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岳阳楼记》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岳阳楼记》课件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岳阳楼记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文体特点,体会其语言美。
2.在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览物情,悲喜观,忧乐观。
3.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积累文中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力举改革,刚正不阿,并且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有政论性,文辞优美,气度豁达。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与范仲淹在同年一起考取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劝勉告诫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
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
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
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
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谪守( ) 属予( ) 浩浩汤汤( )
朝晖( ) 淫雨( ) 霏霏( )
怒号( ) 隐曜( ) 潜行( )
樯倾( ) 楫摧( ) 冥冥( ) 岸芷( ) 汀兰( ) 宠辱偕忘( ) 嗟夫( )
zhé
zhǔ
shāng
huī
yín
fēi
háo
yào
qián
qiáng

míng
zhǐ
tīng
xié
jiē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这篇文章的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这种语言美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同学们观察句式特点思考回答。
1.四字句:音韵协调、语气呼应、语意互补,整齐流畅。
如:“唐贤今人”“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静影沉璧”“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2.散句:使语气舒缓,舒卷自如。
如:“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偶句:对仗工整,含义深刻,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
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句式多样,音韵美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
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公元1044年
因罪贬谪流放
到了第二年。
扩大它原有的规模。
同“嘱”,嘱托。
同“俱”,全、皆。
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文章。
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胜景,美景。
水势浩大的样子
宽阔无边
早晚阴晴明暗多变
壮丽景象
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如此,那么。
极,至,到达。
迁,贬谪,降职。
表推测。
翻译: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壮丽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如此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那么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
指天气放晴
连绵不断的雨
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
冲向天空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山岳隐没了形体
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傍晚天色昏暗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
翻译:(有时)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在阴云中;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
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
洋洋者矣。
日光
湖面平静,没有风浪。
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
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
美丽的鱼
形容草木茂盛
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
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哪有尽头
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
端着酒,迎着风
翻译:到了春风和煦、日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茂盛且青绿。有时候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着酒,迎着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
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探求
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处在高高的朝堂上,意思是在朝廷做官。
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翻译: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被贬),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从题目看,本文的体裁应该是什么?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岳阳楼记:为岳阳楼作记。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
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结构,完成表格。
内容概述 表达方式
第1段:作记缘由
记叙
第3段:分写洞庭湖阴天景象及感受
第4段:分写洞庭湖晴天景象及感受
第5段:古仁人之心
第2段:登楼所见洞庭湖全景
描写、抒情
描写、抒情
议论、抒情
描写、议论
1.学习第一段
自读第一段,可以从文中获取哪些信息?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叙事:点明时间、地点、滕子京的政绩,引出写作缘由。
2.学习第二段
作者是如何展现岳阳楼的胜景的呢?
(1)赏析句中词
①诵读第二段,思考“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吞”能否换成“连”和“接”?
②“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一句呢?
“衔”“吞”二字,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与山与江的关系,使静态的山和江,富有动态和活力,更能凸显出洞庭湖气势之磅礴,表现洞庭湖景色之胜。所以说是不能替换的。
“浩”和“汤”本意都是形容水势很大。写出了水波壮阔的特点。
“横”字显得意境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极其精炼地写出洞庭湖早晚的景色变化,以气象万千收尾。
修辞手法角度
字源字义角度
美在气势,美在变化。
(2)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是什么?
前人之述备矣。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引出全文的主体。
照应
3.学习第三、四段
(1)作者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卷?默读课文,请同学们完成表格。
第3段 第4段
画卷
景物
情感
特点
洞庭风雨图
洞庭春晴图
淫雨、阴风、浊浪、日星、山岳、虎啸猿啼
波澜、天光、沙鸥、锦鳞、芷兰、长烟、皓月、浮光、月影、渔歌互答

阴冷晦暗、压抑沉郁
温暖明媚、柔美秀丽

(2)反复诵读第三段,说说你的诵读感受,想一想这些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前面是工整的短句,后面是长句。
写景部分的短句,平仄交替,多以平声收束,产生平仄和谐的音韵美。
以骈句(对偶)状物绘景,以散句记事议论,形成骈散结合的形式美。
(3)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赏析文章第四段,并完成下面表格。
词、句 第四段 赏析
句中词 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段中句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 歌互答,此乐何极!
一碧万顷:
“一”和“万”形成对比,不仅突出水天一色的景色特点,也表现出水域之广,十分有气势。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翔集”和“游泳”写了沙鸥飞翔、停歇的动作和锦鳞在水中的动作,十分生动。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空”“金” 是平声,“里”“壁”是仄声,平仄交替,音韵上十分和谐,而且都是短句,高度概括了景色特征。“浮光跃金”是动景,“静影沉璧”是静景,形成动静结合的画面美。
4.学习第五段
诵读第五段,结合上下文,比较“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忧乐观,完成下表。
“或异二者之为” 忧乐的原因 忧乐的内容
迁客骚人
古仁人
迁客骚人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由于“物”异,故“览物之情”迥然不同,一悲一喜,情随景移,受到个人遭遇、周围环境影响。
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强调影响古仁人忧乐不是自己。
“或异二者之为” 忧乐的原因 忧乐的内容
迁客骚人
古仁人
自己
个人境遇的好坏
君主、百姓
天下人的忧乐
5.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看法或理解。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
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借古仁人志士的政治理念,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6.文章最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语重情深,悲凉慷慨,那这“斯人”指?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好友滕子京很有才干,但是遭人排挤,被贬岳州,情绪特别低落。范仲淹与他关系很好,担心他因为一时情绪,酿成祸端。于是借写记之机,规劝好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
指古仁人和有古仁人之心的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劝勉和规箴之意。
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写景
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风光。
第3、4两段分别写阴雨天和晴好天登楼所见的景色。
抒情
第4段紧跟着写景抒发迁客骚人登楼的感受。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相互映衬
议论
第5段议论兼有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5段“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
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文章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从“岳阳楼之大观”转而描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最后发表议论,提出文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生动的景物描写。
“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1)用词生动,炼字精准。
“排空”的“排”形象地写出了混浊的波浪借助怒吼的风势直向天空冲去的奔腾之势,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2)动静结合,运用修辞。
“浮光跃金”
——比喻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视觉
(3)多种感官描写。
听觉
通假字
百废具兴
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托。
一词多义
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
南极潇湘
此乐何极
感极而悲者矣
至、到达
穷尽
十分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有时
或许、也许
浊浪排空
长烟一空
天空
消散
政通人和
北通巫峡
顺利
通向
2.予观夫巴陵胜状
(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3.前人之述备矣
(古:详尽;今:准备)
1.增其旧制
(古:规模; 今:制度 )
古今异义
5.横无际涯
6.气象万千
(古:事态; 今:天气变化)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古:景象;今:看 )
7.浊浪排空
(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8.微斯人
(古:如果没有;今:微小)
(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介宾短语后置句
2.(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省略句,省略主语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判断句
特殊句式
4.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介宾短语后置句
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固定句式,表反问语气
6.吾谁与归?
宾语前置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美好的感受。
岳阳楼记
记叙:重修背景、作记缘由
描写:洞庭胜景——阴晴
抒情:览物之情——悲喜
议论:古仁人→作者
情景交融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博大胸襟
先忧后乐——远大抱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