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子目1: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结合学案【拓展1】;学案下图;梳理教材84-85页。(课本标注)问题2:结合问题1、阅读84页导言、85页2份“史料阅读”;回答85页“思考点”(写在书上)问题3:阅读学案【拓展2】;理解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和原因。(自主思考)问题4:阅读学案【拓展3】【拓展4】;理解英国外交政策的内容、政策的变化与原因。(自主思考)
【拓展1】:一战的背景时代背景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他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纪初,世界已经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矛盾激化主要原因①两大军事联盟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②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推动了战争的爆发;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提供了技术基础。导火索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拓展2】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1)政治发展不平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但毕竟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程度不一致,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健全;第二类是以俄德日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2)经济发展不平衡:德美实力上升,实力与所占殖民地面积出现倒挂现象。
【拓展3】英国外交政策:光荣孤立、大陆均势政策
光荣孤立:19世纪末英国执行的外交政策。1896年由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正式提出。主要内容为:不参加固定的同盟与集团,保持行动自由。英国试图以不结盟的策略使欧洲国家互相牵制,以利于英国的扩张。这种外交政策的推行以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依靠。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丧失后不得不放弃这一政策,1902年建立的英日同盟,标志着英国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大陆均势:近代英国实行的外交政策。该政策是指英国凭借自己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实力,使欧洲大陆各国相互牵制,达到平衡,防止欧洲大陆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国家集团建立欧洲霸权,以维持英国自身的霸权。其手段有战争、干预、联盟和瓜分等。大陆均势政策的实行,保证了英国本土的安全促进了英国海外事业的发展,使英国操纵和影响欧洲局势,维护了英国在欧洲的利益。【拓展4】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光荣孤立”——不同任何国家结成持久固定的同盟:原因:①经济实力雄厚,掌握海上霸权;②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③与欧洲大陆的大国法俄德等国都有矛盾,不愿加入任何一方。(2)20C初英国为什么要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转而与法俄结盟?这一政策的变化体现了英国对欧洲奉行怎样的外交原则?原因:英德矛盾激化,自身实力下降,欲寻求盟友;外交原则:大陆均势
子目2:第一次世界大战: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结合学案【拓展5】;教材86页;梳理教材86-87页,了解一战的进程。(课本标注)问题2:结合问题1、概括一战的特点。(写在书上)问题3:①结合学案【拓展6】;了解美国参战的原因;②结合学案【拓展7】、阅读教材87页“历史纵横”;理解一战对中国的影响。(自主思考)问题4:阅读教材89页最后1段;结合学案【拓展8】;深度了解一战的影响。(课本标注、课本补充)
【拓展5】:一战的进程主要战线第一阶段(1914年)第二阶段(1915—1916年)第三阶段(1917—1918年)西线(英法军队 德军)⑴德军进攻法国;⑵9月,双方在马恩河激战(德国“速决战”破产)⑴1916年,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和“地狱”);索姆河战役(首现坦克)⑵1916年,英德日德兰海战中(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⑴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⑵1918年11月11日德、奥(匈)投降东线(德奥联军 俄军)—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俄国在十月革命后,于1918年退出战争南线(奥军 俄军、塞军)战局演变(总体态势)德军失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德奥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同盟国走向失败
【拓展6】美国从中立到参战的原因及影响原因:①经济利益:德国与美国在拉美的矛盾不断加剧;一战爆发后,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激增,美国还供给协约国各种物资和贷款,同协约国的利益紧密地连在一起。②政治要求:参战前的“中立”,是为了捞取战利品,等待参战的最佳时机。③战争准备:大战开始时,美国尚未作好战争准备,国内人民反战情绪浓厚。④国际形势:俄国二月革命对协约国不利;双方精疲力竭,难以为继。⑤政治目的:攫取战后世界霸权。影响:①在军事上、财政上对协约国直接援助,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②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壮大了协约国阵营,一战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拓展7】一战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加紧了对中国的争夺,两国分别扶持黎元洪和段祺瑞,引发了府院之争;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占领胶济铁路和青岛;②中国外交政策由消极走向积极;“民意外交”和“侨务外交”,成为政府对外政策使不得不兼顾的因素。中国华工为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发了中国的民族意识,五四运动爆发,使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经济上: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蓬勃发展,呈现出“短暂春天”。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思想文化上:①中国思想界反思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学习;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
【拓展8】一战的影响(融合选必)●●●●(1)对人类社会生活①人类灾难:给全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损失;②提供了进步的契机:A.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进步,造福人类的同时,开创现代化战争的先河;B.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干预经济,有效地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③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结构,女权运动兴起;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出现了和平主义思潮;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④欧洲、西亚和北非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摧毁四大帝国,欧洲诞生一系列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2)西欧相对衰落①经济领域:给欧洲带来经济危机,欧洲的世界财政金融地位下降。②精神领域: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对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产生怀疑,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政治危机:给欧洲带来政治危机,各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④国际关系: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动摇,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3)国际格局:美国和日本崛起,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子目3: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精读学案【拓展9】【拓展10】回答;①梳理教材87页(课本标注);②回答教材88页“思考点”(写在书上);③回答90页“问题探究”。(写在书上);④这一体系存在哪些矛盾;与二战存在何种关系?(自主思考)问题2:观察教材88页地图,你能得出哪些信息哪些信息。(写在书上)问题3:精读学案【拓展11】【拓展12】;梳理教材89页。深度理解国际联盟(课本梳理)问题4:精读学案【拓展13】;回答89页“学思之窗”(写在书上)问题5:①精读学案【拓展14】;回答90页“学习拓展”(写在书上);②美国最后退出国联;苏联直到1934年才加入国联,说明了什么?(自主思考)
【拓展9】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巴黎和会背景:(1)各国人民盼望和平+战胜国希望休养生息+处置战败国尤其是德国国家巴黎和会上各国的要求结果美提出“十四点原则”攫取世界领导权与英法等矛盾,未能实现英维持殖民优势,削弱德海军,获取赔款瓜分德大量殖民地,控制海军保持“势力均衡”,不希望法国独大保存德实力法获取割地赔款彻底削弱德国,欧洲大陆霸主与英矛盾,未能实现中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外交失败,山东转手给日本日从德手中夺取的利益合法化基本得到满足2.建立(构成):“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3.性质: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4.实质:帝国主义国家按照现有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凡尔赛会议是战胜国列强重新瓜分欧洲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建立的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基础上确立的以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5.体系特点:●●以欧洲为重心;受大国控制;苏俄被排除在体系之外;战胜国之间斗争和妥协产物;实施进程不顺利,体系具有不稳定性。6.体系的主要内容:(思考:谁是体系的受益者?谁是受害者?这一体系隐含了哪些矛盾?)(1)《凡尔赛条约》:①德国及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控制陆军人数、不允许有空军、国土面积损失13%),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委任统治);③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摆脱四大帝国的统治,体现了民族自决原则,具有进步性,后传到亚非拉地区);④对奥、保、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⑤建立国际联盟。(第一次探索集体安全机制)(2)华盛顿会议及《九国公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①规定美英日法四国彼此协商解决他们在该地区的争端并废止英日同盟。②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五国条约》);③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④列强同意“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九国公约》)。(结束了一战爆发后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7.评价:●●(1)积极: 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世界从此走向相对稳定;②通过国际会议的外交斗争调解国际关系比军事对抗方式是一大进步。③改变了欧亚政治格局,促使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出现,有利于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④承认民族自决原则,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欧洲新兴民族国家。消极:①它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②未能根除矛盾,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反而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8.后续:凡尔赛体系瓦解:1936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公然派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的全面爆发。
【拓展10】《五国条约》美:抑制了日本,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军事地位。英:两强标准破产,丧失海上优势。日:海军扩张受到抑制。《五国海军条约》及其附属条约的签订对日本海军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这种限制非但没有熄灭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欲望,反而点燃了国内好战分子的怒火。最终,日本退出协定,开始疯狂扩充海军,诸如“大和”级战列舰“瑞鹤”级航母都在几年内下水。——正琦《一战后的五国海军条约,如何变成日本走上扩张之路的催化剂?》
【拓展11】.国际联盟建立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联的决议——《国际联盟盟约》,1920年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国际联盟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1946年宣告解散地位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性质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制度全体一致原则评价●●(1)积极:①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②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③为联合国等建立提供了经验教训。(2)局限:①“全体一致”原则无法制止战争发生;②成为英法维护自己既得利益(英国在该组织中占有领导地位)、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③委任统治成为新的殖民统治;④美苏(苏联1934年加入)未加入国联,缺乏普遍性与权威性;⑤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战前后,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拓展12】多角度认识国际联盟(1)出发点:美国的倡议迎合了一战后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为美国介入国际事务、争夺世界霸权创造条件。(2)进步性: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人民反战运动的兴起。(3)局限性:①实质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维持霸权的工具,不能维护弱小国家的利益。②美国不参加、苏俄被排斥在外、日意退出等原因,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国际影响力相对有限。③不能有效制止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成为绥靖政策的工具,没有阻止二战的爆发。
【拓展13】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①委任统治是指在那些所谓还没有能力建立独立国家的地方,由国联委托一些国家对其进行治理。②根据国联盟约,委任统治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德国原先的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在近东的部分领土。③委任统治制度实际上成了大国瓜分殖民地的虚假外衣,遭到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对。(委任统治制度:仍然有殖民统治的烙印)
【拓展14】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实质:争夺世界霸权)1、公开订立和平条约,无秘密外交。2、确保公海航行绝对自由;3、取消国家间的经济障碍并建立贸易平等条约;4、裁减军备;5、调整对殖民地的要求,平等对待殖民地人民;……14、成立国际联盟以维持世界和平评价: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进而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
【拓展15】民族自决原则(1)含义: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2)历程:民族自决的概念,初倡于法国大革命时期,但当时并不具备国际法的意义。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颁布的《和平法令》谴责帝国主义大国强制合并弱小国家,宣布破坏自决权的行为为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普遍承认和迅速发展。《联合国宪章》规定:“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将其作为联合国的宗旨之一。(3)影响:使限于欧洲的民族自决原则成为普遍原则,鼓舞和推动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民主的思想武器。
【拓展16】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促进作用●●(1)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这些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2)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强(3)思想: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民族意识的觉醒(4)政治:一战加深了帝国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5)一战期间俄国的十月革命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拓展17】19世纪以来全球民族国家建立的四次浪潮①16-19世纪:西方逐渐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②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第一次浪潮:民族国家的建立。19世纪,西方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建立了一些民族国家,如英国、法国、意大利、德意志相继完成统一,希腊、保加利亚独立。在拉丁美洲,通过独立战争也建立了一些民族国家,如巴西、哥伦比亚等。第二次浪潮:一战后欧洲民族国家广泛确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奥匈帝国、沙皇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的“遗体”上,先后建立了波兰、南斯拉夫等民族国家。第三次浪潮:二战后亚非拉民族国家的普遍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部分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如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等;中东建立了以色列等新兴国家。非洲在战后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第四次浪潮:冷战后民族国家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苏联与南联盟先后解体,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基础上,一系列小的民族国家先后建立,例如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