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保密★启用前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高三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监考员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收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座女性墓葬中,墓主人头戴由77个单件组成的3串石质装饰品,双手握獐牙,右手戴玉环,腰间挂玉铲。此外,还有两件象牙雕花筒、八十四片鳄鱼鳞板、三十八件精制白陶瓶等随葬品。这可用以佐证当时( )A.玉器成为礼制的象征 B.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化C.社会性别分工的细化 D.手工业生产门类齐全2.秦朝在平原或丘陵地带修筑的驰道“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在山脉绵延的巴蜀地区专门修建了栈道;东北的秦直道,曾经是连接甘肃、宁夏的贸易通路,沿用至明清时期。这些道路的修建( )A.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 B.旨在完善全国道路交通体系C.保证了秦王朝长治久安 D.意在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3.《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至汉平帝时期“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但学者对这一数据存在不同解读:有学者删“万”字得280亿,有学者以“亿万”为亿(280亿),另有学者按“亿为十万”换算成2800亿,甚至有人直接引用原文避谈具体数值。上述解读说明( )A.数据因文献传抄错漏而缺乏研究价值B.解决争议必须以实物史料来作为依据C.史料解读需结合文字考据和计量演变D.《汉书》记载夸大汉代经济发展水平4.北宋时期,进奏院(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及其官员不再自行编发官方文书,而是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枢密院审定,再据此发抄。这一变化表明宋代( )A.进奏院与枢密院相互制约 B.枢密院掌控文书编辑权C.枢密院可以确保奏令准确 D.专制集权统治得到强化5.南书房是清代特有的非正式机构名称,又是皇帝文学侍从的侍值之所。康熙十六年(1677)设南书房于紫禁城内廷,入值皆称翰林。据研究,在清代皇家宫苑畅春园、圆明园、塞外行宫等处也常设值庐。这可以用来说明( )A.宫城发展的突破 B.清廷崇尚汉文化C.中枢机构的完善 D.君主集权的发展6.《南京条约》第一条强调“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英文为“shall enjoy full security and protection for their persons and property”),现代意义上翻译应该是人身权和财产权受到保护,英方将此条款置于条约之首并反复修订措辞,但以钦差大臣耆英为代表的清政府仅理解为“夷人求庇之常情”,未意识到其隐含的司法特权诉求。清政府对《南京条约》第一条的误判,本质上反映了( )A.对中英语言翻译偏差的认识B.朝贡思维与近代国际法冲突C.英国急于扩大对华商品倾销D.清廷默许列强划分势力范围7.某学者认为,“诚是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其思想( )A.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体现了佛教本土化趋势C.有利于传统儒学的复兴 D.以人的内心为行为准则8.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列强看来,与其等着一味守旧的清政府最终被革命推翻,不如督促清政府实行改革以保持甚至扩大它们在华的既得利益。正是基于此,清末新政出现了。按该学者理解( )A.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B.新政具有民族救亡的色彩C.改革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D.清末新政顺应了历史潮流9.1950年,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海关法》和新的海关税则;发布了新的航运规定,明确规定外国轮船未经中国政府批准不许驶入中国内河等。这( )A.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 B.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C.实现了海关工作的制度化 D.有利于改善中西方外交关系10.1987年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将倒卖商品、长途贩运等行为列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打击。1997年《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删去相关法律条款。这一变迁表明( )A.法律调整顺应市场化改革的需要B.新时代的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C.法律保障社会经济健康平稳发展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日趋稳定11.阿拉伯帝国时期,哈里发政府鼓励翻译古希腊、波斯和印度的学术著作,设立“智慧宫”汇聚各地学者。帝国统治下的埃及、叙利亚等地的基督徒、犹太人可担任官员,只要缴纳人头税即可保留信仰。这反映出当时阿拉伯帝国( )A.统治基础的扩大与文化包容 B.形成政教合一的专制政体C.对被征服地区实行残酷剥削 D.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12.自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启用“新罗马”之后的千余年,拜占庭帝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和城市文化都建立在海上供给线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上。当阿莱克修斯一世(1081-1118年在位)出让其海上贸易特权后,拜占庭帝国便陷入衰落。这表明拜占庭文化( )A.具有海洋性的特征 B.继承了罗马法C.展现了文明多样性 D.影响世界发展13.有学者指出日本“大化改新”不过是以“大王”(天皇)为中心,对相关地域共同体的初步统合。故而学界对“大化改新”时代的日本国家有所谓“畿内政权”的说法。这主要反映出当时日本( )A.地方势力迅速膨胀 B.天皇权力至高无上C.中央集权程度有限 D.国家处于分裂状态14.下图是1934年创作的漫画《枕戈待旦——蓄志复国仇,岂分男女性》。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B.护国战争,反对复辟帝制C.团结抗日,抵御外来侵略 D.避免内战,争取国内和平15.大卫·李嘉图1817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一书,提出了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劳动量即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观点。他认为劳动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泉,工资增加则利润相应地减少,反之亦然。大卫·李嘉图的学说( )A.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方向 B.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C.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的阶级对立 D.主张政府应强化干预经济的职能16.2015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数十位学者在《非洲研究期刊》联合发文指出:“我们的经济学模型仍套用西方的“现代化理论',社会学分析框架依赖法国结构主义,甚至连“本土化'理论本身也是源自欧美的学术概念。”这种反思反映出( )A.全球治理体系的公平性显著提升B.后殖民时代的文化依附性依然存在C.非洲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受到阻碍D.非洲地区的民族独立意识逐渐觉醒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孔子与墨子的富囯富民思想孔子 礼、义是富国富民的根本,“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富之”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和庶民墨子 富国富民需“强从事”与“自养俭”:农夫应“蚤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妇人应“夙兴夜寐,强乎纺绩织纴”;主张节用,反对统治阶级“暴夺民衣食之财”的奢侈行为,认为“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是国贫民穷的根本原因,主张“用财节,则民富国治”材料二 孟子提出主张使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恒产,“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主张“薄其赋敛”“不违农时”,认为“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将富民视为得天下的基本条件。商鞅、韩非主张“富国以农”,认为“农者,耕农之本务也”,主张“辟草生粟”“使民不得无田”,通过“变法更礼”,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打击“商工之民”,强调“国好生粟于竟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以上材料摘编自张守军《先秦诸子的富国富民思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墨子富国论的进步性。(6分)(2)有同学认为“先秦富国富民思想的演变反映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型”。请结合材料从孔子、孟子、商鞅、韩非思想的角度谈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6分)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黄河中下游先后修建郑国渠、白渠、龙首渠等大型引泾灌溉系统,史载“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然而《汉书·沟洫志》记载,西汉末年泾水“浑浊如浆,岁淤丈余”,东汉时“渠口高于岸,水不得入”。隋唐至北宋,政府多次疏浚,至11世纪,郑国渠灌区仅剩“十之二三”。——《黄河水利史》材料二 1750—1850年,英国议会通过逾200部圈地法案,将约600万英亩公共荒地划为私有牧场。圈地后,为保持地力与利润,地主推广“诺福克四茬轮作”(小麦—芜菁—大麦—三叶草),同时大量施用南美海鸟粪肥。至19世纪中期,英格兰单位面积小麦产量翻倍,但因长期单一种植和化肥依赖,土壤酸化、河流氮磷超标,泰晤士河出现大规模鱼类死亡。——摘编自1750—1850年圈地法令文件、会议记录材料三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中国于1973年首次召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三同时”制度;1978年宪法写入“国家保护环境”。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摘编自《中国环境保护史纲》《英国农业与环境变迁》(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在土地开发中出现的生态困境及其主要成因。(8分)(2)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处理“发展—环境”关系的新趋向。(6分)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是为一个摈弃了所有“神权”观念、旨在建立民主社会的国家而精心设计的首都。波托马克河畔被选为中心位置和首都所在地,是南北对立诸州在政治上妥协的结果,目的是相互冲突的政治利益得以平衡和协调。在华盛顿,从北向南,由东到西,都有完整的网络规划。朗方规划的核心是一个三角形,联结着国会大厦、白宫和被预定为华盛顿骑马纪念碑所在地的波托马克河岸。国会大厦(而不是白宫)的中心位置确切地反映了美国的民主理想,街道号码的编排以及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各区的划分都是以国会大厦为中心,向四周外延。华盛顿的设计师们总是要象征性地表现出联邦政府和各州的权力平衡关系,正如帕梅拉·斯科特所言,以各州命名大街的方法,使整个国家缩为一个微型实体,东北部各州簇拥在城市的东北部,大西洋中部州在市区中部,南部各州位于市区东南角。——摘编自杰弗里·迈耶《鹰与龙——华盛顿与北京比较》材料二 朗方在对华盛顿城市中轴线规划设计之初,仅对城市中轴线上具有重要政治功能的建筑,并未对国家草坪两侧的建筑群进行具体的安排。直到1846年美国国会接受了英国科学家詹姆斯·史密森的捐款,开始在国家草坪兴建第一个博物馆——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使其成为了国家草坪两侧博物馆建筑群建设的开端。在第二年又修建了国会博物馆,但这些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破坏了中央的轴线空间。1901年麦克米兰规划针对这一情况,对国家草坪上的博物馆建筑群进行统一的规划,将华盛顿纪念碑以东的国家草坪两侧都设计成为博物馆区,并对建筑的边界进行限定,从而形成了如今举世闻名的华盛顿中心区博物馆群,这也成为美国首都华盛顿最吸引游客的看点之一。——摘编自袁琳溪《20世纪以来北京与华盛顿城市中轴线空间发展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华盛顿城市规划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空间布局体现的政治理念。(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在中轴线规划上变化的原因。(6分)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李大钊认为历史“是整个的人类生活”,“是整个的社会的变革”,从事历史研究必须具有宏观的视野,必须注意历史的整体性。……但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如果不了解“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我们还是不可能看清总画面。而“为了认识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从“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从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的原因和结果等等方面来分别加以研究”。——摘编自沙健孙《李大钊史学思想述论》就材料的论述,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任选某一重大历史事件,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历史试题 第7页(共8页) 历史试题 第8页(共8页)2025一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高三历史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女性墓葬中随葬品丰富且精美,彰显出墓主生前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多的财富,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B项正确;仅凭单一墓葬中出土的玉器,无法证明“礼制”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活动中的性别分工差异,排除C项;材料中虽涉及石质装饰品、玉器、象牙雕花筒、陶器等手工业制品,但“门类齐全”表述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2.A【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后,亟需通过交通网络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驰道连接关东各地,直道沟通北方边疆,栈道贯通巴蜀天险,均服务于政令传达、军队调动和物资运输,直接服务于国家统一的政治需求,A项正确:“完善道路交通体系”是修建道路的客观结果,而非根本目的,排除B项:秦朝二世而亡,道路修建并未实现“长治久安”的效果,排除C项:栈道(巴蜀)和秦直道(东北)服务于边疆控制,但驰道主要修建于中原平原与丘陵地带,覆盖核心统治区域,并非仅针对边疆,排除D项。故选A项。3.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从材料“《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至汉平帝时期‘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但学者对这一数据存在不同解读:有学者删万'字得280亿,有学者以亿万'为亿(280亿),另有学者按亿为十万换算成2800亿,甚至有人直接引用原文避谈具体数值”可知,对于“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这一记载,不同学者有不同解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对“亿万亿”等文字概念以及古代计量标准的理解存在差异。这就表明在进行史料解读时,需要结合文字考据和计量演变(了解古代计量标准的变化)等知识,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史料内容,C项正确:虽然文献在传抄过程中可能存在错漏,但不能就此判定这些数据缺乏研究价值。经过严谨的史料辨析、文字考据等方法,这些数据依然可以为研究提供重要线索。材料中不同学者对数据的解读,正是在尝试答案第1页,共9页挖掘其价值,排除A项:实物史料固然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但并非解决所有历史争议都必须依靠实物史料。文献史料之间的相互印证、文字学和计量学等方面的研究,同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争议。排除B项:材料仅仅是展示了学者对《汉书·食货志》中这一数据的不同解读方式,并没有足够的信息表明《汉书》记载夸大了汉代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枢密院审定,再据此发抄”可知,这一变化表明宋朝传播制度的创新,中央加强对文书的控制,从而加强专制集权,D项正确:材料表明枢密院对进奏院编定文书有一定的制约,无法得出进奏院对枢密院权力的制约,排除A项;材料只表现出枢密院对进奏院文书编辑的制约与管理,并非掌控编辑权,排除B项;枢密院只是审核文书,并不能确保奏令的准确性,排除C项。故选D项。5.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题干“在清代皇家宫苑畅春园、圆明园、塞外行宫等处也常设值庐”可知,清朝在各处行宫均设值庐,体现皇帝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保持对朝政的直接控制,说明南书房的设立直接服务于皇权专制的需要,D项正确;南书房设于内廷及各处行宫,更多是随皇帝移动的值班安排,不属于宫城结构或制度的重大突破,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侍值之所”的设立地点和功能,主旨更偏向政治控制,而非单纯文化崇尚,排除B项;南书房在康熙时一度参与机密,但属于非正式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6.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2年(中国)。根据材料“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并结合所学可知,英方强调保护侨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体现了近代国际法中的领事保护原则,而清政府代表耆英将其理解为“夷人求庇之常情”,仍以传统朝贡体系下的思维看待中外关系,未能认识到其中隐含的治外法权等近代国际法诉求,反映了朝贡思维与近代国际法之间的冲突,B项正确:语言翻译偏差是表面现象,并非本质,排除A项:“商品倾销”对应经济侵略目标,与司法主权问题无关,排除C项;划分势力范围是19世纪末的现象,与《南京条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第2页,共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高三历史.docx 阶段性测试(一)高三历史参考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