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落花生》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落花生》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小学语文五上一单元《落花生》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亩、吩”等5个生字,会写“慕、矮”等10个字,会写“播种、浇水”等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流程:
一、大单元教学情境设置:
1.万物有灵,花鸟有情,走进作家笔下的万物,我们会发现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桂花是那化不开的浓浓乡愁,落花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本单元的学习,让我们像作家一样,探一探花鸟的真性情,分享自己的独特感受,并用笔抒写心间的干言万语,牵手万物,走近内心灵动世界。
2.介绍大单元任务三:“花”之理——探寻表达密码
同学们,在本单元任务二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郭沫若先生的《白鹭》和作家冯骥才的《珍珠鸟》,感受了作家和动物之间的情思,并且初步了解了作者是如何借助动物抒发对平常事物独特之美的欣赏与赞美之情。今天,我们将目光投向植物(引导学生发现《落花生》《桂花雨》描写的对象为植物。) 学习一篇新课文《落花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补充资料,认识花生
为什么叫“落花生”?
它是在地上开花,花落以后能钻进地里结出果实,所以叫“落花生”。
4.介绍作者,质疑笔名,引入学习。
许地山的笔名落华生,“华”同“花”。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种普普通通的农作物名称作为自己的笔名?带着疑问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任务一:读文学词,走近落花生
检查预习,词语认读
半亩 播种 浇水 吩咐 茅亭
榨油 石榴 爱慕 矮小 谈话
教师相机正音。
2.理解“亩”是一种面积单位,知道一亩有多大,半亩又有多大。
3.学写“慕”字。
4.自由读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找一找“花生”出现的次数。想一想:课文围绕“落花生”这个标题写了哪几件事? (统计:课文中出现了 12次花生。)
5.理一理与花生相关的事件。
师:这篇课文围绕着“花生”写了几件事?能不能在“花生”前面加一个字,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引导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把这篇文章的内容概括为):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6.围绕标题,梳理脉络
师:同学们,围绕着花生,作者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这几件事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段落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第1自然段写了种花生和收花生,第2自然段写的是尝花生,第3~15自然段写的是议花生。议花生写得最详细,其他相对简略。
小结:判断课文描写重点的方法:看详略,明重点。看看课文详细描写的内容是什么,就能抓住课文的重点。
三、任务二:略读“收”“种”,引导自主发现
1.读一读课文第1~2自然段,再找出母亲说的话多读几遍。
(生读)
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
师:老师在第2自然段还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词,它虽然没有直接写人物的语言,但和说话有关。这个词是———
生:吩咐。
师:把句子连起来再读一遍。
生:(读)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用“吩咐”说一说句子。
预设1:爷爷吩咐爸爸去倒杯茶。
2:老师吩咐我收作业。
师:课文中就是母亲吩咐“我们姐弟几个”的。母亲吩咐我们时会怎么说呢?
预设1: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吩咐我们说:“今天晚上的收获节我们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吧。”
预设2: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吩咐我们说:“后园的茅亭里很适合过这个收获节,我们就在那里过吧。”
2.质疑: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能否互换顺序?为什么?中间为什么又用逗号隔开?
不能互换,因为是按照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并且这几件事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吗,花生需要生长过程,所以在这里用逗号不用顿号。
3.提问:写“种花生”和“收花生”时,为什么说“居然收获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
(1)“我”从母亲的话里知道,这里本是荒地,而且姐弟几个又是第一次种花生,时间也仅仅几个月。这种结果当然令作者感到意外。
(2)“居然”的意思是什么?可以用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替换吗?(“居然”表示“出乎预料”。可以把“居然”换成“竟然”。)收获了花生出乎作者一家人的意料。
(3)这意外的收获,也可以看出花生的好种、易活,生命力强。
4.学生自主练读,体会作者收获花生的喜悦。
四、任务三:关注对比,体会写法
1.想一想:为什么议花生要写这么多?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预设:想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生齐读)
2.初感“借物喻人”
花生原本是很平凡、很普通的事物,但是作者借助这样平凡的事物告诉人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出做人的道理,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这是这篇文章独特的写法之一。
父亲到底想要我们做怎样的人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布置作业:
基础性作业:抄写本课词语。
拓展性作业: 阅读老舍先生散文作品《落花生》,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落花生”。
板书设计:
2 落花生
借物喻人
种——收——尝——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2.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
一、复习导入,领会花生之“理”
上节课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游览了许地山家的后园,体验了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温馨相处时刻,同学们,你们对哪个部分印象最深呢?
1.复习详略之道、对比之法。
2.引出借物喻人。
二、任务一:聚焦重点,感悟“议花生”
1.质疑:通篇都是谈花生,课题却叫———“落花生”,为什么?
出示资料:花生长在比较松软的土壤里。种子种下后生根、发芽,长出地面后分杈、开花。花落后,花柄继续生长,往地下弯,带着子房钻进泥土,在土里面结出花生。花生的特点就是花落入土生果,所以又叫“落花生”。
2.求证:落花生的生长特性隐藏在课文哪一段?找出相应句子。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辩出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有哪些人议花生 怎么议的?
父亲、哥哥、姐姐、“我”,分角色朗读3-15自然段。
4.聚焦第10自然段,父亲第一次议花生的话,思考:父亲的话有几方面意思?哪方面是重点?
赞花生特点
学花生品质
学花生品质是重点
5.辨析:苹果、桃子、石榴与花生各有什么特点呢?摘录重要信息,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出示表格:
体悟:由此看出花生不求外表、只求有用的品格。
研读段落(12-13段):
出示12段: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同学们,父亲仅仅是在谈花生吗?说说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有用的人”是指 。
“只讲体面”的人是指 。
小结:父亲的醉翁之意是在教育孩子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8.作者理解父亲的用意了吗?如何看出?
少年许地山也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出示第 13 自然段)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强调方法:像这样借助某个事物的特点来写人的品格的方法叫——借物喻人。
三、任务二:改“花”为“华”,品味特色
1.质疑:读有关描写父亲的语句,看能不能发现问题。
(1)质疑 1: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生:为什么父亲来了,还很难得?
出示资料: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战争失败之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家眷落户福建龙溪。他曾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因此公务繁忙,很少参与家庭活动。
交流总结:父亲是为了借题发挥,教育“我们”向花生学习。
质疑 2:“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生:为什么父亲一来就要“我们”说花生的好处?
交流总结:父亲是有备而来,直奔主题。
(3) 质疑 3:“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生:为什么父亲先让“我们”说花生的好处,他后说呢?
交流总结:父亲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4)质疑 4:“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生:为什么父亲在这里要用个“所以”?
交流总结:父亲对“我们”说的话、讲的道理总是语重心长的。
2.印证:通过提出疑问,交流讨论,我们感受到落花生的品格之可贵,父亲的希望之深重。父亲的教导,许地山领悟了吗?
(1)课文语句印证: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2)笔名含义印证:《落花生》一经发表,即受到广泛关注。后来,许地山给自己取了笔名———落华生。(注:古时“华”同“花”)
(3)语言风格印证:我们经常说写作要具体生动,人物对话往往都会加上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但许地山却什么也没写。把许地山的文笔与落花生的特点对应起来,你们发现了什么?确实,文如其名,朴实无华。
(4) 人生经历印证: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1937 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1941 年劳累过度,因心脏病逝于香港。可以说许地山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
此时,请你们把许地山的人生经历与落花生对应起来,又有什么发现?的确,人如其文,无私奉献。
3.积累:有感情朗读课文第12、13 自然段。
四、任务三:迁移练笔,拓展延伸
过渡:生活中,花生是那么普通,作者却能从中巧妙地表达做人的道理,我们今天也选择一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来写一写吧!
1.看看竹子、梅花、蜜蜂、路灯,通过你的观察了解,它们有什么特点?
2.看着竹子、梅花、蜜蜂、路灯,你又想到了哪些人?
清洁工、医生、教师
3.生练写并分享展示。
4.拓展延伸:
著名作家茅盾这样评价许地山:“他是脚踏实地的,他在他的每一篇作品里,都试着要放进一个他认为合理的人生观,他并不建造什么理想的象牙塔。”
课堂总结:借物喻人,从解物到悟人,落花生那小小的果实,虽瑟缩于泥土之中,但它的品质、许地山的人格已然在大家的心中生根、发芽,相信终有一天,将开花、结果!文字无声,不着痕迹,却又水到渠成。落花生,落花无声,但方法却掷地有声呀!
作业布置:
1.基础性作业:课下给家人讲一讲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的道理,将自己从身边事物受到的启示用一两段话写下来,读给家长听。
2.拓展性作业:推荐阅读茅盾《白杨礼赞》、陶铸《松树的风格》、周敦颐《爱莲说》
板书设计:
2 落花生
议花生 对比
默默无闻 朴实无华 有用的人 借物喻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