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川维中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长寿川维中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川维中学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15小题,共30分。)
1.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 门捷列夫 B. 拉瓦锡 C. 侯德榜 D. 张青莲
2. 下列成果的应用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工业制取氧气 B. 高温烧制陶瓷
C. 古代火药爆炸 D. 谷物酿造美酒
3. 下列说法能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是
A. 将化工厂烟囱建高后排放废气 B. 增强节日气氛,大量燃放烟花
C. 发展清洁能源,提倡节能减排 D. 秸秆就地焚烧
4. 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
A. 无糖汽水、高锰酸钾 B. 冰水混合物、氧化汞
C. 加碘食盐、稀有气体 D. 水银、二氧化碳
5. 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其化学性质的是
A. 氮气作保护气 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 铜丝作导线 D. 石墨制作电极
6. 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空气污染物主要包括有害气体和烟尘
B. 氮气可用于食品防腐
C.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D. 二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之一
7. 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量取液体
B. 点燃酒精灯
C. 加热液体
D. 倾倒液体
8.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红光,产生大量黑烟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 红磷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9. 用量筒量取溶液,先仰视得到的读数为15 mL,倒出部分溶液后,再俯视得到的读数为9 mL,则倒出的实际液体体积应该
A. 小于6 mL B. 大于6 mL C. 等于6 mL D. 无法确定
10. 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的最简便方法是
A. 测密度 B. 用澄清石灰水 C. 闻气味 D. 用燃着的木条
11. 下列关于“一定”和“不一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化学变化不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 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D. 爆炸不一定化学变化
12. 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
B.
C
D
13. 区别下列各组物质,选用的方法或试剂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选用的方法或试剂
A 氧气和氮气 伸入点燃的木条
B 蒸馏水和食盐水 观察颜色
C 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闻气味
D 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加入二氧化锰
A. A B. B C. C D. D
14. 某学习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紧弹簧夹,将足量的红磷和木炭分别点燃后放入甲、乙两个集气瓶中,待反应结束恢复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点燃后应将红磷和木炭迅速伸入集气瓶中
B. 为防止空气污染,两个集气瓶中均应盛放适量水
C. 实验结束恢复至室温后,两个集气瓶中的实验现象相同
D. 该实验证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可用木炭代替红磷
15. 下列图象表示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5分)
16. 请从下列常见仪器图示中,选择恰当的字母序号填空并回答对应问题:
(1)可以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
(2)夹持木炭燃烧的仪器是_______。
(3)加热时要垫陶土网的仪器是_______。
(4)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_______。
(5)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时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读数时视线应_______。
17. 分析硫粉、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集气瓶内装的水作用是:_______;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
(2)实验二:检验生成物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
(3)实验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
(4)小东同学做实验三时,没有观察到“铁丝燃烧火星四射”现象,可能是因为_______。
①火柴快燃尽时才伸入集气瓶中 ②氧气纯度不够 ③铁丝表面已生锈 ④集气瓶底没有装水
18. A、B、C、D、E均为目前所学的物质。A是无色的溶液,分解能生成B、C,且C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为黑色固体,能与C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E,E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以上描述,完成下列问题:
(1)其中D是_______,(填名称,下同)E是_______。
(2)在A生成B、C物质过程中加入二氧化锰,它在反应中起_______作用。
(3)写出A生成B、C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25分)
19. 小红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进行了再探究(如图1),得到的数据曲线如图2所示。
(1)写出图1装置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这个实验可以得到氮气具有_______的物理性质。
(2)图2压强曲线中,BC段压强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X曲线表示的_______(填“温度”或“氧气浓度”)。
(3)实验前集气瓶中的水为15 mL,若集气瓶的容积为250 mL(燃烧匙所占的体积忽略不计)实验结束后理论上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_______mL。
(4)集气瓶中装水的作用:_______。
20. 根据如图装置回答问题。
(1)请写出仪器a、b的名称:a_______、b_______。
(2)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可选用的装置组合为_______(填字母,下同),此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此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_。
(3)若要做(2)中实验,B装置需作出改进,应_______,目的是_______。
(4)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较干燥的氧气可选用的装置组合为_______,把a换成_______,可以控制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速率。
(5)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固体碱石灰加热制取甲烷气体。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制取甲烷的发生装置可选用_______,收集较纯净的甲烷可选用_______,若使用F收集,气体从_______端进入,若F装满水,则气体从_______端进入。
21. 学习了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某同学想:氧化铜能否起到类似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呢?于是进行了以下探究:
【猜想】
(1)猜想1:氧化铜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
猜想2:氧化铜是反应物,参与反应生成氧气
猜想3;氧化铜是催化剂,反应前后_______不变。
【实验】天平称量0.2 g氧化铜,取5 ml浓度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以下实验:
(2)填写下列表格
步骤①现象 步骤⑥结果 步骤⑦现象 结论
_______ 固体质量为_______ _______ 猜想3成立
(3)步骤①③对比可以说明:_______。
(4)步骤⑦的目的是:_______。2025-2026 学年川维中学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满分:7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2 分,共 15 小题,共 30 分。)
1.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 门捷列夫 B. 拉瓦锡 C. 侯德榜 D. 张青莲
【答案】A
【解析】
【详解】A、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A 符合题意;
1
B、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其中氧气占空气体积的 。B 不符合题意;
5
C、侯德榜发明和首创的联合制碱技术,是把合成氨工业和制碱工业合成一体,把间断生产改成连续生
产,缩短了工艺流程,提高了原料利用率,能同时生产出纯碱和氯化铵,降低了生产成本。C 不符合题
意;
D、我国化学家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于 1983 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
主持测定了铟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量的测定。D 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 A。
2. 下列成果的应用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工业制取氧气 B. 高温烧制陶瓷
C. 古代火药爆炸 D. 谷物酿造美酒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工业制取氧气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
化;
B.高温烧制陶瓷的过程中有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古代火药爆炸的过程中有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谷物酿造美酒的过程中有其他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A。
【点睛】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
3. 下列说法能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是
A. 将化工厂烟囱建高后排放废气 B. 增强节日气氛,大量燃放烟花
C. 发展清洁能源,提倡节能减排 D. 秸秆就地焚烧
【答案】C
【解析】
【详解】A、建高烟囱只是将废气排放到更高的大气层中,但并未减少废气中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故 A 错误;
B、燃放烟花会释放大量污染物,包括烟尘、二氧化硫和重金属颗粒等,大量燃放会严重污染环境,破坏
生态平衡,故 B 错误;
C、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不产生污染物,可替代化石燃料,节约能源、减少排放,故 C 正确;
D、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烟尘、一氧化碳等,造成空气污染,故 D 错误。
故选 C。
4. 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
A. 无糖汽水、高锰酸钾 B. 冰水混合物、氧化汞
C. 加碘食盐、稀有气体 D. 水银、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详解】A、无糖汽水:含有水、二氧化碳、甜味剂、香料等多种成分,属于混合物;高锰酸钾是由一种
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 A 正确;
B、冰水混合物:冰和水都是水,是纯净物;氧化汞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 B 错误;
C、加碘食盐:在食盐中添加了含碘元素的物质,属于混合物;稀有气体指氦、氖、氩等多种气体的总
称,包含不同物质,属于混合物,故 C 错误;
D、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二氧化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 D
错误。
故选 A。
5. 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其化学性质的是
A. 氮气作保护气 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 铜丝作导线 D. 石墨制作电极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这体现了其化学性质
(稳定性),故 A 正确;
B、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时,干冰升华(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吸收热量使水蒸气凝结,
升华是物理变化,不涉及化学变化,因此体现了物理性质,故 B 错误;
C、铜丝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故 C 错误;
D、石墨制作电极主要利用其良好的导电性,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故 D 错误。
故选 A。
6. 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空气污染物主要包括有害气体和烟尘
B. 氮气可用于食品防腐
C.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D. 二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之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空气污染物主要分为两类: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和烟尘(如粉尘、PM2.5
等),故该说法正确。
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常用于食品包装中作为保护气,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如薯
片袋充氮气),故该说法正确。
C、氧气化学性质活泼,易参与反应,如支持燃烧(使木条复燃)、与金属反应生成氧化物(如铁生锈),
故该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正常组成成分(约占 0.03%),不是污染物,故该说法不正确。
故选 D。
7. 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量取液体
B. 点燃酒精灯
C. 加热液体
D. 倾倒液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量筒水平放置,视线与量筒内液体最低凹液面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所
取液体的体积,故 A 不正确;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酒精灯,以防发生火灾,故 B 不正确;
C、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故 C 不正确;
D、往试管内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试管要略微倾斜,瓶口紧挨着试管口倾倒,避免液
体溅出,故 D 正确。故选 D。
8.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红光,产生大量黑烟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答案】C
【解析】
【详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而不是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故 A 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不是红光,不会产生大量黑烟,故 B 错误;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 C 正确;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 D 错误。故选 C。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在空气中与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及现象与结论是解题关键。另外,烟
与雾不同,“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态小液滴。
9. 用量筒量取溶液,先仰视得到的读数为 15 mL,倒出部分溶液后,再俯视得到的读数为 9 mL,则倒出
的实际液体体积应该
A. 小于 6 mL B. 大于 6 mL C. 等于 6 mL D. 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量筒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仰视(视线从下向上看),读数会小于实际
体积;若俯视(视线从上向下看),读数会大于实际体积。
【详解】先仰视得到的读数为 15 mL,由于仰视,读数偏小,因此实际初始体积大于 15 mL。倒出部分溶
液后俯视读数为 9 mL,由于俯视,读数偏大,因此实际剩余体积小于 9 mL。故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
15 mL-9 mL=6 mL,故选 B。
10. 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的最简便方法是
A. 测密度 B. 用澄清石灰水 C. 闻气味 D. 用燃着的木条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三种气体密度都比较小,测密度不是最简便方法,错误;
B、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氧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错误;
C、空气、氧气、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气体,通过气味无法鉴别,错误;
D、燃着的小木条在氧气中燃烧的更旺,在二氧化碳中熄灭,在空气中正常燃烧,可以鉴别,正确。
故选:D。
11. 下列关于“一定”和“不一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化学变化不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 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D.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A、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放热、吸热、发光
等,由此可知“化学变化不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B、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所以“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说法正确,
不符合题意;
C、初中化学教材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提出了氧化反应的概念,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说
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爆炸有很多种类型,比如气球爆炸、轮胎爆炸,此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火药爆炸,
涉及到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所以“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2. 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 碳酸 水+二氧化碳
B. 铜+氧气 加 热 氧化铜
C. 一氧化碳+氧气 点 燃 二氧化碳
D. 石蜡+氧气 点 燃 水+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详解】A、碳酸 水+二氧化碳,反应物没有氧气参加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
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铜+氧气 加 热 氧化铜,反应物有氧气参加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
于化合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氧气 点 燃 二氧化碳,反应物有氧气参加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该反应符合“多变一”
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石蜡+氧气 点 燃 水+二氧化碳,反应物有氧气参加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
物质,不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D。
13. 区别下列各组物质,选用的方法或试剂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选用的方法或试剂
A 氧气和氮气 伸入点燃的木条
B 蒸馏水和食盐水 观察颜色
C 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闻气味
D 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加入二氧化锰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点燃的木条燃烧更旺;氮气不支持燃烧,会使点燃的木条熄灭,因
此,该方法可以区分两者,故 A 正确;
B、蒸馏水和食盐水均为无色透明液体,无法通过颜色区分,故 B 错误;
C、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气体;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通过闻气味可区分,故 C 正确;
D、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产生氧气,有气泡产生;水加入二氧化锰无现象,因此,该方法
可以区分,故 D 正确。
故选 B。
14. 某学习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紧弹簧夹,将足量的红磷和木炭分别点燃后放入甲、乙
两个集气瓶中,待反应结束恢复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点燃后应将红磷和木炭迅速伸入集气瓶中
B. 为防止空气污染,两个集气瓶中均应盛放适量水
C. 实验结束恢复至室温后,两个集气瓶中的实验现象相同
D. 该实验证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可用木炭代替红磷
【答案】A
【解析】
【详解】A、点燃红磷和木炭后迅速放入集气瓶,防止燃烧放热使集气瓶中的空气受热逸出,从而导致实
验结果不准确,故 A 正确;
B、甲集气瓶中盛放适量的水是为了吸收白烟和热量,而木炭在集气瓶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能溶于
水,可能会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但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故 B 错误;
C、恢复至室温两个集气瓶中的现象也不一样。因为虽然二者都消耗了等体积的氧气,但乙中木炭燃烧产
生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又填充了消耗的氧气的体积。气压不同,导致吸进集气瓶的水量不同,
故 C 错误;
D、木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该实验证明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时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故 D 错
误。
故选:A。
15. 下列图象表示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详解】A、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是生成物,刚开始为 0,随着反应进行,其质量不
断增加,直至高锰酸钾完全反应,故选项错误;
B、在达到高锰酸钾分解的温度后,才开始产生氧气,随着反应进行,氧气不断增加,直至高锰酸钾完全
反应,氧气不再增加,故选项错误;
C、刚开始没有达到分解温度,固体质量不变,到达分解温度后,固体质量开始减少,直至高锰酸钾完全
反应,固体的质量开始不变且不为 0,故选项正确;
D、高锰酸钾中含有锰元素,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一开始就是个定值,而不是一开始为 0,加热一段时间
后,由于生成了氧气,固体总质量减少,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反应结束后不变,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 3 小题,共 15 分)
16. 请从下列常见仪器图示中,选择恰当的字母序号填空并回答对应问题:
(1)可以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
(2)夹持木炭燃烧的仪器是_______。
(3)加热时要垫陶土网的仪器是_______。
(4)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_______。
(5)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时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读数时视线应_______。
【答案】(1)H (2)A
(3)D (4)F
(5) ①. BG ②. 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解析】
【小问 1 详解】
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试管,故填 H;
【小问 2 详解】
夹持木炭燃烧用坩埚钳,故填 A;
【小问 3 详解】
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的仪器是烧杯,故填 D;
【小问 4 详解】
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药匙,故填 F;
【小问 5 详解】
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时用到的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故填 BG;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
平。
17. 分析硫粉、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集气瓶内装的水作用是:_______;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
(2)实验二:检验生成物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
(3)实验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
(4)小东同学做实验三时,没有观察到“铁丝燃烧火星四射”的现象,可能是因为_______。
①火柴快燃尽时才伸入集气瓶中 ②氧气纯度不够 ③铁丝表面已生锈 ④集气瓶底没有装水
点燃
【答案】(1) ①.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②. S+O uuuuur2 SO2
(2)向集气瓶中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
点燃
(3 Fe+O uuuuur) 2 Fe3O4
(4)②③
【解析】
【小问 1 详解】
实验一:硫粉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有毒,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
点uuu燃uur 点uuu燃uur
污染空气,硫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S+O2 SO2,故填: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S+O2
SO2;
【小问 2 详解】
实验二: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检验生成物是二氧化
碳的实验操作是:向集气瓶中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
故填:向集气瓶中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
【小问 3 详解】
点uuu燃Fe+O uur
点uuu燃uur
实验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2 Fe3O4,故填:Fe+O2
Fe3O4;
【小问 4 详解】
①火柴快燃尽时才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不会影响铁丝的燃烧,故不符合题意;
②氧气纯度不够,可导致铁丝不能燃烧,故符合题意;
③铁丝表面已生锈,可导致铁丝不能燃烧,故符合题意;
④集气瓶底部没有预先装少量水,不会影响铁丝的燃烧,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②③。
18. A、B、C、D、E 均为目前所学的物质。A 是无色的溶液,分解能生成 B、C,且 C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
燃,D 为黑色固体,能与 C 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 E,E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以上描述,完
成下列问题:
(1)其中 D 是_______,(填名称,下同)E 是_______。
(2)在 A 生成 B、C 物质过程中加入二氧化锰,它在反应中起_______作用。
(3)写出 A 生成 B、C 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
【答案】(1) ①. 碳 ②. 二氧化碳
MnO
(2 3 2)催化 ( )H2O2 H2O + O2
【解析】
【分析】根据 A、B、C、D、E 均为目前所学物质分析,C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 C 是氧气,A 为
无色的溶液,分解能生成 B 和氧气,所以 A 是过氧化氢溶液,B 是水,D 为黑色固体能与氧气在点燃的条
件下生成 E,E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 E 是二氧化碳,D 是碳。
【小问 1 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D 是碳,E 是二氧化碳;
【小问 2 详解】
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小问 3 详解】
MnO
根据分析可知:A 2是过氧化氢溶液,B 是水,C 是氧气,故符号表达式为H2O2 H2O + O 。2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 3 小题,共 25 分)
19. 小红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进行了再探究(如图 1),得到的数据曲线如图 2 所
示。
(1)写出图 1 装置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这个实验可以得到氮气具有_______
的物理性质。
(2)图 2 压强曲线中,BC 段压强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X 曲线表示的_______(填“温度”或“氧气浓
度”)。
(3)实验前集气瓶中的水为 15 mL,若集气瓶的容积为 250 mL(燃烧匙所占的体积忽略不计)实验结束后
理论上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_______mL。
(4)集气瓶中装水的作用:_______。
点燃
【答案】(1) ① P+O uuuuur. 2 P2O5 ②. 难溶于水
(2) ①. 红磷燃烧放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②. 温度
(3)62 (4)吸收热量,降温;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 1 详解】

P O P O P+O uuu
燃uur
红磷( )与氧气( 2)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2 5),符号表达式为 2 P2O5 ;
实验结束后,水进入集气瓶,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原有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氮气仍存在于集气瓶中,说
明氮气难溶于水;
【小问 2 详解】
BC 段压强升高,是因为红磷燃烧放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先升高,反应结束后温度逐渐降低,所以 X 曲线表示温度;
【小问 3 详解】
该实验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打开弹
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集气
瓶的容积为 250mL,实验前集气瓶中的水为 15mL,则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约为
(250mL-15mL)× 1=47mL ,所以实验结束后理论上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15mL+47mL=62mL;
5
【小问 4 详解】
集气瓶中装水,一方面可以吸收红磷燃烧放出的热量,起到降温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吸收生成的五氧化
二磷,防止其污染空气。
20. 根据如图装置回答问题。
(1)请写出仪器 a、b 的名称:a_______、b_______。
(2)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可选用的装置组合为_______(填字母,下同),此反应的符号表
达式_______,此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_。
(3)若要做(2)中实验,B 装置需作出改进,应_______,目的是_______。
(4)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较干燥的氧气可选用的装置组合为_______,把 a 换成_______,
可以控制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速率。
(5)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固体碱石灰加热制取甲烷气体。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制取
甲烷的发生装置可选用_______,收集较纯净的甲烷可选用_______,若使用 F 收集,气体从_______端进
入,若 F 装满水,则气体从_______端进入。
【答案】(1) ①. 长颈漏斗 ②. 锥形瓶
Dr
(2) ①. BC ②. KMnO4 K2MnO4 +MnO2 +O2 ③. 分解反应
(3) ①.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②. 防止加热时试管内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4) ①. AD##AF ②. 分液漏斗
(5) ①. B ②. C ③. n ④. n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根据图像,仪器 a 是长颈漏斗,仪器 b 是锥形瓶。
【小问 2 详解】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物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 B;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
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用排水法,收集装置选 C,所以装置组合为
BC;
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
D
KMnO r4 K2MnO4 +MnO2 +O2 ;
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三种物质,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分解反应。
【小问 3 详解】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防止加热时试管内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需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小问 4 详解】
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 A;要收集较干燥的氧
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选 D(或 F,F 也可用于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所以装置组合为 AD
(或 AF);
把长颈漏斗(a)换成分液漏斗,可以通过控制分液漏斗的活塞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过氧化
氢分解的反应速率。
【小问 5 详解】
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固体碱石灰加热制取甲烷,反应物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 B;
甲烷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要收集较纯净的甲烷,用排水法,收集装置选 C;
甲烷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用 F 收集时,气体从短管(n 端)进入,空气从长管(m
端)排出;
甲烷密度比水小,若 F 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气体从短管(n 端)进入,水从长管(m 端)排出。
21. 学习了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某同学想:氧化铜能否起到类似二氧化锰的催
化作用呢?于是进行了以下探究:
【猜想】
(1)猜想 1:氧化铜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
猜想 2:氧化铜是反应物,参与反应生成氧气
猜想 3;氧化铜是催化剂,反应前后_______不变。
【实验】天平称量 0.2 g 氧化铜,取 5 ml 浓度为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以下实验:
(2)填写下列表格
步骤①现象 步骤⑥结果 步骤⑦现象 结论
_______ 固体质量为_______ _______ 猜想 3 成立
(3)步骤①③对比可以说明:_______。
(4)步骤⑦的目的是:_______。
【答案】(1)质量和化学性质
(2) ①. 溶液中有少量气泡,带火星木条不复燃 ②. 0.2g ③. 溶液中有气泡放出,带火星的
木条复燃
(3)氧化铜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
(4)证明氧化铜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不变
【解析】
【小问 1 详解】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如果氧化铜是反应的催化剂,化学反
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填:质量和化学性质;
【小问 2 详解】
由实验结论可知:步骤①现象溶液中有少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⑥中
的质量为 0.2g;步骤⑦是重复②③实验,氧化铜是催化剂,反应前后氧化铜的化学性质不变,还能继续
做过氧化氢反应的催化剂,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仍会产生大量的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填:溶
液中有少量气泡,带火星木条不复燃;0.2g;溶液中有气泡放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小问 3 详解】
步骤①③对比,加入氧化铜后,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加快,说明氧化铜可以加快过氧
化氢的分解速率,故填:氧化铜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
【小问 4 详解】
步骤⑦是重复②③实验,溶液中有气泡放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目的是证明氧化铜的化学性质不变,
故填:证明氧化铜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不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