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全册一课一练》(含答案)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全册一课一练》(含答案)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新初一地理全册读图填空一课一练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写出下列序号所代表的八大行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其中太阳属于 (恒星/行星),距 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为 ,目前唯一 有人类活动的行星是 ,围绕其运行的 天然卫星为 。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 (
可观测宇宙
) (

)
(
其他
系统
) (

)
(

)
(
其他
系统
)
3.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
(
适宜
存在
)日、地距离适中
(
自转、公转周期适中
质量、体积适中
)自身条件

地球
(
的宇宙环境
) (

) (
相对
)外部条件
(宇宙环境)
有稳定的
4.人类探索太空的成就
(1)国际太空探索--在太空观测、 探测、行星际探测、 探测、空间站建设等方面
①1957 年,苏联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 。
第 1 页 共 17 页
②1961年,苏联“ 1 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 。
③1969 年,美国“阿波罗 11 号”飞船登上 。
④1977 年,美国“旅行者号” 探测器成功发射。
⑤1990 年,美国哈勃空间望远镜成功发射。
⑥1997 年,美国“旅居者号”火星车登陆 。
⑦2010 年,国际 正式建成。
(2)中国太空探索--在人造地球 、载人航天与空间站建设、 与 探测、太 空观测等领域
①1970 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一号”。
②2003 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飞船圆满完成,宇航员是 。
③2007 年,我国成功发射首个 探测器“嫦娥一号”。
④2016 年,我国在 省平塘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
⑤2021年,我国“ 号”火星车成功着陆 。
⑥2022 年,我国“ ”空间站全面建成。
5.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太空/探索太空的意义:
(1)有助于推动 进步、促进新资源的 ;
(2)有助于了解 的起源与演化,探索 的起源;
(3)有助于认识宇宙环境对 的影响,更好的保护地球家园;
(4)体现人类 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 。
6.航天员在月球上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
1.2 地球与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
(1)地球是一个 、 的不规则球体。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古代: ;
②根据 的形状推测;
③ 环球航行;
④地球 照片。
2.地球的大小
第 2 页 共 17 页
3.写出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4.区分经纬线
纬线 经线
示意图
特 点 形状 (除极点以外)
长度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 所有经线长度都
指示方向 方向 方向
数量 条 条
度数的划分及变化规 律 南纬用 表示,北纬用 表示 东经用 表示,西经用 表示
0 °纬线,又称 0 °经线,又称
从 0 °纬线向北、向南分别划分 从 0 °经线向东、向西分别划分
纬度向北越来越大的是 , 向南越来越大的是 。 经度向东越来越大的是 , 向西越来越大的是 。
第 3 页 共 17 页
5.特殊的分界线
③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 ; 中纬度: ; 高纬度: 。
①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和 组成的经线圈。②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6.判读经纬网
读左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 A、B、C、D 的地理坐标:A: B C: D:
(2)A 点位于 C 点的 方向;B 点位于 C 点的 方向。
(4)A、B、C、D 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 ,位于南半 球的是 ,位于东半球的是 ,位于西半球的
是 。(填代号)
左图是地球仪的俯视图,其中黑色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1)写出图中 A、B、C、D 四点的地理坐标 A B C D
(2)图中位于东半球的点是 ,位于西半球的点是 。
1.3 地球的运动
1.区分自转与公转
自转 公转
方向
周期
旋转轴
产生的地理 现象
第 4 页 共 17 页
从赤道看地球自转方向是: ,从北极上空看呈 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 时针。
2.昼夜现象
晨昏线: 黑夜进入白昼: 线 白昼进入黑夜: 线
3.地球公转示意图,以北半球为例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极圈以内
B
C
D
A
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 B-C 阶段 ,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为 ; 昼 夜 长 短 变 化 情 况 为 。
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 C-D 阶段 ,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为 ; 昼 夜 长 短 变 化情况 为 。
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 D-A 阶段 ,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为 ;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为 。
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 A-B 阶段,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为 ;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为 。
4.地球上的五带
写出左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五带的名称
A B
C D E
第 5 页 共 17 页
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是 ,在气候上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是 和 。 夏至日时,有极昼现象的是 ,有极夜现象的是 。
5.四季的划分
以北半球为例,春季 、 、 月,夏季 、 、 月,秋季 、 、 月,冬季 、 、 月。南半球则相反。
2.1 地图的阅读
1.地图的语言-- 、 、 。
2.方向
(1)通常是按照“ , ”来判断方向;
(2)指向标地图,要按 判读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 ;
(3)经纬网地图要根据 确定方向:纬线指示 ,经线指示 。
3.图例
4.比例尺:比例尺=/。若图上距离为 5 厘米,实地距离约为 500 米,
则比例尺为 。
2.1 地形图的阅读
(
1.地面高度的计算
) (
甲的海拔:
)
(
甲和乙的相对高度:
)
(
乙的海拔:
)
第 6 页 共 17 页
2.等高线地形图
(1)判断山体的不同地形部位
① ②
③ ④ ⑦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写出山体部位名称:B C A D 丁
图中等高距为 米,山峰 E 的海拔为
米,山峰 B 与村镇乙的相对高度为 米。
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为 。
如果要在图中建设一座大坝,请在合适的位置用 符号来标明。
若从乙城镇想要攀爬山峰 B,考虑省力的话,应选择等高线 (密集/稀疏)的爬山路线, 理由是 。
若想建设两条引水渠,从河流饮水到丙村镇,你会选择哪一条引水路线?并说明你的理由。
分析丙村镇发展形成的有利条件:
3.陆地表面五种基本地形的判读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高度 米以上 米以上 米— 米 米以下
地表 起伏 外围 陡 ,高原内 部起伏较为 有山峰和陡坡 起伏较大 四周 中间 较平坦, 起伏不大
第 7 页 共 17 页
2.3 地图的选择和应用
1.选择合适的地图进行连线 公园游玩,查看景点 数字地图
外出旅游,确定行程路线 河流湖泊图
了解国际时事,确定事件发生地点,查看国家或城市位置 导游图/旅游景点分布图
了解一个地区的行政区划 交通图
了解一个地区的河流、湖泊分布状况 世界国家、地区图
查找地理位置、实现实时路线规划和导航 行政区划图
2.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 ,内容 ;比例尺小,表示的范 围 ,内容 。
3.在实地范围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 ,内容越 ;比例尺越小,图幅面 积越 ,内容越 。
3.1 大洲和大洋
1.海陆分布
(1)整体面积:地球表面海洋占 %,陆地占 %。“ 海洋, 陆地”
(2)半球面积:陆地主要集中于 半球和 半球,海洋主要集中于 半球和 半球。无论我们怎样等分地球,始终都是海洋面积 陆地面积。
(3)世界上著名的航海家有 (发现新大陆)、 (环球航行),中国著名航海 家-- (七下西洋)。
2.七大洲、四大洋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洲名称
A: ;B: ; C: ; D: ; E: ; F: ; G 。
(2)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洋名称
H: ; I: ; J: ; K: ;
(3)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 a 山、 河、 、 山脉、 、
第 8 页 共 17 页
海峡;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b_________运河;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e 运河;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d 海峡; 欧洲和非洲隔 海和c 海峡 相望;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是f 海峡。
(4)全部在北半球的大洲有 、 ,全部在南半球的大洲是 。
赤道穿过的大洲: 、 、 、 。
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 、 、 。
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 、 、 。
(5)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 ,跨纬度最广的大洋是 ;跨经度最广、唯一没有 人类定居的大洲是 ,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 。
(6)被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包围的大洋是 。
(7)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洲,最小的是________洲,纬度最高的是________洲。
(8)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 洋,最小的是 洋,纬度最高的是 洋,
轮廓形状像“S”的是 洋,大部分位于热带的是 洋。
3.大洲大洋空白图练习
在合适的位置填出大洲大洋及大洲分界线的名称
第 9 页 共 17 页
3.2 世界的地形
1.世界主要地形区及其分布
写出左图中数字和字母代表的地形区:
① 山脉 ② 山脉
③ 山脉 ④ 山脉
A 高原 B 盆地
C 平原 D 高原
E 平原 F 平原
其中,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是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是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是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 ;世界上面积最大
的盆地是 ;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 是 。(填数字或字母)
欧洲 亚洲
(
北美洲
)2.世界七大洲的地形分布特点
(
非洲
) (
南美洲
) (
大洋洲
)(1)亚洲:地形 (复杂多样/单一), 以 、 为主。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 部,平原分布在大陆边缘。地势中部 、四 周 。
(2)欧洲:地形以 为主,山地分布在 (南北/东西)两侧,地势 高、 低。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 的大洲。
(3)非洲:地形 (复杂多样/单一),以 为主。高原主要分布在 部和 部,地势 高、 低。
(4)北美洲:地形分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 、中部 、东部低缓的山地和高原。
(5)南美洲:西部是高大的 ,东部 、 交错分布。
(6)大洋洲:东部 、中部 、西部 。
(7)南极洲:以 为主,地表覆盖厚厚冰雪,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 的大洲。
(
3.海底地形
写出左图中数字代表的海底地形名称:





其中油气资源丰富的

,易发生火山、地震的是

) (

)
第 10 页 共 17 页
3.3 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 、 、 。
请写出造成以下现象的原因: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 古森林、河道遗迹-- ;荷兰围海造陆-- 。
2.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是德国科学家 。
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 ,它 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 成几块大陆,
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 、 的 分布状况。
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洲东岸和 洲西岸的大陆轮廓形状、古生物化石、古老地层的相似。
3.板块构造学说
(1)写出左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 A 板块 B 板块
C 板块 D 板块
E 板块 F 板块
其中 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板块内部地 壳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 壳比较 ,多发 。
例:日本多火山地震原因是位于 板块和 板块、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在板块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形成 或 。如 等。
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挤压,陆地上常形成 ,如 — 山系, 山 系等。
(3)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 火山地震带和 火山地震带。
(4)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喜马拉雅山脉 板块与 板块碰撞挤压
地中海“缩小” 板块与 板块不断碰撞挤压
红海扩张 板块与 板块不断张裂
科迪勒拉山系 北美洲落基山脉: 板块与 板块不断碰撞挤压;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 板块与 板块不断碰撞挤压。
第 11 页 共 17 页
4.1 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一个地区 (短/长)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常用 、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具
有时间 、变化 的特点。
2.填出下列常见的天气符号
4.2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1.气温的变化
(1)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 前后。
(2)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 月最高, 月最低;海洋上 月最高, 月 最低。南半球相反。
2.在等温线图中,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 。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气温差异 。
3.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世界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 (由赤道往 两极 );影响因素是 。
②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 ,海洋气
温 ,冬季相反;影响因素是 。
③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 (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约降低 ℃) 。影响因素是 。 ④南半球的等温线大致沿纬线平行,比较平直, 原因是因为南半球大部分都是 。
第 12 页 共 17 页
4.3 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第 13 页 共 17 页
1.降水的主要形式: 和 。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①赤道降水 ,两极降水 ;影响因 素是 。
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 岸降水多,大陆 岸降水少。 影响因素是 。
③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 ,沿海 地区降水较 ;影响因素是 。
④山地迎风坡降水 ,背风坡降水 , 影响因素是 。
4.4 世界的气候
1.气候:一个地区 (短时间/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 (多变/稳定)的特点。 气候的两大要素是 和 。
2.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写出左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候类型名称:
A 气候 B 气候
C 气候 D 气候 E 气候 F 气候 H 气候 I 气候 J 气候 K 气候
① 气候,特点: ② 气候,特点:
③ 气候,特点: ④ 气候,特点:
(

)
⑤ 气候,特点:
⑥ 气候,特点:
⑦ 气候,特点:
⑧ 气候,特点:
⑨ 气候,特点:
3.影响气候的因素
(1) :一般说来,纬度低,接受太阳光热 ,气温 ;纬度高,接受太阳光 热 ,气温 。
(2) :一般情况下,距海近,降水 ,气温变化 ;距海远,降水 , 气温变化 。
(3) :地势高,气温 ;地势低,气温 (海拔大致每升高 100 米,气温约 降低 ℃) ;山地迎风坡 ,背风坡 。
4.试举例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5.1 人口与人种
1.人口增长特点:
18 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 ;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 ;二战 以后,世界人口迅速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因全球人口基 数庞大,每年新增人口数量仍 。
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 率—人口 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证明人口增长的速 度越 。欧洲、北美等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人口 自然增长率较 。 洲人口最多, 洲人口最少。
3.人口增长问题
人口问题 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 人口数量过少,增长过慢
产生影响 资源:
环境:
社会:
第 14 页 共 17 页
4.人口的分布
(1)写出左图中甲、乙、丙、丁代表的人口稠密区:
甲 , 乙 , 丙 , 丁 。
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 纬度近海的 地带。
(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人口稀疏区的原因:
A:
B:
C:
D:
4.世界上不同的人种
划分依据:根据 方面的不同特征
三大人种 体貌特征
黄色人种 皮肤 色,头发 ,面庞扁平,体毛中等
白色人种 肤色、发色很 ,头发 状,鼻梁 ,嘴唇薄,体毛较多
黑色人种 肤色 ,头发 ,嘴唇较 ,体毛很少
所有人种 ,无优劣之分
5.2 城镇与乡村
1.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对比
类型 人口 生产活动 建筑特点 基础设施 交通 自然景观
乡村 较 主要从事耕 种、放牧、 捕鱼等 业生产活动 房屋密度 且 低矮,一般都是独 门独院,建筑风格 基本 商业和公共 服务设施较 交通线路狭 窄、 村落周围常有农 田、果林、池塘 等,自然景观保 留较
城镇 较 主要从事 业、 业 等方面工作 高楼众多,建筑密 度比较 ,建 筑风格 商业服务设 施和公共服 务设施 道路纵横交 错,呈现 状、 化 原有自然环境大 部分已被 。 城镇一般建有各 类
2.乡村与城镇的变化
(1)大量乡村人口开始前往城镇,是因为城镇 。
第 15 页 共 17 页
(2)城镇变化:
①城区边界向外 ,吞并周边乡村 ;②老城之外发展现代化的 ;③建筑层数趋 于 、配套服务设施更加 ;④交通道路网更加 ;⑤修建更多的 和 变为发展趋势。
(3)乡村变化:
①农业生产中, 力、 力逐渐替代人力、畜力;②乡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 ; ③生活方式与 更加接近;④乡村景观明显 :修建活动广场、自来水管网;整顿河道; 道路升级改造,新建停车场等;⑤偏远乡村,劳动力外迁,人口 (增多/减少),甚至村落 消失。
5.3 多样的文化
1.世界主要语言: 语、 语、 语、 语、 语、 语。 其中, 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宗教
宗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发源地 洲西部 洲的阿拉伯半岛 洲南部
分布地区 洲、 洲、 洲 亚洲 部和 部、 非洲 部和 部 亚洲的 部和 部
其他 世界上信仰人数最 的宗教 教徒被称为“穆斯林”
二、不同的文化习俗
饮食习惯 欧洲-- 业分布广,粮食作物-- ,主要食物--面包、牛肉,餐具--刀叉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粮食作物-- ,主要食物— ,餐具—筷子
拉丁美洲--粮食作物-- ,主要食物/餐具—玉米饼
传统服饰 气候寒冷地区--多以 制品为主,并配有长靴、帽子和围巾,便于
气候炎热地区--以棉麻制品或丝织品为主,相对 (厚/薄)且宽松,以无领或 者低领为主,便于
交通方式 亚洲东南部--河道纵横,主要交通工具-- ,形成“水上市场”
非洲北部沙漠地区--
传统民居 欧洲北部--林木资源丰富,房子建筑材料-- (就地取材)
第 16 页 共 17 页
地中海沿岸地区--石材丰富,房子建筑材料-- (就地取材)
亚洲西部热带地区--多层土楼-- (平/斜)顶、墙体较 (厚/薄)、窗 (大/小)(当地气候 ,沙漠广布,降水 ,所以多为平顶;墙 厚窗小有利于 ,避免昼夜温差大的影响)
亚洲东南部热带地区--双层木楼或竹楼-- (平/斜)顶、墙体较 (厚/ 薄)且透风、上层住人,下层放杂物或养牲畜(气候 ,斜顶利于 , 双层建筑,有利于 )
6. 发展与合作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从世界范围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分布在
半球的 部 , 欧洲的 、法 国、 、英国等,北美的 A 、
B ,亚洲的 D 、韩国,大洋洲的 C 、新西兰是主要的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 半球和北半球的 部, 洲、 洲、拉丁美洲的绝大多数 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
“ ”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2.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经济 化。
(1)可实现零散货物的远距离高效安全运输-- 运输, 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 13 年位居世界第一。
(2)可在短时间内实现人员和货物的输送-- 运输,阿联酋 国际机场是亚洲、 欧洲和非洲之间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
(3)打通了亚欧两洲的陆路国际通道-- 。
(4) (国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者。2013 年,提出“ ”倡议。
3.在全球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应对自然灾害、贫困和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 等方面都需要 。
第 17 页 共 17 页
新初一地理全册读图填空一课一练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写出下列序号所代表的八大行星
① 水星 ② 金星
③ 地球 ④ 火星
⑤ 木星 ⑥ 土星
⑦ 天王星 ⑧ 海王星
其中太阳属于 恒星 (恒星/行星),距离 太阳最近的行星为 水星 ,目前唯一有人类 活动的行星是 地球 ,围绕其运行的天然卫 星为 月球 。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河外星系
地月 系
(
可观测宇宙
)太阳 系
(
银河

)其他 行星 系统
(
系统
)其他 恒星
3.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
(
温度
适宜
适合生命存在的

液态水
)日、地距离适中
(
大气
) (
自身条件
)自转、公转周期适中 质量、体积适中
地球
(
外部条件
(宇宙环境)
)相对 安全 的宇宙环境 有稳定的 太阳光照
第 1 页 共 17 页
4.人类探索太空的成就
(1)国际太空探索--在太空观测、 月球 探测、行星际探测、 火星 探测、空间站建设等方面
①1957 年,苏联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 。
②1961年,苏联“ 东方 1 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 加加林 。
③1969 年,美国“阿波罗 11 号”飞船登上 月球 。
④1977 年,美国“旅行者号” 空间 探测器成功发射。
⑤1990 年,美国哈勃空间望远镜成功发射。
⑥1997 年,美国“旅居者号”火星车登陆 火星 。
⑦2010 年,国际 空间站 正式建成。
(2)中国太空探索--在人造地球 卫星 、载人航天与空间站建设、 月球 与 火星 探测、太空 观测等领域
①1970 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 一号”。
②2003 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神舟五号 ”飞船圆满完成,宇航员是 杨利伟 。
③2007 年,我国成功发射首个 月球 探测器“嫦娥一号”。
④2016 年,我国在 贵州 省平塘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中国天眼 ”。
⑤2021年,我国“ 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 火星 。
⑥2022 年,我国“ 天宫 ”空间站全面建成。
5.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太空/探索太空的意义:
(1)有助于推动 科技 进步、促进新资源的 开发 ;
(2)有助于了解 宇宙 的起源与演化,探索 生命 的起源;
(3)有助于认识宇宙环境对 地球的影响,更好的保护地球家园;
(4)体现人类 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 好奇心 。
6.航天员在月球上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1)克服低重力对身体的影响。(2)月球空气稀薄, 太空辐射强,对航天员的身体造成辐射伤害。(3)面对剧烈的温度变化,没有水、氧气、食物、 能源等生存必须资源的困难 。
1.2 地球与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
(1)地球是一个的不规则 球体 。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古代: 天圆地方 ;
②根据 太阳和月球 的形状推测;
③ 麦哲伦 环球航行;
④地球 卫星 照片。
2.地球的大小
第 2 页 共 17 页
4 万
5.1 亿
6371
3.写出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地轴
纬线 北极
南极 经线
4.区分经纬线
纬线 经线
示意图
特 点 形状 圆圈 (除极点以外) 半圆弧
长度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 缩短 所有经线长度都 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 方向 南北 方向
数量 无数 条 无数 条
度数的划分及变化规 律 南纬用 S 表示,北纬用 N 表示 东经用 E 表示,西经用 W 表示
0 °纬线,又称 赤道 0 °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
从 0 °纬线向北、向南分别划分 90 ° 从 0 °经线向东、向西分别划分180 °
纬度向北越来越大的是 北纬 , 向南越来越大的是 南纬 。 经度向东越来越大的是 东经 , 向西越来越大的是 西经 。
第 3 页 共 17 页
5.特殊的分界线
(
③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
0
°
~
30
°
;
中纬度:
3
0
°
~
60
°
;
高纬度:
6
0
°
~
90
°

)
①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 °W和160 °E组成的经线圈。②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
6.判读经纬网
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 A、B、C、D 的地理坐标:A:(80 °N、140 °E )
B (40 °N、140 °W)C:(20 °N、140 °E)D:(20 °S、140 °W)
(2)A 点位于 C 点的 正北 方向;B 点位于 C 点的 东北 方 向。
(4)A、B、C、D 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 A、B、C ,位于
南半球的是 D,位于东半球的是 A、C,位于西半球的是 B、D。
(填代号)
右图是地球仪的俯视图,其中黑色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1)写出图中 A、B、C、D 四点的地理坐标
A (0 ° 、135 °E) B (23.5 °N、45 °E) C(23.5 °N、180 °)D (66.5 °N、45 °W)
(2)图中位于东半球的点是 A、B ,位于西半球的点是 C、D 。
1.3 地球的运动
1.区分自转与公转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天 一年
旋转轴 地轴 太阳
产生的地理 现象 ①昼夜更替 ②时间的差异 ③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④物体影子长短的日变化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四季的变换 ④五带的划分 ⑤正午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
第 4 页 共 17 页
从赤道看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 逆 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 时针。
2.昼夜现象
(
夜半球
) (
昼半球
)
(
3.地球公转示意图
) (
北半球为
)
晨昏线: 黑夜进入白昼: 晨 线 白昼进入黑夜: 昏 线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 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极圈以内
B 春分 3 月 21 日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C 夏至 6 月 21 日 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D 秋分 9 月 23 日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A 冬至 12 月22 日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 B-C 阶段 ,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为昼长夜短;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为 昼渐长夜渐短 。 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 C-D 阶段 ,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为 昼长夜短;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为 昼渐短夜渐长 。 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 D-A 阶段 ,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为 昼短夜长 ;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为 昼渐短夜渐长 。 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 A-B 阶段,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为 昼短夜长 ;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为 昼渐长夜渐短。
4.地球上的五带
写出右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五带的名称
第 5 页 共 17 页
A 北寒带 C 热带 E 南寒带
B 北温带 D 南温带
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是 热带 ,在气候上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北温带和 南温带。 夏至日时,有极昼现象的是 北寒带 ,有极夜现象的是 南寒带 。
5.四季的划分
以北半球为例,春季 3 、 4 、 5 月,夏季 6 、 7 、 8 月,
秋季 9 、 10 、 11 月,冬季 12 、 1 、 2 月。南半球则相反。
2.1地图的阅读
1.地图的语言-- 比例尺 、 方向 、 图例 。
2.方向
(1)通常是按照“ 上北下南 , 左西右东 ”来判断方向;
(2)指向标地图,要按 指向标 判读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 北方 ;
(3)经纬网地图要根据 经纬网 确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
山峰
) (
铁路
)居民点
火山
(
长城
)水库
洲界
沙漠
机场
港口
3.图例
4.比例尺:比例尺= 图上距离 / 实地距离 。若图上距离为 5 厘米,实地距离约为 500 米,
则比例尺为 1:10000 。
第 6 页 共 17 页
1.地面高度的计算
2.等高线地形图
2.2 地形图的判断
(
甲的海拔:
1500

)
(
甲和乙的相对高度:
1000

)
(
乙的海拔:
5
00

)
(1)判断山体的不同地形部位
① 山峰 ② 鞍部
③ 山谷 ④ 山脊
⑦ 陡崖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写出山体部位名称:B 山峰 C 鞍部
第 7 页 共 17 页
A 山谷 D 山脊 丁 陡崖
图中等高距为 100 米,山峰 E 的海拔为 1100~1200米,山峰 B 与村镇乙的相对高度为
604~704 米。
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为 自西北向东南。 如果要在图中建设一座大坝,请在合适的位 置用 符号来标明。
若从乙城镇想要攀爬山峰 B,考虑省力的话,应选择等高线 稀疏 理由是 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爬山比较省力。
(密集/稀疏)的爬山路线,
若想建设两条引水渠,从河流饮水到丙村镇,你会选择哪一条引水路线?并说明你的理由。
选择①线。理由是:①处海拔较丙村高 ,水可由高往低自流;①处位于河流上游 ,水质较好。
分析丙村镇发展形成的有利条件: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
3.陆地表面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判读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高度 500 米以上 500 米以上 200米—500 米 200 米以下
地表 起伏 外围 陡 ,高原内 部起伏较为 和缓 有山峰和陡坡 起伏较大 四周 高 中间低 较平坦, 起伏不大
2.3地图的选择和应用
1.选择合适的地图进行连线
(
数字地图
河流湖泊图
导游图/旅游景点分布图
交通图
世界国家、地区图
行政区划图
)公园游玩,查看景点
外出旅游,确定行程路线
了解国际时事,确定事件发生地点,查看国家或城市位置
了解一个地区的行政区划
了解一个地区的河流、湖泊分布状况
查找地理位置、实现实时路线规划和导航
2.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 越小 ,内容 详细 ;比例尺小,表示的范 围 越大 ,内容 概略 。
3.在实地范围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 越大 ,内容越 详细 ;比例尺越小,图幅面 积越 越小 ,内容越 概略 。
3.1 大洲和大洋
1.海陆分布
(1)整体面积:地球表面海洋占 71 %,陆地占 29 %。“ 七分 海洋, 三分 陆地”
(2)半球面积:陆地主要集中于 北 半球和 东 半球,海洋主要集中于 南 半球和 西 半球。无论我们怎样等分地球,始终都是海洋面积 大于 陆地面积。
(3)世界上著名的航海家有 哥伦布 (发现新大陆)、 麦哲伦 (环球航行),中国著名航 海家-- 郑和 (七下西洋)。
2.七大洲、四大洋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洲名称
A: 亚洲 ;B: 非洲 ; C: 欧洲 ; D: 大洋洲 ; E: 北美洲 ; F: 南美洲 ; G 南极洲 。
(2)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洋名称
H: 太平洋 ; I: 印度洋 ; J: 大西洋 ; K: 北冰洋 ;
第 8 页 共 17 页
(3)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a 乌拉尔山脉、 乌拉尔 河、 里海 、大高加索 山脉、 黑海 、
土耳其 海峡;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b 苏_伊士_运河;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e巴拿马 运河;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d 白令 海峡; 欧洲和非洲隔 地中 海和 c直布罗陀 海峡 相望;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是f 德雷克 海峡。
(4)全部在北半球的大洲有 欧洲 、 北美洲 ,全部在南半球的大洲是 南极洲 。
赤道穿过的大洲: 南美洲 、 非洲 、 亚洲 、 大洋洲 。
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 非洲 、 亚洲 、 北美洲 。大洋洲
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 非洲 、 大洋洲 、 南美洲 。
(5)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 北冰洋 ,跨纬度最广的大洋是 大西洋 ;跨经度最广、唯一没有 人类定居的大洲是 南极洲 ,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 亚洲 。
(6)被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包围的大洋是 太平洋 。
(7)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__亚洲__洲,最小的是_大洋洲_洲,纬度最高的是南_极洲_洲。
(8)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 太平洋洋,最小的是 北冰洋洋,纬度最高的是 北冰洋 洋, 轮廓形状像“S”的是 大西洋 洋,大部分位于热带的是 印度洋 洋。
3.大洲大洋空白图练习
在合适的位置填出大洲大洋及大洲分界线的名称
北冰洋 北冰洋
欧洲 亚洲
北美洲
(
非洲
) (
大西洋
) (
太平洋
)太平洋
(
南美洲
)印度洋
(
大西洋
)大洋洲
南极洲
第 9 页 共 17 页
3.2世界的地形
1.世界主要地形区及其分布
写出左图中数字和字母代表的地形区:
第 10 页 共 17 页
① 喜马拉雅 山脉 ② 阿尔卑斯 山脉 ③ 落基 山脉 ④ 安第斯 山脉 A 青藏 高原 B 刚果 盆地 C 亚马孙 平原 D 巴西 高原 E 东欧 平原 F 西西伯利亚 平原
其中,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 安第斯山脉;世界上海拔 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 是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刚果盆地 ;亚洲面积 最大的平原是西西伯利亚平。原(填数字或字母)
欧洲 亚洲
北美洲
非洲
(
南美洲
)大洋洲
2.世界七大洲的地形分布特点
(1)亚洲:地形复杂多样 (复杂多样/单一),以 高原 、 山地 为主。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 部 中部 ,平原分布在大陆边缘。地势中部 高 、四周 低 。
(2)欧洲:地形以 平原为主,山地分布在 南北 (南北/东西)两侧,地势 南北 高、 中间 低。 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 低 的大洲。
(3)非洲:地形 单一 (复杂多样/单一),以 高原 为主。高原主要分布在 东 部和 南 部, 地势 东南 高、 西北 低。
(4)北美洲:地形分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 高大的山地 、中部广阔的平原 、东部低缓的 山地和高原。
(5)南美洲:西部是高大的 安第斯山脉 ,东部 高原 、 平原 交错分布。
(6)大洋洲:东部 山地 、中部 平原 、西部 高原 。地势 南北 高、中间 低。
(7)南极洲:以 高原 为主,地表覆盖厚厚冰雪,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 高 的大洲。
3.海底地形
(
写出左图中数字代表的海底地形名称:

大陆架

大陆坡

海沟

大洋陆盆架

洋中脊
其中



丰富


,易发生火山、地震的是

) (

)
3.3 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 地壳运动 、 海平面升降 、 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 。
请写出造成以下现象的原因: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地壳运动 ;我国东部海底发 现古森林、河道遗迹-- 海平面升降 ;荷兰围海造陆-- 人类活动(填海造陆) 。
2.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是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
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 大陆 ,它 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 成几块大陆, 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 、 四大洋 的 分布状况。
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南美 洲东岸和 非 洲西岸的大陆轮廓形状、古生物化石、古老地层的相似。
3.板块构造学说
(1)写出左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 A 美洲 板块 B 南极洲 板块 C 印度洋 板块 D 非洲 板块 E 亚欧 板块 F 太平洋 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板块 内部地壳比较 稳定 ,板块与板块交 界的地带地壳比较 活跃 ,多
发火山、地震。
例:日本多火山地震原因是位于 亚欧 板块和太平洋 板块、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在板块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形成 裂谷 或 海洋 。如 东非大裂谷、红海 等 。 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挤压,陆地上常形成 山脉 ,如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 山 系等。
(3)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 — 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 环太平洋 火山地震带。
(4)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喜马拉雅山脉 亚欧 板块与 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地中海“缩小” 亚欧 板块与 非洲 板块不断碰撞挤压
红海扩张 印度洋板块与 非洲 板块不断张裂
科迪勒拉山系 北美洲落基山脉:太平洋 板块与 美洲 板块不断碰撞挤压; 南极洲 美洲
第 11 页 共 17 页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 板块与 板块不断碰撞挤压。
4.1 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一个地区 短 (短/长)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常用阴晴 、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具
有时间 短 、变化 快 的特点。
2.填出下列常见的天气符号
晴 多云 阴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冰雹
雷阵雨 雨夹雪 小雪 中雪
大雪 雾 霜冻 沙尘暴
4.2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1.气温的变化
(1)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 时 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 日出 前后。
(2)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 7 月最高, 1 月最低;海洋上 8 月最高, 2 月 最低。南半球相反。
2.在等温线图中,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 大 。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气温差异 小 。
3.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世界气温从低纬 向高纬逐渐 降低(由赤道往 两极 降低 );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
②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 高 ,海洋气 温 低 ,冬季相反;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
③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 降低(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约降低 0.6 ℃)。影响因素是地形 。
④南半球的等温线大致沿纬线平行,比较平直, 原因是因为南半球大部分都是 海洋 。
第 12 页 共 17 页
4.3 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1.降水的主要形式: 降雨 和 降雪 。
第 13 页 共 17 页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①赤道降水 多 ,两极降水 少 ;影响因 素是纬度位置 。
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 东 岸降水多,大陆 西 岸降水少。 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
③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 少 ,沿海 地区降水较 多 ;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
④山地迎风坡降水 多 ,背风坡降水 少 , 影响因素是 地形 。
4.4 世界的气候
1.气候:一个地区 多年 (短时间/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 稳定 (多变/稳定)的特
点。气候的两大要素是 气温 和 降水 。
2.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G 温带季风气候
写出左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候类型名称:
A 热带雨林 气候 B 热带草原 气候
C 热带沙漠 气候 D 热带季风 气候
E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F 地中海气候 H温带海洋性气候 I温带大陆性气候
J 高原山地 气候 K 寒带 气候
① 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② 热带草原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③ 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④ 热带沙漠气候,特点:全年炎热干燥
(

)
⑤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⑥ 地中海 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⑦ 温带海洋性 气候,特点:全年温和湿润 ⑧ 温带季风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⑨ 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较少
3.影响气候的因素
(1) 纬度位置 :一般说来,纬度低,接受太阳光热 多 ,气温 高 ;纬度高,接受太阳 光热 少 ,气温 低 。
(2)海陆位置 :一般情况下,距海近,降水 多 ,气温变化 小 ;距海远,降水 少 , 气温变化 大 。
(3) 地形 :地势高,气温 低 ;地势低,气温 高 (海拔大致每升高 100 米,气温 约降低 0.6 ℃) ;山地迎风坡 降水多 ,背风坡 降水少 。
4.试举例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1)影响衣着:如生活在热带的人们终年只穿单衣;生 活在寒带的人们,终年都要穿厚厚的衣服;生活在温带的人们,穿衣的多少要随季节变化。
(2)影响饮食习惯:比如广东人喜欢喝茶,湖南人喜辣,东北人则偏喜大蒜和面食。
(3)影响传统建筑:如,南方多雨,民居屋顶坡度大;北方寒冷,建筑则更注重保温,墙体较厚。
(4)影响交通:如:“南船北马”;暴雨、暴雪、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会对交通运输造成严 重影响。
(5)影响人体健康:如导致中暑、冻伤、感冒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等。
(6)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如“南稻北麦”。
5.1人口与人种
1.人口增长特点:
18 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 缓慢 ;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 加快 ;二战 以后,世界人口迅速 增长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减缓 。因全球人口基 数庞大,每年新增人口数量仍 很多 。
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 出生 率—人口 死亡 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证明人口增长的 速度越 快 。欧洲、北美等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 低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人 口自然增长率较 高 。 亚 洲人口最多, 大洋 洲人口最少。
3.人口增长问题
人口问题 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 人口数量过少,增长过慢
产生影响 资源:资源短缺 劳动力短缺, 国防兵源不足, 社会养老负担过重。
环境: 环境污染
社会:就业困难、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等
第 14 页 共 17 页
4.人口的分布
(1)写出左图中甲、乙、丙、丁代表的人口稠密区:
(

亚洲南部


北美东部

)甲 亚洲东部 , 丙 欧洲西部 ,
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 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
(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人口稀疏区的原因:
A: 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
B: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C: 地势高峻,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的高原和山区
D: 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
4.世界上不同的人种
划分依据:根据 方面的不同特征
三大人种 体貌特征
黄色人种 皮肤 淡黄 色,头发 黑直 ,面庞扁平,体毛中等
白色人种 肤色、发色很 浅 ,头发 波 状,鼻梁 高 ,嘴唇薄,体毛较多
黑色人种 肤色 黝黑 ,头发 卷曲 ,嘴唇较 厚 ,体毛很少
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无优劣之分
5.2城镇与乡村
1.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对比
类型 人口 生产活动 建筑特点 基础设施 交通 自然景观
乡村 较 少 主要从事耕 种、放牧、 捕鱼等 农 业生产活动 房屋密度 小 且 低矮,一般都是独 门独院,建筑风格 基本一致 商业和公共 服务设施较 少 交通线路狭 窄、 稀少 村落周围常有农 田、果林、池塘 等,自然景观保 留较 多
城镇 较 多 主要从事 工 业 、 服务 业 等方面工作 高楼众多,建筑密 度比较 大 ,建 筑风格多样 商业服务设 施和公共服 务设施齐全 道路纵横交 错,呈现网络 状、 立体 化 原有自然环境大 部分已被改造。 城镇一般建有各 类 绿地
2.乡村与城镇的变化
( 1 ) 大 量 乡 村 人 口 开 始 前 往 城 镇 , 是 因 为 城 镇 具备生活便利,就业和学习机会多等优势。。
第 15 页 共 17 页
(2)城镇变化:
①城区边界向外 扩张 ,吞并周边乡村;②老城之外发展现代化的 新城 ;③建筑层数趋 于 增多 、配套服务设施更加 完善 ;④交通道路网更加 密集 ;⑤修建更多的绿地 和 休闲场所变为发展趋势。
(3)乡村变化:
①农业生产中, 电 力、 水 力逐渐替代人力、畜力;②乡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 改善 ; ③生活方式与 城镇 更加接近;④乡村景观明显 改变 :修建活动广场、自来水管网;整顿河 道;道路升级改造,新建停车场等;⑤偏远乡村,劳动力外迁,人口 减少 (增多/减少),甚 至村落消失。
5.3 多样的文化
1.世界主要语言: 汉 语、 英 语、 法 语、 俄 语、 西班牙 语、 阿拉伯 语。 其中, 汉 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 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宗教
宗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发源地 亚 洲西部 亚 洲的阿拉伯半岛 亚 洲南部
分布地 区 欧 洲、 美 洲、 大洋 洲 亚洲 西 部和东南部、 非洲 北 部和 东 部 亚洲的东 部和 东南 部
其他 世界上信仰人数最 多 的宗教 教徒被称为“穆斯林”
二、不同的文化习俗
饮食习惯 欧洲-- 畜牧 业分布广,粮食作物-- 小麦 ,主要食物--面包、牛肉,餐具--刀叉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粮食作物-- 水稻 ,主要食物-- 米饭 ,餐具--筷子
拉丁美洲--粮食作物-- 玉米 ,主要食物/餐具--玉米饼
传统服饰 气候寒冷地区--多以 皮毛 制品为主,并配有长靴、帽子和围巾,便于保暖
气候炎热地区--以棉麻制品或丝织品为主,相对 薄 (厚/薄)且宽松,以无领或 者低领为主,便于 散热
交通方式 亚洲东南部--河道纵横,主要交通工具-- 船只 ,形成“水上市场”
非洲北部沙漠地区-- 骆驼
传统民居 欧洲北部--林木资源丰富,房子建筑材料-- 木头 (就地取材)
地中海沿岸地区--石材丰富,房子建筑材料-- 石材 (就地取材)
亚洲西部热带地区--多层土楼-- 平 (平/斜)顶、墙体较 厚 (厚/薄)、窗 小 (大/小)(当地气候 炎热 ,沙漠广布,降水 稀少 ,所以多为平顶;墙 厚窗小有利于 隔热,防风沙 ,避免昼夜温差大的影响)
第 16 页 共 17 页
亚洲东南部热带地区--双层木楼或竹楼-- 斜 (平/斜)顶、墙体较 薄 (厚/ 薄)且透风、上层住人,下层放杂物或养牲畜(气候 湿热,斜顶利于倾斜雨水, 双层建筑,有利于 通风散热,防潮 )
6.发展与合作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从世界范围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分布在
北 半球的 北 部,欧洲的 德国 、法 国、意大利、英国等,北美的 A加拿大 、
B 美国 ,亚洲的 D 日本 、韩国,大洋洲 的 C澳大利亚 、新西兰是主要的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 南 半球和北半球的 南 部, 亚 洲、 非 洲、拉丁美洲 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 南北对话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
“ 南南合作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2.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经济 全球 化。
(1)可实现零散货物的远距离高效安全运输-- 集装箱 运输, 上海 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 13 年位居世界第一。
(2)可在短时间内实现人员和货物的输送-- 航空 运输,阿联酋 迪拜 国际机场是亚洲、 欧洲和非洲之间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
(3)打通了亚欧两洲的陆路国际通道-- 中欧班列 。
(4) 中国 (国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者。2013 年,提出“ 一带一路 ”倡议。
3.在全球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应对自然灾害、贫困和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
等方面都需要国际合作。
4.中欧班列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激发经济活力
(2)促进产业升级
(3)扩大市场范围
(4)增加就业机会
(5)加强区域合作
(6)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第 17 页 共 17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