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劳动者辛勤、诚实地劳动,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使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社会进步在每一个劳动者的推动,而每一个劳动者都是一颗蕴含无穷力量的“原子”,构筑了我们这个时代稳定的基架。他们忘我、无私、热心、敬业……这些内在的精神将感召我们“后浪们”奔腾向前。有这么一位劳动者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袁隆平为什么能够获此殊荣呢?下面,请同学们先做一道数学题。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1.中国水稻年亩产量是600斤,假如我们每人每天需要0.5斤的水稻作为口粮,那么,一亩水稻一年能养活几口人?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何谈经济建设。袁隆平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无可辩驳地成为名垂青史的功臣。 0.5x365=182.5斤 600 182.5≈3人 2.我国目前人口大约是13亿,水稻种植面积约2.3亿亩, 我们每人每天需要0.5斤的水稻作为口粮,请计算水稻的年亩产量达到多少斤才能够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0.5x365=182.5斤 182.5x14亿=2555亿斤 2555 2.3=1110斤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下面我们通过一篇人物通讯来了解这位名垂青史的功臣学 习 目 标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能概括地选取典型事例。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献身的精神。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广义: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5W+1H”: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过程如何(How)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文学常识-通讯通讯-人物通讯人物通讯就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中心报道对象(写人为主,即使写事也围绕人来写),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 它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教育读者的目的。人物通讯中人物的特点:①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②有能构成新闻的较充分的事迹;③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有一定的独特之处;④人物有鲜明的个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讯-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有三种类型: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作者简介沈英甲,吉林辉南人。中共党员。曾任《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电影文学剧本《冯如》等20余部作品。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双季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已经实现了,我接下来的目标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长期目标就是继续追求自己的“禾下乘凉梦”,而短期目标一个是争取早日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2000公斤,一个是希望将目前实施的“三一工程”升级为“两一工程”。(将“三分地养活一个人”变成“两分地养活一个人”。)获奖: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1988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朗克基金奖”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年获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1995年10月,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1996获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开发大奖”。1997年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1998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经历: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等。贡献: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写作背景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奖后,沈英甲写的一篇关于袁隆平先进事迹的人物报道。七律·回韶山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1本文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使标题所承载的内容更丰富,表达更清晰。2①正标题引用毛泽东的诗句,意思为“高兴地看到大片庄稼如波涛滚滚”,贴合本文主旨,表达了对袁隆平的赞美之情,突出了其在研究、培育杂交水稻方面的卓越成就;②所引诗句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增强了本文的文学性。3副标题交代了本文的主人公及其身份,并表明了文章的体裁为人物通讯。点明报道对象袁隆平,同时彰显了他的突出成就。稻(水稻、大米)菽(大豆)黍(shǔ黄米)稷(jì称粟,小米)麦(小麦)译:我与故乡一别已是三十二年,离别后多少次在梦中诅咒岁月的流逝。敌人高举霸主皮鞭的地方到处是红旗漫卷的农民武装。因为要让天翻地覆换一副新面貌,才会有太多的牺牲。高兴的是看到如浪涛滚滚大片庄稼,和从暮色中归来的英雄们。诗歌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以及取得的成就。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整体感知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第一部分欣喜满怀希望失望自信收获工作方法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勇于实践,敢于探索→不怕吃苦,勤于实践写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的三点困难是: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第二部分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学术品格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挑战权威,不断创新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第三部分这部分是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主要围绕“三不稻”这个情节来写的。这一部分是通过一个梦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第四部分饥饿的威胁在退却道德操守理想志向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捍卫真理,力排众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挑战自我,不断进取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我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概括本文的艺术特点(1)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2)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3)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4)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袁隆平就是毛泽东鲁迅式的“中国的脊梁”袁隆平精神1.胸怀祖国、心系天下的大爱精神。2.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3.惟实怀真、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4.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5.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拓展探究讨论: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对我们尚在全力汲取知识的中学生来说,对权威又该持什么态度呢?示例一:中学生崇拜权威,并无不可。十几岁的我们,对人对事还做不到思考成熟,客观理性,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还未彻底塑成,正是应该向权威学习的阶段。那些书中现有的知识都是经过专家学者千挑万选而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对我们来说就是权威,快速汲取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质疑,是建立在自身的丰厚积累上的,而我们,目前需要的是积累。示例二:中学生也应该如袁隆平一样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勇于质疑应该是我们必备的素质。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的时候,也还只是个毛头小子,但比萨斜塔的一次实验胜过权威上千年的声音;当人们对蜜蜂靠翅膀发出声音这一权威论断深信不疑时,聂利这个12岁的小姑娘却大胆质疑,最终确定蜜蜂发声是靠双翅根部下的两个小黑点。对待权威,可以尊重,但不可迷信。讨论:下面一段文字是网友的评论,你读后有什么见解?请谈谈自己的看法。78岁的袁隆平院士驾驶奔驰敞篷车开向试验田?这不可能。近日,在湖南车展现场,袁院士仅多看了两眼奔驰SLK3000K,网络上就直接将该车划到了袁老的名下,最后更是演变成“袁老拥有几辆豪车”。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老人根本未曾也没有计划购进该款价值68.8万的奔驰,而且,老人“家里”的六七辆车都很普通,分属其子女所有,“袁老自己只有一辆”。面对袁隆平“家里已经有了六七辆车(注:实际上是包括子女在内共有六七辆车,此为网友误读)”的坦言,网友几乎众口一词地表示支持。袁隆平自己也曾坦言:“坐奔驰宝马车,耀武扬威有什么意思?”明确:示例一:给袁老配飞机都不过分,就算仇富,我们也不仇袁隆平。示例二:袁老的财富来得光明正大,他的消费自由只要符合法律和公德,别人不应说三道四。袁隆平寄语: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时代的要求: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人生准则:奋斗奉献。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