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98张PPT)峨眉山月歌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古诗词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课堂上的诗词,让我们领略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而今天的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将带我们走进更广阔的诗词天地,去探寻那些未被熟知的珍宝。让我们一同开启这美妙的诗词之旅吧!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喜欢月亮、吟咏月亮,唐代诗人李白就是其中的一位,我们学过他的《静夜思》《古朗月行》,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描绘月夜美景的诗——《峨眉山月歌》,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感受李白笔下的峨眉山月之美。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代表作品有《静夜思》《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等。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初次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李白生平经历1岁出生于富商人家42岁10岁27岁15岁24岁29岁31岁攻读诸子百家(少年天才)隐居大明寺学书习见剑,好神仙纵横之术去蜀远游在安陆被许梓芝员外相中,入赘许门多次请求裴长史举荐,终为所拒。(自暴自弃,开荒种田)穷困潦倒与长安因解金龟换酒为乐,复推荐于朝廷,得玄宗优遇命为翰林院供奉(完美逆转)56岁43岁44岁62岁厌烦官场龌龊,玄宗对李白渐疏远(纵酒失宠)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离长安而去二区安禄山反,玄宗逃亡。李白携妻南奔避难。(流放夜郎)或饮酒而亡,或因病去世。体裁:七言绝句。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讲求格律押韵,属于近体诗。每首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视频】《峨眉山月歌》朗读自由朗读这首诗,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朗读要领1.掌握节奏2.控制语调3.运用停顿4.确定重音读懂诗的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2)小组交流并释疑。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顺流而下。出发。诗意: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直奔三峡,思念你却难相见,只有顺流而下去渝州。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今重庆一带。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诗意:峨眉山头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中。山名,在今四川峨眉山市。半边,半个。月光的影子流动,也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写景(一、二句)——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抒情(三、四句)——抒写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峨眉山月歌》描写了一幅什么图?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歌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这两句中写了山、月、江水。这些景物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3.赏析“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和“流”的妙处。4.诗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峨眉山 半轮秋月 月影 平羌江水意象,是指诗中写的物或景,可以直接数出来的,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如日月星辰、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等,只要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意象诗人借这些意象,来传送眷念之情。【视频】名家解读《峨眉山月歌》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作者将自然景物的特征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通过对峨眉山月这一自然现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将景色与离情融为一体,写得妙趣横生。寻李白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1.借明月表达思乡、思友之情。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明月是光明的象征。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3.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阿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4.抒发怀才不遇的孤寂。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5岁时,跟父亲从西域回到四川青莲地区定居。 有年春天,客人来拜访李白的父亲,恰巧他外出未归。客人失望,转身就要离去。李白见了,连忙拉住客人说:“伯伯,您远道而来找我父亲,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下就要返回,这样会伤身体和精神的啊。客人见李白礼貌热情,能言会道便坐了下来。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的书,到客厅陪着客人说话,他大大方方地说:“请问大伯尊姓大名,以使我转告父亲。”客人有心要试李白才学,便说:“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鸟落山头不见脚”。李白认真思考了一会,便拱手回答说:“我知道了,父亲回来,我一定告诉他。客人疑惑地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 ”李白回答说:““有人偷”去掉单人旁,是“俞”字;“鸟落山头不见脚”,就是“岛”字。您姓俞,名字叫岛!”客人听后,十分佩服,连连拍着他的脑袋说:“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行船之快,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意境清朗秀美,既传达出诗人就“舟行江中”的独特体验,又抒发出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峨眉山月歌1-2句写景——秋高气爽,月色特明。3-4句抒情——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思友江南逢李龟年1.朗读诗歌,梳理诗歌大意。2.资料助读,想象开元盛世之景。3.意象品读,感悟“落花”之意。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安史之乱”却把人民抛入战乱的深渊。经历了这一沧桑巨变,自身也是颠沛流离的诗人杜甫,再次遇到盛世时著名乐师李龟年时,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开元盛世安史之乱杜甫(712—770),字_____,尝自称________,世称________。是唐代最伟大的_____________,被尊为______,与李白并称_______。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_______。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李杜”“诗史”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安史之乱”却把人们抛入战乱的深渊。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后离开岳阳到潭州,和流落的宫廷乐师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因而感慨万千作下此诗。江南逢李龟年相逢唐玄宗时期的著名乐师。描写和流落的宫廷乐师李龟年重逢,回忆当年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qídùféng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唐玄宗的弟弟李范,被封为岐王。经常。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诗意:当年在岐王府里经常见你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声。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里指湖南一带。指李龟年。诗意:此时正是江南风景绝好的时候,在这落花时节又与你相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落花时节江南李白、李龟年重逢诗人在落花时节的江南与旧友李龟年重逢。自由朗读诗歌,找出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的词语。富丽堂皇、宏伟壮丽的场合,杜甫和李龟年能“寻常见”“几度闻”,可见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开元盛世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诗中“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恋。点明作者与李龟年关系密切,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赏析名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运用了反衬和双关手法。 “落花时节”暗示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又”是照应上文的“寻常见”“几度闻”,前后对照,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这首诗中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什么景物中?落花“落花时节”这四个字,暗喻了什么?这四个字,表面的意思是指具体的时令——暮春暗喻了杜甫和李龟年二人漂泊无依、由荣而衰的身世命运;(个人的身世之悲)也暗喻了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的社会现实。(社会由盛而衰的感叹)有人说,诗歌第四句中“落花时节”的含义,一语“三”关,你认为有哪“三”层意思?1.自然的景色;2.国家的衰败;3.作者自己和艺人(李龟年)的颠沛流离。第一句 第二句时间 时间地点 地点人物 人物事件 事件往昔风光今朝落魄反衬往昔(开元盛世)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长安王公大臣府邸)李龟年、诗人宴会雅集落花时节(安史之乱后的现在)江南(湖南长沙)李龟年、诗人重逢诗人为何单纯叙事写景,而没有抒情描写?①两人都是亲历者,无需赘言过多细节。②乐景写哀情,进一步反衬现实的凄凉。③意在言外,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深沉地表达了对逝去繁华的怀念。借事借景抒情达意;无一“悲”字,却句句皆悲,字字是血诗人借故人重逢,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_____________的深切感伤。开元身世飘零含有落花意象的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1)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明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江南逢李龟年》中言过去之衰,为下文作了铺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江南逢李龟年》中暗写现实之衰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品味诗歌含蓄蕴藉的语言特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感悟诗的意境,探寻诗歌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素养)同学们,月亮是诗文的宠儿,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月亮的影子,俯拾皆是。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外一首首著名的月诗,大家一起来看看,李益笔下的那轮明月又是如何?【视频】李益简介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李益擅长绝句,尤工七绝,以边塞诗作名世。他的边塞诗以悲壮婉转、凝练含蓄见长,尤其善于以含蕴深厚、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戍边将士复杂的心理活动。代表作有《江南词》《从军有苦乐行》 《登长城》等。体裁:七言绝句。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讲求格律押韵,属于近体诗。每首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绝句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 ,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李益、李白等。边塞诗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建中元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看到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生发了思乡之情,期间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内。有另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知识链接:受降城lèxiánglú回乐烽( ) 受降城( ) 芦管( )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朗读要领1.掌握节奏2.控制语调3.运用停顿4.确定重音读懂诗的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2)小组交流并释疑。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前两句:(写景)月下景色,凄凉后两句:(抒情)静夜闻笛,征人思乡。夜上受降城闻笛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大漠月夜图)比喻“沙似雪”“月如霜”两个比喻,形象地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寓情于景,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渲染了自己愁惨凄凉的心境,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环境描写仰观俯视2.“不知何处吹芦管”这一句诗有什么写得好的地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吹芦管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3.“一夜征人尽望乡”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该句。尽一夜“尽”字笼括所有征人,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望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表达了包括吹笛人在内的戍边战士浓烈的乡思与心中的孤独、哀愁之意。4.本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是如何融汇在一起的?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两句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雪 霜 芦管 月意象,是指诗中写的物或景,可以直接数出来的,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如日月星辰、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等,只要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意象诗人借这些意象,来传送眷念之情。1.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山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独特环境;凄凉哀怨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视觉、听觉与感觉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2.这首诗独辟蹊径写得余韵无穷。开头由视觉形象引起绵绵乡情,再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滔滔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会直抒情感,但诗人独辟蹊径,让满蕴之情在结尾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让人感到句绝而意未绝,,在戛然而止处漾开涟漪,令人回味无穷。3.巧用比喻。“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沙似雪”“月如霜”比喻贴切,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寒,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人心境的愁苦凄凉,引发思乡情愫。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沙似雪月如霜吹芦管比喻环境描写听觉寒气袭人空寂惨淡幽怨哀愁一夜征人尽望乡(望乡之情的沉重和急切)悲惨凄凉的心境实写虚写寓情于景1.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景色凄冷。大漠似白雪,寒月如冷霜,营造了边塞苍凉旷远的夜景。B.诗歌情感丰富。既有对家乡的热切思念,又有渴望沙场建功立业的豪情。C.诗歌构思巧妙。宁静的夜晚由凄凉幽怨的笛声打破,转而述说征人之思。D.诗歌用词精炼。“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人数之多,伫立盼望时间之长。2.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写诗人登高远眺,看见沙地似雪、月色如霜的景象。B.第三句写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C.第四句写“征人”听到芦笛声后,不由思念起自己的家乡。D.月色皎洁,笛声悠扬,诗人的哀愁也被这美景冲淡了不少。BD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同学们,当我们踏上历史的征途,回望那烽火连天的岁月,有一首诗,它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依旧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思乡的深情。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去感受诗人在战乱中的家国情怀,体会那份深沉而真挚的思乡之愁。岑参,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唐玄宗天宝公元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边塞诗思想内容:(1)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反映戍边将士生活。(2)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3)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4)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从汉代开始,到南北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人,至隋朝时期,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以及陈子昂等诗人进一步推动了边塞诗的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四大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四位善子边塞诗创作,作品较为出名,因此被合称为“四大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朗读要领1.掌握节奏2.控制语调3.运用停顿4.确定重音行军 九日 思长安 故园故乡行营、军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翻译: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在行军路途中,思念故乡长安。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给我送酒来。译文勉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的风俗。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可怜。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译文靠近。首句中的“登高”是什么节日的习俗?这里交代“登高”有何作用?重阳节。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的就是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情感。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诗人为什么“强”欲登高?本句和题目什么关系 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无人送酒来”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应傍战场开”是想象之语,诗人由此想到了什么?扣住诗歌题目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所以,诗人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切时切地,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你认为作者选择”菊“这一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有什么好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①对菊花的怜惜;②对故乡的思念;③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关切);④对和平的渴望。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又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寄托着对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1.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2.巧妙运用典故,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3.构思精巧: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 但实际上构思精巧, 情韵无限。 他通过“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 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 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 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主题更加突出。行 军 九 日 思 长 安 故 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用典想象思念家乡渴望和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C.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可见作者报效祖国的忠心。D.“应傍战场开”是想象之辞,使读者仿佛看到了长安战乱的景象。解析:C.“可见作者报效祖国的忠心”表述错误。“遥”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更表现了作者思乡之切。故选C。C2.(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暗喻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甲】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3.两首诗都有“菊”这一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作者对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解析:首先,要明确两首诗的背景:岑诗的背景注释“安史之乱”已经提供;孟诗是田园诗,展现的是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其次,分析两首诗的情感: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岑参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孟诗中“开轩面场圃”,轩窗一开上句描述的美景即入屋里来,“开轩”二字细微的动作表现出了主人的豪迈。“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故而“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借“菊”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