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9 月月考化学一、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1.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并详细介绍了豆腐的制作方法。下列制作豆腐的过程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 泡发黄豆 B. 黄豆磨浆 C. 过滤豆渣 D. 燃柴煮浆【答案】D【解析】【详解】A、黄豆浸泡吸水后体积膨胀,此过程是黄豆吸收水分导致的物理形态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结论:不涉及化学变化。B、黄豆被磨碎成浆,此过程是机械力作用下的颗粒大小改变,物质成分未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结论:不涉及化学变化。C、通过过滤分离豆渣和豆浆,此过程是物理分离操作,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结论:不涉及化学变化。D、燃柴过程中,木柴燃烧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等新物质,并释放热量,属于化学变化;煮浆时,豆浆受热,蛋白质发生变性(结构改变,生成新性质的物质),也涉及化学变化。因此,该过程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结论:涉及化学变化。故选 D。2.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A. 有颜色变化 B. 有气体放出 C. 发光、发热 D. 有新物质生成【答案】D【解析】【详解】A、有颜色变化可以是化学变化引起的,也可以是物理变化引起的,如液态氧是淡蓝色的,错误;B、水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错误;C、电灯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正确。故选 D。【点睛】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3. 下列对化学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能量的变化B. 化学变化的发生一定有明显现象,有明显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C. 化学变化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D. 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组成或结构一定会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A、化学变化过程中,由于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一定会伴随能量的变化,比如燃烧反应会放出热量,故 A 正确;B、有些化学变化没有明显现象,例如氢氧化钠与盐酸的中和反应,无明显现象;而有明显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比如水受热沸腾产生气泡,这是物理变化,故 B 错误;C、很多化学变化需要一定条件,比如氢气和氧气反应需要点燃,碳酸钙分解需要高温等,故 C 正确;D、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与原物质相比,组成或结构一定会改变,故 D 正确;故选:B。4.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 用天然气作燃料B. 食品包装中充入氮气延长保质期C. 用铜丝作导线D. 用碳酸钙和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答案】C【解析】【详解】A、用天然气作燃料,是因为天然气具有可燃性,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B、食品包装中充入氮气延长保质期,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C、用铜丝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D、用碳酸钙和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是因为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 C。5. 液体试剂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常用倾倒的方法取用少量液体试剂加热。如下图所示,关于液体试剂取用操作中正确的是A. 试管内液体的体积 B. 试剂瓶标签的位置C. 试剂瓶瓶塞的放置 D. 试剂瓶口的位置【答案】A【解析】【分析】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应倒放,试管应略倾斜,标签应向着手心,瓶口应紧挨着试管口。【详解】A、使用试管时,不加热情况下所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二,加热情况下不能超过三分之一,故 A 正确;B、图示操作标签没有向着手心,可能导致标签被腐蚀,故 B 错误;C、图示操作瓶塞没有倒放在桌面上,会导致瓶塞被污染,故 C 错误;D、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故 D 错误。故选:A。6.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氧气传感器分别测量木条和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氧气含量变化。密闭容器内氧气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装置漏气,不会影响实验结果B. 木条熄灭时,瓶内还有 O2剩余C. 蜡烛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D. 对比木条与蜡烛的燃烧过程,蜡烛消耗 O2的速率更快【答案】B【解析】【详解】A、该实验用氧气传感器分别测量木条和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氧气含量变化,木条、蜡烛燃烧均消耗氧气,因此若装置漏气,会影响实验结果,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木条燃烧时氧气含量降至 12%时基本不再变化,说明木条熄灭时,瓶内还有O2 剩余,说法正确,符合题意;C、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则蜡烛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对比木条与蜡烛的燃烧过程可知,木条燃烧消耗O2 的速率更快,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7. 下列仪器能直接加热的一组是①量筒 ②试管 ③燃烧匙 ④集气瓶 ⑤烧杯 ⑥烧瓶 ⑦蒸发皿A. ⑤⑥ B. ②③⑦ C. ①②③④ D. ②⑤⑥【答案】B【解析】【详解】①量筒是用来测量的仪器,不能用来加热;②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③燃烧匙用于盛放可燃性固体物质,做燃烧实验,可直接加热;④集气瓶用于收集或储存少量气体,不能用于加热;⑤烧杯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液体反应的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在加热时应放在石棉网上,使受热均匀,不能直接加热;⑥烧瓶用于装配气体反应发生器(常温、加热),应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使其受热均匀,不能直接加热;⑦蒸发皿用于溶液蒸发或浓缩,可以直接加热;综上所述,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是:②③⑦;故选 B。8. 当你的化学老师去你家做客,你会为他准备哪个纯净物饮品招待他 A. 旺仔牛奶 B. 矿泉水 C. 冰水混合物 D. 雪碧【答案】C【解析】【详解】A、牛奶中含有水和蛋白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B、矿泉水中含有水和多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C、冰是水的固态形式,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物质水,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D、雪碧中含有水、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选 C。9. 博物馆常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保护文物。该气体是A. 氮气 B. 氧气 C. 稀有气体 D. 二氧化碳【答案】A【解析】【详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所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故选 A。10. 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A. 冰水混合物,五氧化二磷 B. 矿泉水,河水C. 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D. 受污染的空气,碳酸饮料【答案】C【解析】【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详解】A、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因此属于纯净物,五氧化二磷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B、矿泉水、河水都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C、二氧化碳属于纯净物,澄清石灰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正确;D、受污染的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碳酸饮料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故选:C。1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红磷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B. 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C. 硫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答案】C【解析】【详解】A、红磷在空气中可以燃烧,生成白色小颗粒五氧化二磷,故 A 选项不正确;B、木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故 B 选项不正确;C、硫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故 C 选项正确;D、在未点燃的情况下,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无任何现象,故 D 选项不正确。综上选 C。12. 某小组使用数据采集器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生成三氧化二铁B. 该实验是铁丝在纯氧中燃烧C. 铁丝停止燃烧时,瓶内氧气未耗尽D. 瓶中放少量水是为了防止污染空气【答案】C【解析】【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A 选项错误;B、根据氧气的体积分数图像,实验开始时,集气瓶内氧气体积分数不是 100%,因此该实验铁丝不是在纯氧中燃烧,B 选项错误;C、根据氧气的体积分数图像,最终集气瓶内氧气体积分数大于 20%,说明氧气未耗尽,C 选项正确;D、铁丝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生成物温度很高,若直接接触集气瓶底,易导致集气瓶底炸裂,水可以吸收热量,瓶中放少量水是为了防止高温生成物炸裂集气瓶底,D 选项错误。故选:C。13. 实验室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内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如图中的点表示的含义错误的是( )A. a 点表示高锰酸钾的质量B. b 点表示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质量C. c 点表示生成二氧化锰的质量D. d 点表示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了【答案】C【解析】【详解】A、a 点对应的时间是 0,高锰酸钾还未反生分解,则 a 点表示高锰酸钾的质量,故正确;B、b 点时高锰酸钾已分解了一段时间,b 点时试管内物质为剩余的高锰酸钾、生成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质量,故正确;C、c 点相对于 b 点又反应了一段时间,但高锰酸钾还没有完全分解,c 点时试管内物质仍为剩余的高锰酸钾、生成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质量,故错误;D、d 点之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高锰酸钾恰好完全分解,故正确;故选:C。14. 将 100mL 双氧水均分成甲、乙两份,仅向甲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从图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 a 线表示甲溶液生成氧气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B. 二氧化锰可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C. 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D. 甲、乙两份溶液最终生成氧气质量与二氧化锰无关【答案】C【解析】【详解】A、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为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生成物质量,则 a 为加入二氧化锰的反应,即表示甲溶液生成氧气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二氧化锰可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该图不能确定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该选项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最终生成的氧气的质量相同,则说明甲、乙两份溶液最终生成氧气质量与二氧化锰无关,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15. 下列收集装置,可以用来收集氧气的是A. ①③⑥ B. ①③④⑤C. ①②③⑥ 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进行收集;用万能瓶通过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所以氧气应从长管进、短管出;用万能瓶通过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由于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氧气应从短管进、长管出;因此图中可用来收集氧气的装置有:①②③④,故选:D。二、填空题(共 21 分)16. 如下图所示,把下列实验所用的仪器的字母填在横线上。(1)需要垫上陶土网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__。(2)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的是__________。(3)量取一定量液体药品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4)作为化学实验加热源的是__________。(5)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__________。【答案】(1)f (2)e(3) ①. c ②. g(4)h (5)d【解析】【小问 1 详解】烧杯底面积较大,不可以直接加热,加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使其受热均匀,故选 f;【小问 2 详解】集气瓶可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故选 e;【小问 3 详解】量取一定量液体药品用量筒和胶头滴管(定容),故选 c、g;【小问 4 详解】作为化学实验加热源的是酒精灯,故选 h;【小问 5 详解】用于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的是试管,故选 d。17. 酒精在初中化学的课堂应用广泛。在下列描述后空格里,请填上合适序号:①物理变化 ②化学变化 ③物理性质 ④化学性质 ⑤物质的用途(1)酒精常用作酒精灯的燃料,属于______。(2)因为酒精具有可燃性,属于______。(3)点燃酒精灯的过程中,酒精先汽化成酒精蒸气,属于______。(4)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______。(5)酒精是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属于______。【答案】(1)⑤ (2)④(3)① (4)②(5)③【解析】【小问 1 详解】酒精常用作酒精灯的燃料,属于用途的描述,故选⑤。【小问 2 详解】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说明化学性质,故选④。【小问 3 详解】酒精气化为酒精蒸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①。【小问 4 详解】酒精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②。【小问 5 详解】颜色、状态、溶解性等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③。18. 如图是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1)A 中木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2)B 中可观察到_______的火焰。(3)C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其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若 C 实验失败,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填序号)①未打磨生锈的铁丝②铁丝在集气瓶中自上而下缓慢伸入③铁丝绕在火柴上,火柴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④实验前集气瓶敞口放置了一段时间点燃【答案】(1)C+O2 CO2(2)蓝紫色点燃(3) ①. 3Fe+2O2 Fe3O4②. 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③. ①③④【解析】【分析】【小问 1 详解】点燃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 CO2 ;【小问 2 详解】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小问 3 详解】点燃C 中,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 Fe3O4 ;铁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①未打磨生锈的铁丝,铁丝无法燃烧,符合题意;②铁丝在集气瓶中自上而下缓慢伸入,这是正确的做法,不符合题意;③铁丝绕在火柴上,火柴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火柴燃烧消耗了氧气,导致实验失败,符合题意;④实验前集气瓶敞口放置了一段时间,导致氧气不纯,实验失败,符合题意。故选①③④。三、实验题(共 49 分)19. 掌握化学实验室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1)请选择合适的仪器回答下列问题(填写仪器名称)。常用做少量药品的反应容器且能直接加热的是_______;加热时要垫陶土网的仪器是_______;取用粉末状固体试剂时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2)实验操作过程中,对于药品的用量有要求,下列药品用量不符合要求的是_______(填序号)。A. 没有规定用量时,液体一般量取 1 至 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B. 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一C. 量筒量取的液体体积通常应该稍小于或等于所用量筒的量程D. 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3)某同学用 50mL 量筒量取液体,如下方图二所示。量筒内液体的实际体积为_______mL,该同学的读数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实际体积。(4)用图三所示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导管末端可能会出现下方图四所示的现象。如果装置的气密性好,很快会出现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冷却后会出现的是_______。【答案】(1) ①. 试管 ②. 烧杯 ③. 药匙 (2)B(3) ①. 32 ②. 大于(4) ①. a ②. b【解析】【小问 1 详解】图一中常用做少量药品的反应容器且能直接加热的是试管;加热时要垫陶土网的仪器是烧杯;取用粉末状固体试剂时用到的仪器是药匙。【小问 2 详解】A、没有规定用量时,液体一般量取 1 至 2 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该操作符合要求;B、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而不是三分之一,该选项不符合要求;C、量筒量取的液体体积通常应该稍小于或等于所用量筒的量程 ,这样能保证测量准确,符合要求;D、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防止液体沸腾喷出伤人,符合要求。故选:B。【小问 3 详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从图中可看出实际体积为 32mL;该同学俯视读数,俯视时读数比实际体积偏大。【小问 4 详解】用手握住试管,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若气密性良好,导管口会有气泡冒出,即 a 现象;冷却后,装置内气体收缩,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导管内会形成一段水柱,即 b 现象。20. 化学兴趣小组的三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1)贝贝取来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__。(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她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 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填“a”,“b”或“c”)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温度最高。(3)点燃蜡烛后,把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是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再把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是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4)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A.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 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C. 认为与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D. 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答案】(1)小 (2) ①. a ②. 外焰(3) ①. 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②.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③.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 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4)C【解析】【小问 1 详解】蜡烛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小问 2 详解】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 1s 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a 处最先炭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小问 3 详解】点燃蜡烛后,把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再把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小问 4 详解】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这样做可以排除偶然的、特殊的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故A 的做法合适;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这样做符合科学探究的要求,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故 B 的做法合适;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这不符合科学探究精神的要求,也会使实验结论不完整,不准确,故 C 的做法不合适;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这样做符合科学探究的要求,体现了合作探究精神,值得肯定,故 D 的做法合适;故选:C。21.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如下图所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标有 1、2、3 的仪器名称: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2)可用 C 装置收集的气体的原因是________。(3)若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气体的发生装置应该选用________,该装置还应作的一个改动是________。要使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收集装置最好选用________;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如果选用 A与 C,那么最后的两步实验操作①熄灭酒精灯②撤出导管,它们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填序号)。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答案】(1) ①. 酒精灯 ②. 长颈漏斗 ③. 水槽(2)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3 ) ①. A ②. 在 试 管 口 塞 一 团 棉 花 ③. C ④.加高锰酸钾uuu热uur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⑤. ②① ⑥. 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解析】【小问 1 详解】由图可知,仪器 1 为酒精灯,仪器 2 为长颈漏斗,仪器 3 为水槽;【小问 2 详解】C 装置是排水法收集气体,若气体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就可以用该方法收集;【小问 3 详解】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高锰酸钾是固体,条件是加热,装置类型是“固体加热型”,故气体的发生装置应该选用 A;为了防止加热过程中固体粉末进入导管中,该装置还应做的一个改动是在试管口塞棉花团;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应该选用 C;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加uuu热uur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实验结束应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目的是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化学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并详细介绍了豆腐的制作方法。下列制作豆腐的过程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 泡发黄豆 B. 黄豆磨浆 C. 过滤豆渣 D. 燃柴煮浆2.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A. 有颜色变化 B. 有气体放出 C. 发光、发热 D. 有新物质生成3. 下列对化学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能量的变化B. 化学变化的发生一定有明显现象,有明显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C. 化学变化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D. 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组成或结构一定会改变4.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 用天然气作燃料B. 食品包装中充入氮气延长保质期C. 用铜丝作导线D. 用碳酸钙和盐酸制取二氧化碳5. 液体试剂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常用倾倒的方法取用少量液体试剂加热。如下图所示,关于液体试剂取用操作中正确的是A. 试管内液体的体积 B. 试剂瓶标签的位置C. 试剂瓶瓶塞的放置 D. 试剂瓶口的位置6.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氧气传感器分别测量木条和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氧气含量变化。密闭容器内氧气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装置漏气,不会影响实验结果B. 木条熄灭时,瓶内还有O2剩余C. 蜡烛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D. 对比木条与蜡烛的燃烧过程,蜡烛消耗O2的速率更快7. 下列仪器能直接加热的一组是①量筒 ②试管 ③燃烧匙 ④集气瓶 ⑤烧杯 ⑥烧瓶 ⑦蒸发皿A. ⑤⑥ B. ②③⑦ C. ①②③④ D. ②⑤⑥8. 当你的化学老师去你家做客,你会为他准备哪个纯净物饮品招待他 A. 旺仔牛奶 B. 矿泉水 C. 冰水混合物 D. 雪碧9. 博物馆常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保护文物。该气体是A. 氮气 B. 氧气 C. 稀有气体 D. 二氧化碳10. 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是A. 冰水混合物,五氧化二磷 B. 矿泉水,河水C. 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D. 受污染的空气,碳酸饮料1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红磷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B. 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C. 硫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12. 某小组使用数据采集器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生成三氧化二铁B. 该实验是铁丝在纯氧中燃烧C. 铁丝停止燃烧时,瓶内氧气未耗尽D. 瓶中放少量水是为了防止污染空气13. 实验室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内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如图中的点表示的含义错误的是( )A. a点表示高锰酸钾的质量B. b点表示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质量C. c点表示生成二氧化锰的质量D. d点表示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了14. 将100mL双氧水均分成甲、乙两份,仅向甲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从图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 a线表示甲溶液生成氧气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B. 二氧化锰可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C. 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D. 甲、乙两份溶液最终生成氧气质量与二氧化锰无关15. 下列收集装置,可以用来收集氧气的是A. ①③⑥ B. ①③④⑤C. ①②③⑥ D. ①②③④二、填空题(共21分)16. 如下图所示,把下列实验所用的仪器的字母填在横线上。(1)需要垫上陶土网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__。(2)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的是__________。(3)量取一定量液体药品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4)作为化学实验加热源的是__________。(5)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__________。17. 酒精在初中化学的课堂应用广泛。在下列描述后空格里,请填上合适序号:①物理变化 ②化学变化 ③物理性质 ④化学性质 ⑤物质的用途(1)酒精常用作酒精灯的燃料,属于______。(2)因酒精具有可燃性,属于______。(3)点燃酒精灯的过程中,酒精先汽化成酒精蒸气,属于______。(4)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______。(5)酒精是易挥发无色透明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属于______。18. 如图是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1)A中木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2)B中可观察到_______的火焰。(3)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其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若C实验失败,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填序号)①未打磨生锈的铁丝②铁丝在集气瓶中自上而下缓慢伸入③铁丝绕在火柴上,火柴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④实验前集气瓶敞口放置了一段时间三、实验题(共49分)19. 掌握化学实验室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1)请选择合适的仪器回答下列问题(填写仪器名称)。常用做少量药品的反应容器且能直接加热的是_______;加热时要垫陶土网的仪器是_______;取用粉末状固体试剂时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2)实验操作过程中,对于药品的用量有要求,下列药品用量不符合要求的是_______(填序号)。A. 没有规定用量时,液体一般量取1至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B. 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一C. 量筒量取的液体体积通常应该稍小于或等于所用量筒的量程D. 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三分之一(3)某同学用50mL量筒量取液体,如下方图二所示。量筒内液体的实际体积为_______mL,该同学的读数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实际体积。(4)用图三所示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导管末端可能会出现下方图四所示的现象。如果装置的气密性好,很快会出现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冷却后会出现的是_______。20. 化学兴趣小组的三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1)贝贝取来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__。(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她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填“a”,“b”或“c”)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温度最高。(3)点燃蜡烛后,把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是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再把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是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4)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A.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 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C. 认为与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D. 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21.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如下图所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标有1、2、3的仪器名称: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2)可用C装置收集的气体的原因是________。(3)若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气体的发生装置应该选用________,该装置还应作的一个改动是________。要使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收集装置最好选用________;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如果选用A与C,那么最后的两步实验操作①熄灭酒精灯②撤出导管,它们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填序号)。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化学试题.docx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