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2025-2026学年2025级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继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努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不是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总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避免“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罗列了简单的事项,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新诗中流露着恰当的情感,诗人激越的情感产生了崇高美,就能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问题。
B. 某些诗人将“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对立起来,认为“宏大写作”缺乏诗性,把自己缩进了自我的狭小天地,远离了社会人民。
C. 诗歌要有崇高思想,听取伟大心灵的回声,要求诗人克服自我,顺应自然和传统,在借鉴和模仿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诗艺。
D. 新时代诗歌要照亮社会、照亮心灵,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面临着在诗歌创作中个人体验和社会大生活无法协调的矛盾。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多姿多彩,《红烛》等诸多优秀作品为新时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B. 要想写出“第一等真诗”,必须心怀大公无私、统揽全局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
C. 在新时代,我们要写出更多承担社会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的大诗,体现诗歌的艺术性、时代性和人民性。
D. 一首诗抒写和反映了现实生活,与人民紧密结合,与时代同频共振,就可以称之为优秀的诗歌。
3. 回顾新诗发展历程,评论家认为:“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但绝不能仅仅罗列生活表象,而必须通过艺术手法进行升华,实现时代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 “干劲真是大,碰天天要破,跺地地要塌!海洋能驯服,大山能搬家!”——1958年大跃进民歌
B. “下午四点,我走进便利店/买了一碗面/支付了三元钱/店员打了个哈欠”——某当代口语诗
C.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舒婷《致橡树》(1977年)
D.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989年)
4. 材料一在论述观点时,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
5. 结合两则材料,请分析新时代诗人要写出伟大的诗歌作品需要具备哪些因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我跟祖父学诗。因为祖父的屋子空着,我就闹着一定要睡在祖父那屋。
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祖父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我也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地跟着喊。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更大。
我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着我说:“房盖被你抬走了。”
听了这笑话,我略微笑了一会工夫,过不了多久,就又喊起来了。
夜里也是照样地喊,母亲吓唬我,说再喊她要打我。
祖父也说:“没有你这样念诗的,你这不叫念诗,你这叫乱叫。”
但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每当祖父教我一个新诗,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就说:“不学这个。”
祖父于是就换一个,换一个不好,我还是不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
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的,我就总喜念这一首。
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
就这样瞎念,到底不是久计。念了几十首之后,祖父开讲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祖父说,“这是说小时候离开了家到外边去,老了回来了。家乡的口音还没有改变,胡子可白了。”
我问祖父:“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
祖父说:“好比爷爷像你那么大离家,现在老了回来了,谁还认识呢?小孩子见了就招呼着说:你这个白胡老头,是从哪里来的?”
我一听觉得不大好,赶快就问祖父:“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心里很恐惧。
祖父一听就笑了:“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
祖父说完了,看我还是不很高兴,他又赶快说:“你不离家的,你哪里能够离家……快再念一首诗吧!念‘春眠不觉晓……’”我一念起“春眠不觉晓”来,又是满口的大叫,得意极了。完全高兴,什么都忘了。
但从此再读新诗,一定要先讲的,讲过的也要重讲。似乎那大嚷大叫的习惯稍稍好了一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首诗本来我也很喜欢的,黄梨是很好吃的,经祖父这一讲,说是两个鸟。于是不喜欢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祖父讲了我也不明白,但是我喜欢这首。因为其中有桃花。桃树一开了花不就结桃吗?桃子不是好吃吗?所以每念完这首诗,我就接着问祖父:“今年咱们的樱桃树开不开花?”
除了念诗之外,还很喜欢吃。
记得大门洞子东边那家是养猪的,一个大猪在前边走,一群小猪跟在后边。有一天一个小猪摔井了,人们用抬土的筐子把小猪从井里吊了上来。吊上来,那小猪早已死了。祖父就说他要那小猪。祖父把那小猪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坑里烧上了,烧好了给我吃。
我站在炕沿旁边,那整个的小猪,就摆在我的眼前,祖父把那小猪一撕开,立刻就冒了油,真香,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第二次,又有一只鸭子掉井了,祖父也用黄泥包起来,烧上给我吃了。在祖父烧的时候,我也帮着忙,帮着祖父搅黄泥,一边喊着,一边叫着,好像啦啦队似的给祖父助兴。
鸭子比小猪更好吃,那肉是不怎样肥的。所以我最喜欢吃鸭子。
我吃,祖父在旁边看着。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他说我的牙齿小,怕我咬不动,先让我选嫩的吃,我吃剩了的他才吃。
祖父看我每咽下去一口,他就点一下头。而且高兴地说“这小东西真馋”或是“这小东西吃得真快”。
我的手满是油,边吃边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气,只是说:“快蘸点盐吧,快蘸点韭菜花吧,空口吃不好,等会要反胃的……”
说着就捏几个盐粒放在我手上拿着的鸭子肉上。我一张嘴又进肚去了。
自此吃鸭子的印象非常之深,等了好久,鸭子再不掉到井里,我看井沿有一群鸭子,我拿木杆就往井里边赶,可是鸭子不进去,围着井口转,而呱呱地叫着。我就招呼了在旁边看热闹的小孩子,我说:“帮我赶哪!”
正在吵吵叫叫的时候,祖父奔到了,祖父说:“你在干什么?”
我说:“赶鸭子,鸭子掉井,捞出来好烧吃。”
祖父说:“不用赶了,爷爷抓个鸭子给你烧着。”
我不听他的话,我还是追在鸭子的后边跑着。
祖父上前来把我拦住了,抱在怀里,一面给我擦着汗一面说:“跟爷爷回家,抓个鸭子烧上。”我想: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来让烧呢?于是我从祖父的身上往下挣扎着,喊着:“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
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表明祖父文学造诣深厚,作者借此暗示爷爷曾经很富贵。
B. 初读时,把“几度呼童扫不开”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主要是因为“我”纯粹是玩耍,不认真对待。
C. 从大喊乱叫着念诗,到“似乎那大嚷大叫的习惯稍稍好了一点”,表明“我”学诗的心态有了细微的变化。
D. “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我也要离家的吗?”等内容,表达出“我”对自己前途渺茫的忧伤。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房盖被你抬走了”,祖父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也表现了祖父风趣幽默的性格特点。
B. 由“黄鹂”“桃花”想到“黄梨”“桃子”,既写出“我”喜欢这两首诗的原因,也与下面写吃烧猪肉、烧鸭肉的文字形成对比。
C. 对吃烤小猪和烤鸭子过程的描述,细致入微,饶有趣味,表现了祖父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D.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融入了作者的生活体验,语言生动,构思巧妙,产生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8. 祖父是如何教“我”学诗的?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9. 本文有许多有关我的描写写出了童年的情趣,请找出两处这样的描写,并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选自《三国志·甘宁传》,有删改)
材料二:
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选自《三国志·隆中对》,有删改)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果A禽B祖C尽D获E其士众F遂授宁G兵H屯当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指“于是”,与成语“因循守旧”中的“因”字意思不相同。
B. 弥,“越来越”,它与成语“历久弥坚”中的“弥”字意思不同。
C. 克,“战胜”,与《曹刿论战》中“既克,公问其故”的“克”意思相同。
D. 胄,文中指的是帝王或贵族的后代,它也可指古代作战时保护头部的头盔。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甘宁到吴国受到周瑜、吕蒙的举荐,得到孙权赏识,与之前在刘表、黄祖那里的遭遇不一样。
B. 甘宁劝孙权对南荆之地早点规划,而且要先从黄祖那里寻找突破口;认为孙权能打败黄祖。
C. 刘备得以和诸葛亮见面是在“凡三往”之后,刘备先叫旁边的人退下,然后才进入正题。
D. 诸葛亮在对策中,先谋“可”之策略,再析“不可”之势,为刘备描绘出分天下的蓝图。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
(2)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14. 甘宁虽是一名武将,对孙权的献策却直追诸葛亮的“隆中对”。请概括两者的相同之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②。
寒月上东岭,泠泠③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④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①该诗作于柳宗元贬谪永州之时。②西园:指诗人住房西面的菜圃。③泠泠:描述声音清越。④楹:房屋的柱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的“觉”和诗题的“中夜”呼应,诗人深夜感到阵阵寒意,无法入眠。
B. 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
C. 作者抓住静夜中大自然的各种美景,即事成咏,随景寓情,有自得之趣。
D. 诗人虽然表面移居郊外,开辟菜圃,回归大自然,却终难如陶渊明之超脱。
16. 本诗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颇为人所称道,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秋水澄澈、千帆竞发的景色,动静结合,生机勃勃。
(2)《沁园春·长沙》表现同学们气概豪迈奔放,正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歌中,辽阔无垠的大海经常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载体,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恐惧是人们对于外部发生的危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甲),例如遭遇到火灾、泥石流等危机时本能地逃跑,或是被人迎面打来一拳时本能地架起手臂防yù,等等。这些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不过,如果保护过了头,我们就会过度、持续地害怕某种事物或场合,那就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麻烦。
②人们一般把常见的恐惧症分成四种:动物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患有动物恐惧症的人见到一些动物的影像、图片,或看到相关的逼真文字描述,都会感到恐惧,(乙),如心悸、胸闷、出汗等。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并且会因为无法逃离而感到害怕,如处于影剧院、电梯中,感到憋闷、呼吸困难。密集恐惧症是对排列密集的较小物体害怕或觉得恶心,例如 A 的虫卵、蜂巢、淋浴喷头的出水小孔等。社交恐惧症大多存在于青少年,主要表现是对学校环境的恐惧,因升学、转学而焦虑等。
③恐惧的原因很多。可能源自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可能受到环境中长期暗示的影响,也可能仅仅由某个单纯事件所导致,甚至还有些恐惧要归结到生物进化上去。例如,在惧怕蛇的人群里,有些人一生中甚至都未见过真正的蛇,但他们不由自主地就会对蛇产生恐惧,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人类的这种恐惧心理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早期的灵长类动物为了生存,在 B 的丛林里必须提高警tì,小心防范,一旦看到威胁生命的动物靠近,就会恐惧逃cuàn。长期的记忆被储存下来,恐惧心理由此而生。
④一般说来,对恐惧的事物了解越多,(丙)。动物学家不怕和蛇、蜘蛛等动物接触,修筑高楼的建筑工人不会恐高,他们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并了解遭遇危险应如何自救,因此能够泰然面对这些危险。所以,你若想要摆脱对某一事物的恐惧,就从积累知识并充分了解那件事物本身开始吧!
18.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你”,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祖国啊!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B. 生活,不会因你抱怨而改变;人生,不会因你惆怅而变化。
C.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露出了疑惑不解的表情。
D.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防yù() 警tì() 逃cuàn()
22. 请分别用一个疑问句概括各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一切过往,皆为序章。——莎士比亚
②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联结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歌德
③我是环绕着一个圆圈而行的,越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狄更斯
起点,意味着从零起步;终点,又连接着新的起点。中考是初中阶段学业的终点,又是高中学习的起点,以上材料给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1. B 2. D
3. C 4. ①举例论证,以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为例论证诗歌创作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
②引用论证,引用朗吉努斯的话,“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
③对比论证,通过“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对比,论证“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
5. ①不仅要有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还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
②具备良好的诗歌素养,能让诗歌既展现新时代的崇高美,又有艺术美感。
③既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又能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达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答案】6. C 7. B
8. ①念诗背诗:口头传诵,大声念诗,培养兴趣,在客人面前背诗。
②讲解诗歌:对念过的诗歌进行讲解和讨论。
③先讲后读:再讲新的诗歌时,先讲解再读诗。
9. ①“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变,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这句语言描写体现了儿童的活泼好动。
②“我也要离家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这句语言描写透露了儿童天真的心思和担心。
③“我”因“桃子”好吃而喜欢“人面桃花相映红”那首诗,体现出儿童真实有趣的馋嘴贪吃心理。
④“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来让烧呢?”这句语言描写是儿童的独有思维方式,体现了儿童的单纯。
【答案】10. CFH
11. B 12. D
13. (1)先主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2)在西边和各个民族和好,在南边安抚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
14. ①都有明确目标:意图巴蜀之地。(若学生答的是“荆州”也算对)
②都了然形势:甘宁熟悉刘表、黄祖的情况,了解曹操的势力;诸葛亮对天下形势尽在掌握。
③都有具体对策:甘宁建议先取黄祖,西据楚关,再图巴蜀;诸葛亮则提出了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
【答案】15. C 16. ①颔联主要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来描写景物,将明亮的月光和泠泠的水声和谐统一在寂静的山间夜景图中,营造了清幽安静的氛围。
②颈联主要运用以声衬静(以动衬静、衬托)的手法来描写景物。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石泉、山鸟等各种细微的声响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突出月夜的幽深寂静。
③颈联和颔联共同展现了诗人所在环境的安静空阔,衬托他谪居中的寂寞心境。
17.【答案】 ①. 漫江碧透 ②. 百舸争流 ③. 书生意气 ④. 挥斥方遒 ⑤. 东临碣石 ⑥. 以观沧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案】18. B 19. A密密麻麻 B险象环生/危机四伏
20. 甲:这种反应更近乎一种本能 乙:甚至伴有强烈的生理症状 丙: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
21. ①. 御 ②. 惕 ③. 窜
22. ①什么是恐惧?②常见恐惧症有哪几类?③恐惧自何而来?/恐惧从何而来?/恐惧有哪些原因?④如何克服恐惧心理?
23.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