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联考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是中国人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节选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东西并峙,都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国。两个庞大帝国之间,没有直接接触,然而彼此都间接地知道远处有这样一个大国,广土众民,文化粲然。中国人称罗马帝国为“大秦”,俨然视为遥远的另一个秦帝国,其推重可知!东西两大帝国的统一大业,均由本处于边陲的势力,凭借优势的武装力量,以征伐完成一这也是双方共有的形式。两个帝国的征伐过程,则不相同。秦灭六国,杀伐甚重;六国既灭,未闻秦军戍守六国故地。秦亡,一时起义的诸候军队,灭秦之后兵锋南下,也未闻成守秦国故地。刘项相争,刘邦得了天下,汉兴之后,早期郡守大都是由勋旧出任。然而,也未有汉军成守内地的历史记载。此后中国的历史中,只有外族征服中国,方有戍军入驻国内之事。相对于中国的情形,罗马军队是由本国农户组成。罗马大将率军出征,罗马兵团大多随统帅将领留戍征服地区。于是,一批又一批,罗马子弟离开意大利半岛,却在新得的领土落户,成为当地的统治群。中国、罗马两个地区的不同处,当在中国早就有了郡县制度。春秋时代,秦、楚、三晋,都在扩大领土的过程中,将新获土地,派遣流官治理,不再实行世袭封建。秦统一天下以前,七国均已纷纷建立郡县两级的地方行政体系。秦汉地方长官,通常不由本籍人士出任,但地方椽吏则为当地俊紧巴金年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联考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1.A(B选项,材料二引用这三个例子,意在说明秦汉帝国在完成统一后,并未依赖本国军队戍守已征服的内地故地,与罗马帝国依靠本国军团留戍征服地区的统治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文分析秦汉因有成熟郡县制无需驻军、罗马因缺乏稳定地方治理体系只能靠军队统治的差异埋下伏笔。C选项两处错误,基督教并没有导致文明分裂,原文说的是罗马各地有自己的文化,各行其是,基督教是分裂后产生的统一力量,这里因果关系倒置;中国推行儒家并没有消除地方文化差异,这里表述过于绝对化:D选项,原文此句只是为了说明罗马经济体系缺乏固定网络,导致分裂后难以重整,而非赞扬其“灵活性优于秦汉”,因此该项曲解了原文意图。)2.D(“材料一侧重对比分析,材料二侧理论阐释”错误。材料一侧重的是理论阐释,而材料二侧对比分析。)3.①军队与地方势力合作;②中央派遣流官治理;③中央派遣刺史监督(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4.①论证结构严密,从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对二者对比分析,结构清晰、逻辑严密。②论据真实充分,列举出秦汉和罗马时期丰富的史实进行论证。(史论结合》③论证语言严谨,使用限制性表述避免绝对化,具有史学学者的严谨和学术性。(一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任意答出两个方面可得满分)5.①政治上:中国实行的郡县制由中央统一治理地方,这一制度的统一保障了中华文明的稳定、凝聚和持久(1分):郡县制的长期连续运作,这一制度的连续性也巩固了国家的统一。(1分)②文化上: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这一思想的统一,使中国能保持相当一致的文化同构型,足以维系共同体的延续不散(1分):同时,共同体的连续不散也进一步推动了儒家文化深入人心,强化了文明的统一和凝聚力。(1分)③经济上:中国固定的道路系统将中国本部紧密联系为互相依存的整体,分裂便有重新整合的迫切需要,这一系统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连续性(1分):而经济体系的连续性又保证了国家秩序和政权的稳定性。(1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6.D(A:曲解文意。李秦川的战友话语表现的是高原边防兵的特殊性,并不带有自豪与骄傲;B:老兵因寻找风雪夜逃窜的白马而遇难的情节正面面烘托出边防军人日常执勤的艰险,而非“侧面”C:过分解读。在文中,李秦川并无突出的转折点,而是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有所成长。)7.D(“以‘生’的希望消解‘死’的沉重”表述绝对,“消解”意指消释或消除某事物,老兵死亡的“沉重情绪”在文中并未完全消失。而“凸显”夸大了这一段描写的作用。这段描写也并非意在对生命脆弱的惋惜,而是对卫戍士兵精神的赞颂)8.①第一次通话:通过谎称驻地“物产丰富”的善意谎言,塑造李秦川孝顺体贴的稚嫩新兵形象(1分):用山下“暖风吹麦苗”的安逸环境,对比高原的真实荒凉,暗示军人的付出。(1分)②第二次通话:“喉结滑动”的细节,暴露他对家庭温暖的渴望(1分):母亲谈“卖鸭梨、买房”的世俗幸福,与他坚守的边疆严寒碰撞,突出“舍小家护大国”的主题。(1分)(每点两分,答出两点即为满分)9.答案一:我认为以“秦川”为标题更好。理由如下:①李秦川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以“秦川”为题更能紧扣成长历程的主线,使读者清晰把握叙事重点。②小说中多次对李秦川的家乡一一秦岭加以笔墨,丰富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并突出了李秦川成长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的神圣感以及奉献精神。③“红柳”作为象征物虽富有诗意,但可能让部分读者产生距离感。而“秦川”这个标题直接明了,更贴近普通读者的理解水平,使作品传递的军人奉献精神更加直接有力。(每点两分,答出三点即为满分)答案二:我认为以“红柳”为标题更好。理由如下:①红柳是小说的核心意象。小说中红柳的经历与李秦川的成长历程形成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小说既描写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试题.pdf 高三语文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