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A(人教版)2025~2026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作业九年级化学(建议完成时间:60 分钟 满分:60 分)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计 24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下列是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几位获得者及其部分研究领域,其中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A. 程开甲——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 B. 师昌绪——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C.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研究 D. 屠呦呦——运用化学方法修饰青蒿素【答案】A【解析】【详解】A、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涉及电磁波的能量传输和应用,属于物理学研究领域,符合题意;B、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属于材料化学,是化学研究领域,不符合题意;C、石油化工催化剂研究,为化学中的工业催化领域,催化剂用于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属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不符合题意;D、运用化学方法修饰青蒿素,是对物质结构、性质的研究,属于化学研究领域,不符合题意。故选 A。2. 每年的 6 月 5 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保护环境,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 露天焚烧秸秆 B. 工厂废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C. 为了方便出行,使用燃油私家车出行 D. 开发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答案】D【解析】【详解】 A. 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烟尘等污染物,造成空气污染。不符合题意;B. 工厂废气中常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等污染物,直接排放会导致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不符合题意;C. 燃油私家车燃烧汽油或柴油,会排放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加剧空气污染。不符合题意;D. 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物,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方式。符合题意。故选 D。3. 我国唐代名画《捣练图》中呈现了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景,其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 捶打织物 B. 梳理丝线 C. 烧炭熨烫 D. 缝制衣物【答案】C【解析】【详解】A、捶打织物只是改变了织物的形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错误;B、梳理丝线只是对丝线进行整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错误;C、烧炭熨烫过程中,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正确;D、缝制衣物只是改变了衣物的外形,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错误。故选 C。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滴加液体 B. 倾倒液体 C. 添加酒精 D. 读取液体体积【答案】B【解析】【详解】A.使用胶头滴管时,胶头滴管不能触碰到试管壁,会使试剂受到污染,故 A 错误;B.倾倒液体时,要注意瓶塞倒放在桌面,标签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示都能做到,故 B 正确;C.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易引起失火,故 C 错误;D.使用量筒时,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俯视。故 D 错误。故选 B。5. 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A. 液氧 B. 洁净的海水 C. 冰水混合物 D. 二氧化锰【答案】B【解析】【详解】A、液氧是液态氧气,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B、洁净的海水是由水、氯化钠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C、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混合物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锰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故选 B。6. 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 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 提问 B. 猜想 C. 实验 D. 得出结论【答案】C【解析】【详解】“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故 C 选项符合题意。7. 我国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下列项目不属于监测范围的是A. 一氧化碳 B. 二氧化碳 C. PM2.5 D. 二氧化氮【答案】B【解析】【详解】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两类: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气体;粉尘主要指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碳无毒,不是污染物,因此不在监测范围内。故选 B。8. 实验室中有许多化学品标志,下列标志适合贴在存放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试剂柜上的是A. B. C. D.【答案】C【解析】【分析】浓硫酸是一类具有强腐蚀性的液体,应在其药品柜上贴上腐蚀性物质的标签。【详解】A、图中所示标志为易燃固体标志,故 A 不符合题意;B、图中所示标志为有毒品标志,故 B 不符合题意;C、图中所示标志为腐蚀品标志,故 C 符合题意;D、图中所示标志为易燃气体标志,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9.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氧气。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 状态:氧气在-183.0℃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8℃变为白色固体B. 性质: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极易溶于水C. 现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D. 制取:根据液氧与液氮的沸点不同,工业上可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答案】D【解析】【详解】A、氧气在-183.0℃时会形成淡蓝色液体,在-218.8℃时,会凝固为淡蓝色固体,选项错误;B、鱼类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水中溶解有少量氧气,但这并不意味着氧气“极易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选项错误;C、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实验结论,不是现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为: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选项错误;D、工业制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是利用空气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馏。液氮沸点较低(-196.0℃),先蒸发,而液氧沸点较高(-183.0℃),后蒸发,从而分离出氧气。选项正确。故选 D。10. 化学概念间在逻辑上的部分关系如图所示。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 氧气与空气属于交叉关系 B. 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C.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属于包含关系 D. 缓慢氧化和燃烧属于并列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A、空气中含有氧气,因此氧气和空气属于包含关系,选项错误;B、氧化反应是物质和氧气的反应,但不都是多变一,如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不属于化合反应,而有的化合反应如炭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是氧化反应。故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选项错误;C、物质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因此属于并列关系,选项错误;D、缓慢氧化是反应较慢现象不明显的物质与氧气的反应,而燃烧是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属于并列关系,选项正确;故选:D。11. 小红利用空饮料瓶、吸管等废旧物品设计并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简易制氧机,并制取少量氧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甲瓶中可上下抽拉的线绳,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B. 乙瓶中的水能增加氧气的湿度C. 甲、乙中瓶内气压均不变D. 乙瓶中的水还可以监测产生氧气的流速【答案】C【解析】【详解】A、甲瓶中能通过可上下抽拉的线绳实现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接触与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氧气不易溶于水,故乙瓶中的水能增加氧气的湿度,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甲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这个反应会产生气体,导致甲瓶内的气压增大;而乙瓶内的气压也会因为氧气的进入和排出而发生变化,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氧气不易溶于水,故乙瓶中的水还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监测产生氧气的流速,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C。12.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硫粉燃烧的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步骤 1:从 A 处通入空气,点燃酒精灯,观察到硫粉熔化、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步骤 2:一段时间后,改通入氧气,观察现象。(已知氢氧化钠溶液可用于吸收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有毒气体)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步骤 1 中,硫粉只发生化学变化B. 步骤 2 中,可观察到硫粉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C. 上述实验说明,氧气含量的高低是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之一D. 为减少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应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氧气,通一段时间后,再将导管移出液面【答案】A【解析】【详解】A.步骤 1 中,硫粉先熔化(物质状态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后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属于化学变化)。因此硫粉并非只发生化学变化,A 不正确;B.硫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蓝紫色火焰,步骤 2 通入氧气,可观察到硫粉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B 正确;C.步骤 1 通入空气(氧气含量低,火焰淡蓝色、燃烧较微弱),步骤 2 通入氧气(氧气含量高,火焰蓝紫色、燃烧更剧烈),说明氧气含量高低会影响硫燃烧的剧烈程度,C 正确;D.二氧化硫有毒,需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先停止加热,继续通氧气,可将装置内残留的二氧化硫全部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避免污染空气,D 正确。故选 A。二、填空及简答题(共 6 小题,计 23 分)13. 正确使用化学仪器和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前提。根据下图相关仪器回答问题。(1)仪器 D 的名称为_______。(2)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填字母)。(3)取用粉末状试剂时需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填仪器名称)。【答案】(1)玻璃棒 (2)A、D(3)药匙【解析】【小问 1 详解】仪器 D 的名称为玻璃棒。故填:玻璃棒;【小问 2 详解】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试管、玻璃棒。故填:A、D;【小问 3 详解】取用粉末状试剂时需要用到的仪器是药匙。故填:药匙。14. 空气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的神舟号系列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飞天的梦想成为现实。其中火箭发动机常使用液态氧,这利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2)空气中某种成分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霓虹灯。该成分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大约为_______。(3)医疗上可利用_______(填“液氮”或“液氧”)进行冷冻治疗。(4)夏季盛放冰淇淋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答案】(1)助燃性 (2)0.94%(3)液氮 (4)水蒸气##水##H2O【解析】【小问 1 详解】火箭发动机使用液态氧,是利用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即助燃性;【小问 2 详解】可制成霓虹灯的空气成分是稀有气体,稀有气体在空气中占的体积分数大约是 0.94%;【小问 3 详解】液氮汽化吸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可用于冷冻治疗;【小问 4 详解】冰淇淋杯子外壁附有一层水珠,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变为水珠,从而证明了空气中含有水蒸气。15.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蜡烛开展了相关实践活动。(1)诗文释义:“何当共剪西窗烛”中的剪烛是因为蜡烛燃烧久了烛芯露出过长,易分叉、炭化,影响烛芯传输石蜡的速率,且燃烧时易冒黑烟,需要适时修剪烛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a.烛芯过长,石蜡燃烧更完全 b.修剪烛芯,可使烛光更明亮(2)创新实验:兴趣小组借助 U 型管对蜡烛燃烧产物进行实验探究,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①点燃固定在桌面的蜡烛,将干燥 U 型管的一端罩在蜡烛火焰的中上部,观察到 U 型管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有_______生成。②蜡烛燃烧 10 秒后,将 U 型管快速倒转过来,立即向 U 型管中注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说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3)隔空点火:吹灭蜡烛的瞬间可以观察到一缕白烟轻轻升起,立刻用火柴点燃白烟,发现白烟能燃烧,并将蜡烛重新点燃。该白烟是_______。【答案】(1)b (2) ①. 水 ②. 变浑浊(3)石蜡固体小颗粒【解析】【小问 1 详解】a.烛芯过长,不利于石蜡充分燃烧,故说法不正确;b.修剪烛芯,可使石蜡充分燃烧,烛光更明亮,故说法正确;故选 b;【小问 2 详解】①点燃固定在桌面的蜡烛,将干燥 U 型管的一端罩在蜡烛火焰的中上部,观察到 U 型管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②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小问 3 详解】吹灭蜡烛的瞬间可以观察到一缕白烟轻轻升起,立刻用火柴点燃白烟,发现白烟能燃烧,并将蜡烛重新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因此白烟的成分是石蜡固体小颗粒。16.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科学家们发现氨气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燃料,氨气和氧气燃烧时反应生成氮气和水两种对环境友好的产物。氨气价格低、制造技术成熟,常被用来制化肥和硝酸。传统的工业合成氨气是将氮气和氢气在高压、高温和催化剂条件下合成的。将氨气常温下加压到 1 MPa,就可将其液化。氨气比空气轻且有毒,泄漏后扩散快,但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一旦发生泄漏,达到人们察觉到时的浓度的 1000 倍才会致命,因此很容易被发现并避免中毒。(1)通常状况下,氨气具有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2)根据上文,写出氨气的一条用途:_______。(3)传统的工业合成氨气发生的反应属于______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4)氨气虽然有毒,但氨气泄漏不会轻易造成人中毒的原因是_______。【答案】(1)氨气比空气轻、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常温下为气体 (2)制化肥和硝酸(3)化合 (4)氨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达到人们察觉到时浓度的 1000 倍才会致命【解析】【小问 1 详解】物质不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则由题干信息可知,通常状况下,氨气具有的物理性质有:氨气比空气轻、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常温下为气体;【小问 2 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氨气的用途有:制化肥和硝酸;【小问 3 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传统的工业合成氨气是将氮气和氢气在高压、高温和催化剂条件下合成的,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小问 4 详解】氨气虽然有毒,但氨气泄漏不会轻易造成人中毒的原因是:氨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达到人们察觉到时的浓度的 1000 倍才会致命。17. 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过程中,无需标注的实验图标是_______(填字母)。A. B. C. D.(2)用文字表示铁丝燃烧时发生的反应:_______。(3)集气瓶底部的水的作用为_______。【答案】(1)B (2)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点燃(3)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解析】【小问 1 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需要佩戴护目镜,保护眼睛,不符合题意;B、该实验无需用电,不需要标注该图标,符合题意;C、该实验涉及燃烧,需要注意明火,不符合题意;D、实验结束后需要及时洗手,养成良好的习惯,不符合题意。故选 B;【小问 2 详解】铁丝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点燃【小问 3 详解】铁丝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能使固体熔化为液体落到集气瓶中而炸裂集气瓶底部,所以集气瓶底部的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18. 为比较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小明分别取 10 mL 5%过氧化氢溶液、1 g 二氧化锰、1g 氧化铜,按图 1 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倾斜锥形瓶使过氧化氢溶液与催化剂完全接触,测得相同条件下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 2 所示。(1)用文字表示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时发生的反应:_______。(2)对比分析图 2 中的_______(填字母)两点,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的种类有关。(3)由图可知,相同条件下,_______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更好。二氧化锰【答案】(1)过氧化氢 uuuuuuuuuur水+氧气(2)b、d(或 a、c)(3)二氧化锰##MnO2【解析】【小问 1 详解】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二uuu氧uuu化uuu锰 二过氧化氢 ur水+氧气 过氧化氢 uuu氧uuu化uuu锰ur,故填写: 水+氧气;【小问 2 详解】对比分析图 2 中的 a、c(反应过程中产生等量的气体时需要的时间不同)或 b、d(反应过程中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的量不同)点,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的种类有关;【小问 3 详解】由图 2 可知,相同条件下,在相同时间内,二氧化锰(MnO2)作催化剂时瓶内气压增大得更快,说明生成氧气的速率更快,即二氧化锰(MnO2)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更好,故填写:二氧化锰或 MnO2。三、实验及探究题(共 2 小题,计 13 分)19. 气体的制备是初中化学实验重要的内容,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1)写出标有序号①的仪器名称:_______。(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填字母),用文字表示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的反应:_______。(3)用装置 D 收集到的氧气不纯,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4)为检验装置 C 中收集的气体是否为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若观察到_______,证明该气体为氧气。加热【答案】(1)铁架台 2 ①. A ②. 高锰酸钾uuuuur( )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3)未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就收集(或集气瓶预先未装满水等,合理即可) (4)木条复燃【解析】【小问 1 详解】由图可知,标有序号①的仪器名称为:铁架台;【小问 2 详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反应物为固体,反应需要加热,因此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A(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为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加高锰酸钾uuu热uur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小问 3 详解】用装置 D(排水法)收集氧气不纯,可能的原因有:未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就开始收集(刚开始冒出的气泡是装置内的空气);集气瓶预先没有装满水(瓶内留有空气)。写出任意一条即可;【小问 4 详解】氧气具有助燃性,为检验装置 C 中收集的气体是否为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若观察到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为氧气。20. 某化学学习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查阅资料】白磷燃烧的最低温度为 40℃,白磷与红磷燃烧现象相似,产物相同。【提出问题】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已知: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 230 mL(气球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 50 mL。【实验步骤】(1)①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_______。②装入试剂,按如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③将锥形瓶底部放入 80℃的热水中,待反应停止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④待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实验现象】(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_______。(3)步骤④观察到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射出来,当还剩的_______mL 时,水停止往下流(小气球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1【实验结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5【交流讨论】(4)用文字表示白磷燃烧时发生的反应:_______。(5)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不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拓展延伸】测量混合气体中某成分的含量,可采用如下模型:(6)从建模的角度分析,图中注射器中水所起的作用归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_______。【答案】(1)气密性 (2)气球先变大后变小(3)4 (4)白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点燃(5)不支持 (6)间接测量消耗气体体积【解析】【小问 1 详解】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免装置漏气造成实验失败。故填:气密性;【小问 2 详解】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气球变大,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气球变小。故填:先变大后变小;【小问 3 详解】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所以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出来,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消耗氧气的体积1为: 230mL = 46mL ,所以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下50mL - 46mL = 4mL 时停止下流。故填:4;5【小问 4 详解】白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白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点燃【小问 5 详解】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不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故填:不支持;【小问 6 详解】根据氮气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及白磷燃烧消耗氧气造成装置内压强减小,注射器中水补充减少的氧气体积,从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所以从建模的角度分析,图中注射器中水所起的作用归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间接测量消耗气体体积”。故填:间接测量消耗气体体积。A(人教版)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作业九年级化学(建议完成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计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下列是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几位获得者及其部分研究领域,其中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A. 程开甲——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 B. 师昌绪——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C.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研究 D. 屠呦呦——运用化学方法修饰青蒿素2.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保护环境,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 露天焚烧秸秆 B. 工厂废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C. 为了方便出行,使用燃油私家车出行 D. 开发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3. 我国唐代名画《捣练图》中呈现了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景,其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 捶打织物 B. 梳理丝线 C. 烧炭熨烫 D. 缝制衣物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滴加液体 B. 倾倒液体 C. 添加酒精 D. 读取液体体积5. 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A. 液氧 B. 洁净的海水 C. 冰水混合物 D. 二氧化锰6. 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 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 提问 B. 猜想 C. 实验 D. 得出结论7. 我国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下列项目不属于监测范围的是A. 一氧化碳 B. 二氧化碳 C. PM2.5 D. 二氧化氮8. 实验室中有许多化学品标志,下列标志适合贴在存放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试剂柜上的是A. B. C. D.9.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氧气。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 状态:氧气在-183.0℃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8℃变为白色固体B. 性质: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极易溶于水C. 现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D. 制取:根据液氧与液氮的沸点不同,工业上可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10. 化学概念间在逻辑上的部分关系如图所示。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 氧气与空气属于交叉关系 B. 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C.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属于包含关系 D. 缓慢氧化和燃烧属于并列关系11. 小红利用空饮料瓶、吸管等废旧物品设计并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简易制氧机,并制取少量氧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甲瓶中可上下抽拉的线绳,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B. 乙瓶中的水能增加氧气的湿度C. 甲、乙中瓶内气压均不变D. 乙瓶中的水还可以监测产生氧气的流速12.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硫粉燃烧的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步骤1:从A处通入空气,点燃酒精灯,观察到硫粉熔化、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步骤2:一段时间后,改通入氧气,观察现象。(已知氢氧化钠溶液可用于吸收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有毒气体)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步骤1中,硫粉只发生化学变化B. 步骤2中,可观察到硫粉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C. 上述实验说明,氧气含量的高低是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之一D. 为减少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应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氧气,通一段时间后,再将导管移出液面二、填空及简答题(共6小题,计23分)13. 正确使用化学仪器和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前提。根据下图相关仪器回答问题。(1)仪器D的名称为_______。(2)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填字母)。(3)取用粉末状试剂时需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填仪器名称)。14. 空气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神舟号系列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飞天的梦想成为现实。其中火箭发动机常使用液态氧,这利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2)空气中某种成分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霓虹灯。该成分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大约为_______。(3)医疗上可利用_______(填“液氮”或“液氧”)进行冷冻治疗。(4)夏季盛放冰淇淋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15.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蜡烛开展了相关实践活动。(1)诗文释义:“何当共剪西窗烛”中的剪烛是因为蜡烛燃烧久了烛芯露出过长,易分叉、炭化,影响烛芯传输石蜡的速率,且燃烧时易冒黑烟,需要适时修剪烛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a.烛芯过长,石蜡燃烧更完全 b.修剪烛芯,可使烛光更明亮(2)创新实验:兴趣小组借助U型管对蜡烛燃烧产物进行实验探究,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①点燃固定在桌面的蜡烛,将干燥U型管的一端罩在蜡烛火焰的中上部,观察到U型管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有_______生成。②蜡烛燃烧10秒后,将U型管快速倒转过来,立即向U型管中注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说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3)隔空点火:吹灭蜡烛瞬间可以观察到一缕白烟轻轻升起,立刻用火柴点燃白烟,发现白烟能燃烧,并将蜡烛重新点燃。该白烟是_______。16.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科学家们发现氨气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燃料,氨气和氧气燃烧时反应生成氮气和水两种对环境友好的产物。氨气价格低、制造技术成熟,常被用来制化肥和硝酸。传统的工业合成氨气是将氮气和氢气在高压、高温和催化剂条件下合成的。将氨气常温下加压到1 MPa,就可将其液化。氨气比空气轻且有毒,泄漏后扩散快,但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一旦发生泄漏,达到人们察觉到时的浓度的1000倍才会致命,因此很容易被发现并避免中毒。(1)通常状况下,氨气具有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2)根据上文,写出氨气的一条用途:_______。(3)传统的工业合成氨气发生的反应属于______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4)氨气虽然有毒,但氨气泄漏不会轻易造成人中毒的原因是_______。17. 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过程中,无需标注的实验图标是_______(填字母)。A. B. C. D.(2)用文字表示铁丝燃烧时发生的反应:_______。(3)集气瓶底部的水的作用为_______。18. 为比较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小明分别取10 mL 5%过氧化氢溶液、1 g二氧化锰、1 g氧化铜,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倾斜锥形瓶使过氧化氢溶液与催化剂完全接触,测得相同条件下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1)用文字表示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时发生的反应:_______。(2)对比分析图2中的_______(填字母)两点,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的种类有关。(3)由图可知,相同条件下,_______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更好。三、实验及探究题(共2小题,计13分)19. 气体的制备是初中化学实验重要的内容,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1)写出标有序号①的仪器名称:_______。(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填字母),用文字表示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的反应:_______。(3)用装置D收集到的氧气不纯,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4)为检验装置C中收集的气体是否为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若观察到_______,证明该气体为氧气。20. 某化学学习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查阅资料】白磷燃烧的最低温度为40℃,白磷与红磷燃烧现象相似,产物相同。【提出问题】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已知: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30 mL(气球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 mL。实验步骤】(1)①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_______。②装入试剂,按如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③将锥形瓶底部放入80℃的热水中,待反应停止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④待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实验现象】(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_______。(3)步骤④观察到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射出来,当还剩的_______mL时,水停止往下流(小气球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实验结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交流讨论】(4)用文字表示白磷燃烧时发生的反应:_______。(5)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不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拓展延伸】测量混合气体中某成分的含量,可采用如下模型:(6)从建模的角度分析,图中注射器中水所起的作用归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陕西省商洛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docx 陕西省商洛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