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日照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10月份单元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导语】这篇科普文以“宇宙不可见部分”为核心,层层递进展开:从黑洞探测切入,延伸至引力波
发现,再揭暗物质、暗能量谜团。以时间为线串联关键突破,用设问引导读者,“也就是说”等表述
化解专业壁垒。既呈现人类探索的实证历程,又直面认知局限,兼具科学严谨性与思想启发性,让“宇
宙暗面”的神秘与人类探索的执着跃然纸上。
1.C【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只能对其进行理论上的研究”错误,下文提到了实际天文观测研究。
B.“同时转化”错误,在文中没有依据,宜说成“由能量或质量”转化成。
D.“这正是现代量子场论所描述的‘真空能’”错误,原文只讲了“很可能正是这种真空能的体现”。
故选C。
2.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D.“意在表达对科学探索收效甚微的遗憾”错误,这句话分号前后的句子共同表达了科学探索无止境
宇宙中还存在若太多的不解之谜等待人类去解答的意思。故选D。
3.
①.暗物质②.暗能量③.黑洞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原文第⑦⑧段明确,暗物质的核心特征是“有质量”,且“不参与电磁作用”“在电磁波面
前几乎透明”(即无法通过电磁波直接探测),与横线处“有质量而在电磁波面前几乎透明”的定义
完全对应,因此填“暗物质”。
第二空:原文第⑨段指出,暗能量的核心作用是“推动宇宙加速膨胀”,且其存在“弥漫在整个宇宙
空间之中”,符合横线处“无形中推动宇宙不断加速膨胀”的描述,故填“暗能量”。
第三空:原文第②段强调,黑洞因“巨大的引力作用”,会“把时空封闭”,导致“连电磁波(光属
于电磁波)都无法逃离”,与横线处“把时空封闭、连光都无可逃脱”的特征精准匹配,因此填“黑
洞”。
4.①空间望远镜大多是收集不同频率电磁波的信息,人类用电磁波观测黑洞等天体运动。
②人类在用电磁波观测黑洞合并事件时第一次发现引力波。
③人们探测引力波,更好研究黑洞,发现了众多星系中心是个巨大黑洞的普遍现象。
④人类建立的引力波观测网络,每年都能探测到黑洞等天体发射的引力波。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①空间望远镜依赖电磁波,但黑洞、引力波等关键宇宙现象,需通过引力波探测间接或直接捕,捉补
充电磁波观测的局限。
②人类通过LIG0天文台,借助引力波探测首次发现黑洞合并事件(29倍与36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合
并为62倍太阳质量黑洞),这是电磁波难以直接观测的剧烈宇宙现象,证明引力波能捕捉到电磁波无
法触及的信息。
③依托引力波探测,科学家突破了以往对黑洞的有限认知,发现“各星系中心大多存在超大质量黑洞
(太阳质量上百亿倍)”,让人类对黑洞的分布、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④人类已建成完整的引力波探测网络,每年能探测到数十起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释放的引力波信
号,为研究这类天体的活动规律、演化机制等提供了稳定且丰富的数据支撑,成为长期、可靠的宇宙
观测手段。
5.答案示例1
我认为相同。苏轼强调人要有求实的精神,“目见耳闻”是大部分人可以做到的求实的做法。材
1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10月份单元质量检测题
语文试题
命题:Xx
审题:XXX
本试卷共三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空间望远镜大多用来收集不同频率电磁波的信息。人类希望用这些“眼睛”来“看”宇宙。宇
宙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可以被“看见”吗?有没有可能,还有一部分没办法通过电磁波进行观测?
②宇宙学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黑洞。这种只在理论上被研究的天体如果真的存在,但因为其巨大的
引力作用,连电磁波都无法逃离,人们自然也就没法通过望远镜直接观测。想要探测到黑洞,只能通
过间接手段。1964年,实验人员在对被命名为“DE226868”的超巨星进行观察时,发现它在围绕着
某个“看不见”的天体公转。对这个天体长达10多年的观测显示,它是一个恒星级黑洞,它是人类
确认发现的第一个黑洞。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黑洞终于被发现了。那么,它的另一个预言一引力波
一是否存在?想要直接观测到时空的振荡几乎不可能,但是有可能通过间接方式观察引力波的效应。
(图片来自网络)
③1974年,两位物理学家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在进行射电观测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
脉冲双星系统PSRB1913+16。这个脉冲双星系统的两个天体质量相似,大约都相当于1.4个太阳质量,
两者相互围绕运转。两位物理学家发现,它的公转周期在逐渐衰减,两颗脉冲星之间的距离也就越来
越近,这说明这个系统在向外辐射能量。能量去哪了?经过计算,他们发现这个系统损失的能量与广
义相对论的预测完全一致。也就是说,这个系统在向外辐射引力波,因而造成了能量损失!人类通过
宇宙观测发现了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
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④从1994年起,美国华盛顿州汉福德和路易斯安那州文斯顿建立两个相似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
文台(LG0),每一个天文台都有两个长达四公里的相互垂直的长臂。根据理论预测,一旦有引力波
经过,将会使空间发生拉伸和压缩,两个长臂中激光的干涉现象就将发生变化。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
升级玫造,LIG0终于在2015年9月14日首次发现了引力波信号。经过分析,它观测到的是一次黑
洞合并事件。两个此前相互旋转的黑洞分别具有相当于29个太阳和36个太阳的质量,它们在长久的
相互环绕之后,最终无可避免地合并成为一个相当于62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其余的3倍太阳质量则
被转化为引力波被释放到了宇宙空间之中。LG0的创始人之一,物理学家基普·索恩评论道:“这
是人类观测到的除了宇宙大爆炸之外最为剧烈的爆炸。”
⑤经过多年建设,现在人类已经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引力波探测网站,每年都会探测到数十起由黑
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活动所释放的引力波信号。除了电磁波之外,引力波探测已经成为人类理解
宇宙的另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引力波探测,人类对于黑洞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科学家发现,在各个星
系的中心位置大多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黑洞,质量动辄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上百亿倍。
⑥黑洞是不是宇宙中仅有的“不可见”部分?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宇宙学家们就知道情况
并非如此。随着观测的不断深入,宇宙另一个巨大的暗面被褐示出来。而人类对它的了解越多,也就
越觉得困惑一这正是目前宇宙学研究最大的谜题之一,暗物质之谜。
⑦暗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它是否也像普通物质一样由基本粒子构成?如果这种暗物质粒子不
参与电磁作用,也就是说它“看上去”是完全透明的,那么它除了参与引力作用之外还可能具有哪些
性质?人们为暗物质建立了各种数学模型。根据目前比较流行的“冷暗物质模型”描述,暗物质是由
一种“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构成,是只参与弱相互作用和引力作用的神秘物质。
⑧宇宙中暗物质的质量是普通物质的五倍以上。也就是说,我们能看见、触摸到的,乃至构成我
们自身的所有物质,不仅不是字宙的全部,甚至只是宇宙物质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更多更重要的部分,
仍然隐藏在宇宙的暗面。多年来的研究始终收获甚微,让人不禁怀疑,暗物质的真实身份是否与人设
想中的完全不同?暗物质有没有可能正是弥漫在宇宙中的中微子?甚至会不会是在宇宙诞生初期出
现的原初黑洞?这个谜团尚未被解开,另一个更大的宇宙学谜团便出现了。
⑨当时空膨胀成为科学界的共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立刻被提了出来: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推动
宇宙加速膨胀?从观测结果来看,宇宙的膨胀加速非常均匀。也就是说,是一种弥漫在整个宇宙空间
之中的能量在推动着时空。该如何解释这种无所不在的能量?这种神奇的能量被命名为“暗能量”。
有人认为,现代量子场论描述的空间本身就具有“真空能”,暗能量很可能正是这种真空能的体现。
问题在于,根据量子场论计算的真空能与探测到的暗能量数值相比较,人们惊奇地发现两者相差了
10120倍!有人戏称这是物理学历史上最大的实验误差。说到底,关于暗能量的本质,人们无法从量
子场论中找到解释。
⑩人类的宇宙观在21世纪初再一次被刷新,分析整个宇宙中的质能成分,大致可以描述为68%
是暗能量,27%是暗物质,而人类熟悉的普通物质只占约5%。暗能量、暗物质,这些真正主导字宙演
化的成分究竟是什么,我们几乎一无所知:而人类花了数千年建立起来的物理学架构,有能力解释的
部分只占整个宇宙质能总量的5%。
(摘编自苗千《揭开宇宙的“暗面”一暗物质、暗能量和宇宙学的诞生》)
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高三10月份单元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C
2.D
3.
①.暗物质②.暗能量③.黑洞
4.①空间望远镜大多是收集不同频率电磁波的信息,人类用电磁波观测黑洞等天体运动。
②人类在用电磁波观测黑洞合并事件时第一次发现引力波。
③人们探测引力波,更好研究黑洞,发现了众多星系中心是个巨大黑洞的普遍现象。
④人类建立的引力波观测网络,每年都能探测到黑洞等天体发射的引力波。
5.答案示例1
我认为相同。苏轼强调人要有求实的精神,“目见耳闻”是大部分人可以做到的求实的做法。材
料中提出要探索“不可见”的宇宙,是用直接、间接的方式进行探索,是“目见耳闻”式探索在现代
技术条件下的升级。两种探索方式本质上都是求实,所以相同。
答案示例2
我认为不相同。苏轼的看法局限于他文人的认知,觉得“目见耳闻”是唯一的求知求实方式。材
料中提出除了用科学仪器和科学方法探索“不可见”的宇宙外,还要运用想象、推断的方式去探究
“不可见”的宇宙。材料中提到的科学的探索方式突破了“目见耳闻”的局限,所以不相同。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B7.C
8.①“藏”统摄了小说情节,“藏”是特定历史时期百姓生存及斗争的一种方式。文章写百姓躲藏在
豆棵下、丈夫及陌生人掩藏在菜园里、百姓掩护浅花、女人们在人群中极力隐藏自己、浅花躲藏起来
生孩子等情节,都与“藏”有关。②“藏”暗合了小说主旨,象征着人民群众蕴藏着必胜的信念。文
章最后浅花给孩子取名“藏”,既呼应标题,又表达人们为了未来的光明继续潜藏斗争的决心,也表
明人民群众蕴藏若无穷的战斗力,深化了主题。
9.①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文中有关田野、菜园等景物的描写,都充满了田园风味与诗情画意。②
整体构思彰显诗化生活,小说题材虽写战争,但淡化正面描写战争,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尽显人们的
善良与美好。③语言表达充满诗意诗韵,文中“风还是吹着,太阳还是照着,豆花谢了结了实,瓜儿
熟了落了蒂”“在眼前飞,飞,又落下,又飞起来”等语句,使小说具有诗歌的意境之美与音韵之美。
④主旨表达彰显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文中对浅花及百姓战时生活的真切描写,展现了人民群众的伟
大及人性之美好,给人以情操的净化和陶冶。(答出三点即可)
(三)阅读1II(本题共5小题,22分)
10.C E G
翻译:袁盎详细地说明了吴王谋反的情况,是因为晁错的缘故,只有立即斩杀晁错向吴王谢罪,吴军
才可能停止。
11.C
12.A
13(1)等到窦婴、袁盎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处死。(及,等到,1分:衣,
动词,穿着,1分;斩东市,在东市把他处死,1分;句意通顺1分)
(2)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能够趁若君臣隔阂钻了空子。(惟,只,1分:
固,保全或巩固1分:郤,通“隙”,隔阂,嫌怨,1分:句意通顺1分)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