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交流平台”通过学习伙伴的交流对话,总结了找书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找书读,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内容,一是引导学生用比喻句来表达自己的对书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排列句子的顺序,使之成为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在排列句子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进一步体会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书写提示”选取了欧阳询的碑帖《九成宫醴泉铭》局部文字,让学生通过欣赏书法古帖,初步了解欧阳询书法的用笔特点和结构特点,从整体上感受碑帖“平正端庄、险劲生动”的艺术风格,体会书法的魅力。“日积月累”编排的是朱熹的《观书有感》,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描绘自己“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描写揭示深刻的哲理。
【学情分析】
对五年级学生而言,介绍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不难,但如何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交流平台中的对话进行梳理、总结寻找好书的方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对于比喻句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有难度。对于碑帖,学生接触较少,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和结构、用笔等方面赏析书法作品,感受汉字的魅力。学生借助字义理解诗意,积累朱熹的两首古诗,并不困难,应重点指导学生悟理。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了解寻找好书的途径,掌握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积累与书有关的名言警句,仿说与书有关的比喻句;学习把零散的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3.了解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及他的楷书特点。
4.初步理解并朗读、背诵古诗《观书有感》。
【教学重点】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寻找好书的途径,掌握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积累与书有关的名言警句,仿说与书有关的比喻句。
【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积累与书有关的名言警句,仿说与书有关的比喻句。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本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跟随作者的步伐学习更多的读书方法,指导我们的读书生活。
同学们,我们经过几天的学习,今天我们来到了语文园地,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
任务一:交流平台
1.温故知新
学完这一单元后,我们学了许多的关于读书的文章,你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预设1:我最喜欢《忆读书》,因为冰心奶奶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让我觉得受益终身。
预设2:我喜欢《我的“长生果”》一课,从这篇课文中我知道了读书和写作是密切相关的,我也要运用作者的读书方法,多积累。
2.交流互学
关于“读书好”和“多读书”都容易做到,而“读好书”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为市场上的书琳琅满目,良莠不齐,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交流平台,看看这几位同学是如何选取好书的。
(1)同桌合作学习:
①同桌互相朗读课文:交流平台内容, 边读边做标注。
②交流探讨:A.平时你们是怎样找书读的 都喜欢读哪些课外书?B.你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书读,说出来分享给大家。
(2)讨论,回答
①平时你们是怎样找书读的 都喜欢读哪些课外书?读下面资料,说说你的发现。
我喜欢沿着课文找书读,如,读了《我的“长生果”》,我对课文中提到的巴金的《家》很感兴趣,便找来读了。
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我对与动物有关的书很感兴趣,就又读了布封的《动物素描》。
我觉得冰心的《忆读书》写得很有趣,便找了她的其他作品来读。
我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如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
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这种方法对我很有启发,我也要这样找书读。
说发现:读了五个小朋友说的话,我发现他们在谈论找书读的方法。第一个小朋友问大家平时是怎样找书读的,喜欢读什么书。其他小朋友谈了自己找书读的方法:沿着课文找书读;读同一类的书;读同一作者写的不同的书;读各种各样的书。第一个小朋友从中受到启发: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
②你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书读,说出来分享给大家。
a.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例如,如,学习了《猎人海力布》,我就找了《民间故事大全》来阅读。
b.拿到一本书,先阅读一本书的章节选段,如果感兴趣,就去阅读整本书。
c.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
小结:选取书的方法有很多,除了书中说的,还有同学们说的,还可以通过专业的教育网站找一些推荐的书目,都是不错的选择。同学们可以试着整理一下自己读过的书,整理成自己的书单,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任务二:词句段运用
词句段运用一
1.明方法
许多人把书比作其他物品,下面这些句子,分别把书比作了什么?
学习要求
1.读一读:圈画出句子中和“书”对应的词语。
2.说一说:这些比喻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3.交流展示。
生汇报。
预设1:这三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第一句话把书比喻成“长生果”;第二句话把书比喻成“营养品”;第三句话把书比喻成“朋友”。
预设2: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能更加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书的重要性,引导我们去读书,爱读书。
预设3:这三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体现出书的重要性,引导我们去读书,爱读书。
2.练一练,用方法
那么书除了可以比作课本上说的这些,还可以比作什么?
①书就像一扇扇无形的门,门后是一个个不同的世界。
②书是人类的明灯,帮助人们打开黑夜的大门。
③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能攀登知识之峰。
④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良师,能教导我们健康成长。
3.我拓展,我积累。
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3.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
4.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清]王豫
词句段运用二
1.下面这段话是叶圣陶先生对于阅读和习作关系的叙述,但是顺序被打乱了,那么原有的顺序是怎样的?
2.引导思考,全班交流:
(1)读一读这五句话,思考:哪些句子是讲的同一个意思,哪些句子是在总述,提示主要内容。
预设:第1、3句讲的是同一个意思,都是在说阅读;第2、5句都是讲写作,第4句是在总结、概括主要内容。
总结:通过寻找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就能发现排序的线索。
(2)学生尝试排序,并交流排序的结果和理由。
预设:排序的结果是1、3、5、2、4。这段话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排序的,先问后答形象说明,先分述后总述。
(3)把排好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收获。
总结:通过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我们了解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在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将两者的关系记在心中,应用到学习和读书中。
3.如何给打乱顺序的一段话排序呢?我们依据上例小组讨论,方法梳理:
第一步,仔细阅读每句话或每组句子,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综合各句的意思,想想这些话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
第三步,想想全段的内容按什么顺序排列好,即找出排列顺序的依据,如,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还是时间顺序,或方位,还是“总分”等;
第四步,按确定的排列依据排列顺序;
第五步按排好的顺序仔细读两遍,看排得对不对,如发现有的句子排得位置不对,就进行调整,直到这段话排得通顺连贯为止。
4.迁移用法
( )夕阳忽地全落下去了,只下红色晚霞在天边飘浮。
( )为了看日落,我登上了顶楼。
( )它放射出万道霞光,把四周的云朵都染成了玫瑰色的了。
( )向西眺望,只见一轮红日悬挂在天边。
( )观看了日落的情景,我不禁赞叹:“多么美啊!”
( )夕阳渐渐下坠,不那么耀眼了,显得更红艳。
任务三:书写提示
1.我国书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各种书体中,我们现在最常用的是楷书。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欧楷书法。
2.这幅字是欧阳询的作品,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字帖,他的字有何特点。
预设1:字形竖长,字体端正,点画的起、收及转折一丝不苟。
预设2:“田”和“井”这两个字中规中矩、棱角分明,体现了欧体书法的用笔方正的特点。
预设3:“天”和“人”这两个字的最后一笔苍劲有力,体现了欧体书法笔力刚劲的特点。
预设4:“帝”“我”这两个字的字形竖长,体现了欧体书法字形竖长的特点。
课件出示欧阳询简介: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楷书用笔方整,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字形竖长,各部分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整体上显得既平整端庄,又险劲生动。《九成宫醴泉铭》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3.欧阳询小故事
有一天欧阳询骑马路过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墨迹,他驻马观看,看了很久后才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继续观察,等到疲乏,竟然铺开大衣坐下来观察,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正是海纳百川不择细流的胸怀成就了他在书法技艺上的卓越表现,他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上没有和他能够匹敌的,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4.准备一个精美的书签,模仿欧体书写,在临摹中感受到欧体的特点和魅力。
总结:书法是中国最具传统文化色彩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那一撇一捺早已深深浸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我们在以后的写字过程中也要注意把字写端正,点画写规范。
任务四:日积月累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简介作者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创作背景: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3.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1)出示注释
(2)理解诗意
预设: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其一)
昨天夜里江边春水猛涨,战船巨舰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原先行船使劲推也是白费力气,今天船却能在河流的中心自在地航行。(其二)
4.感悟道理,熟读成诵。
(1)这两首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呢?例如:第一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是诗中也没有提到读书,诗中描写的景物和“书”有什么关系?
预设1:“半亩方塘”比喻的是自己的知识储备,“源头活水”比喻新的知识。
预设2: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因有活水注入而清澈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2)第二首是否也在说读书呢?你从哪看出来的呢?
预设1:第二首中的“春水生”比喻大量的阅读,而且作者用行船来比喻学习。
预设2:第二首诗借助描写巨舰无人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说明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教师总结: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观书”的感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5.背诵古诗
6.延展阅读
读书
[宋] 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怎样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来读,知道了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还进行了写字指导,积累了古诗,可以说受益匪浅。
布置作业:
1.基础性作业:书法欣赏:了解欧阳询楷体的特点并能准确临摹、仿写。
2.拓展性作业:在你眼里,书是什么 我们要怎么去读书 请你也创编一句属于自
己的读书格言。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八
由一个故事到整本书
交流平台—— 找课外书 由一本书到一类书
读别人推荐的书
词句段运用 —— 比喻修辞方法的作用
书写提示 ——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日积月累 —— 《观书有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