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湖心亭看雪
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我们曾在白居易的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看到西湖之春。
也曾在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看到西湖之夏。
还可以从孙应时的诗句“晨晖明野树,晚思渺烟波”中一窥西湖之秋。
然则西湖之冬是何景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看看西湖的冬景。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
代表作
文学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
史学名著:《石匮书》。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
《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岱 ( ) 崇祯( )
更定( ) 毳衣( )
雾凇( )
长堤( ) 一芥( )
铺毡( )
dài
ɡēng

zhān
jiè
cuì
chóng zhēn
沆砀
( hànɡ dànɡ )
sōn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
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
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公元1632年
晚上八时左右
撑(船)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雾凇,俗称冰花、树挂等,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
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大杯酒
客居此地
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船夫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翻译: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一词多义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是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色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见余大喜曰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副词,非常
形容词,大
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代罚酒时用的酒杯。 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
古义:这 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1.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2.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张岱“痴”在哪里?
(1)“痴”于行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
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
“独”表现了作者傲岸自恃的情怀,是其独立不羁精神的表现。只有作者这样的雅士,才会夜赏西湖雪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舟子没有这样的雅兴和追求,也未能理解作者的行为和追求。
(2)痴于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表现手法。
寥寥几笔,生动地勾勒出天、云、山、水白茫茫一片、浑然难辨的景象,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变小,让人顿生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3)情之“痴”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在1645年。
遇知音之喜;故国之思。
3.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
崇祯五年十二月
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境界,给人以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
“痕”“点”“芥”“粒”既写出了堤、亭、舟、人的渺小,又反衬出天地的辽阔,而且符合所形容之物的外形,用词新颖,让人眼前一亮。“条”“座”“艘”“个”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
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
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有避世的忧愤。
本文以清新淡雅之笔,记叙了作者晚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一幅风韵绰约、气象雄浑的江南湖山雪景图,突出了作者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情怀,表达了淡淡的愁绪以及故国之思。





痴行(叙事)
痴景(写景)(白描)
痴情(抒情)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自然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一芥、两三粒
“痴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