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共同筑牢民族团结基石 课件(共28张PPT)+内嵌视频-《中华民族大团结》七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课 共同筑牢民族团结基石 课件(共28张PPT)+内嵌视频-《中华民族大团结》七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二单元 共同铸就 美好国家
第六课时 共同筑牢民族团结基石
CONTENTS
目 录
1
2
3
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原则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1
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原则
一、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原则
宪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自主阅读教材P47-48,
小组讨论:
各民族一律平等体现在哪些方面?
(1)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具有同等的地位,依法享有权利、履行义务,这为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奠定了基础。
新疆依据宪法法律,各民族公民平等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共有代表 548 名,其中少数民族代表 353 名,占 64.42%。同时,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均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参政议政权利。
(2)我国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持续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尊重各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云南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选派优秀教师支教等措施,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例如,在一些彝族、傣族聚居区,新建了现代化学校,配备了先进教学设备,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和升学率大幅提高。
(3)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
云南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依托 “石榴籽” AI 智能体,以国家标准哈尼文为基准,结合白宏话音系特点定制开发,整合词汇、短句及长篇语料,实现汉哈双语互译、文本创作及多场景应用,为哈尼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构建 “数字基因库”。
(4)积极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维护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广西凤山县配强民族乡班子
河池市凤山县聚焦少数民族干部 “关键少数”,建立选育管用的全链条机制,选优配强 3 个瑶族乡党政正职,储备 35 岁以下少数民族干部 311 名,2024 年共提拔重用少数民族优秀干部 75 名,还选任 3 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少数民族乡担任党委统战委员,促进了民族团结。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数据显示:
汉族人口为128631 万人,占91.11%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 8.89%
有人说:汉族才是中国的主流民族,少数民族可有可无,对此,你怎么看?
一、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原则
青藏铁路(西宁至拉萨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建设过程中,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等 20 多个民族的建设者携手克服高寒缺氧、冻土广布等难题,用汗水诠释了 “民族团结促发展” 的理念。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 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的重要保障。
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要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铁路建设者严格遵守 “保护西藏生态、尊重藏族文化” 的原则,为了避免破坏藏羚羊迁徙路线,专门修建了 33 处野生动物通道;为保护藏族群众的牧场和寺庙,多次调整线路方案,增加投资近 10 亿元;
藏族群众积极支持铁路建设,那曲地区的藏族牧民扎西主动让出自家草场,还组织村里的青壮年成立 “义务搬运队”,帮助建设者运输物资;汉族工程师李金城扎根青藏铁路建设一线 10 余年,不仅带领团队攻克了冻土防治技术难题,还主动学习藏语,帮助藏族群众解决饮水、用电等生活问题;
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不仅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更成为一条 “民族团结路”—— 各民族建设者用协作与奉献,将 “国家统一、共同进步” 的信念刻在了雪域高原上,截至 2024 年,青藏铁路已累计运送旅客超过 2.5 亿人次、货物超过 6 亿吨,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某东部城市早期制定的 “社区养老食堂统一菜谱” 中,未考虑当地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饮食禁忌,均采用猪肉类食材,导致少数民族老人难以就餐。接到群众反馈后,当地政府迅速整改:一方面要求养老食堂单独设置 “清真窗口”,严格按照清真食品制作规范采购食材、烹饪菜品;另一方面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学习民族政策,明确 “公共服务需兼顾各民族习惯” 的要求。整改后,该社区少数民族老人就餐率从不足 10% 提升至 90%,既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也纠正了政策制定中的片面倾向。
2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看完视频,结合教材,思考问题: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意义?
(3)请为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言献策。
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我国建立了155 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以及30个自治州和120个自治县(旗)。
此外,我国在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还有近千个民族乡,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补充形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要义之一,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保障各民族共同参与治理、共享发展成果,绝非某个民族的 “独享自治”,民族自治地方也不是某个民族的 “独有领地”。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领域,各民族人才打破地域限制,贡献智慧力量。例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科研团队中,既有汉族航天工程师,也有彝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技术人员。彝族工程师阿依莫长期负责火箭推进剂检测工作,她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参与保障了 “嫦娥”“北斗” 等重大航天任务的发射;藏族工程师洛桑扎根发射中心 20 余年,主导研发的 “高原航天测控设备”,为航天器在高海拔地区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截至 2024 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累计完成 200 余次发射任务,少数民族科研人员占比达 18%,他们与汉族同事并肩作战,将 “航天梦” 融入 “中国梦”,展现了各民族同心同德、共襄盛举的精神风貌。
航天报国” 中的民族力量:各民族人才共筑 “航天梦”:
+++++
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还能够激发各族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凝聚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保证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
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汇聚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正能量。
3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三、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巡回审判车登门开庭有什么意义?
三、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或者煽动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行为;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窃取、泄露国家秘密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境外势力的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上述法令条例表明国家如何治理民族地区各项事务?
案例析理
新疆哈密学生艾某将含有煽动民族仇恨内容的网址转发到多个 QQ 群,该网页实际有 197 个固定成员,当时通过艾某转发的链接进入网页观看收听的有 49 人。法院经审理认为,艾某的行为构成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鉴于其传播人数较多,社会危害性大,判处其有期徒刑八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归纳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建立健全了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各族人民合法权益。
依法保障民族团结、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要维护法律尊严、增强法治意识。确保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是中国公民,无论民族成分是什么,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我国宪法规定,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要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案件和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只有各族人民自觉遵守法律。民族团结才会真正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真正和谐。
实践园地
为更好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国各地建设了多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参观当地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浏览教育基地的网站,通过不同方式(如制作基地介绍小卡片,绘制纪念图册、拍摄制作基地参观解说视频、做教育基地的志愿者等)了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体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