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论语》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论语》课件

资源简介

(共53张PPT)
《论语》十二章
1.熟记“论、省、罔”等字的字音;熟记“逾、堪”等字的字形。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3.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
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最终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庙大成殿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山东曲阜“三孔”
孔林
孔子墓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关讨论。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记录的古籍,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东汉时,被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时,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
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语录体
简介: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
特点: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代表作品:《论语》,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
标题理解
“论”,依次编纂;“语”,说的话。
《论语》成于众人之手,是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相对有条理地汇集编纂而成。“章”《论语》中的语录单位。此书由于没有固定的编者,故没有严格的体例,每条语录就是一章,若干章合为一篇。章与章、篇与篇之间只是大致以类划分,有些章句还重复出现。


















lún yǔ
yùn
sān xǐng
wǎng
dài
yī dān shí

bù kān
bù huò
lòu xiàng
yú jǔ

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现常用来表示程度极深。
指多次地反省检查自己。
人到三十岁,能立足于社会,开始有所成就。
顺从意愿。现指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指清贫的生活。
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本指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动。后多用于形容勤奋努力,不分昼夜地工作或学习。
广泛地学习并且立志不变。
【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从心所欲】
【温故知新】
【箪食瓢饮】
【择善而从】
【不舍昼夜】
【博学笃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ǔ)。” (《为政》)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wéi)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piáo)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lè)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qū)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fú),不舍(shè)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论语》十二章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学而》)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连词,表顺承
名作状,按时
同“悦”,愉快
温习,复习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生气,恼怒
指有才德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代“学习的知识”
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连词,表转折
2.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自觉学习,不断实践与巩固。
第二句:讲交友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既可以增进友谊,又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是人生一大乐事。
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别人不了解,并不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的心境,这只有君子才能做到。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1.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孔子的弟子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自身,本身
谋划,商量办法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传授,这里动作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人称代词,我
名作状,每天
介词,替
连词,表转折
结交,交往
连词,表转折
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继而“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章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忠”是做事原则,“信”是交友根本,“习”是学习要领。
2.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上天的意旨
顺从意愿
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越过
法度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顺从意愿,不越过法度。”
连词,表修饰
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以翻译成“对于”。
连词,表修饰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
七十岁: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温习,复习
形作名,学过的知识
做,担任
介词,凭借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形作名,指新的理解和体会
连词,表顺承
可以
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
“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说说你的看法。
不是。孔子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过去的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关键是“知新”。
连词,表转折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了什么学习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个见解是很精辟的。
2.《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前后句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知规律。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生活的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能忍受
善,好

代词,那种
让人忧虑的事情
语气助词
代词,他的
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颜回的高尚品质?
对比、反复。将别人不能忍受的困苦和颜回的自得其乐进行对比,塑造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形象。本章末尾“贤哉,回也!”与开头形成呼应,再次表现了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赞扬。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懂得,知道
喜爱,爱好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译文】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为乐趣的人。”
代词,学问和事业
代词,……的人
本章阐述了学习的哪三种境界?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知之”——对知识一般的理解;
“好之”——有较大的热情投入;
“乐之”——全身心的投入,有真知灼见。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述而》)

冷水
弯着胳膊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粗粮
不正当的手段。义,合乎正义
介词,对,对于
连词,表顺承/修饰
像浮云一样
连词,表修饰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枕
本章中孔子认为在富贵与仁义之间应当如何抉择?
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
第六章和第八章有何异同?
第六章 第八章
同 异
都主张安贫乐道
更多强调箪食瓢饮,慎于独身
更多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几个人。三,虚指。
兼词,兼“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好的方面,优点
连词,表顺承
【译文】孔子说:“几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代词,他们的
代词,指“不善者”
代词,指“善者”
1.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短处为鉴。一个“择”字表明学习的关键在于要有主见,善于从其善者,改其不善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2.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3.这两句话与《论语·里仁》中的那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往、离去
代词,这,指河水。
停止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河边。川,河流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感叹
白天
怎样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这里指孔子勉励弟子要珍惜时光。说流逝的时光如河水一样不分昼夜地流去,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表达了惜时如金的人生感悟,勉励弟子一定要加倍珍惜时间。
②这里是孔子用积极的心态来看人生,勉励人们要不断进步。人生如河水一样,不断地向前流动。孔子告诉人们:“注意呀!你们看这水,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去!向前去!而且是昼夜不停地向前去。”人的一生中,思想、观念都要不断地进步。如果满足于今日的成就,就会落伍。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军队
改变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普通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主帅
志向
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
以三军之帅和匹夫之志作对比,一个“可”一个“不可”,态度鲜明地强调了一个人要有志向并要能坚守志向。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坚守志节、宁死不屈的人吗?
文天祥绝不降元、夏完淳绝不降清、朱自清拒领美国救济粮……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孔子的弟子
广泛
坚定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恳切
仁德
连词,表并列
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连词,表并列
儒家认为应当怎样达到“仁德”的境界?
博学:强调广博学习,拓宽知识面
笃志:强调确立了志向就要坚守
切问:强调要恳切地发问求教
近思:强调要联系实际去思考
基础
方法
四者兼具
提升修养
达到“仁德”
再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分别讲了为学之道(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之道的内容。
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
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改之。(谦虚好学)
⑩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学习态度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习交流)
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学习方法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宽厚平和)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信乎 (善于自省)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循序渐进)
⑥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安贫乐道)
⑧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坚守道义)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定志向)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中修身)
修身之道
1.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读《论语》同样获益匪浅。 请从课文中选择让你获益匪浅的一句,并用一句话进行点评。
【示例】
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点评:诚信是立身之本。
②“温故而知新。”点评:独立思考多么重要。
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点评: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点评:时间极为宝贵。
⑤“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点评:人要有志向,更要坚守志向。
2.《〈论语)十二章》中每一章都蕴含深意,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结合你的感悟,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一日三省受益匪浅
下联: 收获颇多
示例:学思结合(或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对联的4个基本特征:
①字数相等,即上下联字数一样;
②词性相对,即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词语词性一致,如名词对名词;
③平仄相对,一般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三、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一、二声);
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3.君子,是指有才德的人。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也是孔子培养学生的目标。读完《〈论语〉十二章》,你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才学方面:善学、善思、乐学、惜时、博学、切问。
德行方面:宽容、自省、忠诚、诚信、谦虚、尚义、仁德、乐道、笃志。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4.温故而知新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曲肱而枕之
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枕
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知道、懂得
了解
wèi,介词,替
wéi,动词,担任,做
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不堪其忧

代词,那种
代词,他们的
一瓢饮
饭疏食,饮水

动词,喝
名词,喝的东西(水)
不舍昼夜
太丘舍去

动词,丢下
动词,停止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亦在其中矣

名词,乐趣
以……为快乐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博学而笃志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连词,表顺承,“然后”“之后”
连词,表并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1.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2.不亦君子乎
古义: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3.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4.可以为师矣
古义: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许可
5.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今义:疏通,疏散;
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
6.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古今异义
省略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介词“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温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愠
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吾”,“不愠”前面省略主语“吾”
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固定句式
不亦说乎
“不亦……乎”,意为“不是……吗”,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倒装句
贤哉,回也!
主谓倒装,应为“回也,贤哉!”
语言精练,生动传神。
课文选取的这几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使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的是排比句、反问句,对弟子进行耐心的启发;有的是对偶句,从正反两个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有的是用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思想深刻,富含哲理。
课文选取的这几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乐学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个人修养,至今仍是人们学习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十二章都可以算作格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
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