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共4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一轮复习】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共45张ppt)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不忘本来——文化继承
2026一轮复习
知识整合
01
宏观把握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哲学
(第1课)
马克思
主义哲学
辩证唯
物主义
历史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课)
唯物的辩证法(3课)
社会历史观(5课)
人生观、价值观(6课)
辩证的唯物论(2课)
文化
(第三单元)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7课)
吸收外来有益文化(8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9课)
活 的灵 魂
本来
外来
未来
一般到个别
(必修4《哲学与文化》)课本目录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02
知识体系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
把握规律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2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1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4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3课:把握世界的规律
第5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6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
文化创新


哲学
第7课: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8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第9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哲学基本理论
辩证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社会历史观
人生价值观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本书知识体系
7.1文化的一般
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功能
时间
空间
7 传统文化
(不忘本来)
9 发展中特文化
(面向未来)
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
必然选择
基本路径
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
文化多样性
文化交流
培养负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8 外来文化
(吸收外来)
一般
个别
文化知识整体体系
文化
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和文化生活
功能→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主要内容→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
当代价值
(传承和弘扬的原因)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措施
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弘扬民族精神
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表现→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核心→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重要性
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新时代如何弘扬、培育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民族文化的结晶
文化继承知识体系
文化继承知识体系
03
文化继承知识整合
内涵 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 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功能 引领风尚 文化可以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教育人民 文化可以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服务社会 文化可以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推动发展 文化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作用 对个人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对民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对经济、政治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知识一 :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文化的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 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3. 对政治、经济: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注意双重性)
4. 对社会:优秀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5. 对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6. 对人: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的功能(意义、作用)
知识拓展
【注意】区分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文化,主要是看它是否带有阶级性质。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带有阶级性,非意识形态的文化没有阶级性。
是什么 ①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②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连续性,具有包容性
为什么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怎么做 ①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
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③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④坚定文化自信,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⑤把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知识点二: 全面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拓展:正确区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知识拓展:正确理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知识点三:中华名族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具体表现: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特征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具有时代性特征
注意1:不能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等同于其全部内涵。
注意2: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根与魂的关系。在当代,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注意3: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变”与“变”
基本内涵保持不变
具体内涵因时而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精神
(1) 为什么 重要性
(2) 怎么做 要求
①激励作用: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③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展示,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②源泉: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③主体: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④交流与继承: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知识补充、手段上:利用网络现代传媒、课堂教育等宣传弘扬、
②指引作用: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知识点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要求
【注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可以“丰富”,不能“创新”。
拓展提升:正确理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区别
联 系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共同构成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民族精神+的时代精神)
②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③只有注入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才能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注意】①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能力提升: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XX精神的(意义/重要性/时代价值) 或分析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XX精神?
答题要点:①XX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体现,又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民族精神与时倶进的产物;
②弘扬XX精神有利于激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推动XX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③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④传承和弘扬XX精神,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04
典例分析
(2025·北京·高考真题)3. 杏花春雨、大漠孤烟、小桥流水、长河落日……品味这些流动在古诗词中意象,赏其美、品其意、传其神,要能够“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这里的“鉴照”说明( )
①古今诗心相映,符合同一律的思维要求
②古诗词有满足今人精神需要的功能和属性
③千秋一寸心,文化可以跨越时空使人心灵相通
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可以实现物我融合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中,“鉴照”指用自己的心灵(诗心)去映照、理解古人的心灵(诗心),体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和精神沟通。
①:同一律指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要保持自身的确定性,不能混淆或偷换概念。 题干中 “鉴照” 的核心是古今诗心的共鸣(强调心灵相通),而非逻辑上的概念同一,①排除。
②:题干中“鉴照”体现了古诗词作为文化遗产,能够唤起现代人的情感共鸣,满足其精神需求(如审美、情感寄托),这说明古诗词有满足今人精神需要的功能和属性,②正确。
③:“鉴照”直接点明文化(如古诗词)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能让今人与古人的心灵相通。强调了文化在时间维度上的连续性和沟通性,③正确。
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是其特点,但题干强调的古今的“诗心鉴照”(人与人心灵的沟通),而非“物我融合”(人与自然或情景交融),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2025·河北 ·高考真题)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强大动员力、战斗力以及凝聚力的精神之“源”。据此,可以推出( )
①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伟大建党精神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这句话表明了精神力量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对个人而言,没有精神就没有目标和动力,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对国家而言,没有精神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竞争力,无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由此可推知,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①正确。
②:题干聚焦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未涉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未提及爱国主义,②排除。
③: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强大动员力、战斗力以及凝聚力的精神之“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作用,由此可推知,伟大建党精神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③正确。
④:题干未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法推出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④排除。
故本题选B。
(2025·江苏·高考真题)10.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备案博物馆已达7046家。近期,全国各地又有一批新馆陆续建成开放。某地新建博物馆的设计通过题刻、匾额、楹联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通过自然通风和采光、屋顶植被、雨水回收系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该馆的设计( )
①彰显了中华文化包容性特征
②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的功能
③坚持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为我所用
④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魅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通过自然通风、采光、屋顶植被、雨水回收系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这体现了对现代社会环保风尚的引导作用,②正确。
④:通过题刻、匾额、楹联“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这直接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展现了其底蕴与魅力,④正确。
①: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吸收或融合外来文化的包容性特征,设计聚焦于本土传统和绿色技术,①排除。
③:材料未涉及文化交流互鉴或借鉴其他文化元素,设计主要基于本土传统和现代绿色理念,未体现“为我所用”的交流过程,③排除。
故本题选D。
(2025·江苏·高考真题)14. 方言既是一个地区或族群的重要标志,也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方言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的载体,它关联着历史传承、地方认同及文化记忆。《山海情》《繁花》等方言影视剧盘活了地方文化,带火了当地文旅。某地政府为了活跃地方文化,投资新拍了一部使用方言的电视剧。如果以上陈述为真,就能合乎逻辑地推出( )
A. 有的方言不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
B. 某地政府投资新拍的方言电视剧盘活了地方文化
C. 有的具有丰富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的载体是方言
D. 有的方言影视剧盘活了地方文化,却没有带火当地文旅
【答案】C
【解析】
【详解】A:题干明确说“方言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这里的方言是周延的,即“所有的方言都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因此“有的方言不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与题干表述矛盾,A不符合题意。
B:题干以《山海情》《繁花》等为例说明方言影视剧可能盘活地方文化,即“有的方言影视剧可以盘活地方文化”,方言影视剧是不周延的,因此不能推出政府投资的这个新拍剧一定能达到盘活地方文化的效果,B不符合题意。
C:“方言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的载体”,根据换位推理,从“所有的A是B”可以推出“有的B是A”,即“有的具有丰富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的载体是方言”,C符合题意。
D:《山海情》《繁花》等方言影视剧盘活了地方文化,带火了当地文旅。说明“有的方言影视剧盘活了地方文化,带火了当地文旅”,根据换质推理,从“有的A是B”可以推出“有的A不是非B”,不能推出“有的A不是B”,即不能推出“有的方言影
(2024·安徽·高考真题)一个好的地名往往具有记录历史、传承文脉、铭刻记忆的作用。2023年,我国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用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展示乡风、体现乡韵、铸造乡魂:将塑造地名品牌与文旅、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带动乡村发展致富。由此可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能够( )
①发挥乡村好地名滋润与凝聚人心的功能,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
②巩固乡村好地名在乡村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③通过乡村好地名弘扬传统道德和人文精神,增强民众的归属感
④推动乡村好地名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利用,促进乡村的产业振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详解】①:材料中指出我国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用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展示乡风、体现乡韵、铸造乡魂,这表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能够发挥乡村好地名滋润与凝聚人心的功能,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①正确。
②:“巩固乡村好地名在乡村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表述不准确,乡村文化是一个多元的体系,不能简单地说地名处于核心地位,②不选。
③:“弘扬传统道德”表述不准确,应该是弘扬传统美德,③不选。
④:将地名与文旅、特色产业融合,带动乡村发展致富,实现了地名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利用,促进产业振兴,④正确。
(2024甘肃,10,3分)在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上,展出了彝文古籍、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鼓和琴等1500余件展品,全面展现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丰富实践。该展览体现了中华文化( )
①历来具有创新创造革故鼎新的传统
②是在各民族的互鉴融通中创造的
③内蕴“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
④具有“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详解】①③:材料强调通过展览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涉及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创新创造革故鼎新传统,不涉及自然观,①③不符合题意。
②④:展出了彝文古籍、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鼓和琴等1500余件展品,说明中华文化是在各民族的互鉴融通中创造的;全面展现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丰富实践,说明具中华文化有“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②④符合题意。
(2023重庆,14,3分)酉阳摆手舞,源于古代巴人的生活,表现了巴人劳动智慧的豪放性格。随着乡村振兴摆手舞重焕生机,成为旅游保留节目。当地小学结合地域文化,创编摆手律动操,让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摆手舞因历史悠久而具有划时代魅力
②摆手舞在乡村振兴中获得经济效益越大,社会效益就越大
③摆手律动操以物化形式发挥了文化育人,增强精神力量的作用
④创编摆手律动操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详解]③④:学校以酉阳摆手舞为基础创编摆手律动操,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
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旨在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文化魅力,以物化形式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及文化自信,③④符合题意。 ①:材料强调的是通过文化创新赋予摆手舞新的时代魅力。历史悠久不一定就有魅力,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历久弥新,①排除。
②: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二者不一定呈正比关系,并不是经济效益越大社会效益就越大,更不能为了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②排除。
(2024辽宁,8,3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图)是唐三彩中的国宝级精品,其造型为一峰骆驼驮载五位胡、汉乐舞人表演的形象。该文物展现了盛唐时期国际化都城长安百姓喜爱的胡人乐舞艺术,是当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印证。这表明( )
①乐舞表演构成了长安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
②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唐代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
③三彩骆驼载乐俑艺术地折射出长安繁荣的社会景象
④胡汉民族杂居为胡人乐舞风靡长安提供了现实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详解】三彩骆驼载乐俑(一峰骆驼驮载五位胡、汉乐舞人表演)展现了盛唐时期国际化都城长安百姓喜爱的胡人乐舞艺术,是当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印证,这表明三彩骆驼载乐俑艺术地折射出长安繁荣的社会景象,也表明胡汉民族杂居为胡人乐舞风靡长安提供了现实条件,③④符合题意。
乐舞表演只是映射了当时长安百姓的社会文化生活,并未构成长安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①夸大了乐舞表演的作用。材料强调的是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当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印证,并未体现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唐代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②不选。
(2024广东,12,3分)近期,一种融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思政元素于一体的新型科普活动逐渐兴起:在普及科学知识与方法的同时,讲述科学家不畏艰难、求真求新的故事,弘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由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相辅相成,逐渐成为文化的核心
②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
③新型科普活动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及要求
④新型科普活动的兴起并未改变科普的根本目标与基本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详解】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①错误。
②: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②错误。
③:一种融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思政元素于一体的新型科普活动逐渐兴起,符合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表明新型科普活动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及要求,③正确。
④:新型科普活动的兴起通过讲述科学家不畏艰难、求真求新的故事,弘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未改变科普的根本目标与基本特征,④正确。
(2024浙江6月,16,2分)《永乐大典》辑入了先秦至明初的大量珍贵文献资料,但其正本不知所踪,副本存世寥寥。几代学人均认为,搜集、整理和研究这存世不足百分之四的文化瑰宝,仍需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因为( )
①《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实践成果
②《永乐大典》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当代价值
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C
【详解】①:《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实践成果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①排除。
④:材料不涉及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④排除。
②③:《永乐大典》辑入了先秦至明初的大量珍贵文献资料,说明《永乐大典》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需要研究其承载的文化;几代学人均认为,搜集、整理和研究这存世不足百分之四的文化瑰宝,仍需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当代价值,②③正确。
(2024湖北,15,3分)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因
形似古代城墙防御建筑“马面”而得名。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古
提花松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成为
年轻人的龙年“战袍”。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 )
①反映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②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了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
③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详解】①: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这反映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①正确。
②:满足人们基本文化需求的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②排除。
③: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体现了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但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排除。 ④: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古提花松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这说明新式马面裙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渐成时尚,④正确。
(2024江苏,10,3分)某博物馆开发出“海丝系列·丝路咖啡”,选取《郑和航海图》中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与城市盛产的优质咖啡豆,精制出不同风味的咖啡,让公众在享用咖啡的同时可以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感受各国历史文化,体验“古今穿越”的愉悦感,这表明( )
A.传统文化发展创新提高了文化服务水平
B.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C.文化创新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养
D.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A
【详解】A:某博物馆开发出“海丝系列·丝路咖啡”,此创新之举,让公众在享用咖啡的同时可以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感受各国历史文化,体验“古今穿越”的愉悦感,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发展创新有利于提高文化服务水平,A符合题意。
B:材料强调的是某博物馆开发出“海丝系列·丝路咖啡”,实现了在对传统文化发展创新基础上提高了文化服务水平,并不是强调“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B排除。
C:材料强调某博物馆开发出“海丝系列·丝路咖啡”,精制出不同风味的咖啡,让公众感受各国历史文化,这并不涉及文化创新对人民群众文明素养的作用,C排除。
D:材料不涉及传统文化产业化,D排除。
(2024江西,9,3分)近年来,《觉醒年代》《追风者》《长津湖》等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引起广大观众的共情共鸣,让人们在了解革命历史的同时,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因为革命精神( )
①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
④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详解]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
炬。新时代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因为革命精神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①正确。②: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而不仅指革命精神,②错误。③: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③错误。
④: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引起广大观众的共情共鸣,让人们在了解革命历史的同时,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因为革命精神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④正确。故本题选B。
(2024浙江1月,16,2分)工匠精神源于“工”这一古老职业,鬼斧神工、炉火纯青等都是对“工”之技艺的形象表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诸多大国工匠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创造了一个个工程技术奇迹。工匠精神( )
①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B
【详解】①:工匠精神源于“工”这一古老职业,鬼斧神工、炉火纯青等都是对“工”之技艺的形象表达。工匠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①正确。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而不是工匠精神,②不符合题意。
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③不符合题意。
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诸多大国工匠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创造了一个个工程技术奇迹。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④正确。
(2024江西,9,3分)近年来,《觉醒年代》《追风者》《长津湖》等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引起广大观众的共情共鸣,让人们在了解革命历史的同时,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因为革命精神( )
①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
④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详解]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
炬。新时代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因为革命精神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①正确。②: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而不仅指革命精神,②错误。③: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③错误。
④: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引起广大观众的共情共鸣,让人们在了解革命历史的同时,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因为革命精神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④正确。故本题选B。
(2024浙江1月,16,2分)工匠精神源于“工”这一古老职业,鬼斧神工、炉火纯青等都是对“工”之技艺的形象表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诸多大国工匠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创造了一个个工程技术奇迹。工匠精神( )
①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B
【详解】①:工匠精神源于“工”这一古老职业,鬼斧神工、炉火纯青等都是对“工”之技艺的形象表达。工匠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①正确。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而不是工匠精神,②不符合题意。
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③不符合题意。
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诸多大国工匠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创造了一个个工程技术奇迹。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④正确。
[2024 甘肃,19(2),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学艺术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艺术是一种修行,我们的先贤在绘画品评中提出“人品即艺品”的观点,诚然,绘画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艺术的修行。绘画也是格物致知的一个重要渠道,格物而致知,在亲近世间百卉的过程中加以研究、感受和体悟,体悟花卉生命律动给予我们的生命感动,从而升华为对世界的认知,成就“人生的艺术,艺术的人生”。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功能”相关知识,谈谈如何理解“艺术是一种修行”。
参答案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绘画艺术可以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绘画艺术可以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绘画,可以在亲近世间百卉的过程中加以研究、感受和体悟,成就“人生的艺术,艺术的人生”。
[2024湖北,19(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辈子有多长,能干多少事?1938年出生的“油菜院士”傅廷栋,从“小傅”到“傅老”,带领团队培育出80多个油菜品种,有力解决了我国油菜产量和品质两大问题。
“下田有瘾”的傅廷栋和团队在1999年发现,如果能在西北地区的盐碱地上复种饲料油菜,不仅能解决北方冬天畜牧业缺少新鲜饲料的问题,还可以做绿肥,改良盐碱地。在前期几十年研究基础上,团队历经数千次尝试,最终从3000多份油菜资源中筛选出40多份耐盐碱材料,育成了耐盐碱性好且抗病性强的油菜品种,在西北盐碱地上成功种植油菜,并不代表能在其他类型的盐碱地上取得成功。为了能在全国三类盐碱地上都能种上油菜,傅廷栋带领团队走南闯北,提取土壤样本,制成全国盐碱地数据库,创建油菜的盐碱地培养链,最终选育出的一系列优质油菜品种,能够在绝大多数盐碱地上存活并得到大面积种植,其中,在内蒙古、新疆等地青饲料亩产可达5000公斤。
回顾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80多岁的傅廷栋说:“科研就得围着农民转,多到实践中去,才会有新的发现。”
(1)结合材料并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阐述傅廷栋如何在成就人生价值中笃行民族精神。
参考答案
①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②该团队弘扬伟大团结精神,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该团队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弘扬劳动精神,自觉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④该团队弘扬伟大梦想精神,坚持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解决了我国油菜产量和品质两大问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024辽宁,19,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蚕丝织物,令当时的欧洲人特别钟爱,由此带来了丝绸之路的长期繁荣。”古往今来,瓷器、太极拳、京剧、汉服……都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
(4)运用文化知识,任选一文化载体(龙舟除外)写一段推介词,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字数150-200字。
答案:汉服是汉族民族传统服饰,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纺织、蜡染等工艺和美学,传承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汉服走向世界能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服文化以礼仪文化为中心,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弘扬汉服文化,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发扬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山东高考真题,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精神 中国力量
[精神家园]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 在历史演进中各民族形成了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这里,茶马古道、河西走廊...成为民族团结融合之路:长江、黄河,瓷器、丝绸....成为引发强烈共鸣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劫难。各族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各民族一荣俱荣、休戚相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各族人民洗雪耻辱、扭转自身命运,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迎来了全体中华儿女踔厉奋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
  (1)习近平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闸述新时代我们应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7 分)
【答案】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浓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发展动力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要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塑造中华文化的精神面貌。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应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凝聚民族合力、赓续民族精神,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③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全社会价值追求“最大公约数”的作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凝聚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价值追求,引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与发展。
 ④中国共产党正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继续增强中华文化自觉,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