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
2. 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青铜器制作水平的是( )
A. 人面鱼纹彩陶盆B. 四羊方尊C. 兵马俑D. 金缕玉衣
3. 西周实行的主要政治制度是( )
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
4.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
5. 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 )
A. 晋文公B. 楚庄王C. 齐桓公D. 秦穆公
6. 商朝多次迁都,直到哪位商王将都城迁到殷,才稳定下来?( )
A. 商汤B. 盘庚C. 武丁D. 纣王
7. 西周时期,为巩固统治,在地方推行( )
A. 郡县制B. 分封制C. 行省制D. 禅让制
8. 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 打制石器的使用 B. 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C.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D. 陶器的烧制
9. 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张“法治”和中央集权的学派是( )
A. 儒家B. 道家 C. 墨家D. 法家
10. 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的主要功能不包括( )
A. 防洪B. 灌溉C. 水运D. 发电
11.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的使用朝代是( )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春秋
12.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 诸侯争霸 B. 百家争鸣C.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D. 变法运动
13. 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
A. 奖励耕织B. 建立县制C. 奖励军功D. 承认土地私有
14. 战国初期,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的诸侯国是( )
A. 齐国B. 楚国C. 晋国D. 燕国
15.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尊王攘夷”的实质是( )
A. 尊崇周天子并抵御外族入侵B. 利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扩展自身势力
C. 帮助周天子恢复统治秩序 D. 保护中原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二、填空题(共5空,每空2分,共10分)
1. 夏朝建立者________通过禅让制获得王位。
2. 商朝时期,________是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
3. 西周通过________制度巩固统治。
4. 春秋时期,________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5. 战国时期,________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
三、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45分)
(一)材料一(15分)
考古发现:
图1:二里头遗址宫殿复原图 图2:四羊方尊
文献记载: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史记》
图1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3分)
图2中的文物说明了商朝怎样的社会发展水平?(4分)
结合文献记载,谈谈夏商周三代文明发展的特点。(8分)
(二)材料二(15分)
【甲骨文字形 】 【西周青铜器铭文拓片】
文字类型 刻写材料 时代 特点
甲骨文 龟甲兽骨 商朝 已具备汉字基本结构
金文 青铜器 西周 字体更加规整
甲骨文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主要刻写材料是什么?(4分)
对比甲骨文和金文,汉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
3.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有什么重要意义?(6分)
(三)材料三(15分)
地图材料:
【春秋争霸形势图】
文献材料: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变法内容表格:
领域 改革措施 作用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 促进经济发展
军事 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提高军队战斗力
政治 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强化国家管理
根据地图,指出战国七雄的名称。(4分)
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3分)
3. 结合表格内容,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发展的影响。(8分)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BCBC6-10 BBCDD 11-15 BCBCB
二、填空题
1. 禹2. 祭祀3. 分封4. 齐桓公5. 商鞅
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1. 反映夏朝已出现国家政权形态(3分)
2. 说明商朝青铜器制作技术高超,手工业发达(4分)
3. 三代文明一脉相承;都在黄河流域发展;政治制度逐步完善;青铜文明发达(8分)
材料二
1. 商朝;龟甲和兽骨(4分)
2. 由象形性较强到更加规范化、符号化(5分)
3. 促进文化传承;推动文明发展;为后世汉字发展奠定基础(6分)
材料三
1. 齐、楚、燕、韩、赵、魏、秦(4分)
2. 改革创新,不拘泥于古法(3分)
3. 经济上促进农业发展;军事上提高战斗力;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8分)
试卷说明:本题卷采用多种材料形式,包括考古图片、文献记载、地图、表格等,注重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符合新课标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