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咸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陕西省咸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人并不是作为傲慢的审美主体来面对似乎是作为客体的外在世界,而是如宗白华所说的,跃入大自然的节奏里去“游心太玄”,去与自然万物相感相遇。因此,文人建造的书房通常外连竹林溪流,内设砚山蒲石,以期在真山水与假天地之间妙合无垠,神与物游。书房外的景物如何,是一间书屋是否称得上是“理想书斋”的关键。明代李日华的六研斋,张岱的梅花书屋等都是文人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使书房外接天地来增添书斋的美感和意境。
中国人历来追求在天地四时的变化中寻道、悟道。一间雅致的文房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空间,而是一个随四季变迁、天候转换而调整陈设与布置的动态空间。挂画是能应天时的重要物件。明代书房的挂画大概率是会随季节、气候、时令更替的,按月令悬画的书房绝不是冰冷的、被物欲堆砌的静态空间。二月悬起的山茶、七月张贴的芭蕉、九月挂着的枫林、岁末展开的腊梅与窗外的景色呼应着、启发着,整间书斋活生生、活泼泼地被时间流淌而过。明代书房的花木布置,如同悬挂的书画一样,其最显著的特点也是随季节变化而更替。《长物志·花木·盆玩》中就有要将花木在合适的季节移至案几上培养的建议,如“(水仙)冬月宜多植……取极佳者移盆盎,置几案间”
在明代各文人对书房陈设的阐发中可见其“返归真”的设计审美原则,如李翰《琴棋书画人物屏》中曰“求其志也。材不斫,全其朴;墙不雕,分其素”,李渔《闲情偶寄》中曰“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等等。明式书房家具的制作原则是不尚雕琢的,比起人工的造作,明人更能“去伪存真”地欣赏木材原本的颜色和纹路。在“返璞归真”的审美理念下创造的书房,能在一种复归于自然的状态中帮助文人,忘已、忘是非、忘成败,从而摆脱尘世对心灵的一切束缚,实现天人合一。与西方的逻辑分析不同,中国古代文化强调通过体验来感悟事物,追求内心与外界的和谐统一。一间真正的中国书房不仅是一个静态的物质空间,更是连接“天”与“人”崇高与俗世的桥梁,是“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的具象体现。
(摘编自《时间、空间与道德:明式书房中的“天人合一”》)
材料二:
问一:我们通常认为,书房是承载文人精神活动的空间,这种精神性的界定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答:我们现在去看书房,首先还是跟藏书有关,因为书房得有书,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发生在书房里的活动,早期书房的功能就是教书、读书、写书,这是最主要的功能。先秦时期,书房跟私塾紧密相关,那时候书的形式是竹简,体量是非常大的,假如说这个书房是用来存放竹简的,那么我想这不会是一个小空间,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空间。当然这也没有太多的材料去证实,只是推测。或许有没有可能藏书跟书房是分开的,就是说要读哪一卷书就拿哪一卷书,它会有一个功能上的空间划分。
书的形式的变化,关乎书房体量的变化。当纸开始普遍应用之后,最先出现的纸书是卷子书,或者叫手卷书,从汉至隋唐主流的书籍一直都是卷子书,而不是我们后来讲的函册书。卷子书的存放方式与函册书不同,因此也决定了书房内书架、格局的不同。至于这些书籍的形式具体是在什么时间节点发生变化的,不好明确下判断,但可以从文献里找到一些线索,比如在杜甫的时代还在使用卷子书,因为他有一句诗叫“读书破万卷”,这个“卷”就是指卷子书。
我们很容易去狭义地理解书房,认为它只是一个室内空间,但其实不一定,很多书房其实是在室外的,在园林中的,比如草堂,像是唐代的卢鸿草堂、杜甫草堂。还有一方面经常被忽略,就是很多寺庙、道观都有藏经阁,收藏历代佛家经典和道藏著作。所以书房只能用功能来定义,没法用一个绝对空间去定义。
问二:你提到园林中的书房,怎么理解?雅集的演变是否也与此有关?
答:中国一直有山水文化,由山水文化又衍生出园林文化,文征明所画的《真赏斋图》表现的就是苏州的大收藏家华夏的书斋,书斋在园林之中。中国书房会有一些固定陈列,不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都会有屏风、案几、文房,还有一些博古的器物,文人很喜爱投壶运动,所以经常可以看到投壶,当然还会饮酒、焚香等等。这些活动很多是在室外完成的,比如赏画,通常认为是在室内进行的,其实不一定,它也可以是开放性的,在园林中进行。宋画中经常出现一个场景,就是挑竿赏画,这就是在室外几人一起赏画的情景,在画作拖尾的部分会留出给这些人写观后感的地方,也就出现了很多题跋。这些其实都是雅集场景。
明代的雅集已经非常普遍了,但在清代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扬州城的一些雅集,不再是完全由文人参加,而是开始有商人加入,扬州有“二马”,即马曰琯、马曰璐两兄弟,是侨居在扬州的大盐商,非常有钱,赞助了很多扬州画派的画家,也收古画,因此也成为了当地很重要的文化人物,尽管身为商人,他们既藏书又出版书。他们的书房很有名,叫小玲珑山馆。但早期政治人物是不喜欢商人的,到了宋元明时期文人也不喜欢商人,到了清中期商人开始介入雅集,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变化。
(摘编自《专访尹吉男:文人书房的功能维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房是文人寻道、悟道之所,其核心特征是随四季与天候的转换而动态调整室内陈设。
B. 先秦时的书房因竹简体积庞大,普遍要大型空间存放,所以藏书与阅读会严格分区。
C. 古代书房的物理形态灵活多样,既可以是室内空间,也可以是与园林相融的室外空间。
D. 书的形式的演变推动书房结构的调整,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可作为此观点的例证。
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李翰、李渔的说法,论证了明代文人在书房陈设上“返璞归真”的审美理念。
B. 藏经阁用以收藏佛家经典和道藏著作,与草堂类书房在功能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C. 材料二提问者所采用的“怎么理解”等开放式问法,体现了提问者的访谈技巧。
D. 《项脊轩志》归有光修缮书斋“前辟四窗”,不仅解决光照问题,还能外接天地之景。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文人雅集常在园林书房中举行,常有①_______等多种活动形式。清代扬州流行一种“诗文雅集”,然而这并非几个朋友凑在一起吟几句诗那么简单,还需②_______作为支撑。如出身盐商的程梦星,时常举行赏花雅集,集会诸要人写出的诗文作品,当天就由他派人送到书肆中加以刻印。这样的活动表明,清代文人③_______不同于前代文人,也意味着清代商人阶层已部分获得文化活动的参与资格。
4. 两则材料围绕书房展开阐述,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5. 学校征集“文雅教室”装饰方案,请结合材料中古代书房带给你的启示,谈谈你对“文雅教室”的设想及理由。
(二)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徒步走到终点
西元
四辆沙色迷彩步兵突击车在一个不起眼的拐弯处驶下路基,驶入石子路,仿佛一下子从岸滩冲进了茫茫无际的土黄色大海。时不时有尺把大的岩石把行进中的车子高高掀起,使得车子里的人像筛子上的豆粒儿一样,五脏六腑颠得翻江倒海。车队进了山谷,步兵突击车冒着黑烟,在险象环生的河床上吃力地扭动车身。发动机声嘶力竭地吸进稀薄的空气,又徒劳无益地吼叫着,燃烧着更多的柴油,却无法输出更大的气力。到了这里,车子只得停下来,再胆大包天的驾驶员也无法向前开上哪怕一尺了。
营长沙娃子下车时看到自己的双手紫得发黑,手指甲像瘀血了一样。把所有装备物资扛上身体时,他感到一阵疲惫,一阵眩晕。来到这里,是巡逻,也是生存,本就是一场生与死近在咫尺的搏斗。从开始一直搏斗到终点,没有片刻懈怠、休息、愉悦和解脱。不要妄想一步登天,不要跟雪山发怒,不焦急,也不放弃,稳稳地走,慢慢地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全心全意地走,你才能走到目的地。
队员们排成一线向山上行进,彼此相隔数米,身体与身体之间松松地绑着白色登山尼龙绳索。攀上一道两米高的山崖时,走在第一个的沙娃子蹲下来,让后面的战友一个一个踩着自己的肩膀爬上去。在沙娃子的巡逻生涯里,这道山崖过了无数次,每次必得以这种方式通过。
中午时分,巡逻队到达山顶。这里是四号观察点东侧一处略矮的高地。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天空又高又远。蓝得让人发慌。刺眼的光线在雪白山峰上随着狂风飞舞,好似金色的波涛。沙娃子在附近察看了一番,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他让队员们摘下护目镜,站成两排,中间展开一面国旗,留了张影。尽管许多年来,这样的情形早已经历了无数回,可每当国旗在大风中展开的那一刻,他的身心都会为之一振。那一抹红色是如此娇艳、如此顽强、如此无畏,哪怕你在万念俱灰、饥寒交迫、精疲力竭的状态下,也会有一股暖流冲进胸腔。沙娃子觉得自己被冻僵了,可还是有两颗泪珠儿从眼角流出,在脸颊上冻成冰晶。或许只是被寒风吹出的眼泪吧,他习以为常地擦了擦眼角。
这个动作让他记起多年前的一件事。那时,沙娃子大学刚毕业,还是个到连队不满一年的新排长。有一次巡逻到这处高地,刚一爬上山顶,就发现了脚印,而且是新鲜的脚印。沙娃子很紧张,这荒无人烟的地方,除了对面的人,谁又会来这里呢?可带队的老营长似乎并不紧张。他端详了一番,向高地南坡走过去,在那里发现了一处新垒的工事。当然,你要叫它工事也很勉强,充其量不过是个能让人暂时休息的避风所。更让沙娃子紧张的是里面竟然有人,有个大汉在旁边走动,隐约可以看到头上裹着的绿色头巾硕大而又显眼,肩膀上和胸前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军衔配饰。
老营长不慌不忙,带着队员从南坡下去,走到大汉跟前,说道:“辛格,你得把工事拆喽!”那口气一点也不凶狠、愤怒,倒有点像老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谈话。
这大汉嘴上不说话,眼睛里却流露出老实人自觉理亏时才有的神情。老营长指了指高地西侧,又说:“你也得赶紧回河那边去,你不是普通老百姓,到这边来算是怎么回事呢?”沙娃子等人跟着大汉走到工事旁,发现里面还坐着一个男孩子,十四五岁,瘦瘦高高,穿着和大汉一样的军服。老营长走上前去,拍了拍少年兵的肩膀,笑着说道:“小辛格,跟你爹来巡逻啦?”少年兵拘谨地点点头。
老营长说:“辛格,你一走,我们就把工事拆喽!你以后也不要再过来,这是不行的。”辛格说:“只要设立一个前进点,我们的长官就能升一级。可你们拆不拆,他们倒是不在意,反正已经升一级了嘛。你看,他们不是把我一个人留在这儿了!”
老营长皱了皱眉,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他又说:“咱们都是为了自己国家负责,私下咱是朋友,到了公事上就是公家人,可不讲情面啦!”
辛格有些困惑地说:“国家?国家在哪儿?它会跟你说话吗?它会告诉你什么呢?可我们的‘古鲁①,会在冥冥中对我们说话。我们信仰他,爱戴他,崇拜他。”
老营长递给辛格一支烟,笑着问:“那你当兵干什么?不为了国家又是为了什么?”辛格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国内有些人整天大喊大叫着为了国家、为了国家,可他们自己却从来没到这来过。”
老营长想了想,说道:“我不信神,你说的我也听不懂。不过呢,你们是不能再过来了,再过来的话,咱们的朋友情谊可就到头啦!中国有句老话,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咱们谁都不希望走到那一步,是不是?”
时至下午,风小了,太阳很足,岩石间有了难得的暖意。辛格背了一只背包,一手拉着儿子,一手拎着枪,走下山去,穿过河面,消失在对岸。老营长说道:“唉!这兄弟脑子是糊涂的。咱把工事折喽!”
沙娃子的思绪回到了当下,满山遍野的岩石一直没变,变的是一茬茬新面孔。这么些年,再没见过辛格,也不知他现在怎么样了。
巡逻队来到山脚下时夜色已至,天空呈乌蓝色,山尖上还能被夕阳照到,闪耀着点点金红色的光。风沙狂虐了一天,此时似乎也折腾累了,变得一点力气也没有。天宽了,地阔了,浅红色的云朵静静飘在头顶,让人放下戒备,让人昏昏欲睡,让人思乡,让人想家。此时此刻,心中生出浓浓的爱意,却不知道爱什么。爱这山?爱这石头?爱这晚霞?爱这夜色?爱远方的人?还是爱这白天把自己折磨得死去活来、浑身磕碰磨损的步枪?说不好,反正是浓得化不开的爱意。也最好不要把它想清楚,这样的它才最纯粹、最圣洁。
(有删改)
【注】古鲁:印度锡克教徒敬重的祖师。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双手紫得发黑,手指甲像瘀血了一样”的细节,用以表现沙娃子为了生存不得不与环境抗争的现实。
B. “两颗泪珠儿从眼角流出”,从侧面表现沙娃子身处环境恶劣的边境,从事的巡边工作异常艰苦。
C. 佩戴着许多军衔配饰的辛格带着他的儿子坚守新垒的工事,说明辛格是一个责任心强、坚守岗位的军人。
D. 在老营长与辛格的对话中,能看出老营长是一个既坚持原则,寸土不让,又注重人文关怀的老兵。
7. 下列对文本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2段连用五个“走”,凸显出巡边的艰难、战士的小心翼翼与坚定,照应文章标题。
B. 本文主要以时间为序,叙写了战士们一整天巡防过程,行文有条不紊,脉络清晰。
C. 文中插叙老营长驱逐辛格的故事,写出战士驻守边疆的使命感,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
D. 发现新脚印时,沙娃子的紧张与老营长的淡定形成对比,表现出沙娃子作为新兵的稚嫩。
8. 从排长成长为营长,沙娃子在执行巡逻任务时的心境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10. 请说一说你对文末划线句子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昼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1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然A故安其B学而亲其师C乐其友D而信其道E是以F虽离师G辅而H不反也。
1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发虑宪,求善良
C.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D. 息焉游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3.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B. 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师说》则认为,教育的难处在于恢复传统的师道。
C. 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有所不同。
D. 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
1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③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15. 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但面向的群体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题,共7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2)在古人笔下,凡是可能使别人产生不良联想的事物,都尽可能采用讳饰的方法。比如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婉指父亲去世,用“____________”婉指母亲改嫁。
(3)古代文人常常以水为喻,寄托自己的心绪、感慨或深沉哲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如此。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管毛笔,在未启用时都是锋棱尖锐的,似乎可以把点画的细处毫厘不爽地勾勒出来。只有付之于水,让水把千百毫毛化开,试用,才可以断其优劣。有书写僻好的人,毛笔是越多越好。笔多了,就有一个广大的选择空间,用来写行草,或者写篆隶、落款。如果写小楷,更是讲究笔锋之美。每位书写者都会根据自己的书写习惯去选择,长锋或者短锋,软毫或者硬毫——必竟,拥有一管乘心的笔,那是很开怀的。
在一文学活动的入口处,有一本红色的洒金册页摊开着,旁边是一方厚实的砚台,搁着一支毛笔,还有一支硬笔,让与会者签名,使这本册页承担一些纪念的责任——如果没有这本册页,来的人直接就“登堂入室”了。而现在,略微停顿一下。有的人选择了毛笔或硬笔,拈起来,濡墨,一气呵成。
我当然是执毛笔签名者的一员——再没有什么比毛笔更 ① 的了。尽管不是自己用惯的那管笔,却也相差不远,柔中有韧,足以把自己的名字写好。在文房用具里,毛笔给人洁净曼妙的美感。未使用时,它如一枚未绽放的白玉兰花苞,紧抱收束。遇水之后,丝缕蓬松。
物尽其用——再洁净的笔锋也要裹上墨香,然后在宣纸上驰骋,就如骏马不是养着欣赏,而是用来征逐,看它们毛鬣竖起,迎风翻飞,筋肉上热气腾腾。毛笔也一样,如果不与黑亮的墨汁浸润,那一管笔是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再好的笔性也裹在里面不能出来。时日久了,人性笔性 ② ,便写出不少锦绣文字,那真是一管笔的巅峰时刻。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18. 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19. 下列各项与文中加点的“锦绣文字”构成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诗画江南 B. 金玉其外 C. 闭月羞花 D. 龙马精神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赏析。
21. 请结合文段内容,用“既有……又有……”的句式写一段排比文字描述毛笔的特征,要求内容贴切、语言流畅,不超过9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过去我无能为力,但我永远可以改变未来。
——[法]让·保罗·萨特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C 2. B
3. ①. 读书、投壶、饮酒、焚香、赏画(至少写两个) ②. 雄厚的物质条件/充足的资本/足够的财力/大量的金钱 ③. 对商人的态度
4. ①材料一侧重阐述明代书房室内室外的陈设布置及相关文化理念。②材料二侧重结合书的形式变化分析书房的形态与功能,并延伸到文人雅集及其演变。
5. ①在窗台放置小型植物。理由:将教室内外空间连通,引入外部景观。②随四季变迁调整挂画。理由:制造随四季变迁的室内文化动态空间。③选用原木色课桌椅,储物柜以竹编取代塑料。理由:返璞归真,不尚雕琢,使心灵贴近自然。④在教室内设置文化实践角,放置书籍和书画作品。理由:创设类似文人雅集的外在环境。⑤标语选择古诗文等,减少口号堆砌。理由:加强文化熏陶,陶冶性情。
【答案】6. D 7. C
8. ①初为排长时紧张警惕:巡逻发现新鲜脚印、新工事及陌生可疑人员时,高度戒备,紧张不安。
②成为营长后沉稳坚定:面对恶劣巡逻环境,虽疲惫仍沉稳应对,在山顶观察、组织留影,责任感与使命感强烈,内心坚定。
9. ①巡逻队巡逻过程中山间的景物描写,表现了环境的恶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写出巡逻队巡边路线的变化。如“太阳在头顶正上方”“时至下午,风小了,太阳很足”“巡逻队来到山脚下时夜色已至,天空呈乌蓝色”。
③壮美的边地景色与人物心情相融合,为后文抒情作铺垫。
10. ①巡边战士克服恶劣的环境,完成了一整天的巡边工作后,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柔和(或看到自然美景,浓浓的爱意油然而生)。
②看到夜晚宁静而壮美的景致,内心为自己能守护这一切而感到满足和踏实。
③戍边战士守家卫国、不求回报,这份对祖国的爱与奉献是最纯粹、最圣洁的,没有必要多想,升华文章主旨。
【答案】11. ACE
12. C 13. B
14. ①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
②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③这样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
15. 文本一面向的是学习的人。文本二面向的群体主要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16.【答案】 ①. 士大夫之族 ②. 曰师曰弟子云者 ③. 则群聚而笑之 ④. 慈父见背 ⑤. 舅夺母志 ⑥. 逝者如斯夫 ⑦. 不舍昼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答案】17. ①. 得心应手 ②. 浑然一体
18. “僻”改为“癖”;“必”改为“毕”;“乘”改为“称”。
19. C 20.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毛笔比作骏马,写其要物尽其用而不是单纯欣赏,赋予没有生命的寻常事物以生命,表达更为生动鲜活。
②运用比拟的修辞,将毛笔运锋纸上写成骏马毛鬣竖起,迎风翻飞,筋肉上热气腾腾,活化了写毛笔字的过程,使书写的过程变成动态的蓬勃生命力展现的过程,表达极富动感和感染力。
21. 毛笔既有未启用时的锋棱尖锐,也有遇水后的蓬松柔韧;既有洁净曼妙的美感,也有墨汁淋漓的洒脱;既有紧抱收束的自守,也有驰骋宣纸的快意。它以与墨汁的浑然相合,铺展锦绣文字,打造自我的巅峰时刻。
22.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