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导入新课:
2025年7月10日下午,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开幕。主题为“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来自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界、文化界、教育界人士等600余人出席开幕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他说,两年多前,习近平主席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热烈反响和积极呼应。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文明是多样的,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强调文明是共通的,主张同心同德、大道同行;强调文明是发展的,主张知所从来、明所将往;强调文明是包容的,主张对话合作、相知相亲。
开幕式上,多国领导先后致辞。他们表示,尊重文明多样性,共促世界和平发展,是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命题,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注入了稳定性和确定性,各国应共同努力,在坦诚交流、互学互鉴中赓续文明薪火,共创美好未来。
本课脉络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8.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8.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文化具有民族性
(2)文化具有多样性
基础
前提
(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1)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2)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要 求
特点
作用
措施
有利于 维 护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 1 框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要求
1.了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理解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原因以及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3.理解面对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1. 政治认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坚定文化自信。
2. 科学精神:学习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理解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
3. 公共参与: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主动参与文化交流,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助力文化建设。
课标要求: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学习重点:全面把握文化的民族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意义及要求。
学习难点: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自主学习
要求:结合教材P99-P102根据提示完成问题分析梳理并做好标记
时间:3分钟
1.民族文化的地位、形成、作用、核心灵魂及体现? P104
2.文化多样性的地位、形成? P105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要求?P105
各具特色的节日、美食
春节
中秋节
西方圣诞节
【议学情境一】
西餐
埃及金字塔
中国长城
中国故宫
印度泰姬陵
中国天坛
法国埃菲尔铁塔
各具特色的建筑
各具特色的舞蹈、运动项目
中国傣族孔雀舞
阿根廷探戈舞
俄罗斯芭蕾舞
各具特色的服饰
【议学任务1】思考 :通过以上图片的展示,可以看出文化具有什么特点?如何体现?是如何形成的?发挥什么作用??
筷子文化源远流长,最早的称呼是“箸”,箸字的繁体写法是“筯”。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筷子出现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箸文化发展至今,经过岁月的磨练和时间的洗礼,筷子不但没有被历史淘汰,而是散发出历久弥香的气息,并慢慢演化成以一种实用与文化相结合的形式而存在。
【议学情境一】
【议学任务1】思考 :通过展示材料,可以看出文化具有什么特点?如何体现?是如何形成的?发挥什么作用?
一、 文化具有民族性
注意:民族文化分为
两个维度
对外: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的区别;
对内:中国56个民族,每种民族文化各有特色;
1、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2、产生与形成:
材料1:老北京的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这种庭院式的建筑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安排家人居住上也反映了“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房屋的布局是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礼制紧密相连的。
材料2: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大量台湾同胞返乡寻根,踏青扫墓,和大陆亲友共同焚香祭祖,这血缘、情缘注定了大家都是炎黄子孙,都是血脉相承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永远不变的中国心。
材料3:筷子独特的文化品位:耿直而不弯曲,平等而不要独大,合作而不争功,双赢二不可缺一。筷子文化以其不朽的品格,传递着我们的价值观。
思考:民族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一、 文化具有民族性
3、作用: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春节习俗里的价值观
“腊八粥、腊八蒜,放债的送信,欠账的还钱”
“一年不赶,就赶三十晚。”除夕夜要吃团圆饭
折射出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
团圆饭流淌着中国人对家庭团圆、和谐社会的浓浓企盼,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大年初一的拜年日
体现着人与人之间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
精神需求和价值理念
4、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价值观
输入标题
中国:崇尚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 的核心价值观。
法国:热爱生活、自由浪漫的价值观。
美国:崇尚自由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德国:严谨认真
5.民族文化的体现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汉族农耕、
蒙古族游牧、
京族渔业
东方人说话、做事比较含蓄、喜欢迂回;
西方人则喜欢开门见山、比较直接等
中国:春节、清明节、
端午节、中秋节;
西方:圣诞节、感恩节
(物质层面+精神层面)
一、文化具有民族性
傣族人住竹楼、吃竹筒饭,跳孔雀舞;藏族穿着宽松的长袍、喝青稞酒、酥油茶;回族不吃猪肉
文化具有民族性
1.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产生 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3.作用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4.核心和灵魂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5.表现形式 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
归纳总结
第29届北京奥运会会徽
第31届里约奥运会会徽
第32届东京奥运会会徽
第30届伦敦奥运会会徽
文化具有多样性
【议学情境二】
【议学任务1】探究思考 :为什么同是奥运会,会徽却各不相同呢?
这说明文化具有什么特征?有何意义?如何对待?
文化具有民族性
不同民族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
文化具有多样性
二、 文化具有多样性
(1)地位:
(2)形成原因: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注意: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元化
多样性强调内容的丰富
多元化强调性质的不同(有先进性的、落后的;
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等)

习语近人
我们共同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这个星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
说一说: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
②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3)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二、文化具有多样性
探究:
面对迥然不同的中西方节日,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文化具有多样性
(4)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①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美人之美)
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③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天下大同)
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注意:①各国文化无优劣之分。要尊重文化差异,不能消除文化差异。
②不能说各种文化要被同等对待一律平等,而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③认同的只能是本民族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是尊重和理解。
1.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需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
【解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解析】×。尊重文化多样性需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3.世界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解析】×。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4. 消除文化差异
【解析】×。差异不能消除,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易错易混
本节课需要记忆的必备知识(主观题使用)
1.文化具有民族性、多样性(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2.民族文化:独特标识,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3.文化多样性: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意义: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4.面对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提醒落实
1. 文化多样性的地位与形成
2. 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3.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1. 民族文化的地位与形成
2. 民族文化的作用
3. 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4. 民族文化的体现
文化具有
民族性
文化具有
多样性
侧重民族文化
独具特色
侧重世界文化
丰富多彩
课堂小结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1、中国古人普遍认为天圆地方。因此,汉服的袖子为圆袖,意为天道圆润;汉服的领子特征是“交领右祍”,就是衣襟向右掩,深衣的衣领交叉呈字母“Y”字形,所形成的矩形直角,意为地道方正。这代表做人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人每天穿衣时,都在不断激励自己,规矩做事,规矩做人。可见:( )
①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②民族文化体现民族价值观和民族思维方式
③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④民族文化主要体现在民族服饰等物质载体方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学以致用
2、饱含忧患意识,担当历史责任。儒家从忧患意识出发,探讨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人之与整体的义务和责任、入世与担当,“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左传·昭公四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中国传统哲学以及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寓于他们的政治关怀和社会关怀中。这告诉我们( )
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民族文化对激发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③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④传统文化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A
学以致用
3、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因形似古代城墙防御建筑“马面”而得名。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古提花松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 )
①反映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②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了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
③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学以致用
B
4、2024年9月1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中阿青年交流活动在阿联酋举行。一些来自中国和阿联酋的 年相互交流对彼此国家的认识,畅谈文化交融互鉴,并一起体验书法、茶道、做月饼等传统中国文化形式。这一活动( )
①保持文化民族性,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新发展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③增强阿联酋对中华文化认同,促进文明共存
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增强了国际影响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学以致用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全民学习型大国要求 ( )
①坚持文化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时代化
②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④发展文化产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B
学以致用
6、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指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这意味着(  )
①应认同世界各国文化,加强合作 
②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③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会使不同文化趋同 
④各种文明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应坚持各民族文化平等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学以致用
C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我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但由于乡村间发展水平各异,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农民期盼也有所不同,这些村落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需求。为此,传统村落保护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一方面,既要做好统一规划、统一推进的总体部署,也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保护原有风貌,坚持“千村千貌”的原则,各美其美,不盲目跟风,坚决纠治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失管失修、利用不当等突出问题,避免陷入“千篇一律”的同质化误区。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将其承载的耕读传家、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等乡风民俗发扬光大,并把这些文化资源与推动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让其成为滋养社会、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文化力量。留古韵、焕新生,保护中国传统村落,就是守护一脉悠悠乡愁,让传统村落的“生命力”更强、“烟火气”更旺、“文化味”更浓。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
学以致用
①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情感、精神信仰的寄托。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农耕文明,增强人们对农耕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增强乡村凝聚力;
②有利于展现中国农耕文明的多样性,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有利于促进传统农耕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④有利于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改善人民生活。
参考答案: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