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省昆明市八中2025-2026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审题:高二语文备课组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既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诗歌修养,又谙熟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他们不但延续了20世纪20年代的新月派、象征派熔铸中西诗歌传统的做法,而且能够较好地将西方诗歌的意象观念与中国传统的意象观念相融合。他们尤擅于运用唐宋诗词意象,并与西方诗歌意象相融合,其新诗仍注重以唐宋诗词为典范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情感内涵,又借鉴了西方诗歌意象的思维形态与展开方式,往往“表现为一种意象的意境美与氛围美,既有象征意象的思致深奥,又有意象意蕴的悠长;既有意象的朦胧幽晦,又呈现出意境的空灵;既讲究意象的个体的凝重,又追求整体意境的浑成”。这种意象意境化的追求,是吸收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意象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结果,也是对唐宋诗词讲究情景交融、追求含蓄蕴藉诗风的继承与创造性转化。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派诗人们在意象的选择与运用上始而趋同,继而分化乃至最终趋异。一部分现代派诗人追求意象意境化,呈现出朦胧空灵之美感色彩;另一部分现代派诗人则逐渐趋向于玄学化、思辨化诗风,并将其与唐宋诗词的理趣美因素相融合,从而形成浓厚而独特的知性特征。受到新月派、象征派以及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润泽而成长起来的更年轻的一代青年诗人,如何其芳等人均为唐宋诗词行家里手,一方面迷恋于唐宋诗词那种惝恍迷离的意境,另一方面热衷于以分行书写的新诗来表达自我内心的情思。他们的新诗亦多用唐宋诗词的意象与语言,在诗风上呈现出强烈的意象意境化色彩,甚至将新诗写得如同唐宋诗词一般。戴望舒《流浪人的夜歌》兼采法国象征主义怪戾幽咽情调与晚唐诗人的凄婉迷离的风韵,一连串阴冷意象营构出一幅凄凉悲哀的意境,其中的“魂灵”“怪枭”“饥狼”“荒坟”乃是法国象征主义常用意象,是唐宋诗词中所没有的;这些意象与唐宋诗词常用意象交合杂糅,呈现出凄美婉丽的意境,意象与情绪相合相应,凸显出抒情主体飘零孤寂的心理状态。抒情主体“我”到了最后一节才出现,此前各节或设置一个核心意象,或多个意象组合,通过意象之间的连接与渲染,诗歌情境呈现极度沉郁感伤的情调。将唐宋诗词意象与法国象征主义意象有机融合,是戴望舒意象运用的基本特征。如果说戴望舒、何其芳等人的诗歌更倾向于情绪与情感的表现,对唐宋诗词意象的借鉴与沿袭主要是晚唐五代诗歌与唐宋诗词“兴象玲珑”之美,那么,废名、卞之琳等则既重视“兴象玲珑”之美,又较为偏重与突出唐宋诗词意象的独特运用——善于以理性与智慧选择富有差异性的意象,并将这种差异性予以突出与强调,因而其诗歌意象与意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异质与背离,但这些看似相互背离的意象,却在情感指向与艺术功能上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与统一性。换言之,他们善于以其独特的理性与智慧,在意象选择与艺术营构上体现出惊人的冷静与克制,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本为感性意味的意象,却因经过了理性与智慧的冶炼而展现出别样的知性之美,其诗歌的意象艺术,可以说是唐诗之“兴象”、宋诗之“理趣”、唐宋词之“婉约”与西方现代派诗歌之“知性”的有机融合。废名不仅精通唐宋诗词,而且深谙佛禅学理,故其诗常常思理玄妙,朦胧晦涩,而其诗美因素常常依赖于意象来呈现。其新诗多取唐宋诗词常用意象,且擅于化用诗词典故,甚至诗词名句。废名诗歌凭借意象来悟道证道,也凭借意象来传达自己对人事的看法。卞之琳在《魏尔伦与象征主义》译序中提出,魏尔伦以及象征主义的诗为什么特别合中国人的口味?其根本原因即在于魏尔伦及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亲切”与“暗示”,正是中国“旧体诗词底长处”。所谓“亲切”在诗歌意象呈现上便表现为一种切己的日常生活性、场景性以及自然而然的品性;而所谓“暗示”,自然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讲究隐喻与象征。既强调“亲切”,又看重“暗示”,意味着题材、意象与布局谋篇,既要来自日常生活,又要“言有尽而意无穷”。换言之,前者要求的是“自然”,后者要求的则是“诗意”。中国现代新诗意象意境化或知性化,其根本成因取决于新诗诗人之诗歌阅读经验与诗歌审美心理结构,这往往成为制约其新诗创作重要的“潜意识”,或自然而然渗透到其创作之中,或因诗人的刻意追求而使得某些诗美因素得以凸显与强化。中国现代新诗诗人对唐宋诗词意象的选择、熔铸与转化也是如此。(摘编自陈学祖《意境化与知性化:现代派新诗意象与唐宋诗词》)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新诗往往兼有中西方意象思致深奥和意蕴悠长的特点。B. 唐诗宋词的“兴象玲珑”是指借助意象表现出空灵朦胧的意境和含蓄蕴藉的情调。C. 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与中国旧体诗词中的意象特点极为相似,既生活化,又充满诗意。D. 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新诗和唐诗宋词的区别只在于是否分行书写形式上的差异。2. 根据原文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戴望舒《流浪人的夜歌》里中外意象的交合杂糅运用,让全诗更显含蓄蕴藉之美。B. 废名的新诗擅长化用诗词典故,甚至诗词名句,所以其新诗常常思理玄妙,朦胧晦涩。C. 区别中国现代新诗意象意境化和知性化,要看其蕴含的情感内涵偏向抒情还是玄理。D. 现代派诗人无论哪一种意象化追求,都受到了20世纪20年代新月派和象征派的影响。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文章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 见了你朝霞的颜色,/便感到我落月的沉哀,/却似晓天的云片,/烦怨飘上我心来。B. 谁家动刀尺?/心也需要秋衣。/听鲛人的召唤,/听木叶的呼息!C.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D. 寂寞的砧声散满寒塘,/澄清的古波如被捣而轻颤。/我慵慵的手臂欲垂下了。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5. 现代诗《断章》中的意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采浆果的人迟子建这天晚上苍苍婆是紫着嘴唇回到金井的,一看她那逍遥的步态,人们就知道她犯了年轻时的老毛病了。她将空盆子当草帽一样提着,并且不时晃悠两下,像个调皮的少女。她刚进村子,就碰见了从田地归来的患有智障的双胞胎兄妹大鲁二鲁,他们拉着手推车,车上堆着七八麻袋的土豆。大鲁肩上挎着绳子在前拉,二鲁则在车尾推车。他们的脸被泥土和汗水弄成了花脸。大鲁二鲁见了苍苍婆,停下车来,等着一贯爱跟他们说话的苍苍婆问他们话,也顺便歇口气。苍苍婆晃晃悠悠地走过来,她先是用手中的空盆打了一下装满了土豆的麻袋,骂:“都是你们不懂事,你们就那么俊啊,非让大鲁二鲁把你们从土里起出来,要不他们进山采浆果,能挣多少钱啊!”接着,她又用空盆打了一下大鲁的胳膊,骂:“死心眼,就知道笑!”大鲁确实笑着,笑得就像刚从乌云中钻出来的太阳。二鲁不等苍苍婆吆喝她,就笑着主动从车尾走到苍苍婆面前,苍苍婆依旧用空盆打了一下二鲁,打在她的肚子上,也轻声骂了她一句,二鲁笑得更欢了。苍苍婆就在大鲁二鲁的笑声中叹息着走开了。她没有回家,而是去了收浆果的地方。收浆果的人跟她已经熟了,他逗提着空盆子的苍苍婆:“你采的果子哪儿去了呀,是不是都让狐狸给偷吃了?”苍苍婆哈哈笑了,她不无得意地用左手的食指点着自己的鼻尖说:“让这只老狐狸给吃了!”牛桂丽正领着豆芽等着给浆果估价,她说苍苍婆:“你又偷吃都柿了?醉了吧?”苍苍婆绷着脸说:“我采的我吃了,怎么是偷?”苍苍婆便不再理会牛桂丽,转头问收浆果的人,哪几个坛子还空着?那人笑着说:“苍苍婆,牙各答和山丁子都收足了,就等您的都柿呢!您看来是不缺钱用啊,全都自己享受了!”收浆果的人为了安慰她,曾丢给她一张十元钞票,让她买酒,苍苍婆捡起钞票,运足一口气,又把它吹回地上,苍苍婆说:“钱是什么,不就是一张落叶么?蚂蚁合伙举过落叶,这样的叶子它们没见过,留着给蚂蚁们举着玩,当遮阳伞使吧!”说完,她就一摇一摆地走了。这时候又有三个采浆果的人回来了,他们与其他的金井人一样,每天天没亮就进到深山去采摘浆果,全然忘记了其他的事情。一年一度的秋收本来像根缜密坚实的绳子,可是那些小小的浆果汇集在一起,就化成了一排锐利无比的牙齿,生生地把它给咬断了。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秋收的人。大鲁二鲁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夏天时大鲁打了一些猪草,早已晾干了,他们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干草在他们背上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香气,让他们觉得背着的不是草,而是戴着花环的小女孩。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那个夜晚,天空悄然凝聚了一团又一团的乌云,星星和月亮全然不见了。乌云越聚越多,夜色浓重,气温骤降,雪花就像一位端庄、美艳、率性的公主,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就乘着冬天的雪橇来了。金井人没人注意到下雪了,因为雪是在夜里来的,在森林河谷中奔波了一天的采浆果的人,都沉浸在梦乡中了。雪越下越大,到了清晨,雪深近两尺。当金井的主妇们推开家门抱柴生火时,发现世界已改变了颜色。雪没有停的意思,仍然漫天飘舞着。女人们慌慌张张进屋喊起了丈夫,又吆喝起了孩子,他们纷纷奔到窗前,看着苍茫的大地,一个个目瞪口呆。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大地彻底地封冻了。人们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有的女人甚至扑倒在雪地上哭了起来,哭他们的土豆、白菜和红红的萝卜,好端端地就被冬天给糟践了。他们冬天吃什么?他们的牲畜和家禽吃什么?他们觉得上了收浆果的人的当,纷纷走出家门,不约而同地朝卡车停放地走去。哪里还有什么卡车的影子,它早已不见了,村路上连个车辙都没留下,可见他是在雪花到来前就走了。想着卡车上那些装载着浆果的坛子,金井人恨不能戳瞎自己的眼睛。他们认定这辆卡车是魔鬼变成的。卡车曾经停留的地方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只有苍苍婆没有来到卡车平素停靠的地方。不是她没出家门,她出来了,到大鲁二鲁家去了。她站在他们的院门前,隔着白桦木栅栏,望着这户人家,她的心中先是涌起一股苍凉,接着是羡慕,最后便是弥漫开来的温暖和欣慰。二鲁推开屋门,她出来抱柴火了。大鲁也出来了,尽管雪仍在下,他还是拿起扫帚清理积雪了。他们抬头眺望着远处金井的山峦,看着昨天还是花花绿绿的日历,今天就突然变成了白的,他们相视而笑了。苍苍婆注意到,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东西。虽然离着很远,无法仔细辨别,但她知道那一定是串野刺莓。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野刺莓多生长在田间的高岗上,它们春天开花,夏季结果。到了秋天,它的果实就风干了,像是一粒粒火红的珠子。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苍苍婆“紫着嘴唇”“逍遥的步态”以及“将空盆子当草帽晃悠”的行为,生动表现了她因偷吃都柿而醉酒的状态,也暗示了她年轻时可能就有类似放纵不羁的性格特点。B. 苍苍婆用空盆敲打装满土豆的麻袋并责骂它们“俊”,实则是对大鲁二鲁不随波逐流去采浆果挣钱,而是坚持传统秋收行为的惋惜,甚至含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C. 苍苍婆拒绝收浆果人施舍的十元钱,将其比作“落叶”让蚂蚁举着玩,这一看似疯癫的言行,深刻反映了她对金钱价值的蔑视和对自身行为(偷吃浆果)的某种自嘲式洒脱。D. 金井村民沉浸在采浆果挣钱的狂热中,彻底忘记了秋收,当大雪掩埋了庄稼,他们才如梦初醒,将愤怒指向已离开的收浆果人,认为他是“魔鬼变的”,这体现了村民对自身贪欲的深刻反思。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将一年一度的秋收比作“一根缜密坚实的绳子”,而将汇聚的浆果比作“一排锐利无比的牙齿”将其“生生咬断”,运用了精妙的比喻和拟物手法,形象地揭示了采浆果经济对传统农耕秩序的巨大冲击。B. 小说通过对比手法凸显主题:金井村民狂热采浆果导致秋收荒废与大鲁二鲁不受诱惑、按部就班完成所有农活形成鲜明对比;村民在大雪后的凄苦绝望与二鲁颈上的野刺莓项链所象征的宁静美好也构成强烈反差。C. 文中关于雪花的描写(“端庄、美艳、率性的公主……乘着冬天的雪橇来了”),运用了拟人和比喻,语言优美,但主要作用是为严寒天气的到来渲染一种严峻、肃杀的氛围,预示灾难降临,推动情节发展。D. 结尾处对二鲁脖子上野刺莓项链的细节描写,看似闲笔,实则蕴含深意:它既是大鲁二鲁在劳作间隙点缀生活的证明,也象征着他们未被物欲侵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纯净心灵,是小说“坚守本真”主题的诗意呈现。8. 请结合文本具体表现,分析苍苍婆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9. 小说以“采浆果的人”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标题的理解。(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洪武四年,召为礼部主事明年迁赞善大夫征召四方儒士擢编修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濂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濂性诚谨,官内廷久,未尝讦人过。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帝尝强之至三觞,行不成步。帝大欢乐。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卒于夔,年七十二。正德中,追谥文宪。(节选自《明史·宋濂传》,有删改)1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需要断句的三处相应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召为礼部【A】主事【B】明年【C】迁【D】赞善大夫【E】征召【F】四方儒士【G】擢编修【H】命【I】濂为之师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前文的《春秋左氏传》是对其进行注释的作品。B. 微,此处意为“地位低微”。与“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的“微”含义不同。C. 不以姓氏,省略了“称之”。与《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式相同。D. 谥,古代在皇帝、贵族、大臣、官员等有地位的人死后授与带褒贬意义称号的做法。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濂因年迈推辞了朝廷的第一次授官,到朱元璋攻取金华后的第二年才经李善长荐举出仕。B. 宋濂任官如儒学提举、礼部主事,务职如授经太子、教导编修,都体现出其文才非凡出众C. 太祖对宋濂的尊重与信任,从会见的设坐命茶和反复咨询可见一斑,而强使饮酒更显亲近。D. 宋濂一表人才,决定了不少礼乐制度;文章闻名中外,周边国家还有人出重金买他的文集。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2)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14. 明太祖称赞宋濂为“贤”者,请结合本文,简要概括、分析他“贤”在何处。(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老将一首刘克庄昨解兵符归故里,耳听边事几番新。偶逢戏下①来犹识,欲说辽阳记不真。儿觅宝刀偏爱惜,奴吹芦管②辄悲辛。夜寒忽作关山梦,万一君王起旧人。【注】①戏下:指部下,戏,通“麾”。②芦管:即芦笳,胡人卷芦叶而吹,谓之芦管。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将归乡后仍不时关注边关的新情况,他虽然已被解除兵权,却无法真正放下。B. “欲说”表明老将想要倾诉,只可惜离开太久,记不真切,空余无法言说之悲。C. 对宝刀、芦管的爱惜、悲辛之情,源于抒情主人公对岁月不饶人的“老”之叹。D. 诗歌从多个角度刻画一个暮年英雄的形象,于落魄中见气节,于细微处见深情。16. 最后一联写出了“老将”的复杂心态,请结合诗句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再现评论国事、撰写激浊扬清文章的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曹操在《短歌行》中,为表达对贤才的渴慕与礼遇之隆,想象了一幅贤友纷至沓来的欢宴图景,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贤才到来时,大家弹琴奏乐、举杯畅饮的欢乐场景,体现对贤才的重视。(3)《归园田居(其一)》里,陶渊明以清雅的笔触勾勒出归隐后宁静闲适的生活画面,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陶渊明回归田园后,室内外无世俗杂事,能享受独处时光的自在状态。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环卫工大多学历不高、年龄偏大,和读诗、写诗没有什么交集。正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环卫工读诗、写诗并非__________,丢下本职工作不做,去搞其他的事情,而是带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完成普通劳动者在这个时代的自我书写,表达对生活的感触、对工作的感悟和对时代的理解。在平凡的世界里,环卫工用自己的辛勤劳作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工作既辛苦又忙碌,为何环卫工还有__________写诗?①只有真正对写诗充满热爱,就会__________去做。②不仅读诗、写诗成为环卫工悦纳自我的途径,③还促使他们在诗歌中得到精神滋养。④环卫工读诗、写诗还加深了公众对环卫工群体及其工作的理解,⑤有助于增强环卫工的职业声誉和社会认同。不论是“外卖诗人”,还是“菜场作家”,抑或是读诗、写诗的环卫工,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在谋生之余,更多地注重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在经典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里,山东农民杜深忠尽管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却始终对琵琶__________,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终于成功购置了一把琵琶。面对妻子的质疑、批评,杜深忠指着桌上的煎饼,愤愤地说:“人需要吃饭,他得活着。( A ),也需要哺养。”读诗、写诗不再是“笔杆子”的专属。越来越多的环卫工爱上读诗、写诗,也是从诗歌中汲取精神养分。热爱照亮平凡人生,诗歌让环卫工成为“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B ),但一些环卫工的精神生活却很富足。读诗、写诗作为一个表达的出口,让更多环卫工被看见、被听见、被发现;当环卫工的劳动得到更多的肯定和激励,他们也会得到更多的制度保护和人文关怀。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务正业 诗情画意 殚精竭虑 情有独钟B. 游手好闲 闲情逸致 殚精竭虑 念念不忘C. 不务正业 闲情逸致 想方设法 念念不忘D. 游手好闲 诗情画意 想方设法 情有独钟19.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处的“外卖诗人”“菜场作家”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B. 然而,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C. 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D. 火车特有的气息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 下列句子与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C.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D.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三、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本试卷文言文阅读的传主宋濂,为何能从一介贫困苦读的少年郎,跻身为缀公卿之列的开国文臣?甲同学说,原因藏在“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里;乙同学说,原因藏在“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里;丙同学说,原因藏在“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里。你更同意哪一位同学的说法?请依据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及《明史·宋濂传》的内容,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感受。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 D 2. B3. C 4. ①首段论述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受新月派、象征派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意象意境化和意象知性化的不同追求。②主体部分以现代派诗人、诗歌为例,分别论述了意境派和知性派不同的风格特点。③最后一段分析形成两种不同意象追求的根本原因。5. ①选用“明月”“桥”“窗子”“梦”等唐宋诗词常用意象,营造了朦胧迷离的氛围。②意象的选择来自日常生活,又有隐喻与象征,意蕴无穷。③富有知性特征,象征性的画面中蕴含深刻的哲理。【答案】6. D 7. C8. ①放纵不羁、率性(或略带疯癫):她年轻时就有“老毛病”(酗酒),采的浆果自己偷吃光以致醉酒(“紫着嘴唇”、“逍遥的步态”、“将空盆当草帽晃悠”),面对牛桂丽的质问直言“我采的我吃了,怎么是偷”,行为言语不拘常理。②表面疯癫实则清醒(或富有同情心/洞察力):她看到大鲁二鲁拉土豆,用空盆敲打麻袋“责骂”,实则是心疼他们为秋收耽误了采浆果挣钱的机会(“惋惜”);她拒绝收浆果人的施舍,将钱比作落叶,流露出对金钱价值的超然态度和对自身行为的某种自嘲。③内心孤独苍凉,寻求慰藉:大雪后全村人聚集在卡车消失地时,她独自去了大鲁二鲁家。隔着栅栏望见他们平静劳作的身影,她内心经历了“苍凉”到“羡慕”,最终是“温暖和欣慰”的情感变化,显示了她对质朴坚守生活的认同和精神上的靠近。9. ①表层指代:指代金井村里那些为了眼前经济利益(收浆果人的收购),而放弃传统秋收农活,每天起早贪黑进山采摘浆果的村民们。他们是故事中行为的主体。②深层象征与反讽:“采浆果”象征着对短期、看似轻松易得的经济利益的追逐。村民们作为“采浆果的人”,象征着在现代商品经济冲击或诱惑面前,迷失了生活根本(土地、粮食、自给自足的农耕传统)的群体。标题本身带有一定的反讽意味,因为他们最终因“采浆果”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秋收成果。③对比与凸显:标题看似泛指所有采浆果者,但文中特意强调了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虽也采了少量浆果(野刺莓项链),但其行为本质是劳作生活的点缀,而非生存目标的转移。标题的广泛指称,恰恰在对比中凸显了这对不被诱惑、坚守本分、勤劳质朴的智障兄妹形象的可贵,他们是真正懂得“采撷”生活本质美好的人。④揭示主题:标题引导读者思考“采撷”的对象和意义。批判了盲目追逐短期利益而遗忘生存根基的短视行为(村民);赞美了坚守本分、勤劳踏实、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大鲁二鲁);也暗含了对人性在物欲诱惑下迷失的忧虑(村民的懊悔与推责)。标题深刻揭示了在时代变迁或诱惑面前,人应该如何选择生活道路、守护生活根基的主题。【答案】10. BEH11. B 12. A13. (1)太祖偶尔召见他询问大臣们的善恶优劣,宋濂只列举那些好的大臣。(2)(宋濂)不曾一天离开过书卷,对于学问没有不通晓的,多次被推举为开国文臣之首。14. ①尽职顾问。为太祖讲《春秋左氏传》时推荐以此褒善贬恶,平衡赏罚,安定天下。②尽责教导。以礼仪法度讽劝太子,对教化兴亡之事给出明确评价,得到了太子的肯定与尊敬。③诚实严谨,不诘人过。④刚正直言。在皇帝的愤怒面前直言进谏,不歪曲不谄媚。【答案】15. C 16. ①老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对边关之事依旧魂牵梦萦。②老将幻想着君王能重新起用旧人,忠君报国之志不改。③老将自知这只是“万一”,可能性极小,心生报国无门之悲。【答案】18. C 19. ①“只有”改为“只要”,或者“就”改为“才”;②“不仅读诗、写诗成为环卫工悦纳自我的途径”改为“读诗、写诗不仅成为环卫工悦纳自我的途径”;⑤“增强”改为“提升”或者“提高”。20. D 21. A:精神也需要吃饭; B:也许物质生活并不够丰富22. A23.略第 页,共 页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