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主题习作,它是一篇想象类习作训练,以时空穿越为素材,创设了符合五年级小学生认知特点与喜好倾向的习作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放飞想象,对二十年后家乡所发生的巨变展开多元联想,多侧重于小学生想象能力、联想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及热爱家乡情感的激发。教材着重强调以列提纲的形式引领学生写作思路,帮助学生整合写作素材,突出畅想二十年后家乡变化的写作主题。于五年级小学生而言,本单元主题习作中的列提纲是第一次正式接触的语文习作方法。因此,在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中,应予以重点落实。
【教学目标】  
1.根据习作要求大胆想象。
2.能列习作提纲,在习作中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3.联系已有作文评改经验,进行互评、互改与自改。
【教学重点】
能列习作提纲,在习作中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整理与当地城市、乡镇、山村相关的视频影像资料,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有关的图像与信息,以供习作情境创设。
学生:运用采访表,在课前采访长辈、或实际走访关于家乡二十年前在交通、街道、建筑、购物方式等多方面的情况,并与家乡现如今的情况对比,了解二十年间家乡在各个方面发生的巨变。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习作要求大胆想象。
2.能列习作提纲,在习作中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再现,放飞想象,引出话题
(一)共赏家乡美景,激活情感情绪
1.看照片猜地名。师出示当地具有标志性建筑物的照片,如城市公园、大型商场、景区、学校、学生家庭所在小区……以学生熟悉的家乡风景吸引学生注意,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
2.提问:“能看出照片是我们家乡的哪些地方?你们去过吗?你们认为家乡哪里最美?”促进学生表达交流,活跃课堂氛围,唤醒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旧照片猜地名。引导学生猜测照片所对应的家乡现在的景色。引出习作主题:“二十年来,家乡竟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竟让人认不出来。那么再过二十年,我们的家乡又会变成什么样呢?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一同到二十年后的家乡看一看吧!”
(二)发现变化,激发兴趣,共话家乡
师:在二十年间,家乡除了景物变化还有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根据你们课前的采访表,说说二十年前与今天的家乡有什么不同。
预设1:今天的家乡与二十年前的家乡相比在交通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二十年前的家乡只有公交车或三轮车,没有地铁或出租车。今天,我们家乡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并且地铁、公交车上都有空调,人们出行十分方便。
预设2:我发现二十年前的家乡没有外卖,人们不想做饭时,只能去外面的饭店吃饭。而今天,只要点几下手机就能让外卖送到家。
……
师:大家竟然发现了这么多关于家乡的变化,真是厉害!那么,你们喜欢自己的家乡吗?你们想要家乡变得更好、更美丽吗?
生齐声回答:想!
师: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放飞想象,坐上时空穿梭机,大胆联想二十年后家乡的美好未来吧!
活动二:大胆想象,开启思路,把握立意
展示资料,感受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变化。
引导:这次习作都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呢?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预设:我们首先要大胆想象,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会发生什么巨变。
引导:二十年后的家乡我们谁都没有见过,需要我们去想象。但想象不是天马行空的,同学们要和童话区分开,不能脱离人类的能力。那我们人类的愿望可以借助什么来实现呢?
2.学生自由组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预设组1:观察二十年前与今天家乡的变化,我发现科学技术,如人工智能、互联网是引起家乡变化的主要原因。二十年后,想必家乡也会因科技的飞速发展而发生更大的变化。
预设组2:我们也认为科技是改变生活的钥匙。无论是购物、通讯、自然环境,还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都是因科技而改变的。
3.教师引导:是的,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有关科技日新月异变化的资料。谁来跟我们分享一下?
预设1:5G技术是现在大家讨论最多的一项技术,5G通俗的来讲就是一项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波传递交换数据,高速度是它的最大特点,比如下载一部1G的电影只要几秒钟,比现在我们使用4G的网络有着数十倍的差别。
预设2:磁悬浮技术是指利用磁力克服重力使物体悬浮的一种技术。磁悬浮列车是由无接触的磁力支承、磁力导向和线性驱动系统组成的新型交通工具,主要有超导电动型磁悬浮列车、常导电磁吸力型高速磁悬浮列车以及常导电磁吸力型中低速磁悬浮。
4.教师相机小结:二十年的时光推移,给生活带来的最大变化是科技发展,因此,在谈到家乡的变化时,必须发挥想象力,融入科技的成分。
5.师:既然大家都认为科技是引发家乡巨变的关键,那么你们是否可以围绕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四个方面,展望家乡未来的变化?
出示“人、事、景、物”的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多元想象,思考家乡的变化。
任务三:任务驱动,搭建支架,学列提纲
1.师点拨:同学们列举出了自己想要写的几个方面,我们应该如何把构思好的材料按照文章结构和段落进行排列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习作方法——列提纲。
2.师提问:提纲中的内容和我们平时写的作文有什么不同?
预设1:提纲内容比较简单,作文内容丰富。
预设2:列提纲就是写出作文的大致结构,开头结尾写什么,主题部分写什么。
3.观察提纲组成:哪个小组能说说习作提纲主要包括几个部分?各个部分的要求是什么?
组1:习作提纲通常包括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四个部分。中间是作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写得具体。
组2:题目是文章的中心,需要在审清写作立意后凝练标题。本次习作是想象类命题作文,题目是“二十年后的家乡”,其他内容都要围绕题目写。
组3:开头紧扣题目,交代清楚缘由,合理构想时空穿越理由,切换到二十年后的家乡,引出下文。
组4:中间是作文的主要内容,要合理安排写作顺序,分段描写穿越后看到的家乡变化。可以按照由近到远、由小见大的顺序写,也可以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写,关键是要将写的内容按照顺序组织起来。
组5:结尾是升华作文主旨的关键,应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家乡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和努力建设家乡的理想抱负写下来。
4.师点拨,出示习作提纲导图:
列提纲就是在写作前梳理写作思路的过程,按照“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几个部分,将每部分要写的主要内容梳理出来。比如主要通过写河水清澈、绿树成荫来表现环境变化,通过写机器人在照料着果园来写工作变化等,做到每一段都围绕一个意思来写,这样各个段落合起来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了。接下来就请你结合刚刚的讨论,列出你本次习作的提纲吧。
5.学生练习:下面请大家像这位同学一样,在习作单上把你们的提纲列出来,开始吧!
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投屏一生提纲,点评讲解
描写场景,重点部分写具体
中间部分的三个方面,你想重点写哪个?(学生自由交流)
示例:
①环境方面:城市到处都是绿植,智能灌溉。
②出行方面:能飞的智能平衡车,踏上就飞。
③学习方面:虚拟现实教学系统,亲身体验。
师:老师听出来了,大家一定是想重点写自己最期待或最感兴趣的那个变化,将它写具体。看来你们的想法和老师带来的小妙招不谋而合。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场景或创编故事来将重点部分写具体。
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根据习作建议的要求,对“二十年后的家乡”这篇习作进行了初步构思,同学们列出了写作提纲,列出提纲;描写场景,重点部分写具体。用上这些小妙招,一定能将二十年后家乡得变化描述得既有条理又生动,将家乡的未来设计得更美更智能。还等什么?动笔开写吧!
板书设计: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大胆想象
梳理内容
列出提纲
描写场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习作。
2.能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依据提纲,完成习作。
教师组织写作:上节课我们一起对“二十年后的家乡”进行了交流,同学们通过大胆的想象,对未来家乡的变化提出了自己的畅想。同学们还学会了列提纲来梳理思路的写作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完成习作!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时间30分钟,教师出示习作建议。
二、交流评价,修改习作。
师组织活动:同学们完成习作了吗?将自己的习作读一遍,看看语言是否通顺,意思是否表达清楚了。
学生3分钟时间自己修改习作。
师组织:三人行,必有我师,其他同学的文章中一定有值得你借鉴、学习的地方,接下来请小组内互换文章,围绕本次的习作要求,互相提出修改建议。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作文,同学间交流,互评。
教师小结:相信通过刚刚的交流、点评,同学们都看到了其他同学文章中值得借鉴的地方,也发现了自己文章里的不足之处。课下同学们可以结合建议再次修改文章。
出示评价标准:
写出的是家乡。
写出了多个方面的变化。
使用了对比手法。
能抒发自己的感情。
学生欣赏范文。
三、交流感受,强化习惯。
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提纲,通过习作练习,谁来说说列提纲对习作有什么帮助?
预设1:列好提纲我就知道该写些什么了,思路更通顺了。
预设2:原先我写作文,写着写着就跑题了,但现在列了提纲,我就能够始终围绕着一点来写,不会跑题了。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列提纲可以让我们心中有数,不会遗漏素材,避免杂乱无章。同时,还防止了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的情况。同学们在今后的习作中要不断练习,养成列提纲的好习惯。
总结:这节课我们根据习作建议,完成了习作练习,并且学会了列提纲。二十年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有太多的畅想,但这些都需要我们的努力才能实现。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读书、学习本领,长大为家乡做出你的贡献!
板书设计: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列提纲:题目、开头、中间、结尾
评价修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