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学习内容诗歌鉴赏诗歌知识鉴赏知识横向:诗歌分类纵向:发展历史形象 语言内容手法 情感诗歌1.定义: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2.特点: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3.起源: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彩的语言形式。诗歌分类古典诗歌现代诗歌诗词曲古体诗近体诗小令、中调、长调单调、双调、三叠散曲杂剧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韵脚诗新文化运动四五六七杂五言、七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分1.时间: 古体诗主要是唐以前诗歌及唐以后诗人仿作的诗歌。近体诗主要是唐及唐以后的诗歌。2.句数:古体诗每首的句数可多可少。近体诗每首有定句,规定绝句只有四句,律诗只有八句。3.字数:古体诗句子有四言、五言、七言体和杂言体。近体诗句子只有五言和七言。4.押韵:古体诗整首诗可用平声或仄声韵,且可以随意变换,韵脚的字可以重复使用。近体诗全首诗只押平声韵,且只押一个韵,中间不得更改,且韵脚的字不可以重复使用,首句可押可不压,偶句必须押韵。5.对仗:古体诗不要求对仗;近体诗除绝句外,则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对仗。近体诗时间、句数、字数、押韵、对仗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领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近体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间、句数、字数、押韵、对仗鹿柴唐 ·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词1.定义: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2.别称:因句式长短不齐而叫做长短句、诗余;也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琴趣等。3.构成:词牌(念奴娇)+标题(赤壁怀古)+正文4.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填词必须按固定的词牌,一个词牌之下的所有的词都有固定的句数,且每个句子的字数也是确定的,且在押韵上也有固定的要求。5.分类:(1)长短: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内)、长调(91字以上)(2)段落:单调、双调、三叠、四叠。(3)风格:豪放、婉约小令如梦令【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元曲1.含义: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其曲文形式与词相近,用长短句,但格律较自由,多用口语,便于直率地表达感情,“元曲”得与唐诗、宋词并称,在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2.分类:(1)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2)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3.区别: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4.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诗歌结构一.律诗的结构1.四分法:起承转合(1)起(起定基调):起句在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2)承(承续起境):“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句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等。其作用主要是两种:①承上启下;③铺垫下文。诗歌结构一.律诗的结构1.四分法:起承转合(3)转(转开生面):“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转折。抓住“转”句的特点来鉴赏诗歌也很关键。(4)合(合于主旨):“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或诗歌的主旨。诗歌结构一.律诗的结构1.四分法:起承转合观猎 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首联起笔点题,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声彼此相应。“角弓鸣”三字带出狩猎之意,声势俱足,再推出狩猎的主角“将军猎渭城”。颔联承写驰射活动,通过猎鹰骄马的行动,隐现狩猎者矫健的身影。写鹰眼不说“锐”而言“疾”,说明猎物很快被发现;写马蹄不说“快”而言“轻”,说明猎骑迅速追踪而至。颈联转写归途,由动到静,以新丰美酒和汉代名将周亚夫治细柳营的典故,写出狩猎者轻松愉悦的心情及名将风度,从而别开一面。“新丰市”“细柳营”相距七十余里,“忽过”“还归”,则见归途驰骋之疾速,大有“瞬息千里”之感。尾联以在归途中回望出猎之地,进一步展现狩猎者踌躇满志的开阔胸襟。颈联写到猎归,诗意本尽,尾联却又以写景作结,不写营地之景,而是“回看”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此景与篇首形成呼应,对比强烈:当初是风起云涌的紧张氛围,此时却是风定云平的愉悦心境。诗歌结构二.绝句的结构2.二分法:(1)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抒情议论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诗歌结构二.绝句的结构2.二分法: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抒情议论《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鷓鸪飞。勾践破吴胜利归来,义士皆著锦衣,宫女如花,充满春殿,前三句皆写当年,是一层意思。末句陡转,现在宫殿荒芜,只有鹧鸪低飞,不胜今昔之感,单句一意,即转即结,便觉气促。诗歌结构三.词的结构.单调:如梦令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家语1.诗歌特点:凝练含蓄、音韵和谐、言简义丰2.诗家语解释:诗家语是诗人因为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而对诗歌的语言进行的变形处理。3.诗家语特点:①惯于改变词性,言语具有意象性。②惯于改变词序,言语具有跳跃性。③惯于省略成分,言语具有凝炼性。4.诗家语分类:语言变性、语言变序、语言省略、修辞手法诗家语之语言变性(词类活用)1.解说: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通常改变了此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在遣词用句方面最出彩的地方。常见的有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和动词活用现象。2.分类:(1)名词的活用①名词作动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戴锦帽、穿貂裘)②名词作形容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茂盛)③名词作状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诗家语之语言变性(词类活用)2.分类:(2)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作名词: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贫贱之家)②形容词作动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保全)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使……变绿)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以……为重)(3)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使……饮酒)诗家语之语言变序(特殊句式)1.解说: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效果,或出于格律等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某些词的顺序。2.分类:(1)主语后置: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2)宾语前置:①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3)主宾换位:(4)定语移位: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状语后置: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诗家语之语言省略1.解说: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产生了省略现象,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2.分类:(1)省略主语:(园主)应怜屐齿印苍苔,(我)小扣柴扉久不开(2)省略宾语:愿君多采撷(红豆),此物最相思。(3)省略谓语:(4)省略介词:海日生(于)残夜,江春入(于)旧年诗家语之修辞手法1.解说:诗歌中往往采用修辞手法,增加诗歌的意蕴。2.例子:(1)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2)比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拟人: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4)借代: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5)列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6)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7)悬想: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家语解识别“词义”,巧用推断。识别“倒装”,还原语序。识别“省略”,补足成分。识别“手法”,还原句意。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