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儒家经典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与对儒学现代性的研判密切相关,二者差不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何实现批判传承,正是儒家文化的当代使命。显然,我们不能说儒家思想的所有内容都适合现代社会,其政治思想的许多内容比如汉以后经由儒法互补而形成的“三纲”之说,的确与时代不合,否定“三纲”已经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但是,五伦和五常之道则不同,五伦强调的是五种双向互动的人伦关系,规定了父子、夫妻、上下级等关系间彼此的道德义务,与仁、义、礼、智、信的五常道一样,经过适当修改变通,依然是当代人“不可须臾离也”的伦理法则。否则,人禽之辨的界限将趋于模糊,社会的道德底线将会洞穿,从而将社会置于伦理秩序的危机之中。实际上,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五伦与五常之道的需求,往往不是弱化而是强化了。所以,牟钟鉴先生主张,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三纲一个都不能要,五常一个都不能少”。“五四”先贤们在批孔的时候,显然对于儒家的一般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之间缺乏必要的分殊,从而在对待传统文化的判断上出现误区,将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混为一谈。比如我和祖父的关系,到底是平等还是不平等?从政治权利来讲,我们是平等的,祖父不能因为他是祖父就可以比孙子享受更多的公民权。但是,从伦理辈分而言,我们又的确是不平等的,爷爷与孙子不能本末倒置,孝亲敬老是人应尽的伦理义务。根据学者对近代社会转型的经验调查,儒家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百年来坚持尊孔读经,既没有与共和政体相冲突,也没有与信仰自由相违背。究其原因,是在坚持依法治国的现代理念的同时,将儒家道德限定于家庭和社会伦理,发挥其修身齐家和化民成俗的功效,从而在社会伦理与政治领域之间划分开一道界限。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在一定程度能消除儒家伦理政治化所产生的各种流弊,消除人们对于所谓“政治儒学”的担忧。同任何一种古老文化思想一样,儒家思想中既包含足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内容,也包含与现代社会彼此冲突的元素。其实,一些古代儒家学者早已对此有所洞察,并提出了常和变这一对概念,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前者代表儒家的常道,是超越时空的价值准则;后者则是具体时代的产物,只能适合于某个具体时期。对于前者要因,不因不足以续道统;对于后者要革,不革不足以开新命。(摘自赵法生《轮回与超越:儒家经典教育的百年之变》,有删改)材料二: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就是要把儒家这些具有民族性精华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有机融合起来,甚至进行现代化的阐释及创造性地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精神滋养。在当下的中国,不仅是中国大陆青年一代对儒家经典、儒家历史已经相当陌生,就连老一代中国人对儒学也是生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只注意在学理上对儒学现代化进行阐释和思想资源的整合,还是不够的。研习儒家经典,必须在系统、全面、学习研究儒家经典上,先做到“照着讲”。传统儒学的传承有一套完整的教育、考试与选拔制度来保证。儒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运行的核心要素,从儿童进入学堂那一刻起就开始接触儒学,耳濡目染,他所接触到的儒学是全方位的。近代封建社会的解体,教育制度的改革、科举的废除,儒学失去了制度的依托,儒学逐渐失去了昔日地位及影响,儒学退回学术,除了少数专业学者和有兴趣的人还在学习之外,中国人已经不怎么读儒家典籍了。对一个听起来熟悉,走近陌生的学问,要发展、要创新,首先必须全面地、系统地研习,固本溯源,把握本质,依据古代圣贤的本初意蕴,实现真实性把握和传承。当然,研习儒家经典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研习儒家经典,不是对儒家经典的照抄照搬,而是做到“接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要跳出传统儒家经学窠臼,不受它们思想的束缚,打破传统道统论的狭隘眼界,以“六经注我”的气概,立足于新实践,吸收新内容,创造出适合现代社会的新儒学。有一部分儒学经典,可能并不完全适用当下的时代,就需要结合新时代的社会特性,对其进行批判阐释,努力实现儒学大众化、实用化、现代化地转变。我们有一批数量相当、专业素养高、造诣深厚的儒学研究队伍,在儒学领域也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但这些书斋、大学和研究所的学问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相隔太远,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要着力改变这种局面,要在儒学典籍现代转化、普及化上下功夫,让儒学真正得到继承。(摘自郭瑞《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儒学现代化》,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与“三纲”思想跟时代不合不同,五伦规定了多组人伦关系间的道德义务。对其全面吸收与接纳,反而是当下社会的强烈需求。B. 因为儒家文化圈的一些国家百年来坚持读经尊孔,没有与国家政体相冲突,所以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应该将儒家限定在家庭和社会伦理的范围内。C. 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考试制度的改革,儒学有可能会失去昔日的地位和影响,国人不读儒家经典或成为常见的现象。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全面地、系统地研习,固本溯源,把握本质。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现在依然可以借鉴“常与变”的思想,来思考儒学的现代化转变问题,保留其中超越时空的价值准则,剔除不符合现今时代发展的旧思想。B. 单靠儒学学者对儒学现代化进行阐释和整合,会让儒学现代化停留在学理层面的研究,进而难以推动儒学地转化与普及。C. 将儒家道德限定于家庭和社会伦理范围,就能一定程度消除儒学政治化带来的危机,也是儒家文化圈国家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做法经验。D. 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本身存在着许多需要面对的问题,文化与政治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五四”先贤们显然作了过于简单化处理。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2段观点的一项是( )A. 古文经学家认为六经皆史,追求实学,研究经籍中的训诂。B.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说:“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C. 刘昫说:“学古不泥古。”D. 朱子《大学》改“亲民”为“新民”,对“新民”进行重新阐释。4. 请你运用材料二中提到的“照着讲”与“接着讲”两种研习策略,谈谈你对下面语段的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适用于当代社会。5. 材料一如何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褐纸鸢牛维佳有一次,日军得到了一个准确的情报,说八路军有部队在这一带,就进行了偷袭,但奇怪的是八路军好像天上有眼,总能突围顺利撤出。八路军怎么知道日本人的兵力部署?那是因为鸟兽也在助力八路军,每次突围都有鹰隼在空中出现。日本人总是落空,最后什么也没捞着。这个传说是真事,现在的学生都知道……两杯酒下去,牛仔终于没忍住,问方老那个高飞就那么死了,老部队的战史是否有他这一笔。方老说,战史会写凭个风筝就打败敌人?你历史怎么学的!①但老区这边应该知道他高飞做的事,这就是我这一趟要做的,这泥巴里还有他的肉呢。再不来就真没机会了,小子!赶个清明节呀。山上是陵园,山下有个烈士英雄事迹陈列馆。方老让小肖扶着走了进去。里面从大革命时期,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一直到现在,布置了六大展区。方老浏览到抗战的部分,久久不舍离去。小肖问他找到了他们部队的事迹没有。方老紧闭着嘴没吭声。方老突然提出要找纪念馆负责的人。方老请他查查几个烈士名,其中包括他一路都在说的高飞。馆长招呼来一个负责资料的年轻人在电脑上查,结果一个都没查到。馆长表示他们这里还有一个无名烈士区,在山上最高处,可以去看看。他说,这个纪念馆是否能腾出一块展出一只纸鸢风筝。馆长也提出了牛仔和小肖一直想知道但又没敢问的问题:那个高飞真的不在了吗,就在那次战斗中?方老眯着眼凝视着他,什么都没说。不一会儿一个褐色的纸鸢就飞了起来。让大家欣慰的是,这近看黑乎乎略显笨拙的纸鸢十分好用,一阵风过来就上了天,上得越高越像只真正的鹰鸢。简直和真的没两样。牛仔说,我的天,您变魔术呢!方老意料之中地说:高飞能教,我就能学,这不是事!你以为我们打游击整天带着风筝跑?我们带上这些东西,现做现成,动作不快能成?高飞的纸鸢系列通讯法不但对炮兵管用,对整个部队的通信联络都是一个魔幻般的提升。方老看了看烈士墓,那是一座一百多米高的小山。②山上墓碑一排排如阶梯般布满了小山的南面,在满山的树荫下就像一张张静默的脸。他幽幽沉沉地说,这个纸鸢曾经立过大功,而首先利用纸鸢干掉日本人的人就在那里——他指了指山顶上,那是馆长说的无名烈士墓。此时一片乌云从山背面飘来,带来丝丝的雨。馆长建议方老回到屋里避雨,方老反而从他手中要回了风筝的线轱辘。借着不断吹来的山风,认认真真的把纸鸢迎着风渐次放得更高。他说:这山我也爬不动了,就是上去了也见不着谁,就让这个纸鸢上去打个招呼好了。有认得它的就知道我来了,高飞那小子就不用说了。叹了口气,他又嘀咕道:高飞啊高飞,你小子怎么就没了,就是没了你现在也应该看得见,你那脑瓜儿不是很管用吗?……雨又大了点,牛仔劝他雨停了再出来接着放。方老说,闭嘴美国佬!下雨是有人在落泪,七十多年了我是第一次回来,落泪是有人见到了我你明白吧。他说的见到他的人一定在无名烈士墓里,就包括了高飞。牛仔原想贫嘴说,你唯物主义今天也信神了?但此时却把话吞下肚子。方老的褐纸鸢垂眸向下,似乎领会了方老的意思,只见它摇头摆尾,扶摇直上,越飞越高。渐渐地超过了山顶的纪念碑,俯瞰着烈士墓和整个山峦,山上布满了嫩黄的迎春花和各式花色的雨伞。方老满脸都是雨水,水滴让他眯着眼,又顺着脸颊滴落下去。小肖几次把雨伞伸来都被他推开。来扫墓的人都看见了方老的风筝,他们发现那褐纸鸢摆啊摆的,摆出一阵大风,不一会儿把乌云摆走,把太阳摆出来了。一块湛蓝的天空越变越大,像块被擦拭过的宝石。乌云刚才还在涌动,不知不觉就缩回大山深处,只留下情怀不退的薄雾水汽如烟似胶。来扫墓的孩子看见雨停了,高兴地直叫,被老师按住。方老吩咐把他没喝完的白酒大而广之地洒在烈士墓地上。突然小肖喊了句:你看!还有几只呢!大家抬头去看,在头顶上那块蓝天上果然还有另外两只褐纸鸢,和方老这只极为相似,正在缓缓攀缘而起。方老仰起头看了看,表情先是迷惑,之后变得十分严肃。他指了指风筝升起的山顶,问馆长那是谁的风筝。馆长也是很奇怪,表示一无所知。牛仔也感到似乎发生了什么,也问馆长,往年是不是也有人放这种风筝。馆长回答说好像吧,他也不记得了……他索性沿着正对着山顶纪念碑的水泥阶梯路上了山。不多久,山上的纸鸢徐徐落下,接下来馆长带着几个少年从石阶路上走下来。其中为首的一个少年手持纸鸢,满脸好奇地来到方老身边。方老看看他手中的纸鸢又看看他:我问你小家伙,谁让你们来放风筝的?他说他们学校一直就有这个传统,每年清明节给烈士扫墓,就鼓励学生放放风筝。最好放褐色的纸鸢。据老师说,这个传统有几十年了。那是因为几十年前有一位老革命来学校讲传统课,说到八路军当年打仗用褐纸鸢传递消息什么的。到了现在,每年清明节他们学校放风筝的人还有不少。不光他们学校,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带不少学生把这当成了民俗,却没几个知道几十年前那场传统课的事,以为放风筝可以登高开智……方老走到陵园中道停下,此道正对着山顶纪念碑,他嘴里嘀嘀咕咕地看了半天。最后杵着拐杖颇为费力地鞠了三鞠躬,小声告知说:……老天让我活这么久做什么,就是让我来收收摊儿,给后边的人道个明白……嗨,这不,咱们越走越近了。别急,将来见面说……说到这方老突然打住了,他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起,纪念碑的上空又多了不少风筝。除了褐纸鸢,还有许多蝴蝶的、蜈蚣的、孙悟空的等等,五颜六色的,使得天空斑斓多彩,热热闹闹,生龙活虎。他杵杖临风,抬首仰望,好像自己也加入了这些风筝之中,在居高临下地和高飞他们打着招呼。③他凭空问了一句:今夕何年啊,你还是那么年轻……一只云雀当空一鸣,掠顶而过。方老仔细听了听之后,这才用拐杖把地上的几只落叶拔到路边的草丛,然后转身走了去。自此以后的几年,一直到现在,在这个陈列馆的抗战部分多了一块出来。上边挂着一只腾空而起的褐纸鸢,还配有方老口述历史的文字和图片。④图片上方老坐在椅子上制作风筝,还意味深长地扫了一眼镜头,那是历史的一瞥。(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设置悬念,传说增添了阅读趣味,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再现了战争场面,并且引出人物高飞。B. 小说采取迂回式的方法,描述高飞运用纸鸢传递情报的故事,塑造高飞这位革命先烈机智英勇的英雄形象。C. 褐纸鸢从现实变成了传说,小说构思高超,内蕴丰厚。但高飞不仅是传说,他更是和千千万万个无名烈士一起,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D. 小说将英雄高飞的故事套在方老去扫墓的故事中,运用探寻式叙事结构讲述英雄高飞的故事及其原委,形成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子①“应该”“还有”说明这一片土地,浸透了军人的信念和智慧,“再不来”“真没机会”,深刻地表达了老人对人们即将把英雄忘却的担忧。B. 句子②“墓碑一排排”“一张张静默的脸”体现了英勇抗战的烈士之多、牺牲之大,让人感受到了革命历史的厚重感和使命感。C. 句子③中借“今夕何年”表明方老与战友对话跨越了时空,“你还是那么年轻”,显示高飞的革命精神永葆青春、代代传承,一句话蕴含极大的情感力量。D. 句子④中“历史的一瞥”,方老从限知视角叙述了抗日战争中无名英雄的故事,倾注了深厚的革命情怀。8. 小说以“褐纸鸢”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9. 本文构思新颖,结构奇特,两种视角互为对比,形成张力。请以“亲历者和追随者”的视角加以赏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文本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涂黑。故南面临官A贵B而不骄C富D而能供E有本F而能图末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子>四章》中“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的“累”意为“积累”。B. “欲民之速服也”的“之”和《兼爱》中“虽父之不慈子”的“之”相同。C. 《<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中“而”指“如果”。D. 文中“强民所不能”的“强”意思是“强求,勉强”,与《<老子>四章》中“自胜者强”的“强”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B. “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C. 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D.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1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14. 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下面小题。夜坐(其二)龚自珍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壮岁始参周史①席,髫年②惜堕晋贤风。功高拜将成仙③外,才尽回肠荡气中。万一禅关④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注】①周史:原谓周朝的史官,老子李聃即曾任周王朝的柱下史,此处诗人以贤者在下位的老子自况。②髫(tiáo)年:幼童时期。③拜将成仙:拜将,这里指韩信得到登坛拜将的殊荣;成仙,这里暗指张良在功成名就后,转而追求神仙修炼之术。④禅关:喻指清王朝所施行的严苛思想统治和束缚人才的种种清规戒律。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一睨人材海内空”与诗人的《己亥杂诗》中“万马齐喑究可哀”异曲同工,都表现了人才不得重用的悲哀。B. “壮岁”“髫年”两句先言壮年再言幼年,颠倒时序,强调自己之所以身居类似老子的高位,得益于早年葆有的魏晋风骨。C. 颈联巧借典故,表达自己虽有超出韩信居功拜将、张良功后“成仙”的理想抱负,此刻只能将才华寄托在诗文之中。D. 本诗抒情兼以议事,刚柔并济,兼融壮怀与哀怨;语言精练又意蕴丰富,如“惜”“外”“万一”等词就值得反复咀嚼。16. 这首诗和庄子的《庖丁解牛》都用到了“砉然”这一象声词,但在文中的作用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喻,表达大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说明要获得知识就要研究万事万物;而“__________”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研究,才能对物外之理有充分认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征的伟大首先体现在军事史上的独创性,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中称赞长征是①______的事件。她还认为: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则②______,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长征让世人惊叹和赞扬,其存在着什么样的意义?这一点可以从毛泽东的谈话中读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途中,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吹响了全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角。对其精神内涵的解读,《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所言更形象。他说:“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习近平主席说:“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这种理想信念让人超越自我,超越自然,因此敢于“爬雪山,过草地”。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③______的。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项是( )A. 别里科夫说:“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B. 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C. 周公馆内,鲁侍萍大哭着对周萍说:“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D. 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内圣外王”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内圣”指加强自我修养,践行君子人格,追求圣贤气象,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孔子对于“内圣”的构建寄托在“仁”的层面。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这是正面的阐释。也有反面的阐释,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自然非仁人君子所为。孔子敬畏天,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外王”指经世济民,治国理政,注重政绩,做一个有事功的人。孔子认为,作为国君应“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即社会财富分配合理,社会秩序安定,这才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他提倡“德政”,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主只有行德政,才能得到臣民的拥护。孔子内圣外王思想的结合在于提倡表率与民本的道德教化思想。他认为道德示范在于上行下效,如果上位统治者僭越肆欲,肯定会激起庶民的贪欲失序。在位者如果秉持仁义,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庶民备受环境的浸染,自然会有如影随形的仁义。2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 在故宫古建筑命名中,“内圣”的思想有着相当广泛的体现。如“养心殿”,“养心”一词,出自《孟子》中“养心莫善于寡欲”,即有意识地控制欲望,这是古代儒家思想中修心养性的至高境界。养心殿内有“三希堂”,是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意为“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三希堂”这个名字的理解。四、作文(60分)23.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4)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孙丑上》(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本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请从以上语句中任选一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角度自选,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参考答案【答案】1. D 2. C3. A 4. ①“照着讲”就是要固本溯源,把握本质,依据古代圣贤的本初意蕴,实现真实性把握和传承。作为一个士人,必须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的,是因为自己任务重大,道路遥远。这句名言充分表现了古代读书人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②“接着讲”就是要结合新时代的社会特性,立足于新实践、吸收新内容,对其进行批判阐释,努力实现儒学大众化、实用化、现代化地转变。新时代的读书人,“任重”不再是恢复周礼,除了要强调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之外,还需要把握机会,获取外在的学习资源。5. ①论证结构严谨,围绕如何批判性地继承儒家思想,分别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展开,层层推进。②论证充分,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增加了论证的说服力。③语言准确、客观、严谨,如“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往往”等限定词,增加语言的准确性;“根据学者对近代社会转型的经验调查”,表示说法的来源和依据,说明其可靠性与权威性。④论点和论据高度统一,用我国历史上五四时期以及国外儒家圈国家的论据较好地证明了论点。【答案】6. C 7. A8. ①情节上,褐纸鸢是贯穿过去与当下的中心意象,推动情节发展。②人物上,褐纸鸢象征着高飞的英雄形象,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③主题上,褐纸鸢象征着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和代代相传,有利于揭示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的主题。9. ①小说的亲历者是方老和高飞,他们的生命历程与中国革命战斗历史紧密相连。方老是叙事的主体,小说以方老的切身感知和记忆,带领读者回望历史,去了解漫漫长河中的无名亲历者。②小说的追随者是牛仔和一群少年。牛仔陪方老寻找革命英雄,一路感知先辈的荣光;那群少年在传统活动中纪念先烈,铭记并传承革命精神。他们已然成为祖父辈英雄的倾慕者和精神的追随者。③小说呈现了两代人重走革命路、寻找无名英雄的过程。亲历者方老带领追随者牛仔,寻找革命中牺牲的无名亲历者,在众多追随者放飞纸鸢的民俗中,有人年年纪念着无名亲历者的牺牲。【答案】10. ACE11. A 12. C13. (1)君子统治百姓,不可以不了解百姓的本性,并且通晓百姓的情感。(2)凡是自身具备这四种开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充它们,就像火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开始流淌一样。14. ①都强调君主(或“在上位者”)要重视道德修养,以道德教化治理百姓;②都认为要关注百姓需求与情感,以仁政(或“不忍人之政”)实现良好统治;③都重视“心”的作用,强调正心、扩充心性(四端)对个人修身与治国的重要性。【答案】15. B 16. ①庄子用“砉然”描述庖丁解牛之初,牛的皮肉筋骨轻快分离的声音,以合乎音乐的美妙节奏来表现庖丁技艺的纯熟。②本诗用“砉然”描述突破束缚的声音,表现渴望打破社会束缚、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强烈愿望。③本诗中“砉然”在结构上照应首联“沉沉心事”,引出下文“美人如玉剑如虹”。17.【答案】 ①. 见贤思齐焉 ②.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 合抱之木 ④. 生于毫末 ⑤. 致知在格物 ⑥. 物格而后知至【答案】18. ①独一无二②相形见绌③坚不可摧19. ①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长征的重要意义,生动形象;②句式整齐,简短有力,增强语势。20. A【答案】21. 修改为:如果在位者秉持仁义,营造良性的政治生态环境,庶民受到环境的浸染,自然会有如影随形的仁义。22. ①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②乾隆以此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体现“内圣”道德修养路径,追求逐步递进的特点。③“士希贤”是开端,“贤希圣”是发展,“圣希天”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23.略第 页,共 页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