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保藏古籍版本的兰台洞库,详细听取《四库全书》版本源流、保护收藏等介绍,叮嘱工作人员:“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走出兰台洞库,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版本馆的建成和管理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建设版本馆的初心就是收藏,就是在我们这个历史阶段,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盛世修文,我们现在有这样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摘编自《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纪实》)材料二:问:汤先生,在《儒藏》的编纂过程中,你们采取了怎样的工作方式,积累了怎样的实践经验?答:我们主持的这部《儒藏》,基本上沿袭了中国的传统分类法,即四部分类的传统,也就是按照经、史、子、集的框架进行架构。根据目前的情况看,《儒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藏书相当丰富,版本质量也相当不错,可以给编纂提供60%~70%的版本。同时,我们也同国内外其他的图书、藏书机构保持着相当好的关系,为版本和目录的选定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其次,我们的编纂坚持一种开放的姿态,在依托北京大学现有学术资源的基础上,跟国内外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团队合作,形成一种强强联合的模式。再者,我们有着相当严谨、审慎的工作态度,从体系的设计、版本的选定,再到校勘、审定,都要反复讨论、数次修订。问:汤先生,我们知道您的梦想就是希望让《儒藏》成为全世界最权威的范本。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请您谈谈《儒藏》编纂的意义。答:编纂《儒藏》,一个方面可以很好地保存历史文献,古代曾有大型的丛书编纂,如《四库全书》《永乐大典》,虽然有一些已经散佚了,但是,三代典籍通过它们更多地保存了下来,我们今天进行整理,还要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它们;另一个方面是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保存下来,这是更重要的方面:再一方面是希望做成儒学经典的范本。此外,《儒藏》还将搜集未收入上述各书的儒家著述文献,使我们拥有一部比较完备的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的总汇。这不仅可以使我们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儒家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是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使全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得以利用中国文化资料检证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建设。(摘编自汤一介《传承中华文化推进人类文明——就〈儒藏〉编纂答〈河北学刊〉主编提问》)材料三:《永乐大典》11095册,22937卷,约3.7亿字。永乐皇帝制定的目标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这部书的规模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也是世界历史上空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说它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从这个角度说,《永乐大典》是中国文化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丰碑。《永乐大典》被毁坏主要发生在明末清初和清末庚子事变的战乱。残卷散在世界各地,经过几代人的调查搜集,学术界的统计为现存422册827卷,按册数计约3.8%,按卷数计约3.6%, 均不到4%。《永乐大典》的用途有三:一是庞大的资料库,中国历史文化的巨大信息库;二是它保存了数量相当大的已经失传的书;三是校勘功能,如郦道元《水经注》,明代还有刻本和抄本流传,清代戴震发现《大典》本来自宋本,而完整的宋刻本已不见了,于是利用《大典》本校勘明代的版本,订正了许多错误,基本恢复了原貌。但迄今为止,利用《大典》从事科学研究,发掘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蕴,在方法上还停留在类似于渔民“撒网式”的不够科学的阶段。没有采用科学的“拉网式”,没有竭泽而渔,不知道《大典》存卷400多册这个家底是什么样的。这显然是无法得到系统而科学的成果的,当然也就无法发挥《大典》存卷作为中国文化宝藏的全部功能。我们的办法,将是把《永乐大典》存卷按照引用的书籍逐条切分开,让这些古书的片段各归其书,按《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分类法排序、整理,形成《永乐大典存卷分书重编》本。整理的第一步是确定《大典》引用的这部书存不存世。如果存世,就找到这部书的早期版本,最好是宋元明版本进行全面校勘,有不同之处,写成校勘记,供专家们参考。如果不存世了,就看前人有没有辑本,有辑本的,把辑本仔细对一遍,文字不同或者漏辑的,写成校勘记,供学者参考。至于没有传本的,就形成我们的新辑本。至于史料库作用,我们拿出一册《永乐大典》做了试验(卷7889、7890)。我们逐条切分出书名、篇名、人名、地名、官名,做成专题索引,发现这一册中有索引条目1572条,那么422册的话,就有663384条,这是我们打开这个《大典》史料库的钥匙。(摘编自杜泽逊在专题会上的发言《〈永乐大典〉综合整理校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收藏和保护历代《四库全书》的版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建设国家版本馆的目的。B. 《儒藏》的编纂,不仅选用了传统四部分类法的架构,而且有赖于北京大学丰富的学术资源。C. 《永乐大典》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百科全书,但因战乱现存不到4%,已经失去了资料库功能。D. 要发挥《永乐大典》的全部功能,既要“撒网式”研究,也要“拉网式”研究,实现竭泽而渔。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这与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文化典籍的保护密切相关。B. 《水经注》的校勘表明,想最大限度地恢复散佚典籍的原貌,需要充分利用不同版本相互印证。C. 今人整理《永乐大典》时,按其所引书籍逐条切分并各归其书,可见明代的分类方式较为落后。D. 汤一介和杜泽逊在谈话中多次提及“我们”,表明他们都十分重视团队在学术研究工作中的作用。3. 下列对三则材料文体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是纪实报道,记录重大事件,叙述与议论交替,真实客观。B. 材料二是访谈,受访者根据采访者的问题来直接回答,针对性强。C. 材料三是发言稿,通过数据和事例介绍了工作的进展,具体详实。D. 材料二和材料三,专业术语使用较多,内容具学术性,逻辑清晰。4. 《儒藏》编纂和《永乐大典》整理 这两种“修文”的路径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盛世修文,我们现在有这样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地下室手记(节选)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回,半夜,我走过一家小饭馆,从亮着灯的窗户里望进去,看见一帮先生正拿着台球杆在台球桌旁打架,竟走进这家小饭馆的台球室。一开始,我就被一名军官勒住了笼头。我站在桌旁,由于不知情挡了人家的道,而那军官要走过去;他抓住我的双肩,一言不发,既不打招呼,也不做任何解释,就把我从我站着的地方挪到了另一个地方,然后就目中无人地扬长而去。甚至他揍我一顿,我都可以原谅,但是我怎么也不能原谅他竟目中无人地把我从一个地方挪到了另一个地方。鬼才知道我愿意出多少钱,如果能当真地、比较正规地、比较体面地、比较合乎规范地吵一架的话!这家伙对我就像对付一只苍蝇一样。这军官足有两俄尺十俄寸高,而我又瘦又矮。然而,吵不吵架全在我:只要我提出抗议,当然,他就会把我扔出窗外。但是我改了主意,宁可……愤愤然溜之大吉。我尴尬而又惶惶不安地走出了这家小饭馆,直接回家了。你们别以为我由于胆小才怕这军官:我骨子里从来不是胆小鬼,虽然事实上我不断地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但是请诸位先生不要笑,我自有说法;我对什么都有说法,请放心。噢,如果这军官肯出去决斗就好啦!但是他宁可用台球杆大打出手,或者向上级告状,但是却不肯出去决斗,至于同我们这些耍笔杆的文官决斗,他们认为简直有失体面。我这时的胆怯并不是因为胆小,而是出于无边的虚荣。我并不是怕他人高马大,也不是怕他会狠狠地揍我一顿,把我扔出窗外;肉体上的勇敢,说真的,我还是有的;但却少了点精神上的勇敢。我怕的是,万一我提出抗议,并且斯斯文文地同他们理论,所有在场的人,从那个在一旁记分的无赖起,直到那个散发着臭气、满脸长着粉刺、在一旁讨好献媚、衣领像从油锅里拖出来似的最低级的小官吏为止,都会感到莫名其妙,并且笑话我。我敢肯定,他们肯定会笑掉大牙,而那个军官绝不会简简单单地(即不加侮辱地)揍我一顿了事,对我肯定会连踹带踢,拽着我绕台球桌团团转。不用说,这桩不足挂齿的小事不可能就这样轻描淡写地了事。后来我常常在街上遇到这军官,他那样子很好记。有一回我远远地跟在他后面,就像盯梢似的,在大街上,听到有人叫了一声他的名字,于是我才知道他姓什么。又有一回,我跟踪他一直跟到他家门口,并且花了十个戈比向看门人打听到了他住哪儿,住几层,一个人单住,不是跟什么人同住,等等。有一回,一大清早,我非常得意地写了一篇小说。我非但揭露,甚至诽谤;起先我把他的姓氏略作改动,让人家一眼就看得出,但是后来经过三思,又改了一下,寄给《祖国纪事》。但是那时候还不时兴暴露文学,所以我的小说没有登出来。这事让我感到很恼火,有时简直恨得牙痒痒的。我终于下定决心要找我的对手决斗。我给他写了一封非常漂亮而又十分动人的信,恳求他向我道歉;如果他拒绝道歉,我就相当坚决地暗示要决斗。这封信写得十分优美动人,假如这军官多少懂得一点“美与崇高”,肯定会跑来找我,扑到我身上搂住我的脖子,以自己的友谊相许!我们将会握手言欢!成为莫逆之交!他将用他的显赫的地位保护我,我将用我的文化素养,嗯,还有……思想来提高他的精神境界!但是,我的这封信没有发出。可突然……可突然我用最简单、最天才的方式报复了他!我突然产生了一个非常高明的想法。每逢节假日,有时候,我常常在三点多钟的时候到涅瓦大街溜达,在向阳的一面散步。我像泥鳅一样用最丑陋的方式在行人中左躲右闪,不断地给人让路,一会儿是将军们,一会儿是近卫军骑兵和骡骑兵的军官们,一会儿又是太太小姐们。在这样的时刻,只要一想到我穿戴的寒酸,以及我左躲右闪的寒碜和鄙俗,我就感到我心中一阵阵绞痛和背上一阵阵发烧。我在所有这些大人先生们面前不过是一只苍蝇,一只可恶而又卑劣的苍蝇——它的脑子比所有人都聪明,思想比所有人都发达,举止比所有人都高雅——这是不消说得的,但是这苍蝇又要不断地给人让路,所有人都可以损害它,侮辱它。在发生军官的事情之后,就更加吸引我上那儿去:我遇到他最多的就是在涅瓦大街,我站在一旁欣赏他。他也多半在节假日到那儿去。他遇到将军和官比他大的主儿也得让路,在他们中间也得像泥鳅一样左躲右闪,但是遇到像我们这样的人,他就横冲直撞,无论如何不肯让路。我瞧着他那副德行,真是恶向胆边生,但是……每次遇到他又只好愤愤然给他让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甚至在街上我也不能同他平等。突然有一个奇怪的想法袭上我的心头。我想:“如果遇上他……就是不给他让路,那又怎样?”这个大胆的想法,渐渐地控制住我,我不断地幻想这事。“当然,不要狠狠地推他,”我想,“而是简简单单地不躲开,撞他一下,不要撞得很疼,而是肩膀碰肩膀,恰到好处。”我终于拿定了主意。但是,不瞒你们说,经过多次尝试后,我甚至开始绝望了:我们怎么也撞不到一块——就这么回事!难道我没有做好准备吗,难道我没有这个打算吗——眼看着就要撞上了,一看——又是我主动给他让路,他则扬长而去,根本就没有看见我。有一回,我已经完全下定了决心,但结果只是我匍匐在他脚下,因为在最后一刹那,我陡地丧失了勇气。这天夜里我忽冷忽热地病了,还说胡话。可是蓦地一切却好得不能再好地结束了。头天夜里我已经拿定主意不再执行我那个要命的计划了,决定一切不了了之,我抱着这个目的最后一次上了涅瓦大街,只想随便看看。突然,在离我的敌人只有三步远的地方,我出乎意料地下定了决心,眯上眼睛,于是——我们俩肩碰肩地结结实实地撞了一下!我寸步不让,而且跟他完全平等地走了过去!他甚至都没有回头看一下,佯装毫无察觉;但他不过是假装,我坚信。当然,我吃亏大些;他比我强壮;但问题不在这儿。问题在于我达到了目的,保持了尊严,一步都不让,而且在大庭广众之中使自己处在与他完全平等的社会地位。我回得家来,感到大仇已报。(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我”对军官的态度变化为线索,从最初的愤怒,到寻求报复时的种种纠结,再到最终的“胜利”感,串联起全文情节。B. “我”给军官写了一封动人的信,希望他道歉或决斗,若军官答应决斗,“我”肯定会因为肉体上的胆怯而临阵退缩。C. 作者通过描写“我”在涅瓦大街上要不停地让路,而军官则可以毫无顾忌地横冲直撞,意在表现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D. 文中“我”跟踪军官、打听他的信息等情节,表现出“我”心思缜密、善于谋划,暗示“我”将对其实施报复。7. 关于文章的结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到大仇已报”与文章开头“我”感觉受到军官的侮辱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展现出作者巧妙的构思。B. “我”已经决定一切不了了之,又下定决心,说明“我”一心报复,性格偏执;要“眯上眼睛”才能相撞,则展示了“我”的懦弱。C. 军官与“我”撞了之后径直离去没有回头,“我”断定他佯装毫无察觉,这一判断带有“我”强烈的主观色彩。D. “感到大仇已报”看似是“我”的胜利宣言,但“感到”一词恰恰暴露出所谓的胜利只是幻想,揭示了“复仇”的虚幻本质。8. 文章提到“这桩不足挂齿的小事不可能就这样轻描淡写地了事”,为何“不足挂齿”,却“不可能就这样轻描淡写地了事”?请简要分析。9. 文本中,主人公“我”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了精神上的胜利,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也,唯圣人知病之为利,知利之为病也。为再实之木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以言大利而反为害也。何谓欲利之而反害之?楚恭王与晋人战于鄢陵,战酣,恭王伤而休,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阳谷奉酒而进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甘之,不能绝于口,遂醉而卧。恭王欲复战,使人召司马,子反辞以心痛。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而闻酒臭。恭王大怒曰:“今日之战,不穀亲伤,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率吾众也。不穀无与复战矣!”于是罢师而去之,斩司马子反为僇。故竖阳谷之进酒也,非欲祸子反也,诚爱而欲快之也,而适足以杀之。夫病湿而强食之热,病渴而强饮之寒,此众人之所以为养也,而良医之所以为病也。悦于目,悦于心,愚者之所利也,然而有道者之所辟也。故圣人先忤而后合,众人先合而后忤。(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材料二: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夫利为害本,而福为祸先,唯不求利者为无害,不求福者为无祸。聪者自闻,明者自见,聪明则仁爱著而廉耻分矣。故非道而行之,虽劳不至;非其有而求之,虽强不得。故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是以害远而名彰也。(节选自《韩诗外传》)材料三: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节选自《列子·天瑞》)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王贤A其B母C说D其义E即舍F田子G罪H令I复为相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臭”在此处泛指“气味”,既非特指“香”,也非特指“臭”。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左佩刀,右备容臭”之“臭”偏重指“香”B. “不穀”意为“不善”,是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老子》中“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解释了其中的文化心理。C. “其”在此处表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这与《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其”相同D. “喻”意为“知晓,明白”。这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及成语“不言而喻”中的“喻”意义均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为证明“欲利之而反害之”的道理而举了“楚恭王杀司马子反”的例子,此例中竖阳谷的行为能支撑其观点。B. 良医反对像常人那样喂内湿病人吃热食,给中暑病人喝冷饮。这与有德之人拒绝接受愚人所谓之“利”,构成了类比关系。C. 田子母亲认为儿子的俸禄除去生活开销后绝不可能有“百镒”之巨,其中定有不正当的收益。她认为儿子不忠不孝,拒绝接受这笔钱。D. 向氏羡慕国氏富有,跟国氏学习盗窃之术,却因此被捕,甚至连之前的财物也被没收。其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向氏不择手段,贪得无厌。13.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竖阳谷之进酒也,非欲祸子反也,诚爱而欲快之也,而适足以杀之(2)故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是以害远而名彰也。14. 尽管材料二、材料三都包含“不义之财会带来祸患”的道理,但看法却有所不同。请分别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宿芥塘佛祠贺铸青青麰①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②。底许③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注】①麰:móu,大麦。②柏子香:一种用于安神的香料。③底许:几许,多少。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风中,麦苗青青,即将抽穗,诗人用生活化的意象生动描绘春末暮时田间之景。B. 诗人在曲折难行的路上寻找落脚处,这从侧面表现出古寺的荒凉冷落,人迹罕至。C. “杨花雨”呼应了东风之“狂”,不仅表现了杨花飘落之多,还给人以动态想象。D. 尾联两句可理解为顺承关系,也可理解为因果关系,都有含蓄而耐人寻味的效果。16. “待晚先烧柏子香”一句中的“待晚”,有的版本写作“待晓”,前人认为用“待晚”更合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Ⅰ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我的祖国》的歌词“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体现了《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交往智慧。(2)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乡土社会呈现差序格局,《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体现出的个人与家国的关系,便与这一社会结构特征相符。(3)小刚在欣赏国画展时,深深被艺术家们用灵动笔法和精妙留白创造出的意境折服,不禁想起了老子的妙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课内文言文(本题共3小题,6分)18. 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①自贼者也贼:仇视②譬如为山为:堆积B.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弘扬②天下归仁焉归:回归C. ①要誉于乡党要:博取。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D. ①自伐者无功伐:讨伐②若火之始然 然:……的样子19.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敏于事而慎于言知止而后有定B. 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C. 知者不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D.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20. 下列各项句子的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A. ①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②止,吾止也。B. 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②异乎三子者之撰。C. ①若火之始然,泉之始流。 ②夫晋,何厌之有?D. ①自胜者强。 ②莫之能御也。(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经典哲学书籍时,会有这样的第一印象:( 甲 )。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但老子的全部哲学都在其中了。打开《论语》,每段只有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有连系。贯于用A进行理性论辨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摸不着头脑。由此不免认为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不够连贯。若果真如此,中国哲学就不存在了:不连贯的思想,又怎能称为哲学呢?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面似乎并不连贯,①乃是由于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②按中国传统,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③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应当去教堂。④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⑤故而,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的哲学家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中国历史上没有哲学专著的哲学家比有专著的多得多。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就要从他们与友人、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⑥其中不免有互相矛盾的地方,甚至不连贯的地方,这不足为怪。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文章。但和西方著作相比,它们过于简短,并没有道理讲透。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用格言、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格言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常常各自为政,与前后文字不衔接。用格言、比喻和事例说理,难免不够透彻,只能靠暗示补足。反之,一句话越明晰,( 乙 );正如种表达,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中国哲学家的语言虽不明晰,但其中所含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富于暗示而非B,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21.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错别字 请找出任意两处修改。2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3.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4. 请在文中(甲)(乙)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25.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跟跑、并跑、领跑”是奔跑的不同姿态。“跟跑”是指跟在别人后面跑,因其代表着相对落后而往往为人所排斥;“并跑”是与别人并行着跑,代表着齐头并进;“领跑”是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代表着暂时超越。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个人的进步,都离不开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唯有跟跑,才能并跑;唯有并跑,才能领跑。作为青年学子,你对于“跟跑·并跑·领跑”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答案】1. B 2. C3. A 4. ①《儒藏》编纂的路径是选定一个新的主题,将相关典籍汇编成集;②《永乐大典》整理的路径是针对现有存卷,分类整理。5. ①我们处在有条件收集全、保护好文化资源的历史阶段,要集中力量整理编纂中华典籍;②我们希望发挥中华典籍的全部功能,为世界人文科学研究做贡献;③我们有能力建设版本馆等设施,组建优秀学术团队,协调中外学术资源。【答案】6. A 7. B8. ①从客观事实上看,这件事本身可能在常人眼中确实是小事,没有造成重大的实际损失或严重后果,所以从事件的外在表现和实际影响程度来说,是“不足挂齿”的。②从主观感受看,对主人公而言,这件事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敏感点,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挑战,这件事在心理层面变得极为重要,无法轻易放下,不能轻描淡写地过去。9. ①贬低他人,抬高自己。如“我”认为自己虽身材矮小、穿着寒酸,但脑子比所有人都聪明,思想比所有人都发达,举止比所有人都高雅,以此获得精神上优越感,实现自我满足。②自我幻想,取得胜利。如在“我”的想象中,军官会被信中的言辞打动,跑来与自己握手言欢、成为莫逆之交,自己则用文化素养提高他的精神境界。③对失败的“合理化”解释。如“我”多次尝试与军官在涅瓦大街上肩碰肩相撞,都以失败告终,但“我”不承认是自己胆小怯懦,而是将失败归咎于各种客观因素。【答案】10. CEH11. C 12. D13. (1)所以童仆阳谷献酒,并不是想要给子反带来灾祸,确实是出于爱护他而想让他高兴,然而却恰好害了他。(2)所以,明智的人不做不该做的事,廉洁的人不贪求不该有的东西,这样以使灾祸远离而且美名彰显。14. (1)材料二:福祸相生,不必刻意求取好处;严格遵循道德准绳,不求非分之财。(2)材料三:不反对“为盗”求财,但须“盗亦有道”。【答案】15. B 16. ①用“待晚”照应标题的“宿”和首联“晚更狂”的“晚”字,更符合全诗的时间背景。②用“待晚”才能让叙述更连贯,颈联是在写诗人夜晚到达寺庙后的所见所闻及所为,诗人晚上到古寺来借宿,进到屋内看见还没入夜就点起的柏子香,行程显得更为紧凑。“待晓”则为第二天的所见所闻,意脉较为割裂。③用“待晚”才能和下一联诗句中的“底许暂忘”联系更紧密,逻辑更通顺:傍晚早早点起了夜香,行役的诗人感到了温暖,多少暂时忘却了旅途的困倦。17.【答案】 ①. 以直报怨 ②. 以德报德 ③. 身修而后家齐 ④. 家齐而后国治 ⑤. 大音希声 ⑥. 大象无形【解析】18.【答案】C19.【答案】D20.【答案】C【答案】21. “连系”应为“联系”,“贯于”应为“惯于”,“论辨”应为“论辩”。22. A:长篇大论 B:一览无余23. ②句修改为:“按中国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⑥句改为:其中不免有不连贯的地方,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不足为怪。24. 甲:作者的著述简短且不连贯。乙:暗示成分就越少。25.略第 页,共 页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