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鹭》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白鹭》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小学语文五上一单元《白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字,会写“精巧、镜匣”等14个词语。
2.想象并能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3.能初步感知白鹭的外形美。
教学重点
想象并能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
能初步感知白鹭的外形美。
教学流程:
一、大单元教学情境设置:
1.万物有灵,花鸟有情,走进作家笔下的万物,我们会发现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桂花是那化不开的浓浓乡愁,落花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本单元的学习,让我们像作家一样,探一探花鸟的真性情,举办一场“寻心爱之物
,悟情意表达”心爱之物展览”,分享自己的独特感受,用笔抒写心间的干言万语,牵手万物,走近内心灵动世界。
2.出示单元导语页: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自古就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名句,本单元人文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阅读表达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3.介绍任务二:“鸟”之情——体会浓浓情思
引导学生发现《白鹭》《珍珠鸟》描写的对象为动物,那作家和动物间又有怎样的情思呢?
二、活动一:诗情画意,初感白鹭印象
1.诵一诵。伴随着音乐朗诵有关白鹭的诗句。同学们,有那么一种鸟深受古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为它作诗赋词,为它笔绘丹青。来,我们一起边吟边欣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州白鹭飞。 ” ---欧阳修
我国著名的大文学家郭沫若先生也喜欢白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课文里,齐读课题《白鹭》。
2.查一查。出示白鹭资料。
师:课前老师布置预习让大家查找和白鹭有关的资料,请同学们交流
学生分享,老师出示:
白鹭:别名白鹭鸶(lù sī)。全身羽毛洁白,腿长。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一般栖息于池塘、湖泊、稻田等地,主要以各种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白鹭13种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3.说一说。请学生分享自己对白鹭的初步印象。教师相机点评。
4.新课导入:那么,郭沫若先生笔下的白鹭,又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白鹭》。(板书课题:白鹭)
三、活动二:朗朗书声,感知白鹭形象
1.个人自读。读正确、读通顺,扫清文字的障碍。
2.读文学词:蓑毛、长喙、镜匣、清澄、铿锵
相机提醒“框”“匣”的笔顺。
3.以“问”共读,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在作者眼中,白鹭是怎样的形象?
(1)出示“在作者的笔下,白鹭是______。”请学生回答。
(2)追问:“为什么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一核心问题。
四、活动三:物我相生,丰满白鹭意象
(一)对比勾连,体会诗般外形美
1.你从哪里体会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学生轻声读课文第2~5自然段,思考:这四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圈画关键词,思考批注。全班交流。
预设:这四个自然段从“色素的配合”和“身段的大小”写了白鹭外形的“适宜”。
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在表现白鹭“适宜”的语句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完善观点。
全班交流,体会作者情感,教师相机点拨。重点交流:
第3自然段: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作者想写白鹭的美,为什么要写朱鹭和苍鹭呢?预设:作者是用朱鹭、苍鹭和白鹭作对比,表达对白鹭的偏爱。
第5自然段: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出示PPT)出示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原文片段: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注释:①东家之子:东边邻家的女儿。②著(zhuó):搽。③施朱:涂胭脂。
作者是借鉴宋玉对绝代佳人的描写,运用排比式的短语,突出白鹭的“色素”和“身段”的适宜之美,引导学生感受白鹭美得恰到好处。
①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的理解。
师补充:忽是古代的一个计量单位。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从忽到分:忽--丝--毫--厘--分,中间还隔着多少个单位?这个忽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在作者的眼里,白鹭白一点点,太白了,黑一点点,太黑了。让我感受到了白鹭是非常精巧、细致。
②体会“那”字中的情感。出示句子:雪白的蓑毛,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比较这句话和原句,哪句好?为什么?
预设:有了“那”字,更能看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作者的感情就藏在“那”这个字里了,而且读起来更美。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反复朗读成诵,感受白鹭的诗意美。(合作朗读 、 变形成诗读)
7.小结:白鹭真是精巧的诗啊!
作业布置:
1.基础性作业:和同学说一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2.拓展性作业:试着画出白鹭的外形。
板书设计:
1.白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对关键词句的品析、朗读、想象,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2.背诵课文,抄写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借助对关键词句的品析、朗读、想象,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一、学习活动一:复习导入,回味白鹭精巧美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郭沫若先生的《白鹭》,欣赏了白鹭的外形美,谁能用课文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外形?
出示: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一切都很适宜。




2.展示自己描绘的白鹭外形美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寻白鹭之美,齐读课题《白鹭》。
学习活动二:品读想象 ,找寻白鹭骨子里的美
师:(出示白鹭图片)看,白鹭来了,美吗?作者是怎么赞美它的?(出示: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不仅外形美,是一首诗,它活动的样子也很美,也是一首诗;不仅是诗,还是画。
(一)学生读课文第6~8自然段,给画面取名
1.出示学习提示1:默读6-8自然段,为每幅图画取一个名字,并想一想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是怎样表达的?
2.学生自主学习。
3.小组交流汇总,全班分享展示:
以白鹭的姿态为线索的画名——独立钓鱼图,以场景为线索的画名——水田觅食图,以白鹭的状态为线索的画名——水田闲钓图等,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分享阅读思考的过程。<画名不唯一,引导方法:时间+干什么;地点+干什么
想象画面感受美,品读悟情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现在让我们走进这画里,细细品味。出示学习提示2:
默读课文第6~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画出你觉得美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看看自己最喜欢哪幅画?
学生默读、批注。师巡视,提醒学生做批注的方法。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交流。教师根据学生选择的画教学。
三、学习活动三:入情朗读,感悟白鹭不同之美
一读:想象画面,读出白鹭神韵美
预设一: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1)学生说画面,谈感受。
(2)学生体会画面中的“悠然”和“诗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①(出示白鹭站立于小树绝顶的图片。)“望哨”是紧张的,警惕的,你觉得白鹭是在望哨吗?它可能在干什么呢?
②学生想象,体会“悠然”和“诗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出示:
晴天的清晨,
它站立于小树的绝顶,
可能 ,
可能 ,
也可能 。
(3)学生带着悠然读第7自然段。
二读:关注景物,读出白鹭意象美:
预设二: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学生分享想象到的画面和自己的感受。
师:为什么在乡村看到白鹭低飞是一种恩惠呢?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来说一说
预设:偶见就是平时见不到,但是突然看见了。也就是说它是偶然发生的一件事情,所以它是一种恩惠,是一种让人看得更加的舒适。
师:因为白鹭是在一种就是靠海的或者就是城市里非常美的地方它才会停下来,如果是在乡村里面的话,很难遇见到。所以,对人们说的是一种恩惠。
创设情境,感受“恩惠”:
结束了一天的功课,走在放学路上的孩子偶遇白鹭,会对它们说?
农民伯伯在田里耕完地,偶遇白鹭,会对它们说?
张罗好晚饭,等待家人归来的母亲,偶遇白鹭,会对它们说?
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用声音传递温暖。
师引读:黄昏,西阳西下,乡村炊烟袅袅,倦鸟归巢,一切都趋于平静。
生带感情读: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三读:聚焦环境动作,读出作者的赞美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学生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和感受,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这段话。
品味语言文字之美,如“钓鱼”的“钓”之悠闲,为何不用“叨鱼”
画的主人公是谁?画的背景有什么?
蓝天,水田,白鹭,美得像画,美得像诗,怎样读呢?
学生轻柔、舒缓地读第6自然段。教师评价激励。
四、学习活动四:了解写法,感悟白鹭隐藏之美
了解写法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除了这些灵动的画面,课文中哪一句话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找一找。
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出示句子,学生读——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作者有没有写:“美丽的白鹭我爱你”?全文没有一个“爱”,但字里行间到处都有哪两个字?引导学生发现“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4.“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为什么作者能发现白鹭的美?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感觉不同,情感就不同。心是悠然的,白鹭就是——(悠然的);心是清澄的,白鹭就是——(清澄的);心是诗意的,白鹭就是——(诗意的)。这就是单元导语里说的:一花一鸟总关情。(课件出示句子。)
补充背景
师:每每读到这篇文章,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美好。但是,你们知道吗?这篇文章郭沫若是写于1942年,那时候正是中国最为黑暗的年代,中国大地上战火纷飞,人们流离失所,有更多的人是用更有力量的文字去激励人们。而作者却借——
预设:借白鹭来形容他的想法,他的心意。
师:所以他想唤醒的,是人们心中的向往自由,还有——
生:寄托人们都能像白鹭一样纯洁,一样优雅。
小结:作者借白鹭,也就是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表达内心的情感。“一花一鸟总关情”,世间万物总是能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启迪,今天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白鹭的精致外形美,又用诗一样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他的生活态度,希望同学们以后的生活也像白鹭一样悠然,也如诗歌一般美好。
作业布置:积累拓展,固化白鹭影像
1.基础性作业:抄写最喜欢的自然段。
2.拓展性作业:摘录、诵读有关白鹭的古诗词。
3.实践性作业:对比阅读语文园地一《蝉》,体会作家借动物表达情感的方法。
板书设计:
白鹭
借物 抒情
(白鹭) (喜爱)
独立钓鱼图
水田觅食图
水田闲钓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