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李大钊: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经》现实主义风格和《插秧歌》独特的语言风格。2.赏析诗歌巧妙的修辞手法和炼字技巧,以及重章叠唱等手法。3.体会诗歌思想情感,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流。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民间乐歌宫廷乐歌宗庙乐歌和舞歌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以彼物比此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掇duō捋luō袺jiē襭xiē表现的是周代一群妇女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采摘车前草的过程。有采襭xiē有掇duō袺jiē采摘抓住拾取籽从茎上成把取下提起衣襟兜东西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捋luō这六个字的含义是什么?展现了古人一种什么样的采摘场景,顺序能够更换吗?人们“采”摘从开始的一点点“有”,拉开了劳动的序幕,到一片片“掇”,一把把地“捋”,以致越采越多,就手提衣襟兜装,后又掖着衣襟装,直至满载而归。作者通过对采摘者由采摘到兜装的真切描写,凸显了采摘者收获满满的欢乐特点。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采摘情景的推进来写的,所以六个字顺序不能更换。主旨这是一首集体采摘的欢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采摘者喜悦的心情。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是诗歌常用的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重章叠句节奏感音韵美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炎黄子孙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年年耕耘希望,代代收获喜悦,传承着历史,推动着中华文明绵延不息。李大钊: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作者杨万里(1127-1206 ),南宋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及第,历任漳州、常州等地方官,官至宝谟阁学士。后因指责朝政,得罪权贵,罢官居家15年,忧愤而死。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著有《诚斋集》,杨万里的诗歌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被称为“诚斋体”。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杨万里自创平易自然、清新活泼的诗体,时人称其为“诚斋体”。他的早期诗歌学习江西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诚斋体的风格特征:一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二是杨万里作诗想象奇特,但是不用生僻的字句或奇崛的结构,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三是多写自然景物,日常生活。诚斋体朗读插秧歌 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dōumóusuōjiǎqúzhāoshàshìzā兜鍪笠蓑dōu móusuō甲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译:小儿子拔秧苗,丈夫把秧苗扔进稻田,妻子接住,大儿子插秧苗。析:抛—接—拔—插 是插秧时的全部活动。这四个动词看似两老两少的不同行为,其实是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这两句属互文。译:斗笠看作头盔,蓑衣看作铠甲,雨水从头淋到肩胛。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前句叠用两个比喻,笠比作兜鍪,蓑比作铠甲。析:暗示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后句通过环境写农夫冒雨插秧,突出农事艰辛。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译:呼唤他们吃早饭歇息一会儿,他们只顾低头弯腰忙碌不回答。渠:他。半霎:极短的时间。析: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问而不答,用动作回答,从而劳动者的辛勤、劳苦、忘我全都表现了出来。译:秧苗刚栽,根还未扎稳,秧苗还也没有插完,还要注意提防鹅儿、小鸭。莳:种植,未匝:匝,周。未匝,布满、遍及。析:勾勒出了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劳动场景运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内容上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主题。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回答,用生动朴实的语言描写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来用早餐,可农夫却依然劳作不辍;这一“唤”与“不答”,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从侧面表现了插秧的“忙”。从《插秧歌》中你体会到了劳动什么特点 1、繁忙。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家人抛、接、拔、插,都在劳动。2、紧张。“笠是兜鍪蓑是甲”,运用比喻,把农夫比作战士,把雨中插秧比作一场战斗,与老天抢界间。“雨从头上湿到胛”,可见雨中插秧也非常辛苦。3、辛苦。“唤渠朝餐歇半霎”,顾不上吃饭,而且是“朝餐”,想见为了抢时间,一大早就起来干活,一直没吃饭,劳动了老半天了,一小会儿也不肯歇。4、劳累。“低头折腰只不答”,低头折腰,动作描写,很累啊!只不答,光顾着干活了,没时间回答。5、担心。一方面担心来不及插完秧,一方面又担心鹅儿与雏鸭来糟蹋秧田,更添忙碌。6、和谐。一家人齐心协力劳作,很有秩序,很和谐。从《插秧歌》中你体会到了劳动什么特点 诗歌展现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通过插秧劳作的场面描写,歌颂他们辛劳中的秩序井然,顶风冒雨中的热火朝天;赞颂他们吃苦耐劳,废寝忘食,投入忘我。春种,秋收,这是劳动者发自内心的责任,也是根植于骨子里的习惯。这是一首劳动的赞歌,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主旨内容: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语言形式: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情感: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本诗鲜明地反映了诗人“诚斋体”的特点关注生活中的劳动者,才能真正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正是一位位普通而伟大的劳动者,创造了生活的物质条件,开拓了生活的智慧空间,让我们能够幸福生活。伟大而平凡的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在生活中,我们有必要给予身边的劳动者最积极的评价,有必要对每一件小事的意义都做积极的探索,关注每一位劳动者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自己也要积极养成参与劳动、热爱劳动、追求劳动的好习惯,打心底里赞美劳动。劳动 产生快乐创造幸福 实现价值劳动最光荣 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 劳动最美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劳动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劳动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劳作,我们要勇于在艰苦的劳动中净化灵魂、磨炼意志,坚定信念。——习近平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