) 对比、细节描写 雪峰、雄鹰(象征 “困境与坚守”)《致云雀》 对话式抒情 比喻、类比 云雀(象征 “自由与理想”)知识链接呼告是一种直接对不在场的人、物或抽象概念说话的修辞手法,目的是增强情感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呼告的核心特征对象特殊:说话对象通常不在现场,可能是逝去的人、远方的亲友,也可能是自然景物(如 “啊,黄河!”)或抽象事物(如 “命运啊,你为何如此不公!”)。情感强烈:通过直接对话的形式,打破常规叙述的平静,将内心的喜怒哀乐直接宣泄出来,让情感更具冲击力。打破隔阂:能拉近与说话对象的心理距离,即使对象不存在或不在场,也能营造出 “面对面交流” 的错觉,让读者或听众更易共情。知识链接常见分类与示例根据呼告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类:对人呼告:对象是具体的人,多为表达思念、倾诉或控诉。示例:“亲爱的母亲,您在天堂还好吗?”对物 / 抽象概念呼告:对象是事物或抽象理念,常用来抒发对自然的赞美或对命运的感慨。示例 1(对物):“雄伟的泰山,我终于来到了你的脚下!”示例 2(抽象概念):“正义啊,请你快些降临,还受害者一个公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