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共同开发建设祖国 课件(共24张PPT)+内嵌视频-《中华民族大团结》七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 共同开发建设祖国 课件(共24张PPT)+内嵌视频-《中华民族大团结》七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二单元 共同铸就美好国家
第四课时 共同开发建 设祖国
CONTENTS
目 录
1
2
3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美丽家园
我国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1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
一、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
(1)我国疆域的变化印证了什么道理?
(2)请结合史实,分享你知道的历朝历代为今日中国疆域所做的贡献。
1.“大一统” 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与必然趋势
2.疆域的稳定与发展依赖于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与治理能力的提升
3.多民族融合是疆域形成与巩固的重要纽带
朝代 核心贡献(疆域与治理) 对今日中国疆域的意义
秦朝(前 221 - 前 207 年) 1. 灭六国,首次实现中原地区的统一,疆域东至东海、西至陇西、北至长城、南至南海;2. 修万里长城,抵御匈奴,奠定北方疆域的基本防线;3. 在岭南设三郡(南海、桂林、象郡),将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纳入中央管辖。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大一统” 王朝,确立了 “中央 - 郡县” 的垂直管理模式,为后世疆域的 “统一框架” 奠定基础,其南方疆域的拓展直接关联今日华南地区的版图。
朝代 核心贡献(疆域与治理) 对今日中国疆域的意义
汉朝(前 202-220 年) 1. 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设朔方郡;2. 派张骞通西域,后设 “西域都护府”(前 60 年),将今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纳入管辖,首次实现对西域的正式治理;3. 平定南越国,巩固岭南疆域,同时将今福建、浙江南部纳入管辖。 首次将西域(今新疆)纳入中国疆域,确立了中原与西域的政治、经济联系,为今日新疆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了历史依据;北方疆域的巩固则奠定了今日华北、西北的基本范围。
唐朝(618-907 年) 1. 灭东突厥、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进一步巩固对西域的管辖,疆域西至咸海、北至贝加尔湖;2. 收服辽东,设安东都护府,管辖今东北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3. 对吐蕃(今西藏)采取和亲(如文成公主入藏)与文化交流,虽未直接管辖,但奠定了西藏与中原的紧密联系。 唐朝疆域是中古时期中国疆域的高峰,其对西域的深度治理强化了 “西域属华” 的历史认知;对东北、西南的经营,为后世王朝治理这些地区提供了经验,尤其与吐蕃的联系为元朝纳入西藏埋下伏笔。
朝代 核心贡献(疆域与治理) 对今日中国疆域的意义
元朝(1271-1368 年) 1. 灭南宋,结束辽宋夏金的分裂局面,实现全国(包括中原、江南、草原、西域、西藏)的统一;2. 设 “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事务,首次将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确立西藏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3. 设 “澎湖巡检司”,管辖今台湾、澎湖地区,首次对台湾地区进行正式行政管辖;4. 创立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 10 个行省(如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涵盖今东北、内蒙古、云南等地区。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王朝,其核心贡献在于 “整合多元疆域”:首次将西藏、台湾纳入中央直接管辖,明确了这些地区的主权归属;行省制度的创立则为今日中国的 “省级行政区划” 提供了蓝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基本框架。
明朝(1368-1644 年) 1. 收复元朝丢失的辽东地区,设奴儿干都司,管辖今东北全境及外兴安岭以南地区;2. 重修长城,巩固北方防线,疆域北至长城、南至南海,西至嘉峪关;3. 设 “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管辖今西藏地区,延续元朝对西藏的管辖;4. 派郑和下西洋,同时巩固对南海诸岛的管辖(如《郑和航海图》记载南海岛屿)。 巩固了元朝确立的 “统一疆域”,尤其对东北、西藏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主权认知;对南海诸岛的经营,为今日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主张提供了历史依据。
朝代 核心贡献(疆域与治理) 对今日中国疆域的意义
清朝(1636-1912 年) 1. 入关后统一中原,先后平定三藩之乱(1681 年)、收复台湾(1683 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 年设台湾省),正式将台湾纳入省级行政管辖;2. 平定准噶尔叛乱(1690-1757 年),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彻底巩固对新疆的主权;3. 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689 年),划定东北边界,明确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流域为中国领土;4. 推行 “金瓶掣签” 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理,设驻藏大臣,确立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辖;5.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西北疆域,同时将内蒙古、外蒙古纳入管辖(外蒙古 1945 年独立前为中国领土)。 清朝是现代中国疆域的 “最终定型期”:其对台湾、新疆、西藏的 “省级化” 治理,从制度上确立了这些地区与内地的统一关系;与沙俄的边界条约则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东北、西北的疆域范围,今日中国的领土范围(除外蒙古外)基本继承了清朝中期的疆域框架。
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先民就居住在中华大地上,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自古以来,中原和边疆人民你来我往、频繁互动。特别是自秦代以来,既有汉民屯边,又有边民内迁,历经几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
2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美丽家园
新知讲解
二、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美丽家园
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各地区的特色产业吗?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先民最早开发的地方,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渠、都江堰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在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流域以及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内蒙古高原等地区,很早就有汉、满、蒙古、达斡(wo )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民族的先民居住。他们不仅在草原游牧,驯化、养殖动物,发展畜牧业,还在森林河谷狩猎、打鱼、种植谷物,发展农林渔业。
在西北的天山南北和河西走廊一带,曾生活着汉、维吾尔、回、哈萨克、柯尔克孜(zi)、蒙古等民族的先民。他们世世代代辛勤耕耘、艰苦劳作,开发了水草丰美的草场和宜于垦殖的绿洲农田。
千年水坝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古代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领当地人民修建的水利工程,是人类历史上利用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以无坝引水为特征、年代最久的宏大水利工程之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坝)、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附属工程构成。
2000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灌溉防洪的作用,保障着当地的农业生产,使成都平原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名。
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汉、藏、羌、土、门巴、珞巴等民族的先民很早就在那里劳动和生活,发展农牧业。
在云贵高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海南岛、南海诸岛和台湾岛等地,曾生活着汉、苗、壮、韩、布依、怒、侗(Dong).白.傣、畲(She)、京、黎、商山等民族的先民。他们把一座座荒山野岭开辟成梯田,把一片片荒滩泥沼开发成稻谷飘香的鱼米之乡,把一条条大江大河疏浚引流,对沿海的岛屿礁滩进行开发和经营,服务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坎儿井是干旱地区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
主要由竖井、暗渠、明渠、蓄水池几部分组成。竖井又叫工作井,在开挖暗渠时用来出土和通风,也是维修通道。暗渠为输水道,是将地下含水层的浅层水引出地面的主要工程。明渠将暗渠流出的地下水引入蓄水池。蓄水池具有调节灌溉水量和水温的作用。
在我国,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哈密等地。这些地区地表温度高,降水量稀少,水分蒸发量大,水资源十分珍贵。当地各族先民就从雪山脚下挖起,每隔一段距离挖一口竖井,再从底部将竖井连通,形成暗渠,从而把山上融化的雪水和地下水引来灌溉农田。
这种方法流传下来,祖祖辈辈接着挖,坎儿井就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3
我国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我国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1)丝绸之路有什么意义?
(2)你还知道古往今来哪些各族人民相互学习交流的故事吗?
汉朝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同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与共同进步。
“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为了能让衰弱的赵国重新强大起来,所进行的众多强国政策和改革之一。所谓“胡服”指的是有别于中原宽衣长袖的服饰,并类似于西北戎狄胡族所穿的短衣窄袖。
这种服装免去了穿衣戴帽时的繁冗步骤,尤其是“胡服”成为赵国军队制式服装之后,不仅令军队操练更加方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骑射”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就是骑在马上射箭。
“胡服骑射”改革是一次民族服装融合的表现,以此为依托可以看出赵武灵王对当时民族大融合所做出的贡献。
正是古往今来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合作,辛勤开发,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才有了今天祖国的繁荣发展。
建立北魏政权、统一北方的鲜卑族,在孝文帝拓跋宏(汉名元宏)时期进行了改革,学习中原文化和制度,实行了采用汉名、习用汉字、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改革措施,促使鲜卑人与汉族融合,极大地推动了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
宋末元初的黄道婆,从江浙地区南下海南岛,虚心向黎族人民学习棉纺织技术,同时融合黎族、汉族人民纺织技术的长处,改造江南的纺织技术,推动了江浙一带纺织业的发展。
实践园地
今天,国家的开发建设仍需要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懈努力。阅读教材P37的资料,并选取几个行业,搜集它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情况,填写P37的表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