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水调歌头
1.了解词人生平,理解关键句的表面意思和深刻意蕴,品味词的艺术美,熟读并背诵。
2.把握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学会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3.体会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内涵。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词引领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其诗清新雄健。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苏轼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之风。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其散文造诣亦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对后代很有影响。
曾在朝为官,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所作。1074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外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其弟苏辙当时在河南,兄弟二人已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词人望月所思,想起仕途不顺,妻子早逝,又不能与弟弟相聚,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根据范读,标注生词字音并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què
自主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zhuǎn
chán
结合注释,疏通词的大意。
上阙: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舞动,此情此景,哪里比得上人世间呢?
下阕: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月亮)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1.可以怎样概括词的上下阕内容?
上阕:望月问月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下阕:对月怀人
2.本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待了作词时间,以及写词目的,总领全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3.结合上阕内容,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
苦闷
向往
矛盾
对人间生
活的热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4.“高处不胜寒”有哪几层含义?
①指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
②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
③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
④经受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在文中有何作用?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承上 启下
6.站在词人角度,该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认识到了这一点,词人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乐观旷达的一面。
7.词的下阕中,作者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责备、埋怨(月亮)因亲人不能团聚而惆怅。
乐观旷达
化用谢庄《月赋》中 的句子“隔千里兮共明月”。
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只要人能平安幸福,生命长久,虽分隔千里,但共赏这一轮明月,并互致慰藉不也是一种团聚么?这是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慰,同时也是自己政治遭遇的抚慰,表现出词人豁达的胸襟与豪迈的情怀。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实景:
虚景:
联想:
想象:
宫阙(琼楼玉宇)
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虚实结合、联想与想象结合——
古诗文中月亮的别称
别称 缘由
银钩、玉钩 因初月如钩
玉弓、弓月 因弦月如弓
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
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
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因传说月中有桂树
广寒、清虚 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
望舒 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
嫦娥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
婵娟 因人们常把月亮比作美女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比较这首词和《水调歌头》,说一说二者在人生态度上表现出的异同。
两词都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水调歌头》写作者从月有阴晴圆缺感悟到人有悲欢离合,自古皆然,表现了他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
本词写作者在雨中潇洒徐行,不惧风雨,表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
《水调歌头》这首词写词人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而是借月抒怀,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有对人们的美好祝愿,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表现了词人豁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乐观
旷达
望月(写景)
借明月自喻清高
怀人(抒情)
用圆月衬托别离苦闷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上阕
下阕
水调歌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