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六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六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有解析)

资源简介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绝密★启用前
望城六中高三10月月考生物学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
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色氨酸可在幼嫩的芽、叶或正在发育的种子中转变为吲哚乙酸
B. 生长素经合成、运输后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等
C. 生长素在植物幼叶和幼根中进行非极性运输
D. 植物幼嫩细胞比成熟细胞对生长素更加敏感
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乙烯利处理凤梨促进果实成熟
B. 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水稻幼苗促进细胞分裂
C.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诱导α-淀粉酶产生
D. 萘乙酸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得到多倍体无子西瓜
3.下图为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模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b为垂体,则a表示的器官是下丘脑
B.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C. 若该图表示预防接种一段时间后再次体液免疫,a、b为细胞,c为物质,则c的产生特点是更快、更多
D. 如果该图表示人体血糖调节,a、b、c可分别表示下丘脑、垂体、胰岛B细胞
4.关于动物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细胞只能分泌递质,内分泌细胞只能分泌激素
B. 除激素参与体液调节外,一些化学物质也能调节生命活动
C. 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迅速而准确
D. 激素的分泌量可随机体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5.下列关于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B. 监控并清除癌变的细胞不是免疫系统的功能
C.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通过三道防线实现的
D. 免疫系统攻击自身正常细胞会引发自身免疫病
6. 关于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液中存在T细胞
B. T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
C. HIV感染人体可使T细胞数量下降
D. 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7.下列对古诗文中包含的生物学原理解释有误的是
A.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条件反射过程
B.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体现了生态因素对于藻类植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C.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包含着两种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D.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启发了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
8.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三北防护林
C. 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 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了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9.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法(IMTA)是一种全新的养殖方式。例如在加拿大的芬迪湾,人们用网笼养殖鲑鱼,鲑鱼的排泄物顺水而下,为贝类和海带提供养料。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贝类和海带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
B. IMTA有利于物质的循环再生
C. IMTA的实施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使人类获得了更多的产品
D. 笼养鲑鱼的种群密度远大于野生种群,是由于笼养区域的生产者数量更多
10.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
B. 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
C. ④表示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该过程主要为光合作用
D. 碳元素以无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动
11.假如某自然生态系统仅有一条食物链a→b→c→d。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关系一定为a>b>c>d
B. 长期受汞污染时生物体内汞浓度的顺序为a< b< c< d
C. 四种生物体内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于a固定的能量
D. 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
12.如图所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
B. 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 该图未体现的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 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13.下列有关实验或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当随机取样
B.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不需要另设置对照实验和进行重复实验
D. 生态缸中的各种生物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之间,能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4.轻微触碰时,兴奋经触觉神经元传向脊髓抑制性神经元,使其释放神经递质GABA。正常情况下,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引起Cl-通道开放,Cl-内流,不产生痛觉(如图):患带状疱疹后,痛觉神经元细胞内Cl-浓度升高,此时轻触引起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后,Cl-经Cl-通道外流,产生强烈痛觉。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触觉神经元兴奋时,在抑制性神经元上无法记录到动作电位
B. Cl-经Cl-通道进出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C. GABA作用的效果可以是抑制性的,也可以是兴奋性的
D. 患带状疱疹后Cl-转运蛋白增多,导致轻触产生痛觉
15.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传统发酵技术的操作过程是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进行的
B. 果醋发酵液中,液面处的醋酸菌密度低于瓶底处的密度
C. 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
D. 用带盖瓶子制作葡萄酒时,拧松瓶盖的间隔时间不一定相同
16.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生物体内的三个生理过程,其中Q分别代表三种物质,下列有关Q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中Q是激素 B. ②中Q可能是载体
C. ③中Q可能是抗体 D. ①②③中Q都具特异性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17.苯丙酮尿症和尿黑酸症均为人类遗传病,其中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异常造成苯丙酮酸在血液中大量积累,尿黑酸症是由于尿黑酸在人体中积累使人的尿液中含有尿黑酸,题8图是相关物质代谢途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体内缺乏__________酶会患苯丙酮尿症,缺乏_______酶会患尿黑酸症,该实例说明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女孩患尿黑酸病,其父母及姐姐表现型均正常,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姐姐的细胞最多可能有__________个该缺陷基因。
(3)若姐姐与只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男性结婚,有幸生了一个正常小孩,该小孩性别是__________;“单独”政策实施后,他们想再生一个孩子,其不患病的概率是(假设人群中尿黑酸病致病基因频率是1/100) __________。结果他们生了一小孩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但性染色体组成是XXY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遗传性疾病,可以采用基因治疗的方法,从健康人体内分离出__________作为目的基因进行基因工程操作,该操作过程的核心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8.科学家利用土壤农杆菌把编码霍乱毒素的无毒性β链的基因转移到苜蓿细胞,再将其培养成幼苗,食用这种苜蓿苗后,霍乱毒素β链很快被喉、肠胃等部位的分泌性粘液细胞吸收,刺激特异性抗体的大量产生,使机体获得对霍乱的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1)构建重组DNA分子常用的工具酶是______,基因工程中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______。
(2)图中过程②采用的方法是______,Ti质粒上有一个tms片段能促进生长素的大量合成,在对Ti质粒改造时要将该片段去除,其原因是______。
(3)该实验中将农杆菌转入苜蓿细胞的原生质体后,需再生细胞壁,实验室检测原生质体是否再生出细胞壁的方法是______。
(4)含目的基因的苜蓿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经过______、______两个重要阶段能发育成幼苗.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19.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体内多种生理过程会发生改变,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产热量显著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_________________和汗腺分泌增加,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2)途中,运动员大量出汗,导致___________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_____,进而在________产生渴觉;同时,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______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从而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 3)比赛过程中,血糖不断被消耗,为保证能量的正常供应,胰岛A细胞分泌__________主要作用于_______,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补充血糖。
20.某草原上植被原来由针茅等构成,后来由于放牧、烧荒等原因逐渐变成了由野燕麦、毛雀麦等构成,并且动物和土壤生物的种类也发生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从演替的类型来看,因放牧、烧荒引起的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___演替。演替过程中草原上植被类型的变化导致动物种类变化的原因是植物为动物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
(2)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常用________________法进行采集、调查,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来推测该草原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3)有一个田鼠小种群迁入该草原,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其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型。实际上,田鼠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使种群________________降低,________________增高,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 4)在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会被对方所“感知”,以利于捕食与反捕食,这体现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五、识图作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21.图一表示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图。某生物兴趣小组用迎春枝条作实验材料,做了探究NAA(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实验的预实验,结果如图二所示。请结合图以及相关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 ,而促进植株生长。根据图一可知,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乙烯的合成。
(2)用脱落酸处理枝条的叶柄,能促进叶柄脱落。据图一分析,脱落酸的这种作用,可以用生长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抵消,从而延迟脱落。
(3)生产实践中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5)图二所示的实验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若进一步探究NAA促进迎春花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其相对浓度的选择范围是______________。
第2页,共2页(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绝密★启用前
望城六中高三10月月考生物学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
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色氨酸可在幼嫩的芽、叶或正在发育的种子中转变为吲哚乙酸
B. 生长素经合成、运输后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等
C. 生长素在植物幼叶和幼根中进行非极性运输
D. 植物幼嫩细胞比成熟细胞对生长素更加敏感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解答】
A.在幼嫩的芽、叶或正在发育的种子中,色氨酸可通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化成吲哚乙酸,A正确;
B.生长素经合成、运输后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等,B正确;
C.生长素在植物幼叶和幼根中进行极性运输,C错误;
D.植物幼嫩细胞比成熟细胞对生长素更加敏感,D正确。
故选C。
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乙烯利处理凤梨促进果实成熟
B. 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水稻幼苗促进细胞分裂
C.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诱导α-淀粉酶产生
D. 萘乙酸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得到多倍体无子西瓜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解答】
A.乙烯利可以加快果实成熟,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凤梨促进果实成熟,A不符合题意;
B.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用适宜浓度细胞分裂素处理水稻,可促进细胞分裂,B不符合题意;
C.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诱导α-淀粉酶产生,C不符合题意;
D.萘乙酸的作用:浓度低时刺激植物生长,浓度高时抑制植物生长。萘乙酸主要作用于刺激生长、插条生根、疏花疏果、防止落花落果、诱导开花、抑制抽芽等,但是不能用于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得到多倍体西瓜,D符合题意。
故选D。
3.下图为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模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b为垂体,则a表示的器官是下丘脑
B.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C. 若该图表示预防接种一段时间后再次体液免疫,a、b为细胞,c为物质,则c的产生特点是更快、更多
D. 如果该图表示人体血糖调节,a、b、c可分别表示下丘脑、垂体、胰岛B细胞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A.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合成与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分的重吸收,A正确;
B.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B正确;
C.预防接种一段时间后再次体液免疫属于二次免疫,则a为记忆细胞,b为浆细胞,二次免疫产生的c抗体更快、更多,C正确;
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不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D错误。
故选D。
4.关于动物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细胞只能分泌递质,内分泌细胞只能分泌激素
B. 除激素参与体液调节外,一些化学物质也能调节生命活动
C. 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迅速而准确
D. 激素的分泌量可随机体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激素分泌的调节、激素的特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难度适中。
【解答】
A.有些神经细胞既能分泌递质,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某些细胞,A错误;
B.除激素参与体液调节外,一些化学物质也能调节生命活动,如二氧化碳,B正确;
C.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迅速而准确,C正确;.
D.激素的含量处于动态变化中,其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变化,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D正确。
故选A。
5.下列关于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B. 监控并清除癌变的细胞不是免疫系统的功能
C.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通过三道防线实现的
D. 免疫系统攻击自身正常细胞会引发自身免疫病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功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解答】
A.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A正确;
B.监控并清除癌变的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的功能,B错误;
C.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通过三道防线实现的,C正确;
D.免疫系统攻击自身正常细胞会引发自身免疫病,D正确。
故选B。
6. 关于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液中存在T细胞
B. T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
C. HIV感染人体可使T细胞数量下降
D. 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答案】D
【解析】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血液中存在T细胞,A项正确;
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项正确;
HIV感染人体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数量下降,C项正确;
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T细胞不会产生抗体,可产生淋巴因子发挥免疫作用,D项错误;
7.下列对古诗文中包含的生物学原理解释有误的是
A.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条件反射过程
B.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体现了生态因素对于藻类植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C.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包含着两种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D.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启发了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学原理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解答】
A.“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条件反射过程,A正确;
B.“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体现了生态因素对于藻类植物种群数量的影响,B正确;
C.“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包含着两种生物间的捕食关系,C错误;
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启发了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D正确。
故选C。
8.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三北防护林
C. 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 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了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A.用样方法调查蜘蛛的种群密度,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A错误;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B正确;
C.捕食关系是不同物种间的关系,两只猛禽可能是同种生物,二者不一定属于捕食关系,C错误;
D.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种生物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同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B。
9.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法(IMTA)是一种全新的养殖方式。例如在加拿大的芬迪湾,人们用网笼养殖鲑鱼,鲑鱼的排泄物顺水而下,为贝类和海带提供养料。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贝类和海带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
B. IMTA有利于物质的循环再生
C. IMTA的实施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使人类获得了更多的产品
D. 笼养鲑鱼的种群密度远大于野生种群,是由于笼养区域的生产者数量更多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A.贝类属于分解者,而海带属于生产者,A错误;
B. 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法(IMTA)有利于的物质循环再生,B正确;
C.IMTA的实施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
D.笼养鲑鱼的种群密度远大于野生种群,是由于笼养区域的其他种群更少,给鲑鱼更多的生存空间,且人工投饵,D错误。
故选B。
10.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
B. 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
C. ④表示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该过程主要为光合作用
D. 碳元素以无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动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成分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代谢废弃物及遗骸都会被分解者分解,最终归还无机环境,因此图中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
【解答】
A.由图示分析可知,丙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甲代表分解者,A正确;
B.①②③代表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通过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进入无机环境,B正确;
C.④代表生产者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C正确;
D.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成分间流动,甲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D错误。
故选D。
11.假如某自然生态系统仅有一条食物链a→b→c→d。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关系一定为a>b>c>d
B. 长期受汞污染时生物体内汞浓度的顺序为a< b< c< d
C. 四种生物体内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于a固定的能量
D. 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循环利用;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理解生物富集作用。
【解答】
A.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生物能量关系为a>b>c>d,而生物数量关系不一定为a>b>c>d,A错误;
B.根据生物富集作用的特点,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越高,B正确;
C.a是生产者,b、c和d是消费者,消费者体内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物质可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D正确。
故选A。
12.如图所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
B. 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 该图未体现的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 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结合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间的种间关系;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解答】
A.据图分析可知,图示食物网中共有8条食物链,A正确;
B.该食物网中蛇以鼠为食,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都以食虫昆虫为食,是竞争关系,B正确;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
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D正确。
故选C。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13.下列有关实验或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当随机取样
B.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不需要另设置对照实验和进行重复实验
D. 生态缸中的各种生物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之间,能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BC
【解析】解:A、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必须要做到随机取样,A正确;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调查需要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不适合标志重捕法,B错误;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需要进行重复实验,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误差,C错误;
D、生态缸中的各种生物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之间,能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正确。
故选:BC。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4.轻微触碰时,兴奋经触觉神经元传向脊髓抑制性神经元,使其释放神经递质GABA。正常情况下,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引起Cl-通道开放,Cl-内流,不产生痛觉(如图):患带状疱疹后,痛觉神经元细胞内Cl-浓度升高,此时轻触引起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后,Cl-经Cl-通道外流,产生强烈痛觉。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触觉神经元兴奋时,在抑制性神经元上无法记录到动作电位
B. Cl-经Cl-通道进出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C. GABA作用的效果可以是抑制性的,也可以是兴奋性的
D. 患带状疱疹后Cl-转运蛋白增多,导致轻触产生痛觉
【答案】BC
【解析】解:A、触觉神经元兴奋时,会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抑制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兴奋,在抑制性神经元上可记录到动作电位,A错误;
B、离子通道进行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故正常和患带状疱疹时,Cl-经Cl-通道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B正确;
C、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引起Cl-通道开放,Cl-内流,导致内外膜电位差加大,更不容易兴奋,GABA作用的效果是抑制性的;患带状疱疹后,Cl-经Cl-通道外流,相当于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此时GABA作用的效果是兴奋性的,C正确;
D、Cl-转运蛋白会将Cl-运出痛觉神经元,患带状疱疹后痛觉神经元上Cl-转运蛋白(单向转运Cl-)表达量改变,引起Cl-的转运量改变,细胞内Cl-浓度升高,运出细胞的Cl-减少,转运蛋白减少,D错误。
故选:BC。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5.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传统发酵技术的操作过程是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进行的
B. 果醋发酵液中,液面处的醋酸菌密度低于瓶底处的密度
C. 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
D. 用带盖瓶子制作葡萄酒时,拧松瓶盖的间隔时间不一定相同
【答案】ABC
【解析】解:A、现代发酵技术的操作过程是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进行的,传统发酵技术的操作过程并不是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进行的,A错误;
B、醋酸杆菌是好氧菌,果醋发酵液中,液面处的醋酸杆菌密度高于瓶底处的密度,B错误;
C、乳酸菌是厌氧菌,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不需要通气,而需要一直密封,C错误;
D、用带盖瓶子制作葡萄酒时,二氧化碳产生速度先快后慢,拧松瓶盖的间隔时间可以先短后长,D正确。
故选:ABC。
1、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
2、醋酸菌好氧型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
3、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
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泡菜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和泡菜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果醋和泡菜制作的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6.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生物体内的三个生理过程,其中Q分别代表三种物质,下列有关Q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中Q是激素 B. ②中Q可能是载体
C. ③中Q可能是抗体 D. ①②③中Q都具特异性
【答案】BCD
【解析】解:A、在①中L在Q的作用下能变成其他物质,Q在①过程中起催化作用,为酶,A错误;
B、在②过程中L在Q的作用下被排出细胞外,起运输作用,为载体,B正确;
C、在③过程中L与Q结合后,L被消灭,起免疫作用,为抗体,C正确;
D、酶、载体和抗体具有特异性,D正确。
故选:BCD。
分析题图可知,Q物质具有多种功能,在①中L在Q的作用下能变成其他物质,Q在①过程中起催化作用,为酶;在②过程中L在Q的作用下被排出细胞外,起运输作用,为载体;在③过程中L与Q结合后,L被消灭,起免疫作用,为抗体。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功能多样性,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蛋白质的功能,难度不大。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17.苯丙酮尿症和尿黑酸症均为人类遗传病,其中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异常造成苯丙酮酸在血液中大量积累,尿黑酸症是由于尿黑酸在人体中积累使人的尿液中含有尿黑酸,题8图是相关物质代谢途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体内缺乏__________酶会患苯丙酮尿症,缺乏_______酶会患尿黑酸症,该实例说明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女孩患尿黑酸病,其父母及姐姐表现型均正常,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姐姐的细胞最多可能有__________个该缺陷基因。
(3)若姐姐与只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男性结婚,有幸生了一个正常小孩,该小孩性别是__________;“单独”政策实施后,他们想再生一个孩子,其不患病的概率是(假设人群中尿黑酸病致病基因频率是1/100) __________。结果他们生了一小孩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但性染色体组成是XXY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遗传性疾病,可以采用基因治疗的方法,从健康人体内分离出__________作为目的基因进行基因工程操作,该操作过程的核心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③;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3)男孩;151/303;母方减数第一分裂的后期XX未分开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X的两条子染色体未分离;(4)功能正常的基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解析】试题分析:(1)据题意,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异常造成苯丙酮酸在血液中大量积累,因此体内缺乏酶1会患苯丙酮尿症;尿黑酸症是由于尿黑酸在人体中积累使人的尿液中含有尿黑酸,因此缺乏酶3会患尿黑酸症;该实例说明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2)因期父母及姐姐表现正常,生下患病女孩,因此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正常情况下,姐姐的细胞最多可能有2个该缺陷基因;(3)因该男性只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此病为伴X显性遗传,因此生下一个正常小孩,该小孩性别是男孩;他们想再生一个孩子,其不患病的概率是(假设人群中尿黑酸病致病基因频率是1/100) 151/303;他们生了一小孩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但性染色体组成是XXY型,原因是母方减数第一分裂的后期XX未分开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X的两条子染色体未分离;(4)对于遗传性疾病,可以采用基因治疗的方法,从健康人体内分离出功能正常的基因;核心步骤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规律、基因工程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8.科学家利用土壤农杆菌把编码霍乱毒素的无毒性β链的基因转移到苜蓿细胞,再将其培养成幼苗,食用这种苜蓿苗后,霍乱毒素β链很快被喉、肠胃等部位的分泌性粘液细胞吸收,刺激特异性抗体的大量产生,使机体获得对霍乱的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1)构建重组DNA分子常用的工具酶是______,基因工程中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______。
(2)图中过程②采用的方法是______,Ti质粒上有一个tms片段能促进生长素的大量合成,在对Ti质粒改造时要将该片段去除,其原因是______。
(3)该实验中将农杆菌转入苜蓿细胞的原生质体后,需再生细胞壁,实验室检测原生质体是否再生出细胞壁的方法是______。
(4)含目的基因的苜蓿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经过______、______两个重要阶段能发育成幼苗.
【答案】(1)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使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地复制并表达
(2)农杆菌转化法;防止植物(苜蓿)体内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植物(苜蓿)生长
(3)将细胞置于高渗溶液中,观察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4)脱分化;再分化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解答】
(1)构建重组DNA分子常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地复制并表达。
(2)图中过程②为目的基因导入的方法,采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Ti质粒上有一个tms片段能促进生长素的大量合成,在对Ti质粒改造时要将该片段去除,其原因是 防止植物(苜蓿)体内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植物(苜蓿)也长。
(3)原生质体长出细胞壁才会发生质壁分离,故实验室检测原生质体是否再生出细胞壁的方法是将细胞置于高渗溶液中,观察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4)含目的基因的苜蓿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经过脱分化、再分化两个重要阶段能发育成幼苗。
故答案为:
(1)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使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地复制并表达
(2)农杆菌转化法;防止植物(苜蓿)体内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植物(苜蓿)生长
(3)将细胞置于高渗溶液中,观察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4)脱分化;再分化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19.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体内多种生理过程会发生改变,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产热量显著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_________________和汗腺分泌增加,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2)途中,运动员大量出汗,导致___________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_____,进而在________产生渴觉;同时,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______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从而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 3)比赛过程中,血糖不断被消耗,为保证能量的正常供应,胰岛A细胞分泌__________主要作用于_______,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补充血糖。
【答案】(1)毛细血管舒张
(2)细胞外液(血浆) 渗透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 抗利尿激素
(3)胰高血糖素 肝细胞(肝脏) 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稳态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1)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产热量显著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加,以增加散热量,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2)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从而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比赛过程中,血糖不断被消耗,为保证能量的正常供应,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
20.某草原上植被原来由针茅等构成,后来由于放牧、烧荒等原因逐渐变成了由野燕麦、毛雀麦等构成,并且动物和土壤生物的种类也发生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从演替的类型来看,因放牧、烧荒引起的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___演替。演替过程中草原上植被类型的变化导致动物种类变化的原因是植物为动物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
(2)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常用________________法进行采集、调查,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来推测该草原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3)有一个田鼠小种群迁入该草原,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其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型。实际上,田鼠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使种群________________降低,________________增高,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 4)在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会被对方所“感知”,以利于捕食与反捕食,这体现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答案】(1)次生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自我调节
(2)取样器取样 种类(和数量)
(3)J 出生率 死亡率
(4)信息传递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1)从演替的类型来看,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因放牧、烧荒引起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草原上植被类型的变化导致动物种类变化的原因是植物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该草原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3)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J型。实际上,因为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使种群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导致种群增长速率变慢,所以田鼠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
(4)在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会被对方所“感知”,以利于捕食与反捕食,这体现生态系统具有信息传递功能。
五、识图作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21.图一表示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图。某生物兴趣小组用迎春枝条作实验材料,做了探究NAA(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实验的预实验,结果如图二所示。请结合图以及相关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 ,而促进植株生长。根据图一可知,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乙烯的合成。
(2)用脱落酸处理枝条的叶柄,能促进叶柄脱落。据图一分析,脱落酸的这种作用,可以用生长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抵消,从而延迟脱落。
(3)生产实践中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5)图二所示的实验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若进一步探究NAA促进迎春花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其相对浓度的选择范围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细胞伸长(或细胞生长) 促进
(2)细胞分裂素 赤霉素
(3)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
(4)基因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或基因选择性表达)
(5)NAA的相对浓度 2-6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相关知识及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要点的理解掌握情况和识图分析能力。
【解答】
(1)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或细胞生长),而促进植株生长。根据图一可知,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2)用脱落酸处理枝条的叶柄,能促进叶柄脱落。据图一分析,脱落酸的这种作用,可以用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来抵消,从而延迟脱落。
(3)生产实践中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或基因选择性表达)。
(5)由图二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NAA的相对浓度,因变量是生根数目。由图可知,NAA促进迎春花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2-6之间,所以进一步探究NAA促进迎春花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其相对浓度的选择范围是2-6。
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